11
沈津亦認為李說純屬虛構。戴震於乾隆三十八年入館,三十九年校《水經注》、《九 章算術》;四十年校《海島算經》、《儀禮識誤》;四十二年再校《周髀算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其所撰提要又有《儀禮集 釋》、《儀禮釋宮》、《儀禮識誤》、《大戴禮記》、《方言注》、《五曹算經》等七種。是年戴震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①邵南江雖長於史學,但也只是以正史 為主,並非整個史部都屬之邵南江。周永年可能負責釋家類提要稿的起草②。李說並非“純屬虛構”,至少《總目》“經紀文達、陸耳山總其成”的說法還是比較合 理的,較之“《總目》出自紀昀一人之手”的說法還是高明不少。
紀昀云:“余于癸巳受詔校秘書,殫十年之力,始勒為《總目》二百卷,進呈乙覽。 以聖人之志,藉經以存;儒者之學,研經為本,故經部尤纖毫不敢苟。凡《易》之象數、義理,《書》之今文、古文,《春秋》之主傳、廢傳,《禮》之王、鄭異 同,皆別白而定一尊,以諸雜說為之輔。”③“余校定秘書二十餘年,所見經解,惟《易》最多,亦惟《易》最濫。”④經綜合考察後發現,經部各類出力較多的是 以下學者:紀昀——易類,程晉芳——書類,任大椿——三禮類,其他類情況暫不清楚。總之,“經部屬之戴東原”確實純屬虛構。戴震雖享經學之名,當時在四庫 館中人微言輕,不可能獨立負責最為重要的經部。
(二)駁“天文算法類各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筆說”
著名數學史專家錢寶琮曾經提出一說:
四庫天文算法類書:推步之屬三十一部四百二十七卷,算術之屬二十五部二百十卷
① 沈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圖書文史論集》,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年,第162頁。
② 詳見本章第三節有關部分。
③ 紀昀:《詩序補義序》,《紀曉嵐文集》第一冊,第156頁。
④ 紀昀:《黎君易注序》,《紀曉嵐文集》第一冊,第155頁。
12
, 皆依撰述時代先後為序,編入《總目》每部各為撰提要一篇,將本書原委撮舉大凡,並 詳述著者世次爵里,作一極簡要之紹介。其書之著作時代及名稱、卷數等事,有疑竇者,亦各為考據辨證。篇後題名者胥屬紀昀、陸錫熊、戴震三人,昀與錫熊在四 庫館皆總纂官之職,天文算法非所諳習。各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筆無疑。①
《戴震評傳》也持相同看法
乾隆三十九年(1744) 在四庫館校《九章算術》成,同年十月校《五經算術》二卷成,有《提要》一篇。乾隆四十年(1775) 四月校《海島算經》成,有《提要》……段玉裁說:“先生在四庫館所校定之書,進呈文淵閣本,皆具載年月銜名,聚珍板亦載之,而杭州文瀾閣寫本不載,故不能詳者,類述于此。大抵皆癸巳(1773) 以後,丁酉(1777) 以前五年所定也。”這些書有《周髀算經》,有《提要》。有《孫子算經》,有《提要》。有《張丘建算經》,有《提要》。有《夏侯陽算經》,有《提要》。有 《五曹算經》,有《提要》。按段氏年譜所述。戴震共校八種算學書,未及《九章算術》是否有戴震撰寫的《提要》。……至於戴震校正的《九章算術》的《提要》 是否為戴震所撰,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因為 “在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館臣每校定一種書,都要在卷首寫上一篇提要”。錢寶琮則認為四庫天文算法類“各 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筆無疑”。這樣,八部數學書的校定及其《提要》都是我們研究戴震數學思想的重要材料。②
錢氏的這種說法雖然被作為權威意見不斷引用,但缺少堅實的證據
① 錢寶琮:《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165頁,
② 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85—186頁。
13
。 四庫全書館設有專門的天文算法纂修官三人,即欽天監中官正郭長發、欽天監靈臺郎陳 際新、算學錄倪廷梅。協勘《總目》官李潢也深通數理。郭、倪二氏事跡待考,陳際新、李潢則見於《疇人傳》①。筆者已經考證出,永樂大典本《數學九章》出自 陳際新之手②。“篇後題名者胥屬紀昀、陸錫熊、戴震三人”之說亦為想當然耳,並無其事。我們有理由相信,天文算法纂修官才是天文算法類提要的主要起草者。 李潢可能也對這部分提要稿進行過潤色加工。另外,從上海圖書館所藏提要殘稿來看,經紀昀改動的提要達數十篇之多,其中如《歷體略》、《天步真原》、《張邱 建算經》、《夏侯陽算經》、《弧矢算術》、《幾何原本》等均屬天文算法類。③
戴震在《總目》方面的作用無疑被誇大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戴震 在後世的名氣太大,以為他在乾嘉學派中居領袖地位,就想當然地認為他在四庫館中必定也居領袖地位。戴震在四庫館中主要貢獻是校勘、輯佚《永樂大典》,對於 《總目》的貢獻可能不太大。況且《總目》曾公開點名批評其學術觀點,這也是耐人尋味的事情。
(三)十四篇永樂大典本提要都是戴震所撰嗎
戴震是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官,下列“永樂大典本”由戴震輯佚而成:
1.《儀禮集釋》
2.《儀禮釋宮》
3. 《儀禮識誤》
4. 《大戴禮記》
① 阮元:《疇人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② 參見拙著《〈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③ 沈津:《校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殘稿的一點新發現》,《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1期。
14
5.《方言注》
6. 《水經注》
7.《項氏家說》
8. 《孫氏算經》
9. 《五曹算經》
10. 《五經算術》
11.《夏侯陽算經》
12. 《九章算術》
13. 《海島算經》
14. 《周髀算經》
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與現行《戴震全集》,均將十四篇被收入文瀾閣《四庫全 書》的卷首提要理所當然地視為戴震之作。顯然,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戴震當初可能一一擬有草稿,但收入《總目》與《四庫全書》之卷首提要均或多或少經過他 人修改。“在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館臣每校定一種書,都要在卷首寫上一篇提要。”①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分纂官提要稿可能被採納,也可能被修改得 面目全非,甚至根本就推倒重來。這些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不加區別地將分纂官提要與《四庫全書》卷首提要或《總目》內的單篇提要畫上等號,那就大 錯特錯了。如果將這些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卷首提要徑自視為“研究戴震數學思想的重要材料”,那更是錯上加錯。
我們目前只找到四條材料,下面逐一進行分析比較。
1. 《海島算經》提要可以確定為戴震所撰
《海島算經》一卷 永樂大典本
晉劉徽撰,唐李淳風等奉詔注。據劉徽序 《九章算術》有云:“徽尋九數,有重差之名,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
① 朱天俊、陳宏天:《文史工具書手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08頁、
15
, 綴于《勾股》之下。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离者三望,离而又旁求者四望。”據 此,則徽之書本名 “重差”,初無“海島”之目,亦但附于《勾股》之下,不別為書。故《隋志》《九章算術》增為十卷,下云劉徽撰。蓋以《九章》九卷,合此 而為十也。而《隋志》、《唐志》又皆有劉徽《九章重差圖》一卷,蓋其書亦另本單行,故別著于錄,一書兩出。至《唐志》兼列劉向《九章重差》一卷,則徽之 “重差”既自為卷,因遂訛劉徽為劉向,而一書三出耳。今詳為考證,定為劉徽之書。至海島之名,雖古無所見,不過後人因卷首以海島之表設問而改斯名。然《唐 ‧選舉志》稱:“算學生《九章》、《海島》共限習三年,試《九章》三條、《海島》一條。”則改題《海島》,自唐初已然矣。其書世無傳本,惟散見《永樂大 典》中,今裒而輯之,仍為一卷。篇帙無多,而古法具在,固宜與《九章算術》同為表章,以見算數家源流之有自焉。①
戴震《海島算經跋》云:
劉徽序《九章算術》有云:“徽尋九數,有重差之名。……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 知其遠者,必用重差。……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綴于句股之下。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离者三望,离而又旁求者四望。”是徽之書,本 名 《重差》,初無“海島”之目,亦但附于句股之末,不別為書。故《隋志》《九章》增為十卷,下云“劉徽撰”。蓋以《九章》九卷,合此而十也。而《隋 志》、《唐志》又皆有劉徽《九章重差圖》一卷,蓋圖本單出,故別著于錄。而新、舊《唐志》兼列劉向 《九章重差》一卷,則徽之《重差》既自為卷,因遂訛劉 徽為劉向,而一書三出耳。至海島之名,雖古無所見,而《書》“鳥夷皮服”,《正義》曰:“孔讀鳥為島
① 《總目》卷107:此據殿本《總目》,後同,不再出注。
16
, 島是海之山。《九章算術》所云‘海島邈絕,不可踐量’ 是也。”故《唐‧選舉志》 稱:“算學生《九章》、《海島》,共限習三年,試《九章》三條、《海島》一條。”則改題《海島》,自唐初已然矣。其書世無傳本,惟散見《永樂大典》中,今 裒而輯之,仍為一卷,篇帙無多,而古法具在,固宜與《九章算術》同為表章,以見算數家源流之所自焉。乾隆乙未夏四月休寧戴震。①
按:戴氏此跋與《總目》同名提要基本相同。
2.《夏侯陽算經》提要原稿亦出自戴震之手
《夏侯陽算經》三卷 永樂大典本
案 《隋書‧經籍志》有《夏侯陽算經》二卷,《唐書‧藝文志》載《夏侯陽算經》一卷, 《直齋書錄解題》載元豐京監本乃云三卷。蓋傳寫互有分合,故卷帙各異。然皆不言陽為何代人。考《唐志》載是書為甄鸞注,則當在甄鸞之前。而此本載陽自序, 有云:“《五曹》、《孫子》述作滋多,甄鸞、劉徽為之詳釋。書內又稱宋元嘉二年,徐受重鑄銅斛,至梁大同元年甄鸞校之。”則又似在甄鸞後。其《辨度量衡》 云:“在京諸司及諸州,各給稱尺,并五尺度斗、升、合等樣,皆銅為之。倉庫令諸量函所在官造,大者五斛,中者三斛,小者一斛,以鐵為緣,勘平印書,然後給 用。”又《課租庸調章》稱“賦役令”,《論步數不等章》稱“雜令”、“田令”之屬,亦皆據隋制言之,尤不可解。疑傳其學者,又有所竄亂附益,不盡陽之舊義 矣。《唐書‧選舉志》所列《算經十種》,此居其一。蓋當時本懸之令甲,肄習考課。今傳本久佚,惟《永樂大典》內有之。然諸條割裂,分附《九章算術》各類之 下,幾于治絲而棼,猝不得其端緒。幸所載原序原目,猶可以尋繹編次
① 戴震:《戴震全集》(二),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695頁。
17
,條貫其文。今裒輯排比,仍依元豐監本,釐為三卷。其十有二門,亦從原目。其法務切實用,雖《九章》古法,非官曹民事所必需,亦略而不載。于諸算經中最為簡要,且于古今制度異同,尤足考證云。①
戴震《夏侯陽算經跋》云:
《隋‧經籍志》有《夏侯陽算經》二卷。《舊唐書‧經籍志》有《夏侯陽算經》三卷, 甄鸞注。《新唐書‧藝文志》列《夏侯陽算經》一卷,甄鸞注;又韓延《夏侯陽算經》一卷。韓延乃注者姓名,亦猶《新唐志》中稱李淳風注甄鸞《孫子》也。而 《直齋書錄解題》載元豐京監本云:“三卷無《注》。”蓋甄鸞、韓延兩本易溷淆,乃加姓名以別之,而傳寫又各有并析,故卷帙各異歟?且《唐志》載李淳風《注 明算科十經》,獨不及《夏侯陽算經》,蓋稱李《注》者甄鸞之本,當宋時已佚歟?
然皆不言陽為何代人。序有云:“《五曹》、《孫子》述作滋多,甄鸞、劉徽,為之 詳釋。”則其人當在甄鸞後。而《宋史‧禮志》載算學祀典有云:“封魏劉徽淄川男,晉姜岌成紀男,張丘建信成男,夏侯陽平陸男,周甄鸞無極男。”又《張丘建 算經》序云:“夏侯陽之方倉。”則陽為晉人,在甄鸞前明矣。
書內又稱:“宋元嘉二年,徐受重鑄銅斛,至梁大同元年,甄鸞校之。”則係隋初 人,去梁稍遠,故目梁時斗尺為古所用。其《辨度量衡》云:“在京諸司及諸州,各給稱尺并五尺度、斗、升、合等樣,皆銅為之。倉庫令諸量,函所在官造,大者 五斛,中者三斛,小者一斛,以鐵為緣,勘平印書,然後給用。”及《課租庸調章》,稱“賦役令”;《論步數不等章》,稱“雜令”、“田令”之屬;皆據隋制言 之,則是韓延傳其學而以己說纂入之
①《總目》卷107。
18
,《序》亦當為延所作。故李淳風取甄鸞本而捨是,《志》亦以韓延《夏侯陽算經》別之也。韓延為隋人,蓋無可疑。
其書務切實用,雖《九章》古法,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亦略而不載。于諸算經中,最為簡要,且于古今制度異同,多資考證,尤足寶重云。今此本即韓延所傳無《注》本,宋元豐京監所刊者也。昔毛氏斧季得之太倉王氏,余今假之孔君體生,因題其後。休寧戴震。①
朝軍按:根據上海圖書館所藏《總目》殘稿可知,《夏侯陽算經》提要稿經紀昀改 定。戴震云:“今此本即韓延所傳無《注》本,宋元豐京監所刊者也。昔毛氏斧季得之太倉王氏,余今假之孔君體生。”而紀昀改為:“《唐書‧選舉志》所列《算 經十種》,此居其一。蓋當時本懸之令甲,肄習考課。今傳本久佚,惟《永樂大典》內有之。然諸條割裂,分附《九章算術》各類之下,幾于治絲而棼,猝不得其端 緒。幸所載原序原目,猶可以尋繹編次,條貫其文。今裒輯排比,仍依元豐監本,釐為三卷。其十有二門,亦從原目。”其餘部分大致相同。
3.《水經注》提要基本上是根據清高宗的旨意重擬而成
《總目‧進表》云:“酈注桑書,剖源流于地理。”“酈注桑書”即指酈道元撰《水經 注》。清高宗《題酈道元水經注六韻》序云:“酈道元《水經注》,自明至今惟朱謀■校本行世,其文與杜佑《通典》、樂史《太平寰宇記》所引經注往往不合,又 多意為改竄,殊失本來面目。近因裒集《永樂大典》散見之書,其中《水經注》雖多割裂,而按目稽核,全文具存,尚可匯輯,與今本相校,既有異同,且載道元自 序一篇,亦世所未見,蓋猶據宋人善本錄入。茲經館臣排綴成編,凡篇目混淆、經注相錯者,悉加釐訂,其脫簡有自數字至八九十字者,亦并為補正。以數百年叢殘 缺佚之書,一旦復還舊觀,若隱有呵護者,然亦藝林佳話也。”其詩云:“檢書斷簡萃全珍
① 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30—131頁。
19
, 自序猶存善長真。卻以殘山將剩水,竟如合浦與延津。笑他割裂審無術(《永樂大典》 所載之書,類多散入各韻,分晰破碎,殊無體例。是書亦其一也。),際此完成若有神。南北少訛因未到(酈道元仕于北魏,曾出使關中,而足跡未曾一至塞外,故 《水經注》中所載邊地諸水,形勢未能盡合。即如濡水之源流分合及所經郡縣多有訛舛,至江淮以南,地屬齊梁,道元亦未親履其地,詳為考訂,只據傳聞所及,襲 謬沿疑,無怪其說之多盭也。),古今略異究堪循。悉心編纂試宜獎,觸目研摩信可親。設以春秋素臣例,足稱中尉繼功人。”①
《水經注》提要,學術界歷來認為是出自戴震手筆,實則館臣在揣摩清高宗詩文後修 改潤飾而成,因而二者如出一轍。只有以下文字出自戴震之手:“凡水道所經之地,經則云過,注則云逕;經則統舉都會,注則兼及繁碎地名;凡一水之名,經則首 句標明,後不重舉,注則文多旁涉,必重舉其名以更端;凡書內郡縣,經則但舉當時之名,注則兼考故城之跡。”這也就是著名的戴氏四大義例。
4.《九章算術》提要也經過修改而咸
《九章算術》九卷 永樂大典本
謹 按《九章算術》,蓋《周禮》保氏之遺法,不知何人所傳。《永樂大典》引《古今事 通》曰:“王孝通言周公制禮有《九章》之名。其理幽而微,其形秘而約。張蒼刪補殘闕,校其條目,頗與古術不同”云云。今考書內有“長安上林”之名,上林苑 在武帝時,蒼在漢初,何緣預載?知述是書者,在西漢中葉後矣。舊本有注,題曰劉徽所作。考《晉書》稱魏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然中所云晉武庫銅斛,則徽 入晉之後,又有增損矣。又有注釋,題曰李淳風所作。考《唐書》稱淳風等奉詔注《九章算術》,為《算經十書》之首,國子監置算學生三十人,習《九章》及《海 島算經》,共限三歲。蓋即是時作也
① 《四庫全書》第1307冊,第573—574頁。
20
。 北宋以來,其術罕傳。自沈括《夢溪筆談》以外,士大夫少留意者,書遂幾于散佚。洎 南宋慶元中,鮑澣之始得其本于楊忠輔家,因傳寫以入秘閣。然流傳不廣,至明又亡。故二三百年來,算術之家未有得睹其全者。惟分載于《永樂大典》者,依類裒 輯,尚九篇具在。考鮑澣之後序,稱唐以來所傳舊圖,至宋已亡。又稱盈不足方程之篇,咸闕淳風注文。今校其所言,一一悉合,知即慶元之舊本。蓋顯于唐,晦于 宋,亡于明,而幸逢聖代表章之盛,復完于今。其隱其見,若有數默存于其間,非偶然矣。謹排纂成編,并考訂訛異,各附案語于下方。其注中指狀表目,如朱實、 青實、黃實之類,皆就圖中所列而言。圖既不存,則其注猝不易曉,今推尋注意,為之補圖,以成完帙。算數莫古于九數,九數莫古于是書。雖新法屢更,愈推愈 密,而窮源探本,要百變不離其宗。錄而傳之,固今古算學之弁冕矣。①
戴震《刊九章算術序》云:
古者六藝之教:禮、樂殘闕失傳,射、御則絕無師說;書者治經之本,僅僅賴許叔重《說文解字》,略見梗概;而所謂九數即《九章》,世罕有其書……余訪求二十餘年,不可得,(擬)[疑]《永 樂大典》或嘗錄入,書在翰林院中。丁亥歲,因吾鄉曹編修往一觀,則離散錯出,思綴集之,未之能也。出都後,恒寤寐乎是。及癸巳夏,奉召入京師,與修《四庫 全書》,躬逢國家盛典,乃得盡心纂次,訂其訛舛,審知劉徽所注,舊有圖,而今闕者補之。書既進,聖天子命即刊行,又御制詩篇冠之于首。古書之隱顯,蓋有時 焉,誠幸也……②
《總目》敘述《九章算術》流傳源流云:“北宋以來,其術罕傳
① 《總目》卷107。
② 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30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