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聊舉一二,他不能盡。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八〈改書〉條云:
萬曆間人,多好改竄古書,人心之邪,風氣之變,自此而始。且如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本出《舊唐 書》,其曰偽臨朝武氏者。敬業起兵,在光宅元年九月,武氏但臨朝而未革命也。近刻古文,改作偽周武氏,不察檄中所云「包藏禍心,睥睨神器」,乃是未篡之 時,故有是言(原注:越六年,天授元年九月,始改國號曰周)。其時廢中宗為廬陵王,而立相王為皇帝,故曰「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也」。不知其人,不論其 世,而輒改其文,繆種流傳,至今未巳。
由於刊本錯字甚多,所以明清以來,不論是私家藏書或官府藏書,也都重視校勘。清代乾隆間的藏書家孫從添 (一六九二—一七六七),藏書逾萬卷。他所著《藏書紀要》,分為八目:一曰購書;二曰鑒別;三曰鈔錄;四曰校讎;五曰裝訂;六曰編目;七曰收藏;八曰曝 書。其中「校讎」一項,談到校書的過程和方法,相當有趣,也可供參考。他說:
古人每校一書,先須細心紬繹,自始至終,改正錯誤,校讐三、四次,乃為盡善。至於宋刻本,校正字句雖少,而改字不可遽改書上。元版亦然。須將改正字句,寫在白紙條上,薄漿浮簽,貼本行上,以其書之貴重也。
凡校正新書,將校正過善本,對臨可也。倘古人有誤處,有未改處,亦當改正。若明版坊本、新鈔本
257
,錯誤遺漏最多,須覓宋元版、舊鈔本、校正過底本或收藏家祕本,細細讎勘,反復校過,連行款俱要照式改正,方為善本。若古人有弗可考究、無從改正者,今人亦當多方請教博學君子,善於講究古帖之士。又須尋覓舊碑版文字,訪求藏書家祕本,白能改正。
然校書須數人相好,聚於一處,講究討論,尋繹舊文,方可有成。否則終有不到之處。所以書籍不論鈔刻好歹,凡有校過之書,皆為至寶。至於字畫之誤,必要請教明於字學聲韻者,辨別字畫音釋,方能無誤。
古用雌黃校書,因古時皆用黃紙寫,裝成卷軸,故名黃卷,其色相同,塗抹無痕跡也。後人俱用白紙鈔刻,又當用白色塗抹。今之改字,用淡色青田石磨細和膠,做成錠子,真按:詞:錠1 〔dn ㄉ〡ㄥˋ〕〔《廣韻》丁定切,去徑,端。〕〔《廣韻》徒徑切,去徑,定。〕1.進熟食的有足蒸器。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五:“古器之名則有……豆、甗、錠、斝、觚、鬲、鍑。”《正字通‧金部》:“錠,薦熟物器,上環以通氣之管,中置以蒸飪之具,下致以水火之齊,用類甗。”2.膏燈。《急就篇》卷三:“鍛鑄鉛錫鐙錠鐎。” 顏師古 注:“鐙所以盛膏夜然燎者也。其形若杆而中施釭。有柎者曰鐙,無柎者曰錠;柎謂下施足也。”3.錫類金屬。《廣韻‧去徑》:“錠,錫屬。”參見“ 錠器 ”。4.舊時用作貨幣的銀塊。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銀錠字號》:“丞相 伯顏 號令搜檢將士行李,所得撒花銀子銷鑄作錠,每重五十兩。”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錠》:“《金史‧食貨志》:‘舊例銀每鋌五十兩。’是稱銀曰鋌之始。至 元 時,乃改用錠字。考字書中無訓錠為銀者,其字初用作定。《唐書》 呂用之 紿 楊行密 曰:‘ 用之 有銀五萬定,克城之日,用備麾下一醉之資。’然字亦不古,不如鋌字之義可通也。 錢氏 大昕 《養新錄》:‘ 元 時行鈔法,以一貫為定,後移其名於銀,又加金旁。’說似可信,不知《唐書》中已有書作定者矣。” 鄭觀應 《盛世危言‧鑄銀》:“紋銀大者為元寶,小者為錠,或重百兩,或重五十兩,以至二、三兩。”5.紙幣票面金額。《元史‧羊仁傳》:“乃遍懇親故,貸得鈔百錠,歷詣諸家求贖之。” 明 宋濂 《元故嘉義大夫禮部尚書致仕贈資善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左丞上護軍追封譙國郡公謚文節汪先生神道碑》:“先生從容一言,獲鈔一萬錠,米三千斛,民心翕然。”6.錠狀物。 魯迅 《彷徨‧肥皂》:“ 四銘 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北窗和她八歲的女兒 秀兒 糊紙錠。” 董必武 《為包綱題》詩:“砂進錠出,煉冶是宜。”參見“ 錠藥 ”。7.量詞。用於成錠狀的東西。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一:“ 秦少游 有 李廷珪 墨半錠。” 元 夏文彥 《圖畫寶鑒》卷四:“﹝ 馬宗英 ﹞寫古松壁,題云:‘磨出一錠兩錠墨,掃出千年萬年樹。’”《水滸傳》第三八回:“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廓爾喀之降》:“遂自遣番人與 廓爾喀 講和,願歲納元寶一千錠,以贖其地。”8.用同“ 釘 ”。 磨塗紙上,改字最妙。用鉛粉終要變黑,最不可用。
若大部書籍,延請多人分校,呈於總裁,計日乃成。若校正刊刻,非博雅君子有力而好古者不能也。書籍上版,必要名手校正,方可刊刻。不然,枉費刻資,草率刻成,不但遺誤後人,反為有識所笑。
孫氏這段話,說明他對藏書的整理,把校勘列為其中要務。
清末藏書家葉德輝(一八六四—一九二七),藏書甚富,多宋元善本。他所著《藏書十約》,分為十個子目:一是購置;二是鑒別;三是裝潢;四是陳列;五是鈔補;六是傳錄;七是校勘;八是題跋;九是收藏;十是印記。其中關於校勘,葉氏說:
258
書不校勘,不如不讀。校勘之功,厥善有八:習靜養心,除煩斷慾,獨居無俚,萬慮俱消,一善也。有功古 人,津逮後學,奇文獨賞,疑竇忽開,二善也。日日翻檢,不生潮霉,蠹魚蛀蟲,應手拂去,三善也。校成一書,傳之後世,我之名字,附驥以行,四善也。中年善 忘,恆苦搜索,一經手校,可閱數年,五善也。典制名物,記問日增,類事撰文,俯拾即是,六善也。長夏破睡,嚴冬禦寒,廢寢忘餐,難境易過,七善也。校書日 多,源流益習,出門採訪,如馬識途,八善也。
葉氏這一段話,雖然強調校勘對修身養心、增加知識的益處,但是,「書不校勘,不如不讀。」一句,也說明了校勘對整理文獻的重要。
清代修《四庫全書》,可以說是文獻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乾隆敕修《四庫全書》時,也極重視校勘工作。真按:四庫全書的文獻價值 在「四庫全書館」的組織裡,設有「繕寫處」,在「繕寫處」,設有「總校官」四人,「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在那麼多人從事校勘的情形下,仍然免不了疏誤,真批:此句有語病也!蓋人多而書更多,豈可以人多便定其優劣也?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五月二十六日上諭,於書中譌舛,深為不滿,諭云:
朕博蒐載籍,特命諸臣纂輯《四庫全書》。弆藏三閣。又擇其尤精者為《薈要》,分貯大內及御園,用昭美 備,所以多選謄錄,寬予限期,以期校成善本,嘉惠藝林。昨辦書期屆五年,將校對謄錄諸人,優予議敘,用示勸揚。惟是進呈各書,朕信手抽閱,即有譌舛,其未 經指出者,尚不知凡幾。既有校對專員,復有總校、總裁,重重覆勘,一書經數人手眼,不為不詳,何以漫不經意,必待朕之遍覽乎?若朕不加檢閱,將聽其譌誤 乎?朕因《四庫全書》應繕寫者,統計十六萬八千冊,卷帙浩繁
259
,既成大事,不妨略其小節,自開館以來,無不曲予加恩,多方鼓舞,所以體恤之者倍至,若此任意疎忽,屢 訓不改,長此安窮,是徒以四庫書館開倖進之階,為終南捷徑,又豈可不防微杜漸耶?前定總裁、總校、分校等按次記過,三月查核,交部議處,原不過薄示懲儆, 使知愧勵,乃各總裁僅請每部抽看十之一二,以圖卸責。身為大臣,即不宜如此存心,乃既經抽看,而仍聽其魯魚亥豕,累牘連篇,其又何辭以自解飾耶?嗣後務宜 痛加猛省,悉心校勘,其於去取謄錄分校之際,更不宜左袒,屢乞恩准,以無負朕稽古右文之意,毋再因循干咎,將此再行嚴飭在館諸臣知之。欽此。
從這一段嚴厲的斥責,可見當時輯編《四庫全書》時,也以校勘為要務。
校勘之學,先秦即有,但是成為一專門學科,則是在清代。在清代,已有專門從事校勘的學者及以校勘為 整理文獻方法的專書。清代張之洞所撰《書目答問》附錄〈清代箸述諸家姓名總目〉中,「校勘之學家」收有何焯、惠棟、盧見曾、全祖望、沈炳震、沈延芳、謝 墉、姚範、盧文弨、錢大昕、錢東垣、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震、王念孫、張敦仁、丁杰、趙懷玉、鮑廷博、黃丕烈、孫星衍、秦恩復、阮元、顧廣圻、袁廷 檮、吳騫、陳鱣、錢泰吉、曾釗、汪遠孫等三十一人。除了這三十一人,明末清初的顧炎武、乾隆年間的段玉裁、章學誠、阮元等也可以列入。他們大多有校勘的專 門著作,例如顧炎武有《九經誤字》(一卷)。何焯所校《兩漢書》、《三國志》最有名,其他所校又有《庚子消夏記校文》(一卷)、《校訂困學紀聞三箋》(二 十卷,與閻若璩、全祖望同撰)、《蘇學士文集校語》(一卷)、《中興閒氣集校文》(一卷)等
260
。惠棟校勘過《曲洧舊聞》(十卷)、《呂氏春秋》(二十六卷)、《春秋穀梁傳註疏》(二十卷)、《禮記 註疏》(六十三卷)、《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論衡》(三十卷)等書,校語都很精密。盧文弨校書甚多,他把校勘過的經、史、子、集共三十八種,彙為 《群書拾補》一書,另外,他又選了一些經過自己精校的書,如《儀禮注疏》、《經典釋文》、《釋名》、《逸周書》、《春秋繁露》、《白虎通》、《新書》、 《西京雜記》、《荀子》、《顏氏家訓》、《呂氏春秋》等,於乾隆年間刊於抱經堂;目前所留傳的古籍中,如舊抄本《剡源文集》、舊抄本《爾雅補註》、明鈔本 《鬼谷子》等,還可看到他的校語及題記、跋等。錢大昕最重要的校勘專書是《二十二史考異》(一○○卷),另外,也校過《困學紀聞》、《皇元聖武親征錄》、 《清代樸學孝烈傳》等書。戴東原最重要的校勘工作是從事《水經注》的校勘。世傳《水經注》,多為明刻本,如明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吳郡黃省曾刊本、明萬 曆十三年(一五八五)吳琯刊本、明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西楚李長庚所刊的《水經注箋》、明崇禎二年(一六二九)武林嚴氏刊本等。這些明刊本,經注往往 混淆,誤字尤多。戴氏據《永樂大典》本詳加校訂,計補明刻本所脫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刪除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改正後人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使 此書得以還其舊觀(詳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除《水經注》外,所校書又有《儀禮集釋》、《大戴禮》、《方言》、《算學十書》等。王念孫的校勘成果,主 要都收錄在《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中,所校的書包括《逸周書》、《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管子》、《晏子》、 《墨子》、《荀子》、《淮南子》、《老子》、《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法言》、《楚辭》、《昭明文選》等書。此外,不收在《讀書雜志》及 《讀書雜志餘編》的,還有《字苑》、《字類》、《聲類》、《韻集》、《韻類》、《切韻》、《小學鉤沉》等數十種
Search 2.0
Tuesday, August 5, 2008
Posted by 孫守真 at 2:09 P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