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得三千三百九十六種求而未得者僅九十餘種……
丁氏拾殘之辛勤於此可見。真批:嗟乎,愚雖業別事異,感同身受也.其坐享其成者,豈能得其萬一.即愚得于丁氏兄弟惠者,又豈能不如來者之于我也! 迄今大觀金山之遺址空留憑弔而杭州湖光由色之間猶留縹緗是不得不深感兩丁君之嘉惠矣
〔重 建文瀾〕 『咸豐庚辛間兵燹(文瀾)閣毀。同治間官嘗委員估修以工鉅而止。光緒六年巡撫譚鍾麟布政 使德馨委郡人鄒在寅鳩工庀材卽舊址建閣臨湖樹坊並建宮門二重左右角門待漏房內為閣之前門迤東為純廟御碑亭,中建平廳五,西為亭為廊閣之東為太乙分青室堅固 宏敞氣象一新,疊石濬池兼植花木獨占全湖之勝,散佚之書,經丁申暨其弟丙搜購於流離轉徙之中,真按:丁丙 萬有餘冊。嗣復於目錄補鈔全書完斯舊觀。七年復奏請匾額蒙頒發「文瀾閣」滿漢合壁匾額一方』﹝22﹞真按:應係合璧之訛!
〔丁氏之鈔補文瀾〕 丁氏昆仲既拾遺保存於前,復不殫煩苦,真按:當作不憚! 依 類編目,稟之浙當局暫存杭州府學尊經閣及譚氏撫浙,復建文瀾,於是遺書遂重歸舊藏。惟是時閣書所存者持較原帙僅四分之一,緣丁氏昆仲於亂後掇拾殘帙凡得八 千一百四十冊,益以震澤徐葵之在滬所收集者五百四十九冊,共八千六百八十九冊。同治五年至十年又陸續收繳三百七十一冊。同治十三年復得二冊,都九千零六十 二冊,內除圖書集成殘本六百七十三冊外,閣書實僅為八千三百八十九冊。嗣復有補鈔閣書之議,光緒八年(一八八二)丁氏設局東城講舍開始補鈔。至十四年(一 八八八)止,先後配鈔殘編與補鈔全帙者約共二萬三千餘冊,合亂後所收殘編都為三萬四千餘冊。至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又補鈔三十八種(冊數未詳)。於是經歷 兵劫之文瀾至是琳瑯鉅籍幾復舊觀矣
192
﹝23﹞
其間丁氏鈔補之力尤有不可湮沒者『茶陵譚公奉今天子命來撫是邦,倡議建閣補鈔,冀復舊觀。又條上章 程,悉出其(丁氏)八千卷樓珍藏之副本,倩人恭繕。他如鄞郡范氏之天一閣盧氏之抱經樓,錢塘汪氏之振綺堂,孫氏之壽松堂,海寧蔣氏之別下齋,山陰沈氏之味 經堂慈谿馮氏之醉經閣,長沙袁氏之臥雪樓,常熟瞿氏之田裕齋宣城李氏之瞿石硎室,錢塘吳氏之清來堂,仁和朱氏之結一廬,湖州陸氏之皕宋樓金華胡氏之退補 齋,豐順丁氏之靜持齋,南海孔氏之三十有三萬卷堂。凡他人插架之書一一按索又若預有成約,可操券而致者雖其間或函商須時,或祭告備禮,或酬以縑帛,或易以 琅函,或裹糧而往僦屋傭鈔或航海而歸,頻年借補往往有提要所著闕卷如經部魏氏了翁之尚書要義二十卷佚其三許氏謙之讀四書叢說二十卷中庸佚其半論語全佚史氏 伯璿之四書管窺八卷論語第十一篇以下佚不可考,史部辛氏文房之唐才子傳,原本十卷,永樂大典本因其散佚釐為八卷。徐氏乾學之資治通鑑後編卷十一闕不可考, 子部盧氏之頤之本草乘雅半偈,真按:盧之頤 原本十二卷,闕其二,集部曹氏勛之松隱文集四十卷佚其一,真按:曹勛 朱氏佑之白雲稿十卷,真按:當作右字! 真按:朱右-乃朱右之訛! 佚其半——今皆得全帙,謹為補足,以彌前時之缺憾,是亦可謂盡力矣』﹝24﹞此丁氏鈔補文瀾之功至不可泯者也
〔書與閣分〕 宣統元年(一九○九)增韞撫浙奏建圖書館於文瀾閣旁,合原有之藏書樓官書局典籍與閣書為一。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圖書館落成,移閣書於內,於是閣與書之關係遂絕﹝25﹞
〔乙卯癸亥兩次續補〕 先是宣統間袁嘉穀提學浙中輯閣目待訪冀完成丁氏未竟之志,未果而去。至民國四年(乙卯卽一九一四)錢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時文瀾已改稱圖書館)就丁鈔所未全者更為補鈔殘闕
193
,歷八載之久得書二百十六種是曰「乙卯補鈔」其中補鈔最精者為西清硯譜離騷圖二種特聘善畫者專事鉤摹竭一年之力始成十二年(癸亥卽一九二三)張宗祥任浙江教育廳長,又發起補鈔前次未竟之文瀾闕書延堵福銑為監理,真按:一(黃愛平氏引)訛作堵福詵. 往 來京杭督促鈔胥至十五年(一九二六)止得書二百十七種共二千零四十六冊,是為「癸亥補鈔」。當時復補鈔丁氏鈔本缺簡五十二種五百七十七頁,重鈔丁氏鈔本訛 脫書十三種四十一冊,重校丁氏鈔本二百一十三種,五千六百六十卷,二千二百五十一冊,合計補鈔重鈔重校都凡四百三十種,一萬零一百五十七卷,四千二百九十 七冊﹝26﹞至是文瀾閣書始漸復其原。實得冊數共三萬六千二百七十有八與原藏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之所以互異者要由亂後重裝冊數厚薄不同所致耳﹝27﹞
〔闕書闕卷待訪〕 顧癸亥補鈔之底本全為文津閣書,當時有文瀾所欲補鈔者往往文津原闕,故至今文瀾猶缺待訪書一種
衛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子部醫家類)真按:衞
待訪卷二十六種;
周易新講義卷六後半至卷十
大易粹言第七十五篇(上二種經部易類)
宋史丁鈔各卷考證(史部正史類)
194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丁鈔各卷考證(史部編年類)
歷代紀事年表之地圖(史部別史部)
三吳水利考卷八卷九(史部地理類)
桂勝卷十一至十六(同上)
大事記講義五卷(史部史評類)
風俗通義附錄一卷
老學菴續筆記二卷
竹嶼山房雜部種植部十卷(上三種子部雜家類)
廣弘明集丁鈔各卷音釋(子部釋家類)
梨岳集附錄一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院線上目有!
客亭類稿卷十五
本堂集卷二、八六、七、七六、八七共四卷
吳文正集卷五十一二兩卷
海叟集外詩一卷
滎陽外史集七卷
195
唐愚士會稽懷古詩一卷
繼志齋集卷十至十二又附錄一卷
毅齋詩文集附錄一卷
未軒集補遺二卷
西村集附錄一卷
蓮洋詩鈔卷九卷十
具茨詩集補遺一卷文集補遺一卷(上十三種集部別集類)
四朝詩中之元詩末卷及明詩末八卷(集部總集類)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浙江省立圖書館又擬向文淵閣本查對,值東北不守,文淵閣書南遷,事遂中止﹝28﹞ 是文瀾完壁之補猶有待於後日也真按:當作完璧!
雖然文瀾固闕書闕卷如是,然仍等於文津也。且屢經重鈔,尤較原著錄者為完備。若丁氏補鈔之增補尚書 要義第七至第九三卷通鑑後編之卷十一本草乘雅半偈之十一二兩卷等等其著例也。準斯以言則持較文淵文津二本不但可無媿色抑尤有足以自信者是則我國今日僅存之 三分書內文瀾亦正不可忽視矣
①見東華續錄乾隆八十三
②上引二諭均見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下冊(頁二四及二八)後諭並載四庫總目卷首
196
③詳見清宮史續編卷五十三並施庭鏞故宮圖書記
④是書現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⑤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概況,真按:本書有況亦有况! 然 陳仲益於民國十四年言『惟文淵閣本聞尚缺去司空詩品一卷世罕知者此固當時館臣所漏鈔,其漏鈔之原因則因排架圖無此書排架圖之所以無此書,則因此函(卽六千 一百三十二函)誌書卷帙少而種數多擠寫不下按圖裝置遂遺此一卷,然則四庫子部說郛內固有司空詩品也』(文淵閣四庫全書缺本之發見現代評論第十七期)未知文 淵閣果缺司空詩品否耶
⑥見闕名日下尊聞錄(在北京歷史風土叢書內,民國十四年北京廣業書社刊)
⑦見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一
⑧據陳文波圓明園殘毀考引(見程演生圓明園考民國十七年中華書局刊)
⑨見熱河志卷四十一
⑩見該館出版之北平圖書館概況(民國十八年十月刊)
⑪見盛京通志卷二十
⑫見圖書館學季刊一卷一期(民國十五年刊)
⑬語在董眾選印文溯閣四庫全書議,真按:董衆 氏謂文溯閣經部殘闕確數待考云下文謂闕周易集解下函又第三百二十六函三百二十七函均有匣無書
⑭詳見任松如四庫全書答問(啟智書局版)
⑮見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上冊頁九十六後
⑯見四庫總目卷首
⑰見是書卷四頁二十二後(李斗著乾隆乙卯鐫本)
⑱見續金山志卷二文宗閣庋藏四庫全書總目錄
197
⑲周伯集陳任暘編(京口三山志本光緒三十年刻)
⑳見陳訓慈丁氏興復文瀾閣紀引(浙江圖書館月刊一卷七八合期)
﹝21﹞見浙江圖書館月刊一卷七八合期轉載
﹝22﹞見文瀾閣志引光緒杭州府志
﹝23﹞此據陳訓慈丁氏興復文瀾閣紀
﹝24﹞見王同文瀾閣補書記(載文瀾閣志卷下)
﹝25﹞詳見張崟文瀾閣四庫全書史表(浙江圖書館月刊一卷七八合期)
﹝26﹞此據補鈔文瀾閣四庫闕簡紀錄堵福銑成績報告
﹝27﹞見張崟文瀾閣四庫全書淺說(浙江圖書館月刊二卷一期)
﹝28﹞見同上
198
第十章 四庫全書薈要
一 編纂
〔編 纂之開始〕 乾隆三十八年詔編四庫全書第因卷帙浩繁不便檢閱,同時復命擇其中尤精者先為四庫全書薈 要期速蕆工以于敏中王際華特管其事。是年五月初一日諭①有五『全書卷帙浩如煙海將來庋弆宮庭不啻連楹充棟檢玩為難惟摛藻堂向為宮中陳設書籍之所牙籤插架原 按四庫編排,朕每憩此觀書取攜最便著於全書中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蓋彼極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適相助,庶縹緗羅列得以隨時流覽,更足資好 古敏求之益。著總裁于敏中王際華專司其事書成卽以此旨冠於薈要首部以代弁言』此薈要編纂之第一聲也
〔恐不獲觀全書之成而纂修〕 蓋當時高宗年已六十有三,深恐四庫全書浩如淵海,勢難促就,不獲躬覩 其成。故薈要之編應運而生事後彼曾自言曰②『癸巳歲始思及依經史子集為四庫全書並命輯永樂大典中散篇成帙。然朕臨御已三十餘年,亦望七之歲矣,斯事體大而 物博時略嫌遲,故甲午聯句詩有「逢會略嫌遲歲月,就將惟亹願觀成」之句。今壬寅甫及十年薈要兩部及全書第一部均已蕆事裝潢貯閣適當春仲經筵錫宴行慶遹觀厥 成實堪喜慰爾』其言外之意可以得之矣
199
〔蕆工之速〕 全書一部合薈要兩部共六萬餘冊以十年寫定其敏捷誠足令人驚疑,故高宗又自誇其費力省而成功速云③:
按 明永樂大典一萬一千九十五冊凡五年書成今四庫全書每部三萬六千冊又薈要每部萬二千冊,自癸巳年起至今 壬寅將及十年間薈要兩部及全書第一部共六萬冊均已蕆事裝潢貯閣較之永樂大典數多五倍又按湧幢小品載編輯供事者共二千一百六十除人今纂修謄錄等不過千人而五 年期滿卽予甄敍錄用,是以人皆踴躍,事半功倍。
〔薈要告竣之期〕 薈要兩部成書在四庫全書之前,全書第一部以乾隆四十六年告竣,薈要兩部則均於四十三年告竣。御製詩四集(編年戊戌卷五十四頁二十九)題摛藻堂詩云:
全書收四庫薈要粹其精事自己巳兆,工今戊戌成於焉適枕葄亦欲勵尊行設曰資摛藻猶非識重輕
「事 自己巳兆」句下注曰『命詞臣校勘永樂大典並蒐輯遺書分別應刊應抄應存目三種彙為四庫全書復於應抄之 中擇其尤精者錄為薈要列架弆摛藻堂內以備臨憩閱覽。此堂原為御花園貯萬之所己巳秋(卽乾隆十四年)卽命以經史子集四部分置並有詩蓋已為之兆云』「工今戊戌 成」句下注曰『薈要錄於癸巳夏,至今戊戌始蕆工』按癸巳卽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戊戌卽四十三年(一七七八)是成書之期原有明文可據,但同書(編年庚子 卷六十五頁十七)重華宮茶宴內廷大臣翰林等題四庫全書薈要聯句並成二律『摛藻先陳真是速,味腴繼貯亦非遲』注云:
200
薈要粹全書之精,每部凡萬二千冊一貯摛藻堂於乙亥年(乾隆四十四年)告成一貯味腴書室④
於庚子年(四十五年)告成
則 與前說相差二年紀昀恭和此詩元韻有句云⑤『惟慙六載工方蕆,立辦無能在咄嗟』自癸巳至戊戌恰為六載又 與前說合。然紀氏進呈四庫全書表又言『別採英華先為縮本,曩長庚之紀歲慶叶嵩呼屬太乙之占祥象符套聚八年敬繕挹古今四庫之精兩部分貯合大小二山之數』則又 與後說合。薈要序亦有「閱七載告成』之語與後說略同,似此記載踳互爾爾將令吾人其誰適從乎?余意紀昀為經手人,其詩在前與高宗前說合似為可信,表為後來追 紀,或已健忘,再驗以高宗以前言四庫全書之成其後說殆亦混成書之期與貯書之期為一而言歟茲錄前引高宗二律全詩於下:
薈要書成庋摛藻,聯吟文宴啟重華,酌經炊史儒風鬯,鼓瑟吹笙淑氣嘉。卜以晝而弗卜夜,行非酒也乃行茶。亦知臨樂應不歎,未免思前暗自嗟。
全成四庫尚需時,要帙粹鈔今蕆斯。摛藻先陳真是速,味腴繼貯亦非遲。有如嘗鼎一臠美,足傲儲編二酉奇。稽古右文緬祖訓牖民迪世有深資。
〔薈 要之覆校〕 薈要之繕寫共用謄錄二百人分校十二員⑥成書後卽分貯摛藻堂及昧腴書屋。嗣於乾隆五十五 年覆校內廷四閣全書,發見錯謬甚多,原以校對文淵文源二閣疎漏之員罰令覆校文津閣書其文津閣校對疎漏之員罰令覆校文溯閣書至文溯閣校對疎漏之員高宗以為亦 不可令其脫然事外,大學士阿桂等因於是年九月十六日奏請將文溯閣原校疎漏各員令其覆校薈要二分云⑦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