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ugust 8, 2008

391

  ㈤「春秋外傳國語」:下分「注解」、「章句」、「非駁」、「音」等四目。

  ㈥「孝經」:下分「古文」、「注解」、「義疏」、「音」、「廣義」、「讖緯」等六目。

  ㈦「論語」:下分「古論語」、「正經」、「注解」、「章句」、「義疏」、「論難」、「辨正」、「名氏」、「音釋」、「讖緯」、「續語」等十一目。

  ㈧「爾雅」:下分「注解」、「圖」、「義」、「音」、「廣雅」、「雜爾雅」、「釋言」、「釋名」、「方言」等九目。

  ㈨「經解」:下分「經解」、「謚法」等二目。

鄭氏於〈校讐略‧編次必謹類例論〉中,多處論及分類如此詳細的原因。他說:

《易》 本一類也,以「數」不可合於「圖」,「圖」不可合於「音」,「讖緯」不可合於「傳注」,故分為十 六種。《詩》本一類也,以「圖」不可合於「音」,「音」不可合於「譜」,「名物」不可合於「詁訓」,故分為十二種。〈禮〉雖一類,而有七種,以《儀禮》雜 於《周官》可乎?《春秋》雖一類,而有五家,以啖、趙雜於《公》、《穀》可乎?「樂」雖主於音聲,而歌曲與管絃異事。「小學」雖主於文字,而「字書」與 「韻書」背馳。「編年」一家,而有先後。「文集」一家,而有合離。日月、星辰,豈可與風雲、氣候同為「天文」之學。三命、元辰,豈可與九宮、太一同為「五 行」之書。以此觀之,《七略》所分,自為苟簡。《四庫》所部,無乃荒唐。

按:這是說明類目之所以求其詳細,可區別學術領域與流別。

392

又說:

類書猶持軍也,若有條理,雖多而治;若無條理,雖寡而紛。類例不患其多也,患處多之無術耳。

按:這是說明只要類例正確,係屬有條理,類例詳細,有助於圖書之整理保存。

又說:

類 例既分,學術自明,以其先後本未具在。觀「圖譜」者,可以知「圖譜」之所始;觀「名數」者,可以知 「名數」之相承。「讖緯」之學,盛於東都。「音韻」之書,傳於江左。「傳注」起於漢魏。義疏成於隋、唐。覩其書,可以知其學之源流。或舊無其書,而有其學 者,是為新出之學,非古道也。

   按:這說明鄭氏詳細分類的最重要功能,在於辨章學術,考辨源流。例如「易」、「書」、「詩」、「春 秋」、「孝經」、「論語」等類,均有「義疏」的著作,此不但可考知各類「義疏」之著作及學術傳承,又可考見整體經學中義疏之學的流別異同。至於「讖緯」、 「傳注」等,可考見各時代的學術特色。所以,鄭氏的類例,不惟詳細,還兼顧到縱與橫的關聯。縱指時代的傳承,橫指各學科間的比較。

  從現代研究的角度觀察,鄭氏這種三段分類法,還可以提供學者了解前人是從什麼角度去研究各種學科。有很多研究領域,現在已不傳存,例如「易」類中的「擬易」,「論語」中的「續語」,「小學類」中的「蕃書」、「神書」等,都是值得今人重新研究的領域。

393

五、主張編次目錄應同時著錄佚書

   一般的圖書目錄,都僅著錄當時見存之書。以目前所存的史志目錄來看,只有《隋書‧經籍志》是兼記亡 書的。例如《禮答問》(三卷)下注說:「王儉撰。梁有晉益壽令吳商《禮難》十二卷,《雜義》十二卷,又《禮議雜記故事》十三卷,《喪雜事》二十卷,宋光祿 大夫傅隆《議》二卷,《祭法》五卷,亡。」又如《集議孝經》(一卷)下注云:「晉東陽太守袁敬仲集。梁有《孝經皇義》一卷,宋均撰。又有晉給事中楊泓、處 士虞槃佐、孫氏、東陽太守殷仲文、晉陵太守殷叔道、丹陽尹車胤、孔光各注《孝經》一卷。荀勗注《孝經》二卷。宋何承天、費沈,齊光祿大夫王玄載、國子博士 明僧紹,梁五經博士嚴植之、尚書功論郎曹思文、羽林監江係之、江遜等注《孝經》各一卷。釋慧始《注孝經》一卷。陶弘景《集注孝經》一卷。諸葛循《孝經序》 一卷,亡。」鄭氏也主張書目應兼錄佚書。他在〈校讐略‧編次必記亡書論〉裡說:

古 人編書,皆記其亡闕。所以仲尼定《書》,逸篇具載。王儉作《七志》已,又條劉氏《七略》及二漢〈藝文 志〉、《魏中經簿》所闕之書為一志。阮孝緒作《七錄》已,亦條劉氏《七略》及班固《漢志》、袁山松《後漢志》、《魏中經》、《晉四部》所亡之書為一錄。隋 朝又記梁之亡書。自唐以前,書籍之富者,為亡闕之書有所系,故可以本所系而求。所以書或亡於前而備於後,不出於彼而出於此。及唐人收書,只記其有,不記其 無,是致後人失其名系。真批:此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也!然則作偽者有所根據矣. 所以崇文四庫之書,比於隋、唐,亡書甚多,而古書之亡尤甚焉

394

按:這是說明書目記亡書的目的,在於後人可據以求書,使亡書復見。

又說:

古 人編書,必究本末,上有源流,下有沿襲,故學者亦易學,求者亦易求。謂如隋人於「曆」一家,最為詳 明。凡作「曆」者幾人,或先或後,有因有革,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唐人不能記亡書,然猶紀其當代作者之先後,必使具在而後已。及崇文四庫,有則書,無則 否,不惟古書難求,雖今代憲章亦不備。

按:這是說明記亡書不僅方便求佚書,使亡書復備於後世,又能使學者了解學術發展的歷史。

六、提出蒐求文獻的具體方法

  劉向在校理中祕時,廣蒐異本,有所謂「中書」、「外書」、「太常書」、「太史書」、「臣某書」等,可見其蒐求文獻之廣博,但劉向並未論及當時蒐求文獻的方法或原則。鄭樵則在〈校讐略‧求書之道有八論〉中,提出蒐求文獻的八個具體方法。他說:

求書之道有八:一曰即類以求;二曰旁類以求;三曰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當不一於所求也。

395

  何謂「即類以求」?「凡星曆之書,求之靈臺郎。樂律之書,求之太常樂工。靈臺所無,然後訪民間之知星曆者。太常所無,然後訪民間之知音律者。眼目之方多,眼科家或有之。……此之謂即類以求。」

  何謂「旁類以求」?「凡性命道德之書,可以求之道家。小學文字之書,可以求之釋氏。……此之謂旁類以求。」

  何謂「因地以求」?「《孟少主實錄》,蜀中必有。《王審知傳》,閩中必有。……《茅山記》,必見於茅山觀。……如此之類,可因地以求。」

  何謂「因家以求」?「《錢氏慶系圖》,可求於忠懿王之家。……黃君俞《尚書關言》雖亡,君俞之家在。興化王棐《春秋講義》雖亡,棐之家在臨漳。徐寅〈文賦〉,今莆田有之,以其家在莆田。潘佑《文集》,今長樂有之,以其後居長樂。如此之類,可因家以求。」

  何謂「求之公」?「禮儀之書,祠祀之書,斷獄之書,官制之書,版圖之書,今官府有不經兵火處,其書必有存者,此謂求之公。」

  何謂「求之私」?「書不存於祕府,而出於民間者甚多。如漳州吳氏,其家甚微,其官甚卑,然一生文字間,至老不休,故所得之書,多蓬山所無者。兼藏書之家,例有兩目錄,所以示人者,未嘗載異書,若非與人盡誠盡禮,彼肯出其所祕乎?此謂求之私。」

  何謂「因人以求」?「鄉人李氏,曾守和州,其家或有沈氏之書。前年所進褚方回清慎帖,蒙賜百匹真按:google有! 真按:查google上引無兩字! 此則沈家舊物也。鄉人陳氏,嘗為湖北監司,其家或有田氏之書,臣嘗見其有荊州《田氏目錄》,若迹其宮守,知所由來容或有焉。此謂因人以求。」

396

  何謂「因代以求」?「胡旦作《演聖通論》,余靖作《三史刊誤》,此等書卷帙雖多,然流行於一時,實近代之所作書之難求者,為其久遠而不可迹也。若出近代人之手,何不可求之有?此謂因代以求。」

  這八個蒐採文獻的方法,在今日看來,仍是具體的、科學的、進步的。

七、重視圖譜文獻

  「圖」與「書」本是並稱,換句話說,自古多數的書中都有圖。今檢《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圖書,有不少是書中附圖的。例如: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班固《注》:「圖六卷。」《齊孫子》八十九篇。班固《注》:「圖四卷。」

  (右二書,屬〈兵書略‧權謀〉)

  《楚兵法》七篇。班固《注》:「圖四卷。」《孫軫》五篇。班固《注》:「圖二卷。」《王孫》十六篇。班固《注》:「圖五卷。」《魏公子》二十一篇。班固《注》:「圖十卷。」

  (右四書,屬〈兵書略‧形勢〉)

其 他在〈兵書略〉的「陰陽」、「技巧」及〈數術類〉裡,都著錄了不少的圖。到了《隋書‧經籍志》,所著 錄的「圖」更多,如《周髀圖》一卷、石氏《渾天圖》一卷、高洪文《天文橫圖》一卷、《摩登伽經說星圖》一卷、《星圖》一卷等。鄭樵在《通志》(卷七十二) 有〈圖譜略〉一卷,說明圖譜之功用。首先,他在〈圖譜略‧索象〉裡說明「圖」與「書」的關係。他說:真按:重出,重複,-此多有重出者也!若乃有意,應加互見例,而都不一語,疑乃疏陋也.常說篇幅有限,而乃重出累牘,斯亦累矣病矣,不免于方家之誚且自矛盾矣.都或以成書太速,求名過急.此亭林似曾有說.殊非著述典範也.

397

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聖人,使百代憲章必本於此,而不可偏廢者也。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圖,植物也;書,動物也;真按:重出,重複,-187頁已有! 一 動一植,相須而成變化。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 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舉而措之,如執左契。後之學者,離圖即書,尚辭務說,故人亦難為學,真批:此即語言與人生所教內向與外向的觀點也. 學亦難為功。雖平日胸中有千章萬卷,及寘之行事之間,則茫茫然不知所向。秦人雖棄儒學,亦未嘗棄圖書。真批:此鄭樵自我矛盾也.前云秦人不廢儒,而學在魯,弦歌不輟,且有儒生歸陳涉,投高祖者…,此乃言棄儒學哉! 誠 以為國之具,不可一日無也。蕭何知取天下易,守天下難,當眾人爭取之時,何則入咸陽,先取秦圖書,以為守計。一旦干戈既定,文物悉張,故蕭何定律令而刑罰 清,韓信申軍法而號令明,張蒼定章程而典故有倫,叔孫通制禮儀而名分有別。且高祖以馬上得之,一時間武夫役徒,知《詩》《書》為何物,而此數公,又非老師 宿儒博通古今者,若非「圖」「書」有在,指掌可明見,則一代之典,未易舉也。然是時挾書之律未除,屋壁之藏不啟,所謂書者有幾,無非按圖之效也。後世書籍 既多,儒生接武,及乎議一典禮,有如眾訟,玩歲愒日,紛紛紜紜,縱有所獲,披一斛而得一粒,所得不償勞矣。何為其然哉?歆向之罪,上通於天。真按:劉向之過 真批:鄭樵真自負矣!猶章學誠脾氣!且乃歆置向前,如是顛倒人倫亦不惜者,真逸人矣.斯殆憤世疾俗而躁於求名者耶. 真按:劉歆之過 漢初典籍無紀,劉氏創意,總括群書,分為七略,只收書不收圖,藝文之目,遞相因習,故天祿、蘭臺三館、四庫內外之藏,但聞有書而已。蕭何之圖,自此委地。後之人將慕劉之不暇,真按:班固 故圖消而書日盛,惟任宏校兵書,一類分為四種,有書五十三家,有圖四十三卷,載在《七略》,獨異於他。宋齊之間,群書失次,王儉於是作《七志》以為之紀,六志收書,一志專收圖譜,

398

謂 之〈圖譜志〉,不意末學而有此作也。且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其學必傳,而書亦不 失。任宏之〈略〉,劉歆不能廣之;王儉之《志》,阮孝緒不能續之。孝緒作《七錄》,散圖而歸部錄,雜譜而歸記注。蓋積書猶調兵也,聚則易固,散則易亡。積 書猶賦粟也,聚則易真按:疑為贏之訛! 散則易乏。按任宏之圖,與書幾相等。王儉之〈志〉,自當七之一。孝緒之錄,雖不專收,猶有總記,內篇有圖七百七十卷,外篇有圖百卷,未譜之如何耳。真按:疑為知之訛! 隋家藏書,富於古今,然圖譜無所繫,自此以來,蕩然無紀,至今虞、夏、商、周、秦、漢上代之書具在,而圖無傳焉。圖既無傳,書復日多,茲學者之難成也。天下之事,不務行而務說,不用圖譜可也。若欲成天下之事業,未有無圖譜而可行於世者,作〈圖譜略〉。

至於圖譜的具體功用為何?鄭氏在〈圖譜略‧明用〉中列舉十六項,他說:真批:真是抄書佔泰半了.

善 為學者,如持軍治獄,若無部伍之法,何以得書之紀?若無覈實之法,何以得書之情?今總天下之書,古今 之學術,而條其所以為圖譜之用者十有六:一曰天文,二曰地理,三曰宮室,四曰器用,五曰車旂,六曰衣裳,七曰壇兆,八曰都邑,九曰城築,十曰田里,十一曰 會計,十二曰法制,十三曰班爵,十四曰古今,十五曰名物,十六曰書。凡此十六類,有書無圖,不可用也。人生覆載之間,而不知天文地里,此學者之大患也。在 天成象,在地成形,星辰之次舍,日月之往來,非圖無以見地之形。天官有書,書不可以仰觀。地里有志,志不可以俯察,故曰天文地里,無圖有書,不可用也。稽 之人事,有宮室之制,有宗廟之制,有明堂辟廱之制,有居廬堊室之制,

399

有臺省府寺之制,真批:真的是文抄公耶.真係講義資材,而于著書之例甚不純矣. 有 庭霤戶牖之制,凡宮室之屬,非圖無以作室。有尊彝爵斝之制,有簠簋俎豆之制,有弓矢鈇鉞之制,有圭璋璧琮之制,有璽節之制,有金鼓之制,有棺槨之制,有重 主之制,有明器祭器之制,有鉤盾之制。凡器用之屬,非圖無以制器,為車旂者,則有車輿之制,有驂服之制,有旟旐之制,有儀衛鹵簿之制,非圖何以明章程。為 衣服者,有弁冕之制,有衣裳之制,有履舄之制,有笄總之制,有襚含之制,有杖絰之制,非圖何以明制度。為壇域者,則有壇墠之制,有丘澤之制,有社稷之制, 有兆域之制,大小高深之形,非圖不能辨。為都邑者,則有京輔之制,有郡國之制,有閭井之制,有市朝之制,有蕃服之制,內外重輕之勢,非圖不能紀。為城築 者,則有郛郭之制,有苑囿之制,有臺門魏闕之制,有營壘斥候之制,非圖無以明關要。為田里者,則有夫家之制,有溝洫之制,有原隰之制,非圖不以別經界。為 會計者,則有貨泉之制,有貢賦之制,有戶口之制,非圖無以知本末。法有制,非圖無以定其制。爵有班,非圖無以正其班。有五刑,有五服,五刑之屬,有適輕適 重;五服之別,有大宗小宗,權量所以同四海,規矩所以正百工,五聲八音十二律有節,三歌六舞有序,昭夏肆夏,宮陳軒陳,皆法制之目也,非圖不能舉。內而公 卿大夫,外而州牧侯伯,貴而妃嬪,賤而妾媵,官有品,命有數,祿秩有多寡,考課有殿最,繅籍有數,真按:詞無!待查! 玉 帛有等,上下異儀,尊卑異事,皆班爵之序也,非圖不能舉要。通古今者,不可以不識三統五運,而三統之數,五運之紀,非圖無以通要。別名物者,不可以不識蟲 魚草木,而蟲魚之形,草木之狀,非圖無以別要。明書者,不可以不識文字音韻,而音韻之清濁,文字之子母,非圖無以明。凡此十六種,可以類舉,為學者而不知 此,則章句無所用;為治者而不知此,則紀綱文物無所施

400

鄭氏復列舉當時所存之圖三十二,其目為:楊佺期「唐洛陽京城圖」、「唐長安京城圖」、呂大防「唐長安京城圖」、「唐太極宮圖」、「唐大明宮圖」、「唐興慶宮圖」、「三宮合為一圖」、「洛陽宮闕圖」、「宋朝宮闕圖」、「汴京圖」、「唐九嵕山昭陵建陵合為一圖」、真按:重出,重複,-前亦有也! 梁元帝「二十八國職貢圖」、閻立本「西域諸國風物圖」、「大遼對境圖」、「大金接境圖」、「契丹地里圖」、「西夏賀蘭山圖」、「山海經圖」、「勃海圖」、「三輔黃圖」、「天文橫圖」、「隔子橫圖」、真按:詞:【隔子】1.窗格。 元稹 《夢游春》詩:“隔子碧油糊,駝鉤紫金鍍。”《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走了進去,三間花廳,隔子中間,懸斑竹簾。”2.放書物的架子。如:書隔子。 「天文圓圖」、「隔子圓圖」、「紫薇天心圖」、「璇璣圖」、「日食圖」、「月暈圖」、「分野圖」、「七曜災祥圖」、「七曜歷文圖」、「刻漏圖」、「九江刻漏圖」、「氣象圖」、「雲氣圖」、「日出長短圖」、「海潮時刻四應圖」、「華夷圖」、「守令圖」等。

   鄭氏為了落實此種圖譜文獻的理念,他在《通志‧藝文略》裡,也格外重視著錄圖譜。以〈經類〉中的 《詩》為例,著錄了《毛詩圖》(三卷)、《毛詩孔子圖經》(十二卷)、《毛詩古賢聖圖》(二卷)、《毛詩草木魚蟲圖》(二十卷)、《小戎圖》(二卷)等五 書。〈諸子類〉「兵家」中的「營陣」一目,著錄的圖譜更多,有《孫子八陣圖》(一卷)、《吳孫子牝入變陣圖》(二卷)、《黃石公五壘圖》(一卷)、《隋朝 雜兵圖》(一卷)、《龍武元兵圖》(二卷)、《武德圖五兵八陣法要》(一卷)、《武侯八陣圖》(一卷)、《五行陣圖》(一卷)、《神變陣圖》(一卷)真按:應即墜或墬字! 、《風后握機圖經》(一卷)、《風后握奇八陣圖》(一卷)、《神機靈祕圖》(一卷)、《新法武備圖》(一卷)、《營陣圖經》一卷、《邊城器用圖》(一卷)等十五種。其他如〈天文類〉中的「天象」、「天文總占」、「雜星占」、「日月占」等,也都著錄了許多的圖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