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ne 13, 2008

11

「天顏仍左顧,國難一趨從。漂泊心情苦,來瞻拜跪恭」;42「瞻拜魂猶惕,低徊思轉哀。上陵餘舊曲,何日許追陪。」43殷殷深情,溢於言表。此外,他遊歷故都勝跡,考察故都歷史,還先後撰作了《歷代宅京記》、《建康古今記》等著作。

   亭林奔走國事,家已中落。鼎革之際,接連遭遇嗣祖蠡源公、生母何氏、長兄遐篆之卒,及嗣母王氏、弟 子叟、子武之殉國,且家中數次失火和被劫,人禍天災,接踵而至,日常所需,日趨拮据。其祖上曾以良田八百畝典當給鄉宦葉方恒家,亭林急欲贖回。而葉家則想 乘人之危,許諾以半價買下這份田產,卻又遲遲不給現錢,實是故意刁難,蓄意吞併。亭林家中有僕人名陸恩者,在顧家為僕已歷三世,見顧家家道衰落,門庭日 微,且亭林漂泊在外,長久不歸,遂生遷異之心

---------

35 徐嘉《顧亭林詩箋注》卷六,〈酬王生礽詩注〉;謝國楨《明未清初的學風》,〈顧炎武與驚隱詩社〉。 36《亭林詩集》卷一,〈推官二子被難〉。37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38錢邦彥《校捕亭林年譜》。39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張穆《顧亭林年譜》;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40《亭林詩集》卷二,〈松江別友人〉。41《亭林詩集》卷二,〈金山〉。42《亭林詩集》卷二,〈恭謁高皇帝御容于靈谷寺〉。 43《亭林詩集》卷二,〈再謁孝陵〉。

12

。 葉氏便買通陸恩,令他誣告亭林通海,以期亭林畏罪逃逸,無暇關心田產之事。44通海即勾通鄭成功從海 上進攻清朝,對清政府構成巨大威脅,故在當時乃彌天大罪。亭林面對嚴峻現實,怒不可遏,於順治乙未(一六五五年)五月,率親友手擒叛奴,列數其忘恩負義, 喪盡天良之罪行,將其沈於池塘中淹死。陸恩之婿仰仗葉家威勢,以千金買通太守,企圖殺掉亭林,情勢甚為危急。亭林摯友歸莊為之求助於錢謙益,錢氏欲亭林執 門生之禮方可救之。歸莊知事不可為,然憂錯失事機,乃私寫一帖與之。亭林聞訊,急索之,不得,遂貼公告于大道,聲明帖非己之所作。謙益聞言,笑曰:「寧人 亦何倔出!」45

   歸莊繼續為之奔走呼籲,並致書葉方恒,規勤其不可魯莽從事,否則,殺了顧寧人,將成千古罪人。其信 中有言:「寧人非尋常無聞之人,又事無死法。而一旦迫之致死,于兄便乎?不便乎?寧人無親子弟,料死後必無與申冤者,即有,兄自當有以待之。固知殺寧人萬 萬無害,獨不畏清議乎?寧人腹笥之富,文筆之妙,非弟一人之私言,即灌老諸公,皆擊節稱賞。四方之士見其詩古文者,往往咨嗟愛慕,。兄能殺寧人之身,能並 其生平之著述而滅之乎?使天下後世讀其詩古文者,以為如此文人而殺之者乃葉嵋初也,此名美乎?不美乎?自古文人之受禍者,如子蘭殺屈原,姚賈殺韓非,後世 讀《離騷》及三公子之書,無不唾罵子蘭、姚賈。陳同甫為小人構陷入獄,每讀其傳為之髮指皆裂。以兄平日自待之高明,何苦而為此事耶?想兄之意,以為寧人即 死於牢獄,死於桎梏,不得謂嵋初殺之。吾誰欺?當世士大夫有口亦可畏也。凡此之言,皆所謂愛寧人,即所以愛兄也。」46歸莊此信,言辭激切,代表一時之輿 論,迫使葉方恒不得不有所收斂。亭林友人曲周路澤溥,為明故相路振飛之子,時僑居洞庭東山,識清兵備使者,因敘其原委

13

,遂移訟于松江太守,亭林乃獲解脫。47然葉氏仍不肯善罷甘休。順治丙申(一六五六年)夏閏五月,亭林至金陵鐘山舊居,葉氏派刺客追至金陵,擊之於太平門外,傷其頭,亭林墜落驢下,幸獲救得免。48

   亨林輾轉江淮,漂泊東南,目睹國破家亡,恢復大業,一事無成,自己反遭無端陷害,因此浩然有離去之 志。他在詩中描述自己的心情說:「流轉吳會間,何地為吾土?登高望九州,極目皆榛莽。……畏途窮水陸,仇讎在門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宇。……丈大志四 方,一節亦奚取。……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49

  (三)以遊為隱

  亭林生性捐卞兀傲,不諧於俗,雖世籍江南,但稟賦志趣與蘇吳人士很不相同,「性不能舟行食稻,而喜餐麥跨鞍」。50且他亦深厭江南浮華纖靡之習,曾說:「古之疑眾者行偽而堅,今之疑眾者行偽而脆

----------

44 歸莊《送顧寧人北遊序》;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徐珂《清稗類鈔》,〈獄訟類‧顧亭林通鄭成功 案〉。45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46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47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48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49《亭林詩集》卷二,〈流轉〉。50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14

, 了不足恃。」因此不為鄉里所喜。51他既抱故國之戚,又不能安居江南,因此,不得不另闢途徑,以肆行 其志。於是變賣家產,隻身北行。行前,諸同人為之餞別,歸莊作文贈其行。文曰:「寧人之出也,其將為伍員之奔吳乎?范雎之入秦乎?吾輩之所以望寧人者不在 此。夫宣尼大聖,尤且遭魋畏匡;文王至仁,不殄厥慍。寧人之學有本而樹立有素,使窮年讀書山中,天下誰復知寧人者?今且登陟名山大川,歷聘列國,以廣其志 而大其聲施。焉如今日困阨,非寧人行道於天下之發軔乎!若曰:怨仇是尋,非賢人之志;別離是念,非良友之情。於是同人咸曰善,請歌以壯其行,而歸子為之 序。」52

   同時,亭林好友歸莊、萬壽祺、潘檉章、吳炎、王錫闡、戴笠等二十一人,亦寫了一篇《為顧寧人徵天下 書籍啟》。其文曰:「東吳顧寧人,名炎武。馳聲文苑,垂三十年。……遂遊覽天下山川風土,以質諸當世之大人先生。昔司馬子長遍遊四方,乃成《史記》;范文 正自秀才時,以天下為己任;若寧人者,其殆兼之。今且北學於中國,而同方之士知寧人者,敬為先之以言。冀當世大人先生,觀寧人之文以察其志,而助之聞見以 成其書。匪直一家之言,異日天下生民之福,其必由之矣。」53所以,亭林此行,雖因避仇而起,但更主要的則是為了考歷名山大川,結交四方豪傑,搜訪圖書, 切磋學問,以廣大其志事,行道於天下。

   順治丁酉(一六五七年),亭林年四十五,春,自金陵返崑山,旋往山東,歷萊州、青州,從掖縣貢生任 唐臣借得吳才老《韻補》閱讀並加校正。至濟南,與新城處士徐夜、濟陽諸生張爾岐定交。戊戌(一六五八年)春,登泰山,至曲阜,謁孔林。往鄒縣,謁周公廟、 孟子廟。過鄒平,與邑人馬驌進士訪碑郊外。後由萊州之濰縣入都,歷薊州,入永平,登孤竹山,謁夷齊廟。

15

己 亥(一六五九年),出山海關,歷覽其險要。返至昌平,謁明十三陵。出居庸關,仍返山東。著《營平二州 史事》以記其事。54庚子(一六六○年),復至昌平,再謁十三陵,返至山東。秋,又念江南山水尚未能盡遊,亦欲潛會舊友,藉以窺東南之形勢,故復歸江南, 至金陵,七謁孝陵。辛丑(一六六一年)回吳門,至杭州,東遊會稽,謁禹陵,弔宋六陵。閏七月,赴山東,輯《山東考古錄》。康熙壬寅(一六六二年)春,自山 東入都,三謁十三陵。出古北口,往薊州,抵曲陽,入山西,謁北嶽恒山。癸卯(一六六三年),至太原,訪傅青主處士。歷代北、雁門,遊五台,與富平布衣李因 篤定交。在汾州,聞知浙中發生莊氏史案,故人吳江高士吳炎、潘檉章罹難,設奠遙祭於旅舍中。後由蒲州而入潼關,遊西嶽華山,訪華陰諸生王山史。至西安,訪 關中碩儒李顒處士於周至,遂定交。甲辰(一六六四年),返山西,由西口入都,與李因篤同至昌平,四謁十三陵,並作文以祭。旋住河南,至輝縣,訪河北大儒孫 夏峰處士。乙巳(一六六五年),至濟南,遂置田舍屋宇于章丘長白山下之大桑家莊,墾田自給。旋往山西,與秀水布衣朱彝尊、南海諸生屈大均定交於太原。他常 說:「文淵、子春並於邊地立業。」55乃出雁門,至代州

-------

51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十五〉。52歸莊《送顧寧人北遊序》;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53《亭林遺書》附錄,〈同志贈言〉。54張穆《顧亭林年譜》;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55《亭林文集》卷六,〈與潘次耕〉。

16

, 與李因篤等二十餘人墾荒於雁門之北,五台之東。56本想就此在代北定居,說:「使我有澤中千牛羊,則 江南不足懷也。」57但又苦於其地太寒,只開了個頭,就讓給門人經營,而自己則出身遠遊。58冬十月,注吳才老《韻捕》而成《韻補正》一書。丁未(一六六 七年),在兗州刪訂《近儒名論甲集》,並始刻《音學五書》於淮上。又取道山東,重入京師,從孫思仁處借得《春秋纂例》、《春秋權衡》、《漢上易傳》等書, 抄寫而歸。59亭林數年間,遍遊北方諸畿甸,登高歷險,尋幽訪古,既增廣了其聞見之識,又寄託著無限的深意。他在一首詩中說:「遜國全天倫,遠行辟虐政。 甘餓首陽岑,不忍臣二姓。可為百世師,風操一何勁。」60可謂表達了他此時的心境。他每別一地,則結交賢豪長者,相與抵掌談天下事。凡遇關隘險寨,地理民 情,無不詳細記錄,以備考索。他周遊北都,數祭明陵,其詩有云:「萬古河山應有主,頻年戈甲苦相尋。從教一掬新亭淚,江水平添十丈深」;61「臣子分則 同,駿奔誰共職。區區犬馬心,愧乏匡扶力。」62可見其故國之情,堅貞不渝,經年彌篤。

   亭林連年奔走,締結同儔,由於有章丘所治田產,生活亦足賴維持,不必仰求於人。其詩有云:「載耒來 東國,年年一往還。禾垂墟照晚,果落野禽閒。食力終全節,依人尚厚顏。黃巾城下路,獨有鄭公山。」63亦可見其怡然自得之志。豈料好景不長,康熙七年戊申 (一六六八年),五十六歲的亭林又被牽連進一起文字獄,即所謂「黃培詩案」中。事情起因於萊州人姜元衡。此人原是明錦衣衛都指揮使黃培的家奴,入清後顯 達,因與黃培有隙,遂捏造了黃培通海的罪狀,勾結清府官吏,將其逮捕入獄,事歷三載,牽連至三百餘人。亭林在章丘所置出舍,原為章丘商人謝長吉所有,因亭 林當初北遊時,將家鄉產業變賣,拿錢借給謝長吉經商,結果謝氏虧本,遂將大桑家莊之田產抵還亭林

17

。 謝氏今見濟南興起大獄,遂想乘機陷害亭林,企圖奪回田產。他與姜元衡串通,誣衊亭林與黃培暗通聲氣, 秘密反清。乃以吳人陳濟生所輯《忠節錄》,指為崑山顧寧人到黃家搜輯發刻,向山東府院告發。陳濟生字皇士,號定叔,長洲人,以蔭歷官至太僕寺丞,娶亭林三 姊為妻,其時已故。曾輯啟禎兩朝遺詩八卷,名《啟禎詩選》(即《忠節錄》),略仿錢謙益《列朝詩集》之例,以天啟乙丑丙寅之際罹逆閹禍以死者為一類,崇禎 時殉國難者為一類,乙丙以還起義死肥遁終者為一類,人各有詩,詩繫以傳,藉以表彰忠義,網羅遺佚,雖具苦心,然終授人以柄,故身後仍遭攻訐,時亭林正在京 師慈仁寺寓中,忽聞山東有此案牽連,毅然馳赴濟南,自請繫勘,結果被下濟南府獄半年。關中李因篤急往山東,展開大力營救,加上亭林自己的有力申辯,終於獲 釋。64亭林雖然打贏了這場官司,保住了章丘田產,但經濟上陷入了困境

----------

56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57《亭林文集》卷 六,〈與潘次耕〉。58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59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錢邦彥《校補亭林年 譜》。60《亭林詩集》卷三,〈謁夷齊廟〉。61《亭林詩集》卷三,〈白下〉。62《亭林詩集》卷三,〈再謁天壽山陵〉。63《亭林詩集》卷五,〈刈禾長 白山下〉。64《亭林佚文輯補》,〈與人書〉;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繆荃孫《藝風堂漫存》卷三, 〈陳皇士大僕啟禎兩朝遺詩錄跋〉。

18

,財路斷絕,日用艱難,乃將田產掛在其外甥徐元文名下,委託章丘縣令魏某照管。65第二年,與李因篤復入京師,再至昌平,五謁思陵。出都,歷邯鄲,返章丘,與謝長吉對簿,田案始得了結。從此打消了久留山東的念頭,策馬往來于河北諸邊關山寨之間數十年。66

   康熙丁巳(一六七七年),亭林年六十五,與王宏撰同至昌平,六謁思陵。67自其北遊以後,亭林漂泊 無家,居無定所,雖先後耕田於長白山下,墾田於代北塞外,其心實耿耿未下。他遍觀四方,乃決定卜居華陰。他曾對人說:「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與 他省不同。黃精松花,山中所產,沙苑蒺藜,止隔一水,終日服餌,便可不肉不茗。然華陰綰轂關、河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 警,入山守險,不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便。」68己未(一六七九年),亭林移寓華下王宏撰所築新居,並置田五十畝,以供晨夕,而 棟西開墾所入,則另外貯存,以備有事。69三月,亭林再次出關,觀伊洛,作嵩山之遊,並說:「五嶽遊其四矣。」70接著渡黃河,抵汾州,還華下。庚申(一 六八○年),元旦,他作了一幅對聯:「六十年前二聖升遐之歲,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71以表明對故國的耿耿孤忠。這年冬天,他再遊山西。其妻沒于崑山 家中,作挽詩臨風一哭而已。72

   大抵亭林四十五歲時,北遊山東,六十五歲以後,移居西北。他歷齊魯之幽,探燕趙之墟,上太行,渡黃 河,出塞入關,往返秦晉,自謂「頻年足迹,無三月之淹」,「一年之中,半宿旅店。」73畢其半生之精力,逋逋于風塵道路之中,置身於絕障重關之外,背鄉離 親,顛沛流徙,慈母之墳,未得祭掃,妻子之喪,亦僅臨空憑弔。他在詩中說:「廿年作客向邊陲,坐歎蘭枯柳亦衰。傳說故園荊棘長,此生能得首丘時?」74以 亭林秉性之純篤,若非因國恨家愁,有深悲巨痛

19

, 萬不會決絕若此。當其北遊之時,曾抱著一腔熱血,一片壯心,「何當整六師,勢如常山蛇。一舉定中原, 焉用尺寸為?」75但是經過半生奔波,八方考索,他深感恢復大業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亦非一己苦心所能,只好發出「獨力難將漢鼎扶,孤忠欲向湘纍弔」,76 「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77的慨歎。當時清廷禁網嚴密,而亭林身本南人,久居北土,逋逋風塵,連遭名捕,若非友人援救,幾罹其害,因此不得不 謹慎從事。且以其聲望之隆,名節之重,

---------

65 《蔣山傭殘稿》卷一,〈答張稷若書〉、〈答原一甥〉、〈與魏某〉。66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全 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67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68《亭林文集》卷四,〈與三姪書〉。69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江 藩《國朝漢學師承記》;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70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71錢邦彥《校補亭林年譜》。72全祖望《亭林 先生神道表》。73《亭林文集》卷六,〈與潘次耕〉。74《亭林詩集》卷五,〈悼亡〉。75《亭林詩集》卷三,〈江上〉。76《亭林詩集》卷五,〈井中心 史歌〉。77《亭林詩集》卷五,〈悼亡〉。

20

當 時早為朝野矚目,而以其耿介兀傲之性,又不可能稍作權變,因此他只能遨遊四方,馳驅邊塞,覽山河而賦 詩,指營壘而憑弔,故王宏撰稱其為「古所謂義士,下合於時,以遊為隱者也。」78亭林自己亦時常表露出這種遺民隱者的心態,「惟願師伯夷,寧隘毋不恭」, 79「平生四海心,竟作終南老」。80其內心的痛苦與無奈何其悲烈!

   亭林既負用世之略,然無從施展其宏偉抱負,所以每到一地,總是小試牛刀。他先後耕田於長白山下,墾 荒於塞外代北,又置田產於關中華下。由於善於治財,墾田度地,累致千金。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81他尤其關注民生利害,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而首重土地資 源的開發利用。曾說;「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82又說:「大抵北方開山之利,過於墾荒,畜牧之獲,饒於耕耬」。83他注重興治水利,認為 「江湖通達,然後田野豐登。」84故常欲以江南施行水利、水車、水磨之方法,施行於北方。85他身居關中塞北,深感邊地工商之事匱乏,說:「今邊郡之民, 既不知耕,又不知織。……既不獲紡織之利,而又歲有買布之費,生計日蹙,國稅日逋。」86所以擬以經營貿易之利,推行於塞北。其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 《日知錄》討論此類問題尤多。由此亦可見其經世濟民之才,非徒紙上空言,且亦確可見諸行事。

   亭林一生顛沛,長年奔波,足跡遍佈齊魯燕趙、山右關中,雖志不能暢,身負幽隱,但其向學精業,毫無 懈怠。凡遊歷所至,必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隘寨亭障,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若與平日所聞不同,就到附近坊肆中找書加以對勘。如若徑行平原大野,無 足留意,就在馬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到茶坊旅舍翻書加以熟復。87他少即好訪求古人金石之文,北遊以後,遍覽天下,所至名山、巨鎮、祠廟、伽藍 之跡,無不尋求,登危峰,探窈壑,捫落石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