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June 25, 2008

171

133晏元獻公類要

  一百卷,宋晏殊撰,清鈔本,存卷一至三十七,西安市文管會藏。此本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經與北大本比勘,北大本所存均在此本之內。

134永樂大典

  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明永樂元年奉敕編,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明內府鈔本,殘存七百三十卷。其原本則散在世界各地。此書當時存翰林院,並非「進呈」之本。但《存目》所據者即此本,故亦并列於此。

135群書集事淵海

  四十七卷,不著撰人,明弘治十八年賈性刻本,二十五冊,北大。半葉十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汪啟淑家藏群書集事淵海壹部計書貳拾伍本」長方木記。(見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136庶物異名疏

  三十卷,明陳懋仁撰。傅增湘曰:「明崇禎刊本,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闌。有吳城及翰林院大官印。辛亥六月帶經堂見。索三十五兩,未收。」(《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下)

137大政管窺

  四卷,不著撰人,清鈔本,存卷一至三,卷七,共四卷。北圖。半葉九行二十字,無格。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劉明陽王靜宜夫婦讀書之印」等印記

172

。有王靜宜手跋:「此即四庫著錄之原書,並世無第二本。靜宜。」按:提要云「分敘吏、敘戶、敘禮、敘經,六曹舉其三,而四部舉其一,必非完書」,與此本正合,即《存目》所據兩淮採進本也。

138是菴日記

  十四卷,清楊擁編,稿本,上圖。是本鈐「兩江總督採購備選書籍」朱記,又「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即《存目》所據原本。又鈐「是菴」、「楊擁」、「蔚芝」、「杭州葉氏藏書」、「武林葉氏藏書」等印記。

139南北史續世說

   十卷,題唐李垕撰,明萬曆刻本,原北平圖書館藏書,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半葉十 行二十字,有萬曆三十七年俞安期序。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鮑士恭家藏南北史續世說壹部計書肆本」 長方木記。又鈐「光熙之印」、「裕如秘笈」等印。(參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按:《存目》所據為紀昀呈本。

140月河所聞集

  一卷,宋莫君陳撰,明鈔本,上圖。半葉九行二十字。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彊邨」、「榆生珍藏」二印。

141枝山野記

  四卷,明祝允明撰,明鈔本,清華大學。劉薔女士函稱: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六至二十八字不等,藍格。無序跋。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

173

。又鈐「子晉」、「汲古主人」、「史樹駿印」、「庸庵」、「凝暉堂」等印記。原書衣佚去,書經重裝為二冊。按: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著錄此帙,謂沈曾桐藏書。

142病逸漫記

 一卷,明陸釴撰。傅增湘云:舊寫本,鈐有「翰林院印」,盛昱遺書,壬子見真批:應係謂壬子年傅氏曾見也.此既引原文,疑宜略加案語,以便不熟藏園書例之讀者. (《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九)

143汝南遺事

  二卷,明李本固撰,清初鈔本,南圖。半葉九行十八字,無格。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錢唐丁氏正修堂藏書」、「丁氏八千卷樓藏書記」、「四庫坿存」等印記。前有丁丙浮簽跋語,即藏書志原稿。

144管窺小識

   四卷,不著撰人,明祁氏淡生堂鈔本,原北平圖書館藏書,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半 葉十行二十字,藍格,版心下刻「淡生堂鈔本」五字。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管窺小識壹部計書壹本」長 方木記。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有提要,《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

145癸未夏鈔

 四卷,明靜福撰,真按:續通志‧藝文略(六)‧諸子類第六(儒家 道家 釋家 法家 雜家 農家 小說家 兵家)作釋靜福! 清初鈔本,北圖。半葉十行二十字,無格。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玄、弘等字不避諱。

146玉堂薈記

 一卷,清楊士聰撰,清鈔本,北圖。半葉十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

174

。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北平黃氏萬卷樓圖書」印,即《存目》所據黃登賢呈本。

147續玄怪錄

  四卷,唐李復言撰,明隆慶三年姚咨鈔本,一冊,北圖。此冊半葉十行二十四字,藍格,版心下刻「茶夢齋鈔」四字。目錄後有「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一行。卷尾姚咨手跋云:「隆慶己已夏六月閏朔,皇山七十五老姚咨冒暑手抄。宋本原有缺文,不敢謬補,仍之以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按:俟之異體也.立為人立形,則人與立猶大與人,乃同義之字也. 」後鈐「姚伯子手校書」等印。真按:姚咨 卷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傅增湘舊藏,《藏園群書經眼錄》著錄,《藏園群書題記》有跋。

148祝子志怪錄

  五卷,明祝允明撰,明萬曆四十年祝世廉刻本,北圖。半葉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

149耳新

  十卷,明鄭仲夔撰,清鈔本,一冊,北圖。半葉八行十八字,無格。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鄭仲夔耳新壹部計書壹本」長方木記。即《存目》所據原本。

150聞見錄

  一卷,明姚宣撰,明鈔本,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半葉十一行,二十二至二十四字不等。無序跋。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

175

151見聞錄

   一卷,清徐岳撰,清乾隆十七年大德堂刻本,八冊,傅增湘跋,北圖。半葉八行二十 字,白口左右雙邊。傅跋收入《藏園群書題記》,略謂書凡四卷,記事通一百二十三則,《說鈴》本一卷,只一百七則。又謂此帙鈐有北平黃氏萬卷樓印記,又有翰 林院大官印,是此書亦經黃叔琳進入四庫館,惟館臣不取黃氏之完本,而轉採《說鈴》之節本。澤遜按:四庫館開,獻書者為黃叔琳之子黃登賢,若叔琳則先於乾隆 二十一年下世矣。又勵守謙進呈本亦多黃氏舊藏,鈐有北平黃氏萬卷樓印,則此種又未可遽定為黃氏呈本也。

152筆史

  二卷,明楊思本撰,明刻本,題「盱郡楊思本因之纂」,分內外編,內編述筆之源流,外編則徵事也。前有萬曆乙卯臨川邱兆麟跋,又弟思貞紀事,又凡例七條。鈐有兩淮鹽政李質穎送書木記及翰林院印。邃雅齋取閱,丙子九月七日。(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七)

153筆史

  二卷,明楊思本撰,清鈔本,一冊,北圖。半葉七行十八字,無格。前有邱兆麟序、凡例。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末附纂修官鄭際唐提要稿一則,真按:四庫提要稿 並 經另一館臣修訂。鄭氏提要初稿:「謹按《筆史》二卷,明楊思本撰,思本字因之,建昌新城人。誌筆之始末,分內外篇。內篇有原始、定名、屬籍、結撰、效用、 膺秩、寵遇、引退、告成。外篇有徵事、述贊等目。纂修鄭。」修訂稿:「謹按《筆史》二卷,明楊思本撰,思本字因之,建昌新城人。誌筆之始末,分內外篇。內 篇之類凡九:曰原始、定名、屬籍、結撰、效用、

176

膺秩、寵遇、引退、告成。外篇之類凡二:曰徵事,曰述贊。體例近於纖巧,亦多挂漏。前有萬曆乙卯兆麟題辭及思本所撰凡例七條。真按:清人必不作丘也!疑此筆誤或刊誤.(當如前作邱兆麟方是) 纂修真按:鄭際唐與四庫全書 」此提要稿另紙書寫,左鈐「存目」木記,右書「已辦」二字。持與《四庫總目》相校,頗有出入。其中「明楊思本」,《總目》誤「國朝楊忍本」。又「告成」,《總目》誤「考成」。皆以此稿為正。足知提要原稿之可貴。真批:其實不只提要稿也,那一種手稿或清稿不是彌足珍貴的?畢竟翻印一次或謄鈔一次,皆難免有誤也.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誤

154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宋釋元敬、元復撰,明釋宏續,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袾】衣-6-12 注音一式 ㄓㄨ 解釋 1.衣身、衣服中間的布料。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袾,也。疏證:謂衣中也。字通作身。2.紅色的。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楊倞˙注:袾,古朱字。 舊鈔本。傅增湘云:「十行二十字,前有寶祐丙辰吳郡莫子文序。鈐有翰林院印,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書木記。邃雅齋書,丙子九月七日取閱,已傳錄」(《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按:《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清乾隆三十八年兩淮鹽政李質穎進呈舊鈔本」,當即此本。

155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

   一卷,唐杜光庭編。王重民云:明鈔本,一冊,美國會圖書館。半葉十行二十字。當 從《道藏》鞠字號錄出,持校《道藏》原本,此鈔本間有差誤。然玄字不避,尚是明鈔。卷端有「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 三寶送到汪汝瑮家藏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壹部計書壹本」長方木記。又鈐「教經堂錢氏章」、「犀盦藏本」、「錢犀盦珍藏印」等印記。(見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 要》)

156翊聖保德傳

  三卷,宋王欽若撰,清鈔本,一冊,北圖。此冊半葉九行二十字,無格

177

。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翊聖保德傳壹部計書壹本」長方木記,進書月份未填。

157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二卷附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一卷

 元李道謙撰,附元朱象先撰,清鈔本,一冊,北圖。此冊半葉九行二十字,無格。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終南仙傳壹部計書壹本」長方木記。真按:書名又不同.

158漫叟拾遺

   一卷,唐元結撰,不著編者,明鈔本,一冊,北圖。半葉八行十五字,藍格。首鈐 「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衡平」、「如菴氏」、「階生衡平」印。書衣有衡平題籤:「漫叟拾遺一冊」,上注「庫抄」,下注:「內缺一頁,當檢全集補 錄之。甲申四月六日重校記。」下鈐「衡平」印。按:衡平字如菴,一字階生,號酒堂,滿洲人。

159汪水雲詩鈔

  一卷,宋汪元量撰,明末鈔本,一冊,北圖。此冊半葉十行二十四字。後有崇禎四年辛 未錢謙益跋,謂「夏日晒書,理雲間人鈔詩舊冊,得水雲二百二十餘首,錄成一帙」。則是書即錢謙益輯也。其錢氏原鈔本現藏山東博物館,此冊係傳錄之本。《四 庫提要》稱「崇禎辛未舊跋」,實即錢謙益跋,有所違礙,故不舉名。末有毛扆手跋:「丙戌五月二十四日從《湖山類稿》細勘一過,凡者《類稿》所無也。真按:應係指校批之符號也. 毛扆。」丙戌為順治三年。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

178

160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六卷續選三卷

   元范梈撰,明楊翬選,清初鈔本,北圖。半葉八行十九字,無格,書衣殘存進書木 記:「乾隆三十□年□月山東巡撫徐績送到范德機集□□計書三□。」(按:集後二字當是壹部,三□當是三本。)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已殘。卷內鈐 「借書園印」、「周永年印」、「林汲山房」三印,知是四庫纂修官周永年家藏書經山東巡撫進呈者。《四庫總目》僅注「山東巡撫採進本」,未得其實。真批:非未得其實也實則總目凡例即明以百部以下不舉其所出藏家,但書採進督撫.此應書未「詳」其實. 又鈐「冰香樓」、「古愚」、「杭州王氏九峰舊廬藏書之章」、「群碧樓」等印記。

161朱一齋先生文集前十卷後十卷廣遊文集一卷

  明朱善繼撰,明成化二十二年朱維鑑刻本,六冊,北圖。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八至二十九字,黑口,四周單邊。前集末有「成化丙午歲仲冬月燕山朱翰林六世孫朱維鑑重刊於家庭」一行。真按:當讀作家.庭(家中之庭也,詳下文)此考斷句也. 《朱 一齋先生廣遊文集》末有「成化丙午孟春之月六世孫朱維鑑重刊於家居之退學庭」一行,又「命匠陸家刊」識語。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朱 善繼一齋集壹部計書陸本」長方木記。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白堤錢聽默經眼」、「翰爽閣藏書記」等印記。

162靜菴張先生詩集

  一卷,明張羽撰,清鈔本,上圖。半葉九行十八字,無格。無序跋。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伯寅藏書」印。卷內有校筆,凡玄、弘諸字原不避諱者均描作缺末筆,遇明帝提行者則勾連之,眉上多批鈔寫格式,原不分卷,眉上標識分二卷。疑皆四庫館臣筆真按:四庫全書的選書過程

179

。原本不避清諱,遇明帝提行,疑猶明鈔本。

163黃文簡公介菴集

   十五卷,明黃淮撰,明刻本,存十一卷。《嘉業堂藏書志》著錄,董康云:「此集無 序跋,有目錄,與本書多挖改不能吻合。卷十五改為第五。蓋即《退直》、《入覲》、《歸田》三稿之不全本也。卷一至三《退直稿》,第八至十三《歸田稿》,卷 十四、十五《入覲稿》。書經進呈,發交翰林院清閟閣儲待領回。光緒初錢桂森直清閟時携出者。有『洞庭山人』、『王仲道印』、『敬之』、『錢桂森辛白甫』、 『教經堂錢氏章』、『犀庵藏本』諸記。真按:前均作犀盦藏本!此二人著書不同也. 」按:瑞安孫詒讓嘗於同治十年從翰林院借鈔此本。《溫州經籍志》卷二十五:「《黃文簡介庵集》世間流傳絕少,……同治辛未余以應試入都,假得翰林院所儲明刻小字本,驗其冊面印記,即乾隆三十八年浙江巡撫三寶所進汪啟淑家藏本也。既迻錄其副,復精勘一過,乃知明刻本十五卷,缺第四至七四卷真按:謂缺第四至七凡四卷也. 進 本經書賈移易竄改,以十四卷為第四卷,十五卷為第五卷,十三卷為第六卷,又撤去前後序跋及所缺四卷之目,以泯其跡。故《四庫提要》遂以十一卷著錄,而以為 僅缺第七一卷。幸其每卷魚尾下所記卷第及目錄葉數未盡改,重為排比,尚可見明槧本舊式也。印本每卷首行題《黃文簡公介菴集》,其刊刻當在文簡卒後。」是本 從翰林院流出後,輾轉歸劉承幹嘉業堂。嘉業堂明版書抗戰時期售歸中央圖書館,檢《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有《黃文簡公介菴集》十二卷,明初刻黑口本。淡江大 學中文系蔡琳堂先生嘗代為查閱並製書影相貽,知即嘉業堂藏四庫進呈本。又今浙江瑞安縣玉海樓有《黃文簡公介菴集》十二卷,清鈔本,缺卷七,當即孫詒讓從翰 林院借抄之本

180

。民國二十年永嘉黃氏排印本(收入《敬鄉樓叢書》第三輯)所據者即孫詒讓借鈔本,其卷第則依孫氏考定之明版舊第,唯改卷八至十五為四至十一,又增《書學箴後》一篇耳。

164逃虛子詩集十卷逃虛子詩續集一卷逃虛子類稿五卷逃虛子道餘錄一卷逃虛子集補遺一卷逃虛子詩集補遺一卷附錄一卷

 明姚廣孝撰,清鈔本,南圖。半葉十行二十字,無格。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馬裕家藏姚廣孝逃虛子集壹部計書肆本」長方木記。卷端有清丁丙跋。

165菉竹堂稿

  八卷,明葉盛撰,清初鈔本,六冊,山東省圖書館。半葉十行二十字,無格。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菉竹堂稿壹部計書陸本」長方木記。又鈐「趙錄績印」、「趙氏模鬯閣收藏圖籍書畫印」等印記。卷內玄字不避諱。未經重裝。

166滄洲詩集十卷續集二卷附錄一卷

   明張泰撰,明弘治三年成桂刻嘉靖十三年毛淵修補增刻本,北圖。半葉十行十八字, 白口,四周雙邊。前有弘治三年李東陽序,後有嘉靖十三年毛淵《增刻滄洲詩集跋》。首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 送到汪啟淑家藏滄洲集壹部計書肆本」長方木記。又有籤條:「滄州集,總辦處閱定,擬存目。」又鈐「太原叔子藏書記」、真按:四庫全書的選書過程 「孫壯藏書印」等印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