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June 25, 2008

785

      二 蕭繹之文筆論

  在梁代文壇三派中,思想複雜,漫無定準,無派可屬者,厥惟蕭繹。繹字世誠,武帝第七子,初封湘東王,承聖元年,即位於江陵,三年,西魏入寇,陷江陵,被俘遇害。著有孝經義疏、內典博要、金樓子等六百餘卷,與簡文相埒,自古皇家著述,亦罕有及之者。

   孝元性不好聲色,頗有高名,尤酷愛文學,與當時學者裴子野、劉顯、蕭子雲、張纘為布衣之交,且引為 知己。才穎之士如到溉、王籍、臧嚴、劉杳、顧協、蕭介、劉之遴、宗懍、孔奐、徐陵、陰鏗、顏之推、庾肩吾、劉孝綽等均先後歸附之,詩文賞析,盛極一時。簡 文嘗致書推許之曰:

   文章未墜,必有英絕、領袖之者,非弟而誰。每欲論之,無可與語,思吾子建,一共商搉。辯茲清濁,使如涇渭,論茲月旦,類彼汝南。朱丹既定,雌黃有別,使夫懷鼠知慚,濫竽自恥。譬斯袁紹,畏見子將,同彼盜牛,遙羞王烈。(與湘東王書)

以文壇領袖相期,孝元實足以當之。然在濟濟文士中,意見紛歧,派別滋多,守舊派如裴子野、劉顯、張纘、劉之遴、孔奐等,趨新派如徐陵、庾肩吾等,折衷派如顏之推等,均能影響其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茲分論之。

(二)文筆論

  文筆之說,溯源至遠,而著文討論之者,則始於宋之顏延之范曄二人。(請參閱本編七章一節)其後劉勰於文心雕龍總術篇中,續作修正,至蕭繹始集其大成。其金樓子立言篇云:

786

   古之學者有二,今之學者有四。

   夫子門徒,轉相師受,通聖人之經者謂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於辭賦,則謂之文。

   今之儒博窮子史,但能識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謂之學。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

孝元將古代學者分為『儒』與『文』兩類,未予置評。而將今之學者分為四類,即將古代之『儒』『文』又各分為兩類,合之為『儒』『學』『文』『筆』四類。自來言文筆之分者,莫詳於此,亦莫嚴於此。孝元評四者之得失云:

    而學(按此學者當作儒者)率多不便屬辭,守其章句,遲於通變,質於心用。學者不能定禮樂之是非, 辨經教之宗旨,徒能揚榷前言,抵掌多識,然而挹源知流,亦足可貴。筆,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云取義,神其巧惠,筆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 曼,脣吻遒會,情靈搖蕩。而古之文筆,今之文筆,其源又異。(同上)

言 儒者拙於屬辭,學者昧於經義,筆則以單篇達意而已,屬應用範圍,不得謂之文,而文則不僅以達意為能 事,亦不在應用範圍之內。所謂『綺縠紛披』,藻采之說也。『宮徵靡曼,脣吻遒會』,聲調之說也。『情靈搖蕩』,感情之說也。夫有文采,協聲律,而富感情, 可為畢文學之能事矣,亦即今日所稱之純文學也。至所云『古之文筆,今之文筆,其源又異』者,蓋東漢以後,文筆對舉(請參閱本編七章一節),不過通用與不通 用之別而已。惟自顏延之以後,有以文采為文,無文采為筆,亦有以韻文為文,無韻文為筆,又有以具聲調之美者為文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