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則與古昔聖人精神相憑依,而無一事一言之不合。康成於三禮之學勤矣;其間名目度數參互考證,亦可謂能竭其思慮者矣;而乃以亂世之事,誣先王之經,以遺毒於後世。」皆推尊程朱、貶抑鄭玄之言。
⑨毛奇齡已見頁二六三注﹝27﹞。
⑩阮元國史文苑傳毛奇齡傳云:「奇齡淹貫羣書,所自負者在經學。然好為駮辯,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 詞。古文尚書,自宋吳棫後,多疑其偽。及閻若璩作疏證,奇齡力辯為真,遂作古文尚書寃詞;又刪舊所作尚書廣聽錄為五卷,以求勝於若璩。而周禮、儀禮,奇齡 又以為戰國之書。」按朱子曾繼吳棫之說,以古文尚書為可疑,已見本書第八章;而毛氏作古文尚書寃詞,強以偽孔為可信。又朱子推尊儀禮以為周禮;而毛氏經問 卷二云:「禮記雜篇,皆戰國後儒所作:而儀禮、周禮則又在衰周之季、呂覽之前。故諸儒說經,皆無可據;而漢世注經者,必雜引三禮以為言;此亦大不得已之 事,原非謂此聖人之經、不刊之典也。」則以儀禮與周禮相同,告在可疑之列矣。
雍、乾1以後,古書漸出,經義大明。惠、戴2諸儒,真按:惠棟 戴震 為漢學大宗,已盡棄宋詮,獨標漢幟矣。惠周惕子士奇,孫棟,三世傳經3。棟所造尤邃,著周易述、古文尚書考、春秋補注、九經古義等書4。論著擬之漢儒,在何邵公、
344
服子慎之間5。而惠氏紅豆山齋楹帖云:「六經宗孔、孟,百行法程、朱。」6是惠氏之學未嘗薄宋儒也。戴 震著毛鄭詩考正、考工記圖、孟子字義疏證、儀禮正誤、爾雅文字考,兼通曆算聲韻,其學本出江永7,稱永學自漢經師康成後,罕其儔匹8。永嘗注朱子近思錄 9;所著禮經綱目,亦本朱子儀禮經傳通解10。戴震作原善、孟子字義疏證11,雖與朱子說經牴牾,亦只是爭辨一理字。毛鄭詩考正嘗采朱子說12。段玉裁受 學於震13,議以震配享朱子祠14。又跋朱子小學15云:「或謂漢人言小學謂六書,非朱子所云,此言尤悖。夫言各有當;漢人之小學,一藝也;朱子之小學, 蒙養之全功也。」16段以極精小學之人,而不以漢人小學薄朱子小學。是江、戴、段之學未嘗薄宋儒也。宋儒之經說雖不合於古義,而宋儒之學行實不愧於古人。 且其析理之精,多有獨得之處。故惠、江、戴、段為漢學幟志17,皆不敢將宋儒抹摋。學求心得,勿爭門戶,若分門戶,必起詬爭。真按:反門戶之見 江藩作國朝漢學師承記,焦循貽書諍之,謂當改國朝經學師承記,真按:焦循與江藩 真按:江藩之過 立名較為渾融18。江藩不從,方東樹遂作漢學商兌,以反攻漢學19。平心而論,
345
江氏不脫門戶之見,真按:江藩 未免小疵;方氏純以私意肆其漫罵,真按:方東樹 詆及黃震與顧炎武20,真按:方東樹之過 名為揚宋抑漢,實則歸心禪學,與其所著書林揚觶21,皆陽儒陰釋,不可為訓。
①雍,雍正:乾,乾隆。乾隆已見頁三二四注③。雍正,清世宗胤禛之年號,計十三年;當西元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
②惠,惠棟;戴,戴震;均已見頁一一二注﹝25﹞。
③惠周惕,字元龍,清吳縣人。少從徐枋、汪琬游。篤志羣經,為文章有榘度。康熙進士,選庶吉士,授密雲知驟,卒於官。著有易傳、春秋三禮問、詩說、研溪詩文集等書。惠氏三世以經學著名,自周惕始。子士奇,真按:惠士奇 字天牧,一字仲儒,晚號半農居士。康熙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任廣東學政,累官侍讀,以病告歸。初兼治經史,晚邃於經學。著有易說,禮說、春秋說、交食舉隅、琴笛理數考、紅豆齋小草、詠史樂府、歸耕集、人海集諸書。學者稱紅豆先生。子七人,以棟為最知名。真按:惠棟 棟已見頁一一二注﹝25﹞。傳均見阮元國史儒林傳卷下及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二。
④周易述二十三卷,專言漢易,以荀爽、虞翻為主,而參以鄭玄、宋咸、干寶諸家之說,融會其義,自為注而 自疏之。其目錄凡四十卷,自一卷至二十一卷,皆訓解經文;二十二卷、二十三卷,為易微言,雜錄舊說,以備參考;二十四卷至四十卷,皆有錄無書;其注疏尚缺 下經十四卷及序卦、雜卦二傳;蓋未完之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