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ne 24, 2008

111

  抽燬書目:一百八十一種,四庫舘正總裁管翰林院事臣英廉謹奏

  全燬書目:一百四十六種

  軍機處奏准全燬書目:七百廿四種

  軍機處抽燬書目:四十種

  軍機處專案辦理首惡之全燬書目:二○八種

  另石刻詩文:二十一種

  浙江省查辦奏繳應燬書目:一五六種

  外省移咨應燬各種書目:三五○種(不含已有墨臺三三種)

  河南應繳違礙書籍各種名目:四二○種

  河南續奉應禁書目:五○種10清代禁燬書目補遺一:卽現為中央研究院手抄本不全之違礙書目三冊

  全燬書目:五百六十九種

11清代禁燬書目補遺二:卽鄧實國學保存會排印本奏繳咨禁書目,列:

 禁書:四百十四種

12清代禁燬書目補遺三:列

 禁書:一○三種

13四庫採進書目:列

  禁書:五百卅三種

14清代禁燬書目四種索引

 ㈠全燬類:八百九十二種

112

 ㈡應燬類:七百卅五種

 ㈢違礙類:七百四十八種

 ㈣抽燬類:二百廿三種

  合計二千五百九十八種(內含重複書)

15清代禁燬書目四種

㈠全燬書目㈡禁書總目卽清代禁燬書目四種索引之全燬類與應燬類。

㈢違礙書目㈣抽燬書目卽前種之違礙類、抽綏類。

113

第五篇 清代禁燬書籍對後世之影響

第一章 四庫全書不足徵信

  乾隆於征服邊疆諸蠻之後,乃發中秘之藏,廣獻書之路,網羅散逸,妙選通才,特開專舘,從事修四庫全書。真按:原訛作篡修,徑改! 自三十八年起,至四十七年正月,全書造成一分,真按:四庫全書之成書時間 總計存書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萬九千七十卷,存目六千七百六十六部,九萬三千五百五十六卷。自稱:「予蒐四庫之書,非徒博右文之名,蓋如張子所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胥於是乎繫。」(語在御製文淵閣記)然若繫以千古文化,則功不可泯。惟考其修書初旨,立意乃在剷除不利於己之思想著作,真批:此說但一偏爾! 故四庫舘之存書多稱偏頗真按:不通 而其任意刪改燬棄古代典籍其罪更不可赦。今日吾人觀乎四庫之書,皆非本來面目。真按:推廣太快 今就其不足徵信之例,舉其一二於后,以待博雅君子,來日重整此一文化寶庫。

 1字句多經刪改:

  四庫舘臣多存偏頗紛飾之見,真按:疑當作粉飾! 對四庫全書所收之書多半已經刪潤,故次序顛倒,意義變易,闕文刪削者,所在多有,如:

  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諭云:「前日披覽全書舘所進宗澤集,內將『夷』字改為『彝』字,『狄』字改為『敵』字等語。(見四庫全書總目卷首並東華錄乾隆八十六)

  「且有並非胡虜本義,以虛字用之「胡」字,亦挖空不露」。(見孟森之明清史論著集真按:刋

  「………祇須刪去數篇或數卷或改定字句。」(見四庫全書總目卷首,東華錄乾隆八四)

114

  「明時直臣如楊漣、左光斗、趙南星、倪元璐等所有書集,卽有一二語傷觸本朝,本屬各為其主,亦止須酌改一二語。………朱東觀編輯崇禎年間諸臣奏疏一卷,其中多指言明季秕政,亦足取為殷鑒,雖諸疏中多有乖觸字句,惟當酌改數字,存其原書。」(見四庫舘乾隆四十一年諭文)

當時改易之風,亦甚矣。近人張元濟跋宋晁說之嵩山文集,真按:原訛作宗晁說之! 有感四庫本之滋譌增誤,特取負薪對一篇為例,與庫本校覈,凡因避忌改削之處,上下對擧,列一校勘表,閱之嘆其改易之烈,茲錄重要數條,製表如下:(見涵芬樓四部叢續編)真按:刋

在我國家之初,女真歲以幣馬於中國而資富,其後女真服事契丹,則中國但知有契丹之馬,而不知有女真之馬也,女真之馬,遂絕種,得非天以馬畀中國,而不畀契丹乎?女真又安得而私耶…

犯此五者,我取而殲焉可也。金賊其厭,敢肆求黃金重幣。

犯春秋孔子之大禁。

金賊以我疆場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結河東

舊鈔本

坐此五者,我因而取之可也。我之所以奉金人者,黃金重幣。

為上下臣民之大恥。

金人擾我疆場之地,邊城斥堠不明,遂長驅河北,盤結河東

四庫本

115

褫中國之衣冠,復夷狄之態度。

何哉?夷狄喜相吞併鬥爭,是其犬羊狺吠咋嚙之性也。惟其富者最先亡。古今夷狄族帳,大小見於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財富而自底滅亡者也,今此小醜,不指日而滅亡,是無天道也。

此曹公所以能振威於中國也,為國不得其所以為尊者。

彼雖犬羊,亦未必忘父子兄弟之親也。

遂其報復之心,肆其凌侮之意。

此曹公所以能振威於天下也。今乃不得其所以為尊者。

陛下雖為天下,亦難忘父子兄弟之親也。

 2任意填寫字句者:

  餘杭章太炎(椿柏)真按:google下有此文「第四進為太炎先生長兄章椿柏先生故居。」http://guide.hangzhou.com.cn/20070515/ca1314059.htm然則椿伯非章氏字號也? 曾語孟森云:「文瀾閣鈔補時,發現書中誤字,恒在每葉之首一字,細求其故,及知舘臣繕本進呈時真按:欵當作乃知舘臣繕本進呈時!氏著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279頁正作乃字.且作孟林語,非章太炎語也! 必故留誤字,待高宗校出指斥,以示聖明之天縱真按:原訛作以示聖明之天綜,徑改! 故所留誤字有定處,以便上之指而見之也,然上苟失校未予指出真按:原訛作然上苟失校未序指出,徑改!氏著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279頁引不誤也! 則諸臣更不敢改,遂成四庫定本。」(見明清史論集)果真如此,真按:刋 真按:真按:四庫全書版本之差 辦理四庫全書的弊端 則四庫忠於皇室而不忠於典籍可知矣,真按:辦理四庫全書的弊端 四庫全書不足徵信亦無奇也。

 3遺書屢遭燬禁:四庫舘之前,其旨在嚴加甄察書籍,以為焚燬之準備,當時經擬定而付焚燬者,何下萬部,寶笈之中,已減鉅觀真按:必有錯字! 四庫全書更不全矣。

 4著作任意釐訂:乾隆四十一年上諭云:「黃道周博物典彙一書,不過當時經生家策科之類,然其中紀本朝事蹟一篇,………可補當年紀載所未備

116

,因命舘臣,酌加節改,附載開國方畧後」。可知四庫舘對記述者,任意改變矣。甚者有將原書改名者,如吳偉業鹿樵紀聞一書,真按:綏寇紀略 舘臣重加刪改,著錄四庫,改名綏寇紀畧真按:綏寇紀略 四庫存書之失真可知也。

 5整理之忽畧:

  書林清話云:「當時編檢諸臣,急於成功,各韻散見之古書,真批:此引沒頭,因加註乃論四庫永樂大典輯本也! 之未盡,真按:原訛作釆,徑改! 而其與見行刻本有異者,全不知取以校勘,甚有見行者非足本,大典中有足本,亦遂忽畧檢過,不得補其佚文,可知古今官修之書,潦草大都相類,當時歷城周書昌編修永年親在舘中,真按:周永年 獨為其難,如舘臣初未採及宋三劉文集,永年搜輯之,始入四庫,自後,徐星伯松輯宋中興禮書,真按:徐松 續禮書,宋會要,趙懷玉輯蘇過斜川集,辛啟泰輯,稼輯詩文詞佚篇,真按:斷句不當!-當予連讀! 近則文藝閣廷式真按:文廷式 繆藝風荃孫從殘冊中搜獲尤多,真按:繆荃孫 則當時漏畧,亦可概見」。(見清代通史卷中u四庫之不得號為大備可知矣。

第二章 書本殘缺不全,研究者倍加困難

   清代禁書運動之任意焚燬挖改易字,書本本已殘缺不全。而當時一般學者懼於文禍之烈,自行燬棄書籍者 更不知凡幾,吾國故有典籍幾全失其面目。而一般學者或暗中保存,亦多錯刊,後代雖經考正謬誤,實已非原來面目。如杜谿文鈔十一卷,於乾隆間遭禁燬,僅存抄 本,而多磨滅錯亂,道光辛族孫麟真按:疑有誤字! 將 其梓行,屬方東樹為序,東樹為正其謬誤,遂更其卷第。又如屈翁山皇明成仁錄,今世雖有抄本流傳,然多卷數不同,日本靜嘉文庫所藏皇明四朝成仁錄抄本為十卷 一百三十篇,有子目及凡例而無序,間多殘缺,南京江蘇國學圖書舘代抄所藏四朝成仁錄三卷,共傳十六篇,前有序,不著撰人,朱希祖先生於北平購得舊抄本四 卷,有傳四十八篇,缺永曆一朝,後又得弘光一朝十五傳,已改名明季南都殉難記。何者為是,何者為非,研究頗為困難。

117

   再者,部分作者,因避忌而加刪改,遂使書本失其原來面目,如錢澄之之田間詩集,其尺牘潘江書云: 「拙集本不宜刪,刪者可存,存者正多可刪。」足見改刪,非為工拙而為避忌也。又有許多書坊,為免書籍遭受無故焚燬,常用「京本」、「本衙藏板」等字樣以偽 裝,其意蓋借「此書乃官坊發兌書」,如此可達到便公開出售真按:應有訛敓! 廣為播傳矣,又有改換書名出版者,如:盾鼻隨聞錄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改為鈔報隨聞錄(見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卷三),紅樓夢改為金玉緣(一九四七年十月廿九日上海中央日報上海通副刊第二四六號),其他若墨臺、缺頁、缺卷、有書無目、有目無書者,不知凡幾,學者若欲考校此等書籍,困難之多,自不待言。

第三章 促使清代學風之改變

  高宗圖饜帝王之私慾,真批:一個巴掌打不響,依然適用也!不有其因,何來其果耶! 不恤錮蔽文化,統治思想,流毒所至,人談考據,家尚樸學,亭林,黎洲所倡致用實學與抗夷之民族思想,悉澌滅無存。清代學風亦一變而為漢學鼎盛之時真按:應有訛敓! 學者皆崇尚推理歸納方法,使學術得一貫之全,形成為學問而治學問之風氣,真批:豈非今日學術之先河! 一時經學考證之風充滿國中,漸及於小學、音韻、天算、地理、金石、樂律、典章、制度、校勘、輯佚,成績斐然。無怪清末學士皆云:「本朝學術之分歧,實四庫舘開其端緒」。孟森先生於茲學風之變亦云:「自字貫之獄,清一代無敢復言字書者,桂段緒家以治經不能不識字真按:疑當作桂段諸家以治經不能不識字! 則盡力於許書,以避免時忌,清中葉聰明特達之士,恒舍史而談經,皆是此意,於是二百年中,承學之士,無不是古非今,以應用之學術文字,為市井淺俗之所為,通人不屑道之」。(見明清史論著集刊)

  清代學者傾全力於訓詁考證,以「擘績補苴」為高,誤以功力為學問,而置急需之學術於不顧,漢學足以亡清真批:今學足亡中國,何啻清耶!故台灣可獨立,中國可赤化,又何可道哉!每況愈下,愈演愈烈,俱可笑也爾! 昭昭明矣。

第四章 世風敗壞,民族元氣大傷

中國文人受禍之酷,殆未有若清代之甚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有思想才力者,無所發洩

118

,人皆三緘其口,其時所傳之詩文,惟頌諛獻媚,或實情山水真按:疑當作寄情山水! 或吟詠時序,下焉者,僅醉心科名,在時文楷法中耗費精力,冀能簿得一官半職,世風之頹靡,民族元氣大傷,茲擧數端以證之:

 1告訐之風盛行:

  文字獄造成之後,緣於各省督撫多抱寧濫毋縱之旨,比戶株求,於是怨家欲圖傾陷,片紙一投,大獄成立,告訐之風大盛,吾國素來誠樸之風不存矣!當時因告訐而起之文字獄,真批:可笑,何時有淳樸之風,請明示之!明末不乃漢人執政耶?又如何? 計有真批:此前文有列表,應予參見!(見21-23頁前後)

  1沈天甫秋水詩案。(見東華錄康熙二年)

  2程■秋水詩案。(見清代文字獄檔)

  3陳希聖誣告鄧收藏禁書案。真按:國無!待查! (同上)

  4葉廷推海澄縣誌案。真按:疑當作海澄縣志! (同上)

  5戴如秋鶴近草案。(同上)

  6焦祿謗帖案。

 2士無正論:

  文人士子,懼於文禍,故皆守口如瓶,因之朝廷無諫士,民間無正論。管同(上元人,道光舉人)擬風俗疏云:「近年大臣無權而率以畏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按:乃懦之異體字. 召諫不爭,而習為緘默,門戶之禍不作於時而天下遂不言學問,清議之持無聞於下,而科務營財貨,節義經綸之事,漠然無與其身」。(見因寄軒文集)龔自珍在嘉慶二十年時敍述當時風氣亦云:「人心混混而無口過也,似治世而不議真按:滿清盛世的諷刺 左無才擔,右無才史」(見定庵文集上)。可見當時文人士子,皆任風氣頹靡而不為諫,如此以致上下飭非,清代末年積弱不振,豈始於斯因乎?

  夫立國必有所本,始能常存,清廷以異族入主中國,深悉此中奧義,迭興文獄,禁燬圖籍,其意蓋在消除漢人民族精神,此擧在當時卽收宏效。如乾嘉時名學者凌廷堪(乾隆進士,官教授)論歷史,採輕種族,重治亂的論調云:「尼父之作春秋,亦書荊楚,左氏之撰國語,不遺吳越」。真批:此精義仍在有容乃大,無私則剛也! 又用詩表明其主張,擁護異族政權真按:真按:凌廷堪的民族思想 凌廷堪之為人

119

,讚許異族功臣,六朝以降政權皆加以蔑視詆譭(詳見校禮堂詩集卷五學古詩),又惜金不滅宋,歎元亡於明,對南宋主和之秦檜史跡,悉為翻案(見校禮堂文集卷卅一),漢族受清室奴化政策所產生之輕夷狄觀念亦甚矣。真批:台灣的皇民化運動更是深植人心!所以該做的還是要做的,執政者知之!

  第五章 部份歷史失真

   清人禁燬書籍之動機,主要在消滅清初史事之紀載,及改變明朝歷史之真相,故吾人今日所知明清之史, 僅可知其梗概,至於詳情細節,已非原來面目矣。況滿人以外族入主中國,因自卑心理作祟,擧凡明人對秦、遼、金、元有所謂議論偏謬者,莫不視為狂誕悖逆,而 加以焚燬改易,今日遼金元及部分夷狄之歷史,更經清人潤飾而變其面目,歷史記載多已失實,自在意料之中,本論文第二篇中已申論,故不贅言,唯今後治秦遼金 元明清史者,必持客觀態度,真批:吳氏也知要持客觀態度耶?然則此書之實踐,愚卻見其成見琳琅,目不暇給矣! 多加考校,證諸當時野史典籍,以求其真實性為是。真批:將野史與真實性畫上大太的等號,是非常危險的!然正史又胡不然!唯多方採掇,反覆考校,能得其較允爾,敻非至論也!

120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