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ne 24, 2008

20

、晉、唐,也是依次而下;第三小節改為八句,每兩句以一件東西(帽、表、楫、笏)代表正氣,時代也是後漢、晉、唐,依次而下。人、物不混,時代不亂;句子的或單或雙,也截然分明。這是仔細斟酌、精密安排而成的。

  但也有因為描寫情景的需要而故意層次不按順序的。如木蘭詩: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第一層次是「旦辭爺孃去」,「不聞爺孃喚女聲」,那麼第二層次應該是「旦辭黃河去」,「不聞黃河流水聲」了。為什麼不說「不聞黃河流水聲」,而仍舊說「不聞爺孃喚女聲」呢?因為爺孃有情,而黃河無知。如果按應有層次,寫作「不聞黃河流水聲」,反而毫無意義了。

  措詞明確,用字淺顯,是求詞語的意義清楚;照應周密,層次分明,是求句、段以及篇的組織明晰。這些是文章能使別人看得懂的基本條件。一般稱為消極修辭。但如果使用貼切,安排適當,有感人的作用,也未始不可說已進入積極修辭的領域了。

五、積極修辭—殫精竭慮,力求完美。

積極修辭,也就是所謂「藻繪縟采」。因為它不但要叫人看得懂,而且要別人信服作者的說理,接受作者的抒情,嚮往作者描述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影響別人。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在作品裏下很大的工夫

21

。字句的斟酌,篇章的布置,都得精益求精,想出最好的方法。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袁枚說:「一 詩千改始心安。」這說明千錘百鍊的工夫。法國大作家福羅貝爾告訴弟子莫泊桑說:「一種情景,只有一個最適當的詞語。」甚至像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百萬字 以上的長篇小說,也換稿幾次。這是追求完美,忠於藝術最認真的態度。只是作家們事先再三推敲、數度易稿的辛苦過程,後世讀者已無法知道,呈現在讀者眼前 的,是切磋琢磨後,晶瑩剔透的成品。不過,在一些文人逸事、詩話隨筆等雜記裏,還可看到一些作家們鍛字鍊句、修章改篇的情形。如果讀者自己有一點寫作經 驗,肯仔細研判,也可以從那些精采的詞句中,推想出作家們當初錘鍊的苦工。也就是他們在修辭上所下的心血。因為付出心血,他們的作品,就璀璨奪目,照耀千 古了。

  在自改文章的故事中,歐陽修留下不少資料。朱子語類論文就說:

  歐公文字,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學文示例引呂氏家塾記,也說:

  歐公每為文既成,必自竄易,至有不留本初一字者。其為文章,則書而傅之屋壁,出入觀省之;至於尺牘單簡,亦必立稿:其精密如此。每一篇出,士大夫皆傳寫諷誦。惟觀其渾然天成,莫究斧鑿之痕也。

  樓防過庭錄,說歐陽修替韓琦作晝錦堂記,開頭的兩句「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本來沒有「而」字

22

,寫好送出,又派人把稿子追回來,加了兩個「而」字。梁章鉅退菴隨筆卷十九學文條,也談到這件事。這兩 句加了連詞「而」字,就音節和緩,氣象雍容,當是再經吟詠而後決定的。秋聲賦:「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晶」字用法,新穎適切。它跟「明」字不重複,又 跟「明」字協韻,必然是精挑細選而獲得的。醉翁亭記,首段寫出琅邪山、釀泉水之後,說: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第二段說: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第三段說: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林西仲析評說:「篇首說山水之間,中段單表山間之景,豈可將水遺漏?細思補入,又無可安插處;此卻就太 守宴內,趁勢將魚、酒二物補出溪泉來。雖有智巧,無以過矣!」有林西仲的犀利眼力,就可看出歐陽修的巧妙安排。這種天衣無縫的點染穿插,一定是仔細尋思, 再三剪裁而得來的。

  洪邁容齋續筆卷八詩詞改字條說:

   王荊公絕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祇隔數重山。春風又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

23

;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要不是吳中士人家藏下這首詩的「草」,後人又怎能知道王安石修改十幾次,才定出這個「綠」字來呢?事實 上,成名的作家,除了像王勃那樣「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極少數的天才以外,都有這一類「草」,只是沒人收藏,時間一過,就蕩然無存了。王安石所改的字, 從修辭的觀點看,「到」、「過」、「人」、「滿」等,都是動詞,怎麼改換,也只代表一個動態;而「綠」字是形容詞,轉品為動詞,就動態和形象兼而有之。可 看出春風的彩筆一揮,立即大地生色,美景當前。這是選字的功力,修辭的效用。

  謙虛的作家,除自己修改外,還拿稿子請別人改。當然,改好了,還是作者得名。正如曹植所說的: 「(丁)敬禮謂僕:『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歎此達言,以為美談。」(與楊德祖書)熱心的讀者,又喜歡改別人的作 品。像李泰伯為范仲淹的嚴先生祠堂記,改「德」字為「風」字(見後統一格);鄭谷為齊己的早梅詩,改「數枝開」為「一枝開」(見五代史補)等。也都是修辭 上的推敲。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五,轉錄陳輔之詩話云:

   蕭楚才知溧陽時,張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見公几案上有一絕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 書。」蕭改「恨」作「幸」字。公出視稿,曰:「誰改吾詩?」左右以實對。蕭曰:「與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姦人側目之秋,且天下一統,公獨恨太平何也?」公 曰:「蕭,弟一字師也。」

24

改「恨」為「幸」,在修辭上是諱飾作甩。以下句的「閑殺」來說,「恨」字才配合;以「全身」來說,必須 用「幸」字才能達到諱飾的效果。唐詩紀事卷六十七,王貞白御溝詩云:「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僧貫休替他改「波」字為「中」字,也是諱飾。因為「波」 字有「風波未靜」的意思,觸犯皇帝的忌諱。

  袁枚隨園詩話卷二說:

  尹文端公論詩最細,有差半個字之說。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覺新秋」,「新秋」二字,現成語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現成語也。差半個字矣。以此類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對「欲」字。

改「新」為「宜」,在修辭上是對偶作用。「欲雨」是一動詞、一名詞,組成一個短語;「新秋」是一形容 詞、一名詞,組合起來仍是一個名詞,不是短語;如果改為「宜秋」,也是一動詞、一名詞,組成一個短語了。相差極微,所以說它「差半個字」。不過「恰宜秋」 的「恰」字,不適合對上句的「知」字,恐怕仍以「覺」字為正,而誤寫了。不然的話,就不只「差半個字」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談境界,有一段話說: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上例是宋祁玉樓春詞的一句,下例是張先天仙子詞的一句。王國維說的是境界,但無形中也說明了鍛字的重要

25

。宋祁詞的「鬧」字,張先詞的「弄」字,能烘托出全詞的境界,必是苦心琢磨而成的。以修辭的觀點看,這兩個字正是詞眼。靠它們而使整個句子擬人化,忽然生動起來了。

  孔稚圭北山移文,借山靈口氣,嘲笑周顒隱而又出仕。舉古代的高士作對照,說: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萬乘其如脫。……

「芥」、「屣」兩字,名詞轉為動詞,是很好的轉品;同時又是視千金似草芥,棄萬乘如敝屣的隱喻。一個字有這麼豐富的涵義,豈能信手拈來,便如此精鍊?

  韓愈的畫記,其中有一小段說:

  牛大小十一頭;橐駝三頭;驢如橐駝之數而加其一焉。

夏丐尊說末句實際上是指驢四頭,但作者不說四頭,卻應用了算術上三加一等於四的計算方式,故意作著彎曲 的說法,這明明是為了求變化的緣故。這變化,在修辭上是錯綜格的伸縮文身和變化句式。末句的字數比前兩句的總和還多一個字,是伸縮文身;前兩句是直述單 句,末句是差比的比較複句,是變化句式。這一句以大轉彎的方式求變化,有兩個目的:一是使句子多姿漂亮,一是使這一小段結束。如果直說「驢四頭」,和前兩 句連讀,就平板無奇,也沒有結束的意味了。看似矯揉造作,卻是十分需要。作者落筆之時,衡量取捨,必定費過一番心思。

  用得最多的修辭法是譬喻,幾乎無人不用,無文不有,因此常有雷同之處。因此作家們在這方面特別用心。袁宏道初至西湖記第一段:

26

  午刻入昭慶寺,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纔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

「山色如娥……」四個譬喻,十分新鮮。「娥」是「娥眉」之意,「如娥」本可作「如眉」,當因東坡有句 云:「山是眉峰聚。」作者不願踏襲前人,所以改用「娥」字。以「面」譬花,以「穀」喻波,前人也都用過,作者改用「頰」字、「綾」字,是換字求新。至於以 「酒」譬喻溫風,更是空前奇想了(張潮幽夢影:「春風如酒。」是學本句,見後排比格)。這四個譬喻,以「人」、物前後分類,也費一些心思。

  朱自清的春,有一段描寫花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裏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其中「粉的像霞」一句是煞費苦心的。桃花紅色,所以說「紅的像火」;梨花白色,所以說「白的像雪」;杏 花白中帶紅,該拿什麼來形容它的顏色?作者左思右想,想到一個「粉」字。這個「粉」字,可說是「粉紅」的縮寫(如用「粉紅」二字,跟上句重「紅」字,又多 一字);也可說是女人敷粉,白裏透紅的樣子。這是從來沒人用過的一個字,卻被作者找到了。又拿什麼來作譬喻?作者想到了「霞」,白雲變成紅霞,也是紅白兼 備。於是創造了一個形容杏花的好句。前面的「桃樹、杏樹、梨樹」,後面的「桃兒、杏兒、梨兒」,也都配上了。熙熙攘攘,就像「趕趟兒」了。為了難描摹,一 般人可能會偷懶

27

,省了杏花。那就不夠熱鬧,減了春的氣氛。負責的作家,總在難處下工夫。

  王夢鷗曾以擬人修辭的手法,寫過一篇題名「喧囂」的散文。一個傍晚,某市平交道放下柵欄,許多車子等火車通過。車擠車時,發生了一陣喧擾。他寫道:

   公路上,最先駛至攔路木面前的,是一輛從郊區別墅裏出來的雪佛蘭。她一身珠光寶氣,還帶著一團高 興去趕一個愉快的約會。此時碰到攔路木毫無通融地在前作梗,便輕叫一聲倒楣;睜著美麗然而有點怨恨的眼睛,直瞅那個火車頭——他很吃力,拖著一長列黯淡無 光的車皮,氣吁吁地在鐵軌上爬行。

  「多笨哪,你這傢伙!」雪佛蘭心裏想。

  「哼!」火車頭立刻昂起鼻子向她哼了一聲,彷彿看穿她的心事,故意大搖大擺地打她面前走過去。

  她頗覺屈辱,很想上去摑他一記耳光;但被攔路木粗大的胳膊擋住了。於是,她只有煩躁地朝左右瞥了兩眼。

擬人法是把物寫成人。利用屬於人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或短語、句子)等,給物以人的形貌、動 作、感情等。這段話裏的「珠光寶氣」、「毫無通融」、「作梗」、「氣吁吁地」、「哼」、「昂起鼻子」、「大搖大擺地」、「粗大的胳膊」、「瞥了兩眼」等, 都是擬人用詞(語、句)。但實際上作者又在描寫漂亮的小汽車、老舊的火車、平交道的攔路木。這些詞語都有人、物兩宜的雙關作用

28

,並非童話式的純粹的擬人寫法。在選詞造句的時候,必是用不少心思去細細考量過的。其他寫卡車、垃圾車、小轎車等,也全用人、物兩關的詞語描寫。看來整篇文章,都是細琢慢磨,用過許多工夫的。

  極少數作家,也許只憑靈感就可寫出驚人之文;大多數的作家,都是廢寢忘食,朝思暮想,經無數次的錘 鍊與修改,才寫出好作品的。美麗的修辭之花,開在心血的壤土上。隨園詩話云:「史稱孟浩然苦吟,眉毫盡脫;王維構思,走入醋甕。可謂難矣。今讀其詩,從容 和雅,如天衣之無縫,深入淺出,方臻此境。」吟詩如此,作文亦然;古人如此,今人又何獨不然。

六、修辭格的取捨、認定和本書的特點。

  研究文法是一種追認的工作。很多的人,經過很長的時間,創造了許多句型,約定成俗地流行各地。有人 把這些話語歸納出各種類型,說明各種規律,於是就有文法學的產生。研究修辭也是一種追認的工作。許多聰明的作家,絞盡腦汁,創造許多美妙的句子,寫下無數 不朽的篇章。後世讀者,在看得目眩神迷之餘,想研究他們創造的方法,於是就有修辭學的產生。雖然懂得文法不一定就能說流利的話語,懂得修辭不一定就會寫漂 亮的文章。但懂得文法,就知道不通的句子,毛病在哪裏;懂得修辭,就知道美妙的句子,好處在哪裏。懂得好處在哪裏,對那些傑作,更有歎為觀止,擊節欣賞的 樂處。這和懂得球技的人喜歡看高手賽球,懂得棋藝的人喜歡看名人下棋,是一樣的道理。會欣賞,

29

就會參與。看棋的人,常常想替人出點子;看球的人,也恨不得下場露一手;瞭解名文佳作的好處,常有自己 也來寫一篇的衝動。以前的人不研究修辭學而寫出許多好作品,那是因為苦讀許多詩文,熟記在心,到時候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了。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 後的人,如也能下苦工,熟讀好文章,又懂得修辭的原理和方法,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豈不是雙管齊下,更易見功嗎?因此,研究修辭學,對寫作是很有幫助 的。

  學文的人,都是先模仿,而後創作。後人學前人,有不及之處,也有超越之處。窮則變,變則通,繼繼繩 繩,整部文學史,就這麼累積起來了。修辭也是後人學前人,但學到某一階段後,必然求新求變。有為的作家,絕不願亦步亦趨,以求肖前人為滿足。作家因文學史 的加長而增多,修辭方法因作家的增多而越繁。在無數作家的盡思竭慮,爭奇鬥勝之下,許多修辭法像春臨大地而百花齊放,美不勝收了。研究修辭學的人,為便於 說明,便把許多美好的句子和篇章,分門別類,歸納出一些格目來。但創造者無窮,研究者有限,要把所有的美句佳篇都定個格目加以說明,事實上有所不能,也沒 有必要。我們讀到一些奇文名詩,常心知其美,而口不能宣,就因為沒有方法形容它。劉勰文心雕龍提到修辭方法的,不過寥寥數事;民初唐鉞,用西洋人的方法, 替中文定修辭格目,是創始工作,惟格目不多;民國二十二年,楊樹達著中國修辭學,共分十八章;稍後,張文治著古書修辭例,分五類,每類各論得失,亦不過十 八項;又稍後,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分四類三十八格;近年,傳隸樸先生著修辭學,分十四章,六十五目;徐芹庭先生著修辭學發微,分四類,一○四項;黃慶萱 先生著修辭學

30

,分上下篇,三十章,每章一項。其他修辭書,分項或多或少,也不一致。我們讀這些專著,分類少的,並不 覺得欠缺,自可觸類旁通;格目多的,也不覺得繁瑣,甚至還有一些例子無法歸屬。這就是因為古今來許多才華洋溢的作家,他們只是為創作而創作,不是為修辭而 創作。他們像豪邁的駿馬,絕塵而去;研究修辭的人,手提格目的繮勒,在後興歎。研究修辭,必須有格目,有格目才有軌轍可尋;但格目的多少,實在難定一個標 準;格目的輕重,也因研究者的觀點不同而有差異。大致說來,幾個公認的主要方法,是必須具備和加以討論的。

  辭格的取捨,固然難有一定的標準;就是某一例子該屬何種辭格,也可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有些句子,可以說屬於這種辭格,也可以說屬於那種辭格;它可能具備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辭格。如詩經邶風柏舟: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從形式來說,是排比;從意境來說,是譬喻。又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從意境來說,是擬人修辭法;從形式來說,是對偶修辭法。具備兩種辭格。又如李商隱無題詩: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從形式來說,是對偶修辭法;從材料來說,是用典修辭法。據蘇雪林玉溪詩謎的研究,這首無題詩是因為作者和一位宮女戀愛而寫的。那麼又可說是譬喻修辭法了。它具備三種辭格。又如洪昇長生殿彈詞

31

  翫嬋娟華清宮殿,賞芳菲花萼樓臺。

從整聯詞的形式來說,是對偶修辭法;從「嬋娟」、「芳菲」兩個詞的意義來說,是轉品格的形容詞轉變為名詞,也是借代格的抽象代具體;從聲韻來說,又是聯綿格的疊韻和雙聲了。具備四種辭格。

  具備多種辭格的例子,作何種辭格的解釋,就看解釋者的方便了。

  解釋修辭的意義,是為了瞭解作家們寫作的技巧;瞭解作家們寫作的技巧,是為了欣賞作家們的精心傑 作,進而使自己的寫作能力獲得進益。這是修辭書讀者應有的態度,更是修辭書作者應有的目標。那麼,合於這個目標的例子,應該多舉;不太切合這個目標的例 子,不妨從略。在辭格的取捨,辭例的別擇,難有一定的標準下,這個原則,應該可供參考。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在辭格分析方面,有不少新的見解,但也許是為了求得眾格皆有,無例不備,其中有 少數材料,似乎不甚必要。像節縮格的「縮合」,舉了「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以及「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偺們別叫 拔去了』」(紅樓夢第四十回)等例子。「盍」就是「何不」,「諸」就是「之於」,「別」就是「不要」,都是合聲合義,屬於字書裏的訓詁。析字格諧聲析字的 「切腳」,舉了「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于丁寧」(左傳宣公四年)、「正憂坐客寒無席,遺我新蒲入突圞」(王廷珪:甯公端惠蒲團詩)等例子。「丁寧」就 是「鉦」,「突圞」就是「團」,屬於字書裏的反切法。訓詁學、反切法,雖然也跟作文有關,但是跟真正的修辭學是不同範疇的

32

  析字格衍義析字的「演化」,舉了太平廣記引啟顏錄的故事:隋初,有人姓出名六斤,來見楊素。帶了名 紙到門下,請侯白代寫姓名。侯白寫了「六斤半」三字。楊素召見那人,問他:「你叫六斤半?」那人答道:「名叫出六斤;想是侯秀才寫錯了。」楊素問侯白,侯 白說:「他說出六斤,那時我無處覓秤,當是六斤半了。」楊素大笑。這是一個可以「大笑」的笑話,但卻不是真正的修辭。侯白啟顏錄還記著一個故事,把論語先 進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句子,演化成七十二弟子(見後析字格)。和本例類似。演化論語句子的故事,在隋前就有了。因為南梁皇侃為論語作義疏,就 收了這種說法,作為「或云」的解釋。用笑話解論語,固然不經;以笑話作修辭,除非為提高某種人物聲音笑貌的逼真度,也以不用為宜。

  又有一些辭格和舉例,形同字謎,也不是修辭所必需的。像析字格化形析字的「離合」,所舉的「鉏麑觸槐,死作木邊之鬼;豫讓吞炭,終為山下之灰」(唐人酒令),近似拆字遊戲。嚴格地說,像「黃絹幼婦,外孫?臼」這樣奇妙的隱語,也只能說表示蔡邕的才思、楊修的捷悟的好故事,如引作修辭佳例,就不足為訓了。藏詞格以「友于」代兄弟,以「貽厥」代孫等,也屬於字謎、隱語的一類,徒令讀者猜測而已。甚至還有猜而難知的,回文格附有神智體蘇東坡晚眺詩一首,詩句是: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笻;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東坡卻把它寫作:

33

【見原文】

東坡這樣寫,是為了要為難一個北朝的使者。回文類聚卷三說,神宗熙寧間,北朝派來一個使者,常以能詩自 誇。東坡對他說:「做詩,也是容易的事;讀詩卻比較困難。」就寫了這首晚眺詩給他看。使者慚愧得說不出話來,再也不敢談詩。後人就稱這種寫法為神智體。有 不少修辭書引用這個例子;甚至給高中學生閱讀的國學概論的修辭部分,也一度把它收作材料。其實這是一種難猜的謎語,連能詩的北朝使者都被嚇倒了,何況一般 讀者呢?用它來為難別人,倒是一法;用它作為修辭的一格,就不恰當了。現在有一些新詩,想以形式表示意念:描寫山的,把字堆成山的形狀;描寫樹的,把字疊 成一棵樹。當作一種修辭方法,來強化詩的內容。這只能說是一種嘗試,正像神智體一樣,要使讀者瞭解和接受,恐怕是很難的。

  也許是筆者對修辭的看法比較「現實」,不重視奇異特殊的例子。所以本書所收的,都是平實的材料;所討論的,也只是修辭範圍以內的東西。不過還有一些見解,不敢自以為是,請先進及讀者指教。

34

35

上篇 意境的寫實與理想

第一章 譬喻

  修辭裡最常用的方法是譬喻。因為使用譬喻,能使未知的事物,顯出清晰的形象,使人明曉;能使抽象的理論,成為具體的概念,教人接受;能使微妙的情緒,化作感人的力量,引人共鳴。所以無論記敘文、論說文、抒情文,都可使用譬喻,增加文字的力量。

一、譬喻的分類

  宋人陳騤在文則一書裡,把喻譬分成十類:直喻、隱喻、類喻、詰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 虛喻。詳細,但顯得瑣碎。民初唐鉞寫修辭書,把譬喻分成明比和暗比兩類。明比是句中有譬喻詞(如猶、似、若、好像、彷彿等)的譬喻,暗比是沒有譬喻詞的譬 喻。分法明白,只是過簡。現在談修辭的,把譬喻分為明喻、隱喻、略喻和借喻四類。例如: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篇)

36

這是明喻。它不但上面有正文「君子」、「小人」,下面有譬喻「水」、「醴」,而且中間有譬喻詞「若」,連結了正文和譬喻,一看便知是譬喻。所以稱它為明喻。

隱喻,不是說它像什麼,而是說它是什麼。正文和譬喻之間有一個繫詞「乃」(是)字,使兩者緊密相連。不過文言裡的「乃」字往往是省略的。例如:

 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篇)

「風」和「草」是譬喻,它和「德」緊密相連,中間少了一個「乃」字。這句話在孟子滕文公篇,作「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加了兩個「也」字,更可看出中間當有「乃」字。白話就必有「是」字,如下文五項第六例:「丈夫便是米呵……,奴家便是糠呵,……」

略喻,正文和譬喻之間,沒有譬喻詞,也沒有繫詞,但它確是譬喻。例如:

 3.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史記淮陰侯傳)

「狡兔」、「高鳥」譬喻「敵國」,「走狗」、「良弓」譬喻「謀臣」,十分清楚。這一類譬喻,往往以並列形式出現。如下文六項第三例。

更進一層的是借喻。借喻是正文沒有了,譬喻詞、繫詞當然也沒有了,只留下一個譬喻來代表一切。例如:

 4.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孟子梁惠王篇)

 「水火」二字譬喻災難。意思是:「如水火之災難。」這裡正文「災難」省了,譬喻詞「如」也沒了

37

,只剩下一個譬喻「水火」來代替。這叫做借喻。

  譬喻分為明喻、隱喻、略喻、借喻,該是恰到好處。其實,譬喻該怎麼分類,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應該說明怎樣的譬喻才算好譬喻,讓有志寫作的人,有仿效的範例。關於這方面,筆者的看法如後。

  二、譬喻應以已知喻未知

  譬喻的功用,就是用已知的材料說明未知的事物,使聽者、讀者明曉。劉向說苑善說篇有一則故事:

 1.客 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王曰:「諾。」明日見,謂惠子曰:「願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而不 知彈者,曰:『彈之狀若何?』應曰:『彈之狀如彈。』則諭乎?」王曰:「未諭也。」「於是更應曰:『彈之狀加弓,而以竹為弦。』則知乎?」王曰:「可知 矣。」惠子曰:「夫說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 ,則不可矣。」王曰:「善。」

彈弓的形狀像彈弓,是以未知喻未知,說了等於沒說。這是一個特例,事實上沒有人這樣作喻。但有時也有這種情形:

 2.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

38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篇)

第一個譬喻,用圓規畫圓,矩尺畫方,大致能懂;第二個譬喻,用六律正五音,就很難懂了。別說現在的人不用六律,不稱五音,就是古代,也只有少數研究音樂的人能懂能用。所以它的可曉性,並不比仁政更大,也許比仁政更小。

左傳文公七年所說的一個譬喻,就是以已知喻未知:

 3.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當時的人,也不知趙衰、趙盾是怎樣的人物,後世的人更無從知曉。但從這兩句譬喻,很容易知道趙衰是個溫 和的人,趙盾是個嚴厲的人。因為冬日之日,夏日之日,是人人所熟知的。已知、未知,也受時代、環境的影響。在某一時代、某種環境,那事物是已知的;但換了 時代和環境,那事物卻是未知的。例如:

 4.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成語)

這兩句譬喻,從前是人人能懂的好譬喻。似箭,表示一去不返;如梭,形容迅速往復。但是現在可不是了,尤其是「日月如梭」一句,更難明白。梭,這織布的用具,在從前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是大家熟悉的東西;現在布從工廠來,衣從商店來,誰會見過梭的形狀,誰知道梭的運動?

39

  5.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踏到虎尾很危險,人人能懂;涉于春冰又有什麼可怕呢?原來北方人在冬天把黃河當大馬路行走。到了春天, 冰面無異,冰底已薄,一不小心,就踏穿落河底了。所以曾子也引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表示一生謹慎。這種譬喻,在南方人就無法瞭解。 同樣的,北方人也不知道「粵犬吠雪」這句話是少見多怪的意思。環境不同,瞭解的程度就有差異。在創作譬喻時,這是應該考慮到的。

三、譬喻宜以具體喻抽象

使用譬喻,是為了要使別人完全明曉,並產生一種共鳴同慼的力量。抽象的理論和事物,最難使人明曉,所以要用具體的事物做譬喻。例如:

1.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孟子告子篇)

這是孟子替性善論所作的譬喻之一。人有善良的本性,是很難說明的理論,孟子拿牛山本來有嘉樹作譬喻,就 很明白。世間有惡人,他們的善性又到哪裡去了呢?這也是很難解說的。孟子又拿斧斤砍伐樹木,牛羊踐踏新芽來譬喻,說明人無善行,是由於後天再三摧殘而消失 的。因為作譬的事物非常具體

40

,使得被喻的理論也明曉易知了。

從事教育的人,都知道要用愛作基礎,為內容。但是「用愛心去從事教育」這句話,還是一種抽象的理論,一個抽象的口號。夏丏尊在愛的教育這本書的序文裡,卻有一個很具體的譬喻,說明教育必須以愛心作為主要內容。他說:

 2.學 校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地變更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 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之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 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用沒有水的池塘,譬喻沒有愛的學校教育,具體警切,發人深省。

琴韻歌聲,不管它怎樣美妙動聽,都是抽象而難於描寫的。所以白居易描寫歌妓彈琵琶的聲音,除了用「嘈嘈」、「切切」等摹聲詞外,又用鶯鳴花底、珠落玉盤等譬喻來形容,使讀者有較具體的感受。但是形容得最具體的莫如劉鶚描寫王小玉說書(女高音獨唱):

 3.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她於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

41

,纔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 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偏。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 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 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老殘遊記第二回)

鋼絲、泰山、飛蛇、東洋煙火,都是具體的東西。藉著這些東西的作譬,王小玉的女高音獨唱,就繞梁不絕,永遠留在讀者的耳中了。

用具體的東西來譬喻抽象的理論或事物,它的好處是:條明分明,印象深刻。那麼,凡是抽象的事物都不能作 為譬喻的材料嗎?那倒不見得。像前例用東洋煙火譬喻歌聲的縱橫散亂,已近乎以抽象譬喻抽象。東洋煙火是光,用眼睛看的;歌聲是聲,用耳朵聽的:同樣都不是 有實體感的東西。不過一般認為眼睛看到的,比耳朵聽到的具體一點。如果以聲來譬喻光,該是以抽象譬喻抽象了吧,甚至可以說以抽象譬喻具體了吧!像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有這樣的句子:

 4.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句話所形容的情景非常美。它是以抽象譬喻抽象的。荷塘月色還有用聲音譬喻香味,用聽覺譬喻嗅覺的句子,也是以抽象譬喻抽象:

42

 5.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淡淡的荷香,若有若無;像遠處高樓傳來的歌聲,若斷若續。這譬喻是很輕靈美妙的。

還有用非常抽象的事物,來譬喻十分具體的東西的。秦觀浣溪沙詞:

 6.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飛花、細雨是看得見,摸得著,十分具體的東西;而夢和愁是虛無縹緲,非常抽象的事物(說它「事物」 實在太落實,應該說是「意念」)。用夢譬喻飛花,那飛花便輕盈得無聲無息,無痕無跡;用愁譬喻絲雨,那絲雨便細密得無窮無盡,無邊無際。這是許多好譬喻裡 的一個。不過一般人容易感受的還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詞),那樣用具體的江水來譬喻抽象的愁的。

  大致說來,用具體譬喻抽象,或用抽象譬喻具體,都無不可。不過闡發理論,說服對方,或報導事情,令 人明曉,應該用具體譬喻抽象,因為它有一種由外鑠我的力量;至於抒發情感,引人共鳴,描寫幽境,令人遐思,也不妨用抽象譬喻具體,因為那是一種由內推展的 聯想。其次,用具體譬喻抽象,容易見功,有中等文學秉賦的人,就可造出不太差的譬喻;而用抽象譬喻具體,那就要上等文學秉賦的人,才能造出可欣賞的譬喻, 有時還要靠靈感的湧現,瞬間偶得之了。

四、譬喻應力求相似

43

  討論修辭學的書,都說譬喻必須具備兩個要點:第一是譬喻和被譬喻這兩種事物,至少有一點極相類似; 第二是這兩種事物,在本質上極不相同。這兩個要點缺少一個,就不能成為譬喻。例如:「上排牙齒如同下排牙齒。」就不能稱做譬喻。因為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 的,缺少第二個要點。倘若缺少第一個要點,譬喻和被譬喻這兩種事物,沒有一點相類似,也不能成為譬喻,——至少不是好譬喻。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一首,有 句云:

  1.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那首詩是以妻子的口氣寫的。妻子自譬兔絲,把丈夫譬為女蘿。妻子和丈夫結婚,好像兔絲附在女蘿上。 人和植物,在本質上極不相同,合於第二個要點。兔絲是草本寄生植物,纏繞在其他植物上求生,象徵柔弱的妻子依附丈夫,這一點很類似,合於第一個要點。但是 把丈夫譬作女蘿,就沒有一點相類似了。女蘿是地衣類植物,無幹自立,緣樹寄生,不能象徵男性,不應譬作丈夫。這就不是好譬喻,或者說根本不是譬喻。也許像 詩經小雅頍弁所說的「蔦與女蘿,施於松柏」,會比較好些。因為用直聳挺立的松柏譬喻男性,是恰當的。不過詩經說的女蘿延展在松柏上,譬喻兄弟互相依附,那 麼其中的女蘿仍然是譬喻男性的,也不是貼切的好譬喻了。倒是杜光庭的虬髯客傳,寫紅拂女夜奔李靖,對李靖說:

 2.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

紅拂女自比絲蘿,以李靖比喬木,是非常恰當的譬喻了。

44

漢詩孔雀東南飛寫劉蘭芝和焦仲卿被迫別離時,說:

 3.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以磐石象徵男性,以蒲葦象徵女性,表示愛情永不改變。雖不完全貼切,但大致可以。如果反過來說,以磐石 比女性,以蒲葦比男性,那就不成話了。所以必須有一點極相類似,也就是譬喻要貼切。譬喻和被譬喻之間的貼切,不一定只有一點極相類似,有兩點或兩點以上極 相類似也是很好的。孔雀東南飛形容劉蘭芝的美麗,說:

 4.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硃丹。

用削蔥根譬喻纖指,有尖、白、嫩三點極相類似。也是形狀、顏色、性質都形容得很貼切。老殘遊記寫王小玉的眼睛,有這樣的譬喻:

 5.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實珠,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秋水形容清澈,寒星、寶珠形容晶瑩、圓溜,白水銀、黑水銀形容流轉活動。或一點相類,或兩點酷似,十分貼切。

筆者在學生的作文裡,看到過這樣的譬喻:

 6.我的腦袋像鉛球,一條很簡單的數學題也想不出答案來。

這譬喻也可算天才的創作。腦袋像鉛球,主要是說明一竅不通;但兩種東西都是圓形,也很類似。如說腦袋像氣球,就不能說明一竅不通;如說腦袋像鐵餅,又不能說明圓形。所以有時候,譬喻也不能只顧一點的類似

45

有些譬喻,是因為讀者不懂,以為它不貼切,不是好譬喻。像文天祥的正氣歌,其中有兩句:

 7.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鼎鑊是大鍋子,飴是糖漿,鍋子怎麼甜得像糖漿呢?其實這句話的鼎鑊是指鼎鑊裡的開水或滾油。古時有一種 酷刑,是用大鍋子燒滾了水或油,把犯人丟進去活活燙死。所以又稱「湯鑊」(如漢書蘇武傳:「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文天祥不過用借代的方法,說鼎 鑊裡殺人的開水、滾油,在我看來,甜美得像糖漿。開水、滾油和糖漿,都是液體,那麼其中有類似點把它們連起來,是一個很好的譬喻。

譬喻總要貼切,才是好譬喻。

五、譬喻可就近取譬

  拿眼前的事物來作譬,使聽者、讀者格外感到親切,語言、文字也就發揮更大的力量。這也是創作譬喻的方法之一。孟子對齊宣王說:

  1.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孟子梁惠王篇)

  太山就是泰山,在齊國境內;北海就是渤海,在齊國的東邊和北邊。這都是齊宣王近旁的高山大海,舉來作譬,使齊宣王有親切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