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June 30, 2008

411

,分為十卷。洵武邪人,而其孫為是書頗有功於藝苑,是亦趙挺之兒明誠作《金石錄》之類也。真按:趙明誠 真按:趙挺之之為人 真按:鄧洵武之為人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一”著錄。

圖繪寶鑑、續編(子錄)

  《圖繪寶鑑》,元夏文彥所著。採古今能畫者,自軒轅至於有元,旁及外國,得一千五百餘人,合補遺、續補為五卷。文彥嗜古,精繪事,為楊維楨所稱,其家多藏 古蹟,又於志記所載、見聞所及,廣搜博識,加以品藻,輯為是編。續編一卷,明韓昂所纂,起明初,訖正德,百五十年閒,採輯得一百七人,而冠以真按:明仁宗 真按:明憲宗 三宗御筆。真按:明孝宗 昂官欽天監副,書成於正德十四年。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一”著錄《圖繪寶鑑》五卷、續編一卷。

後畫錄(子錄)

 《後畫錄》一卷,唐沙門彥悰撰。彥悰為《帝京寺錄》,就所見長安名畫係以品題,蓋以續姚最之後,凡二十七人。彥悰太宗時人,故題閻立本猶為“司平太常伯”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存目”著錄。

續畫品錄(子錄)

 《續畫品錄》一卷,唐李嗣真撰。真按:不解之處!真按-姚氏頗用稱字,不知何謂也.乃同于舊題之題耶? 嗣真武后時御史中丞知大夫事,史言其多藝數。是書名載《唐藝文志》,然今傳本既無評語,又襲姚最稱梁元帝“湘東殿下”,蓋嗣真書已亡,此後之妄人偽傳者耳。真按:姚鼐的辨偽學

412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存目”著錄。

泉志(子錄)

   《泉志》十五卷,宋洪遵撰。遵,鄱陽人,洪皓中子。官資政殿學士。是書分九品,凡皇王偏霸、荒外之國所有泉貨,莫不畢載。奇文異識,依類為圖,固為詳 博。顧遵自敘云“嘗得古泉百有餘品”,蓋遵所目驗可知者,是宜為之圖,若所未見,不當以意為之。如“周太公泉”形圜函方,猶有《漢食貨志》可據,若虞、 夏、商泉,何由識其形而圖之?且如《漢志》云“太公為圜函方形”,則其前無是形可知矣,遵奈何使虞、夏、商反依周泉形邪?道書“天帝用泉”,語尤俚妄,遵 遂繪為“天帝泉”形,其陋彌甚。併遵所目驗、語可依信之泉形雜於是中,今亦無由別之矣,可謂不善著書者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譜錄類存目”著錄。

墨子(子錄)

   《墨子》七十一篇,缺二十篇,存五十一篇。《莊子》云:“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今七十一篇內有《經》二篇,《經說》二篇, 疑其為墨翟自為者。其餘篇或述及宋康王,有關內侯、公乘、五大夫、秦爵之名,稱禽滑釐為“子禽子”,然則必滑釐以後其徒所為也。《墨經》二篇簡略,義不甚 明。其徒所述,墨之道乃可具見。然其人亦不善著書,非如老、莊、孫、韓之辭,足以發其義。《韓非子》載:田鳩語楚王,墨子恐人懷其文忘其質,故不為文之美 也。是不然,文不足則道不明,故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徒為文無質誠不可,然豈以文為患哉。聖人之道必近於人情,故嗜欲節之而不禁,而墨子使人必出 於儉薄危苦,是故非樂、薄葬而著書無文,何其情之好與人異與。《明鬼》篇其語尤怪,宋公子而是篇載循觀辜云鮑以篡弒立,是為文公,而是篇載觀辜云“其君鮑幼弱,真按:示后 在荷繈之中”,然則其謬誕不足辨也

413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一”著錄《墨子》十五卷。

芥隱筆記(子錄)

 《芥隱筆記》,宋龔頤正撰。頤正字養正真按:龔頤正 處州遂昌人,本名敦頤真按:龔頤正 光宗受禪改今名。為國史院檢討官,其所著有《芥隱筆記》及《元祐黨籍列傳譜》等書。當時之人稱曰“音訓之精,莫如《芥隱》”,蓋小學之流也。真按:姚鼐撰寫提要的方法-大概沒讀全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二”著錄《芥隱筆記》一卷。

冷齋夜話(子錄)

  《冷齋夜話》,宋僧惠洪撰。惠洪字覺範,俗姓彭,筠州人。以醫識張商英,大觀中入京,乞得祠部牒為僧,時有郭天信曉方術,嘗識徽宗於潛邸,及即位遂獲寵 幸,商英頗與交結,而洪往來於其閒,未幾張、郭得罪,洪決配朱崖。所著《冷齋夜話》亦詩話之類,閒有及於典故者。晁公武謂其多妄誕偽託。陳善指山谷《西江 月》詞“日側金盤墜影”一首,謂是洪贋作,載於《冷齋夜話》。又《皇宋百家詩選》云,《冷齋夜話》中偽作山谷贈洪詩,韻勝不減秦少覿真按:此字原愚OCR作覲,今方發見.然仍疑字有誤也.疑為少觀之訛.俟詳考.2009/6/19 下午 03:30:27氣爽絕類徐師川。此書內並無此詩詞,豈後人刪削之邪。洪著更有《石門文字禪》、《筠溪集》、《天廚禁街》若干卷。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四”著錄《冷齋夜話》十卷。

歲華紀麗(子錄)

 《歲華紀麗》,唐韓鍔撰。鍔爵位無攷,以唐《宰相世系表》推之

414

,韓休之弟殿中丞名倩,之子河南兵曹參軍真按:韓倩 真按:韓滌 鍔乃滌之曾孫也。《歲華紀麗》者,起自元正,訖於除歲,擇其事之典麗者編為駢句,分彙於各時之下。馬氏端臨亦載其目於《通考》歲時類中。真按:馬端臨 然今傳本實類書也,王士正以為海鹽胡孝轅所偽造,真按:王士禛 然錢曾《讀書敏求記》云:“《歲華紀麗》舊鈔,卷終闕字數行,又失去末頁。後見章邱李中麓藏宋刻本,脫落正同。”是此書確係舊傳本,王士正所聞為未審矣。真按:王士禛之誤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類書類存目一”著錄《歲華紀麗》四卷。

山海經(史錄)

  《山海經》十八卷,晉郭璞注。首有璞序及漢劉秀校《山海經》所上奏真按:疑為劉向之訛!下同. 真按:疑有誤!-奏什麼,沒有說! 第 九卷、第十三卷末並有記云“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治侍中光祿勳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按《漢藝文志》,《山海經》十三篇。隋、 唐兩《經籍志》皆云“郭璞注《山海經》二十三卷”,今少五卷,疑後人因世傳“劉秀奏中十八篇”語合并之,非有缺失也。朱子謂,是書出於《楚辭》之後,所記 乃附會《楚辭》,非《楚辭》用《山海經》也;又謂此經蓋本有圖,而記其圖之所載,故所記異物有云“東向”、“東首”者,以圖故也,是皆得其情矣。又按《史 記》載,戰國時燕齊方士始為異說,如云“神仙物怪”、“祀祠鬼神”者,皆方士語也,而《山海經》皆有之,蓋其語本於燕齊怪迂之士,而其書出於秦漢之間。西 漢流俗乃有以此為禹、契作者,故司馬相如賦云“禹不能名,契不能記”是也。當時司馬遷稱為好奇,然尚云:“《禹本紀》、《山海經》所言怪物,余不敢道也。 ”而今本載劉秀上奏推是書,甚至又斷以為伯益著,與《吳越春秋》、《論衡》之語同。按《漢書‧藝文志》,向、歆所載書皆注作書之人

415

, 《山海經》載於術數略形法家,未嘗云為伯益作。且以歆之博識,寧有此書明載夏后啟、文王,及長沙、象郡、餘暨、下雋秦漢郡縣諸名,而妄謂伯益著者?夫異物 類種,容有古今同形、書事相證者。如序所云貳負之臣梏桎,唐虞直至漢世,為死為生,都無是理。蓋《山海經》本記圖畫,故云“梏其右足,反縛兩手”者,圖如 是耳,豈謂終古常然哉,其事惟《論衡》亦及之。又序所云“兩面之容,長臂之衣”,事乃出《三國志‧東沃沮傳》中,惟東方朔知異鳥事,別無所徵,蓋亦流俗妄 說耳。然則《山海經》固誕妄之書,而此奏又魏晉後人偽作之,雜取流俗妄說以實是書之所紀。真按:姚鼐的辨偽學 今既辨其非實,又以相傳既久,仍存錄之於篇首。隋、唐兩《志》別有郭璞《山海經圖讚》二卷,宋時亡佚,故馬氏《通攷》不載,而《讚》具於《道藏》,圖則亡矣,今有圖者蓋明人所作。又郭璞注內有雜入“曰”者,真按:下文都作燦! 不知為誰,其語甚陋。《爾雅》云“藿山韮”,燦乃云“《爾雅》謂藿山多韮”,其可笑如此。今舉圖與燦說悉刪去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三”著錄。

穆天子傳(史錄)

  晉郭璞注,前有荀勖序。按,《束皙傳》云:真按:當作束晳! “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得竹書《穆天子傳》五篇,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按,今盛姬事載《穆天子 傳》第六卷,蓋即《束皙傳》所謂《雜書》之一篇也,尋其文法應歸此傳,《束皙傳》別出之,非是。此書紀事有月日而無年,又文多斷缺。今以《紀年》較之, 《紀年》書“十二年冬,王北巡狩,遂征犬戎”,事在《傳》之第五卷。“十五年作重璧臺,冬王觀鹽澤”,事在《傳》之第六卷。“十七年,王西征崑崙邱,見西 王母”,事在《傳》之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以《紀年》之序論之,當移五卷、六卷於二卷之前

416

。 蓋竹書零散,編者宜不能得其次也。是書雖所紀多奓言寡實,然所謂“西王母”者,不過西方一國君爾;所謂“縣圃”者,不過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尋常圃澤之名 爾,非有神仙怪異之說。是此《傳》較《山海經》、《淮南子》猶為近質實,而注家不悟,反取二書以解此《傳》,失其旨矣。《列子‧周穆王》篇所載與此《傳》 相出入,未知《列子》與此《傳》孰前孰後。要其文辭之古,必出周人,非後世所能偽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三”著錄《穆天子傳》六卷。

劇談錄(史錄)

   《劇談錄》,康駢所撰。駢字駕言,唐僖宗乾符中登進士第。錄中皆記唐時故事,於文宗以後世事尤多,《新唐書》頗採其語。《通攷》載是書三卷,今本衹載二 卷。刻本篇首書駢為宋人者,誤也。其中有云“今則覩淳耀之烈,啟中興之期,億兆人心復歸於唐德”,是書之成,其在中和元年復京師以後、昭宗遷洛之前乎。“ 淳耀之烈”語本《國語》及干寶《晉紀總論》,刻本譌為“淳輝之列”,亦非也。真按:姚鼐的文獻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三”著錄《劇談錄》二卷。

周易參同契考異(子錄)

  後漢魏伯陽作《參同契》三篇,朱子以傳者少善本,故攷定是正之。《年譜》載:慶元三年,蔡元定將編管道州,朱子與會,宿寒泉精舍,夜論《參同契》。蓋君子修德而養壽,故不溺志於神仙服食導引之說,而亦不廢養生之節。真按:姚鼐的養生論 朱子作《楚辭辨正》,於《遠遊》篇頗論及道家之義,故於此書亦究心焉

417

。然寒泉夜論之事亦偶然耳,而黃端節記是書後,乃謂“其師弟子有脫屣世外之意”,則過論也已。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著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西山羣仙會真記(子錄)

   《西山羣仙會真記》,稱華陽真人施肩吾傳。肩吾字希聖,洪州人。唐元和十年進士,隱洪州之西山,好道家言。其詩有云:“若數西山得道者,連余便是十三 人。”後道士附會之,謂肩吾為清虛洞天華陽真人。此書蓋金、元閒道士所為,託名肩吾。中引海蟾子劉操,操遼時燕山人,其去肩吾所云“西山得道十三人”遠 矣。是書凡五卷,卷各五篇,曰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曰養生、養形、養炁、養心、養壽,曰補內、補氣、補精、補益、補損,曰真水火、真龍虎、真丹 藥、真鉛汞、真陰陽,曰鍊法入道、鍊形化炁、鍊炁化神、鍊神合道、鍊道入聖。其大旨本於《參同契》,附會《周易》,參以醫經。雖書為偽託,然戒人溺房帷、 餌金石、收心斂氣、存神固命,有合於清靜之旨,養生之士宜有取焉。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西山羣仙會真記》五卷。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終南山說經臺歷代仙真碑記(子錄)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二卷,元道士李道謙編;《終南山說經臺歷代仙真碑記》一卷,元道士朱象先纂,合為三卷。其言“終南祖庭”者,蓋其教謂周大夫尹喜遇老子而得道,稱文始先生,雍州終南山盩厔縣樓觀,其棲冥之故區也

418

, 厥後道流居其地者,金、元時最盛。李道謙所編,皆金、元道士也;朱象先所纂者,則自尹喜而下周漢以來終南道士也。云始作《樓觀先師傳》者尹喜之弟尹軌,至 唐有尹文操者續記三十人,各列一傳,為書三卷。今《碑記》僅一卷,而有三十五人,蓋象先既節錄之,而又增入尹文操等五人。至所傳之或誕或信,蓋儒者所不必 論也。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甘水仙源錄(子錄)

  《甘水仙源錄》十卷,元道士李道謙集。自老子言清靜,佛言寂滅,神仙家言養生術,而張魯等教人以符錄祈禱之事,真按:疑當作符籙! 四者各別。至金源初有咸陽人王喆一作“嚞”,棄家學道,狀若風狂真按:疑當作瘋狂! 人 謂之“王害風”。正隆中遇仙人於甘河鎮,飲之神水,其後遂愈狂,號重陽子。泰定中東遷寧海州,以《孝經》、《心經》、《老子》教人誦之,聚人為會,名曰“ 三教平等會”,而其教名曰“全真”。是其術已雜於老、佛、神仙之間矣。自金至元,全真之教益盛,帝王往往命召,崇禮其徒。其徒乃始益為禱祀之說,設普天大 醮,度道士、盛宮觀。金、元閒文士遂多為作文字以侈其事,蓋其流益炫曜,而去其初立教之意益衰真按:疑有誤!-句不太順! 佛、老、養生、符之學遂淆亂而不可分。真按:前訛作錄者信矣! 重陽子之後有李道謙者,元世祖至元中嘗掌其教於陝西,集自金源以後文士所爲碑記詩歌合為此篇,而其源皆本於重陽子,故取甘河鎮神水之事以名所錄焉。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子錄)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泰定間道士劉志元撰。元代崇信道門,其始啟教者曰長春邱真人

419

, 長春之師曰重陽子王喆。重陽子始居終南,後遷寧海州,築庵曰“金蓮堂”,其徒馬、譚、邱、郝各傳支派。當時道流以金蓮為正宗,志元其裔也,故撰此書。首錄 元代諸帝封贈,次制詞,次編其傳授源流,圖其形貌、敘其事蹟,共為一卷。得封典者五祖、七真、十八師,凡三十人;列圖傳者五祖、七真,冠以老子,凡十四 人。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

420

集部

楚辭協韻、讀騷大旨(集錄)

   《楚辭協韻》十卷,首又有《讀騷大旨》一卷,明屠畯撰。其意以朱子所載協韻為未備,是以廣之,然所增實未必當。南人讀“名”如民,至今猶然,故《離騷》 “肇錫余以嘉名”與“靈均”協,此方音也,豈必讀“名”為彌延反、“均”為居員反乎。《漁父》篇“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二句為韻,“是以見放 ”無韻,古人文字不拘,往往若此,畯必讀“清”為千羊反,讀“放”平聲以協之,然則篇末“遂去不復與言”當入何韻乎真按:標點不當-當作問號! 畯 又好取《說文》字體改今楷法,以為“楚騷文字在小篆未變之前,寫《楚辭》者宜用小篆分草,今刊本雖遵用隸書,然宜以六書善本正其差譌”。夫隸體與分草之興 初不相遠,且意取簡易,與篆固殊,昔漢時隸書俗體紛亂,蔡邕寫石經正之,然邕書石經,若《五經文字》所傳,不大異於今隸體也,其後六朝及唐,書家俗體益 盛,顏元孫作《干祿字書》正之,傳其從子真卿真按:顏真卿 元孫之言曰:“字書源流起於上古,自改篆行隸,漸失本真,若總據《說文》,便下筆多礙,當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其論若是。若蔡邕與元孫者,所謂通人也,作書者但取法蔡、顏,上不昔於古真按:抄本作上不背於古,是也! 下不駭於今,是亦足矣,若盡依《說文》改變形體,以為能守六書之義,轉為煩重,則但作篆可耳,奚以隸為?蔡邕、顏元孫所斟酌而不取者,而今獨為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