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June 30, 2008

151

六、雜著筆記的整理方法

  雜著筆記由於部帙繁夥,各書所載內容,天文、地理、人事、經籍、動植物、典章制度等,無所不包,且多隨筆記錄,沒有固定的編纂方式,讀者檢索其中文獻,每多不便。

  為使為數繁夥的雜著筆記,成為有系統的資料,方便學者運用,應積極予以整理。數年前,國立國家圖書館舉行館藏善本圖書整理座談會,真批:既名國家,應不必再國立累言矣. 會中筆者即建議積極整理雜著筆記。茲將管見,列舉如下:

  ㈠編纂雜著筆記的專門書目

   近世所編纂的特種書目及專科書目有多種,以善本舊籍方面來說,在臺灣有公藏善本 書目及普通舊籍的「聯合目錄」,如《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國立臺灣大學善本書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善本書目》、《國立中央圖書館普通本線裝書目》等;在大陸則有《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目》等。在叢 書方面,有上海圖書館所編《中國叢書綜錄》、王寶先先生所編《臺灣各圖書館現存叢書子目索引》等。在類書方面,有鄧嗣禹所編《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 類書之部》﹝74﹞、莊芳榮先生所編《中國類書總目初稿》、王三慶先生所著《敦煌類書》等。在方志方面,有朱士嘉所編《中國地方志綜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志目錄》(A Catalog of Chinese Local Historie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

73﹞ 詳見《書林清話》卷七〈明人刻書改換名目之謬〉條。

74﹞ 此書一九三五年由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印行。一九七○年,臺北古亭書屋影印,易名為《中國類書目錄初稿》。

152

、王德毅所編的《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公藏方志目錄》、崔建英所編《日本見藏稀見中國地方志目錄》等。惟迄今仍未有專為雜著筆記所編的專門書目。筆者建議應將海內外所見存的雜著筆記,彙為一目。每一書著錄書名、卷數、作者、版本、所藏地點,並編製書名及人名索引,俾便檢索。

  ㈡編纂雜著筆記的專門叢書

   前人已有為說部之書編纂叢書者,其中著稱者,如元代陶宗儀所編《說郛》、明代陸 楫所輯《古今說海》、清宣統年間國學扶輪社所輯《古今說部叢書》等。惟此等叢書所收,均屬廣義的說部著作,並不是專為雜著筆記而編纂的。以《說郛》為例, 所收如《洞冥記》、《搜神記》、《續搜神記》等,多記神仙事;《揚子》、《鬼谷子》、《顏子》、《老子》等,則屬諸子中的雜學之屬;《西域志》、《雞林 志》、《九域志》、《名山志》等,都是地理類圖書;《尚書璇璣鈐》、《孝經援神契》、《孝經緯》、《禮含文嘉》等,則為圖讖緯書之屬。至於《古今說海》收 書一百三十五種,〈序〉云:

凡古今野史外記、叢說脞語、藝書怪錄、虞初稗官之流,靡不品隲抉擇,區別彙分,勒成一書,刊為四部,總而名之曰《古今說海》,計一百四十二卷,凡一百三十五種。﹝75

卷首總目,分〈說選〉、〈說淵〉、〈說略〉、〈說纂〉四部,下又分〈小錄〉、〈偏記〉、〈別傳〉、〈雜記〉、〈逸事〉、〈散錄〉、〈雜纂〉等家。其中惟〈雜記家〉所收,多為雜著筆記之屬,其餘則為雜史、傳記類的圖書

 ﹝75﹞ 今所見明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雲間陸氏儼山書院刊本,收書實為一百三十八種。

153

。 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屈萬里(翼鵬)院士所主編的《雜著祕笈叢刊》,所收全為雜著筆記,可以說是真正的雜著筆記的專門叢書,所可惜者,收書僅十七種,篇 帙過小。今後如能編纂完整的雜著筆記類專門叢書,並注意慎擇善本,如能兼事校勘,則更佳矣。至於存世的稿本,亦當收錄。

  ㈢編纂雜著筆記綜合索引

  雜著筆記種類既多,所載內容又出經入史,兼及諸子百家、詩文及所見所聞,為方便檢索,編製綜合索引,有其必要。

  近世所編有關雜著筆記之索引,多以單種著作為主。所常見者有:

  《考古質疑引得》,梁佩貞編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第三號。

  《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第十三號。

  《封氏聞見記校證附引得》,趙貞信編,《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第七號。

  《蘇氏演義引得》,侯毅編,《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第十四號。

  《崔東壁遺書引得》,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第五號。

  將多種雜著筆記彙編綜合索引的,主要有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所編《中國隨筆索引》﹝76﹞及日本學者佐伯富所編《中國隨筆雜著索引》﹝77﹞二書。前者收錄唐代至民國初年雜著筆記一百六十種;後者則補收前者所未收者四十六家。此二書的優點,在於將唐以來重要雜著筆記編成索引,然也有缺失:一是所收部分圖書,不屬於雜著筆記

76﹞ 一九五四年,日本京都思文閣印行。

77﹞ 一九六○年,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史東洋史研究會印行。

154

,例如宋代徐鉉《稽神錄》(六卷)《拾遺》(一卷)《補遺》(一卷),所載多神仙怪異之事,無益於考證故實。二是收錄仍是不全,尤其是清代以來的稿本,多未及收錄。

  編纂雜著筆記的綜合索引,除了必須慎擇善本外,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雜著筆記大部分是隨筆錄記而來,起初多無標目;有些標目是由後人所為,因此常見同一書的同一條資料,而各傳本的標目有所不同。如何為每條標定正確、適當的子目,也是編纂綜合索引前的重要課題。

  綜合索引一旦編纂完成,不僅方便檢索,各雜著筆記輾轉因襲的現象,也得以一覽無遺。

  ㈣整理稿本

  今傳世的雜著筆記,頗有明清人所著稿本,以臺北國家圖書館所藏而言,如明代倪所撰《閒閒堂會心錄》(十六卷)真按:詞:湅1 lin ㄌ〡ㄢˋ〕〔《廣韻》郎甸切,去霰,來。〕1.煮絲絹使之軟熟。2.通“ ”。 無名氏 《鏡銘》:“湅治銀錫清而明。” , 為清初鈔校底稿本;清朱士端所撰《彊識篇》(八卷),為著者手定底稿本;清孫奇逢所撰《孫夏峰先生筆記》(不分卷),為著者手稿本;清半餘氏所撰《春雲館 讀書日記》(不分卷),為手稿本;清梁松年所撰《心遠論餘》(一四三卷),為清咸豐間著者手定底稿本;清童翼駒所撰《香葉山房讀餘志》(不分卷),為清稿 本;清蔣宗海所撰《蔣舍人隨筆》(不分卷),為著者手稿本;清不著撰人之《困學日錄》(不分卷),為著者手定底稿本;清童槐所撰《今白華堂筆記》(四 卷),為清稿本。這些稿本,都是足資稽考的雜著筆記。

  整理稿本,首重精確。稿本中尤多後人所寫的浮簽,需細心保存。

  上列四項,為目前亟需從事者。今日由於電子科技之進步,雜著筆記之整理,不論是目錄、索引的編製及稿本整理後之印行,均應與現代科技結合。以綜合索引為例,今日以電腦終端機檢索資料,任何資料庫儲存之資料,均可從線上索得

155

, 因此,可將索引的標目輸入檢索資料,即可索得。其他目錄之編製,甚至叢書之印行,亦可全文錄製於光碟上,則既輕便,又省空間。惟電腦為一電子器材,電腦本 身並不能產生任何記憶,更不會創造思考,電腦的記憶、思考功能,均有賴人們的設計。因此,如何將雜著筆記之繁夥文獻,設計完善的檢索程式,俾學者得正確而 迅速索得,為目前整理雜著筆記的重要課題。

第五節 域外漢籍刊本

  所謂域外漢籍刊本,指中國以外地區所印行的中國古籍。

  就目前所存的文獻觀察,域外漢籍刊本,以日本及韓國最多,其中又以日本刊本,不僅為數最多,且頗有罕見的傳本。這些日本刊本,也是從事學術研究時所需重視的圖書文獻。

  本節包括〈中國古籍日本刊本的價值〉及〈日本刊本《新編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前者綜論日本刊本在文獻上的價值;後者則以一書為對象,深入討論。《群書類要事林廣記》為宋代陳元靚所編類書,甚具文獻價值。

一、中國古籍日本刊本的價值

㈠前言

 中日兩國之交流,由來已久。《史記》有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東渡,入海求僊之記載﹝78﹞,惟史事綿邈,不可詳考

78﹞ 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156

。惟自隋唐以降,日本僧人及留學生紛紛來中國求經讀書,我國古籍逐漸傳入日本,則是斑斑可考。宋代歐陽修曾撰〈日本刀歌〉古詩,詩云:

昆 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 鞘,黃白閑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 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令人感激 生流涕,鏽澀短刀何足云。﹝79

歐公詩中所稱「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云云,雖未必可盡據,但是,我國古籍佚存於日本者甚多,則是事實。

   日本不僅從中國大量輸入古籍,且自行大量刊印中國古籍。日本之版刻技術,或謂彼 邦自行創發,或謂傳自中國。主張後說者,以為日本於隋唐屢遣留學生來中國,當時中國已有簡單之印刷術,則日本留學生除學習儒家典籍外,雕版印刷術,當亦在 傳習之列。蔣復璁先生於〈中日書緣〉一文中,以為日本之雕版印刷術固傳自中國,活字印刷術亦傳自中國﹝80﹞。我國古籍在日本流傳之情形,前人時賢多所論及

79﹞ 此詩見《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五十四,即〈外集〉卷四。詩中「前朝貢獻屢往來」句中「往」字,《四部叢刊》本作「住」,此據《四部備要》本。

80﹞ 〈中日書緣〉,見《珍帚齋文集》,卷二(上),頁二九二—二九六。

157

,如清代楊守敬之《日本訪書志》,近人傅增湘之〈東游別記〉,董康之《書舶庸譚》,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與長澤規矩也兩氏合著之〈佚存書目〉等均多載留存目本之中國古籍。此外,蔣復璁先生之〈中日書緣〉,昌瑞卿(彼得)真按:昌彼得 先生之〈美日訪書記〉,亦足資參考﹝81﹞。惟關於日本刊本(包括活字本)之價值如何,專論之作則罕見。葉德輝《書林清話》中,與日本刊本相關者有兩則:一是〈日本朝鮮活字板〉﹝82﹞,一是〈日本宋刻書不可據〉﹝83﹞。 前者旨在列舉日本以銅活字本所刊印之重要中國古籍,有《蒙求補注》、《貞觀政要》、《七經》、《孟子》、《黃石公三略》、《武經》、《六臣文選注》、《白 氏文集》、《朱子小學書》、《事實類苑》、《太平御覽》、《釋藏》等十餘種,於此等活字本之價值得失,則未之及。後者旨在辨證楊守敬所輯刊《古逸叢書》中 如《太平寰宇記》殘本等書,頗有出自偽撰,不可盡據,也未論及日本刊本之優劣。

  筆者比年多閱國內所藏日本刊本,今就所見,列舉其中數種以論日本刊本之價值,以為研究文獻學者取資,並請方家指正。

  ㈡日本刊本價值之一——留存中國古籍之異本

  中國古籍流傳至日本,經日本書肆刊雕,每有與中國流傳者不同之異同真按:此不太通! 蓋日本刻本,頗有根據較早之刊本翻雕,能保有較原來之面目。或同一書在中國有多種刊本,而在日本所刊刻流傳者,在中國已罕見之現象

81﹞ 〈美日訪書記〉,載《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三卷一期,頁一六—二二。

82﹞ 見《書林清話》,卷八。

83﹞ 見《書林清話》,卷十。

158

。茲舉金張天錫所撰《草書韻會》一書為例言之。

  按:清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金代部分)〈小學類〉著錄:「《草韻》十冊,張天錫、趙世昌撰。」孫德謙《金史藝文略》〈小學類〉著錄《草書韻會》,云:

張 天錫撰。明趙崎《石墨鐫華》載趙秉文〈序〉云:「徘徊閒雅之容,飛走流注之勢,驚 竦峭拔之氣,卓犖跌宕之志,矯若游龍,疾若驚蛇,似邪而復直,欲斷而還連,千態萬狀,不可端倪,亦閒中之一樂也。」其文不載《滏水集》,可錄以補遺。若 《補元史藝文志》著《草韻》十冊,題張天錫、趙世昌同撰,當別有依據矣。

   按:此書本題《草書韻會》,孫德謙《金史藝文略》所著錄者是也;錢大昕《補元史 藝文志》作《草韻》者,當是《草書集勻》之省稱。今國家圖書館藏有此書二部:一為日本據元刊本翻刻者,書名作《草書韻會》,五卷;一為明成化十年(一四七 四)蜀藩刊本,作《草書集勻》,亦五卷,可證。

  日本刊本,半葉板匡高二十一公分,寬十五‧四公分,四周單欄,無界格。前有趙秉文〈草書韻會引〉,云:

草書尚矣,由漢而下,崔(瑗)真按:崔瑗 張(藝)真按:疑為張芝之訛.芝芸形近也.芸乃日漢文藝字.○又簡字艺與芝亦形近也. 精其能;魏晉以來,鍾(繇)真按:鍾繇 王(羲之)真按:王羲之 擅其美。自茲以降,代不乏人。夫其徘徊閑雅之容,飛走流注之勢,驚竦峭拔之氣,卓犖跌宕之志,矯若游龍,疾若驚虵,似邪而復正,足斷而還連,千態萬狀,不可端倪,亦閑申之一樂也。初,明昌(一一九○—一一九五)間

159

, 翰林學士承旨党文獻公,始集數千條,修撰黃華王公又附益之,兵火散落,不復可見。今河中大慶關機察張公君用,類以成勻,捃拾殆盡,用意勤矣。將板行以與士 大夫共之。窃嘗以謂通經學道,本也;書,一藝耳。然非高人勝士,胸中度世有數百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亦不能造微入妙。君用素工書翰,故能成此。至大八年 (一三三一)二月四日,閑閑居士趙秉文為題其端。

末一行云:「見住燕京縣角頭鄭州主家彫印。」

  今就日本刊本與明成化十年(一四七四)蜀藩刊本做一比較,其不同處有左列幾項:

  1日本刊本書名題《草書韻會》;明刊本則題《草書集韻》。

  2.日本刊本每卷均著明編者,或題「錦谿老人張天錫輯」,或題「錦溪真逸張天錫集」,卷前並有金正大八年(一三三一)趙秉文〈序〉;明刊本則每卷不著編者,亦無趙序,而有成化十年(一四七四)不署撰人之〈草書集韻序〉。

  3兩本均以韻編輯,同為五卷,然每卷所收之韻目,日本刊本較多,明刊本則刪削甚多。以卷三上聲為例,日本刊本收錄二十九韻,即: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真按:詞:麌1 y ㄩˇ〕〔《廣韻》虞矩切,上麌,疑。〕〔《廣韻》五乎切,平模,疑。〕群聚貌。 杜甫 《朝享太廟賦》:“熙事莽而充塞,群心麌以振蕩。”參見“ 麌麌 ”。【麌麌】群聚貌。《詩‧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傳:“麌麌,眾多也。”《藝文類聚》卷九八引 三國 何晏 《瑞頌》:“鹿之麌麌,載素其色。” 盧照鄰 《五悲‧悲今日》:“林麌麌兮多鹿,山蒼蒼兮少人。” 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 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真按:詞:豏1 xin ㄒ〡ㄢˋ〕〔《集韻》乎韽切,去陷,曉。〕豆餡兒。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中元節》:“又賣轉明菜花、花油餅、餕豏、沙豏之類。” 而明刊本則僅收二十二韻,即:一董、二紙、三薺、四語、五姥、六解、七賄、八軫、九旱、十產、十一銑、

160

十 二篠、十三巧、十四哿、十五馬、十六者、十七養、十八梗、十九有、二十寢、二十一感、二十二琰。再以卷五入聲為例,日本刊本收十七韻,即一屋、二沃、三 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明刊本則僅收十韻,即:一屋、二質、三曷、四 轄、五屑、六藥、七陌、八緝、九合、十葉。

 4明刊本經趙世昌續輯,是以增入張天錫、鮮于樞兩家字體,而日本刊本則無。

 5日本刊本與明刊本所刊字體,頗有不同,可見兩本之來源不同。

明刊本末有近人袁克文手書〈題記〉一則,可藉以考見日本刊本之勝於明刊本。〈題記〉云:

《草書集韻》五真按:外弓內二 明蜀藩刊,不著輯者姓字。比獲倭島舊繙洪武本金錦溪老人張天錫集《草書韻會》五真按:外弓內二 真按:讀作金.錦溪老人.張天錫.謂金人也號錦溪老人. 即此書所自出。首有正大趙閑閑、樗軒兩〈序〉,刊刻較此為佳,無稍訛謬。此惟後增張天錫、鮮于樞兩家書法。二書皆不見著錄,深可寶也。

此日本刊本多存異本之一例也。

  ㈢日本刊本價值之二——留存中國已失傳之古籍

  此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毛詩蒙引》一書為例。

  《毛詩蒙引》二十卷,明陳子龍撰,日本寬文十二年(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刊本。

  子龍(一六○八—一六四七),字人中,更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人。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第崇禎十年(一六三七)進士,選紹興推官。以定亂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京師陷

221

 右國朝胡渭撰,亦參用古今本,其義雖採眾家而仍衷朱子。

大學中庸困學錄二冊刋本

 右國朝王澍撰。本集注、或問諸書,發明本旨。

夏小正詁一卷刋本

 右國朝諸錦撰。專釋名物,多以經詁經處。

  通禮類

三禮考注六十四卷刋本

 右元吳澄撰。明楊士奇跋謂此書本吳文正公用朱子之意考定為儀禮十七篇、儀禮逸經八篇、儀禮傳十篇、周官六篇、考工記別為一卷,見公文集中三禮敘錄及虞文靖公行狀

222

。元季兵亂其書藏康氏,同郡晏璧求得之,掩為已作。真按:剽竊 但 其篇數增損不同。敘錄逸經八篇投壺奔喪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中霤禘於太廟王居明堂今書逸禮止六篇而少中霤禘於太廟。敘錄儀禮傳十篇,此書增入服義喪大記喪 義祭法祭義五篇。敘錄正經逸經及傳之外云餘悉歸諸戴記,此書傳後復增入曲禮八篇凡增十三篇。其中固有載入纂言者不當複出,又文正分禮為經、義為傳,今書增 入者禮義率多混淆無別

223

。又其卷首亦載敘錄而與卷中仍有不合者 按此書所增損者或謂文正晚年欲復加考訂曾授其意於孫當,當為之而未就,或謂璧自為之,皆未可定。

二禮經傳測六十八卷刋本

 右明南京吏部尚書增城湛若水撰。其篇次取少儀參以曲禮為上經,而以儀禮為下經,定冠義等十六篇為儀禮正傳,其王制等二十三篇雜論不可以分繫而足相表裡發明者為二禮雜傳,通傳又別小戴郊特性等五篇與大戴公符等四篇為儀禮逸經傳

224

自謂凡九年始克成編。章為之測,藏之家塾 按若水嘗以是書表進,尚書夏言謂其立論以曲禮為先有戾孔子之言,因罷而不省。然其排纂之功固不可沒也。

三禮圖二卷曝書亭寫本

 右明知府江夏劉績撰。因聶崇義之圖而推廣之。自序謂勿泥舊說見舊是者今不復圖。

三禮纂注四十九卷刋本

 右明翰林院待詔宣城貢汝成撰。周禮六卷,周禮傳二卷,真按:周禮餘-傳字原文有筆塗改者. 儀禮及附傳十七卷,儀禮逸經四卷,儀禮餘八卷,禮記十二卷,合為四十九卷

225

。其移掇篇次大要亦本朱子及俞、吳諸儒之意而更以已見出入焉,如周禮則以天官之卿考五官之卿,以六官之卿考六考之屬真按:六官之屬-考字原文有筆塗改. 而 別取記中王制、月令二篇目為周官傳附焉。儀禮則一仍古經之舊而取冠昏燕射聘祭等義服問間傳三年問雜記祭法祭統等分系各篇目為附傳,又取記中投壺奔喪文王世 子明堂位四篇目為儀禮逸經,又取曲禮內則少儀玉藻深衣大傳郊特牲、檀弓八篇目為儀禮餘附焉。禮記四十九篇除大學、中庸已配論、孟不列入

226

又上所移收於周禮、儀禮者共三十七篇外,所餘禮運而下一十二篇仍存為禮記以其於六官十七篇無所繫也。宋儀望序謂其折衷更定於古人微言奧旨,多所發明云。

二禮集解十二卷刋本

 右明李黼撰。凡周禮五官之全文,考工記之補亡,儀禮十七篇與夫記者之先後次第一一考正之,而所集之解本注疏以參之儒先議論,復以已意折衷焉。又參用周禮陳氏集說以官名各置本章之首,儀禮楊氏圖以逐節各分逐章之後,頗為妥愜云

227

三禮編繹二十五卷刋本

  右明鄧元錫撰。自序云:余讀禮手錄曲禮少儀內則玉藻諸篇為曲禮經上篇其非日用習行古今異宜難施行者,為下篇。其儀禮本古經為經,經有義見戴記者,類附經為 傳,傳錯見他說中者摭取之為別記。凡經十七篇,傳十七篇,記各附其篇終。周禮經仍五篇,考工記類附於後,自為篇,匪曰銓訂,庸便服習云。

三禮繹四卷刋本

228

 右前人撰。卽約前書為之。

禮問二卷刋本

 右明呂柟撰。雜論冠婚喪祭諸禮,分內外篇,說詳易類。《經義考》云「未見」。

讀三禮畧記六冊寫本

 右明朱朝瑛撰。謂周禮為後人亂所云封國之里數與王制異,真按:當作汩字! 朝覲宗遇之制與儀禮異,六服分歲而朝與王制異,大裘祀天與郊特牲異,陽祀騂牲、陰祀黝牲與祭法異,大宗伯蒼璧祀天牲幣放其器色,與牧人陽祀用騂自為異。典瑞云子男執璧而玉人云天子執冒圭以朝諸侯,則子男亦必執圭。其說與雜記合而與典瑞亦自為異

229

。 此皆周禮之未可信者。然有可據之以証他書之失,有係後世之變禮而周禮為正者,有周禮與戴記互相備而非異者,有周禮與載記似異而實未嘗異者。謂儀禮者儀也, 非禮之本也。惜其散失者多而後世攛入者亦復不少,如燕禮之奏肆夏以燕其臣,聘禮之覿主卿大大為擯喪服大夫之降期服而大功,蓋由後世卿怙權自貴乃有此禮。雜 記三年之喪大大自異服而儀禮則同此,則儀禮是而雜記非也

230

有 儀禮為常而雜記為變者,有儀禮合於戴記,可以証周禮之妄者。有儀禮與戴記似異而實未嘗異者。謂戴記如大學、中庸粹精不必言矣,次之則樂記、學記、王制、禮 運、禮器、祭義、祭統、表記、儒行等篇,雖有微瑕,不掩其瑜。最舛駁者無如明堂位,而其是非之大端如王制大國不過百里可以証周禮封建之非,郊特牲被衮象天 可以証周禮大裘之非,中庸期之喪達乎大夫,可以証儀禮大大降期之非。至於戴記之失而取正於儀禮、周禮,戴記之所未詳而參以儀禮、周禮,又有戴記自為異者不 可枚舉

411

,分為十卷。洵武邪人,而其孫為是書頗有功於藝苑,是亦趙挺之兒明誠作《金石錄》之類也。真按:趙明誠 真按:趙挺之之為人 真按:鄧洵武之為人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一”著錄。

圖繪寶鑑、續編(子錄)

  《圖繪寶鑑》,元夏文彥所著。採古今能畫者,自軒轅至於有元,旁及外國,得一千五百餘人,合補遺、續補為五卷。文彥嗜古,精繪事,為楊維楨所稱,其家多藏 古蹟,又於志記所載、見聞所及,廣搜博識,加以品藻,輯為是編。續編一卷,明韓昂所纂,起明初,訖正德,百五十年閒,採輯得一百七人,而冠以真按:明仁宗 真按:明憲宗 三宗御筆。真按:明孝宗 昂官欽天監副,書成於正德十四年。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一”著錄《圖繪寶鑑》五卷、續編一卷。

後畫錄(子錄)

 《後畫錄》一卷,唐沙門彥悰撰。彥悰為《帝京寺錄》,就所見長安名畫係以品題,蓋以續姚最之後,凡二十七人。彥悰太宗時人,故題閻立本猶為“司平太常伯”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存目”著錄。

續畫品錄(子錄)

 《續畫品錄》一卷,唐李嗣真撰。真按:不解之處!真按-姚氏頗用稱字,不知何謂也.乃同于舊題之題耶? 嗣真武后時御史中丞知大夫事,史言其多藝數。是書名載《唐藝文志》,然今傳本既無評語,又襲姚最稱梁元帝“湘東殿下”,蓋嗣真書已亡,此後之妄人偽傳者耳。真按:姚鼐的辨偽學

412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存目”著錄。

泉志(子錄)

   《泉志》十五卷,宋洪遵撰。遵,鄱陽人,洪皓中子。官資政殿學士。是書分九品,凡皇王偏霸、荒外之國所有泉貨,莫不畢載。奇文異識,依類為圖,固為詳 博。顧遵自敘云“嘗得古泉百有餘品”,蓋遵所目驗可知者,是宜為之圖,若所未見,不當以意為之。如“周太公泉”形圜函方,猶有《漢食貨志》可據,若虞、 夏、商泉,何由識其形而圖之?且如《漢志》云“太公為圜函方形”,則其前無是形可知矣,遵奈何使虞、夏、商反依周泉形邪?道書“天帝用泉”,語尤俚妄,遵 遂繪為“天帝泉”形,其陋彌甚。併遵所目驗、語可依信之泉形雜於是中,今亦無由別之矣,可謂不善著書者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譜錄類存目”著錄。

墨子(子錄)

   《墨子》七十一篇,缺二十篇,存五十一篇。《莊子》云:“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今七十一篇內有《經》二篇,《經說》二篇, 疑其為墨翟自為者。其餘篇或述及宋康王,有關內侯、公乘、五大夫、秦爵之名,稱禽滑釐為“子禽子”,然則必滑釐以後其徒所為也。《墨經》二篇簡略,義不甚 明。其徒所述,墨之道乃可具見。然其人亦不善著書,非如老、莊、孫、韓之辭,足以發其義。《韓非子》載:田鳩語楚王,墨子恐人懷其文忘其質,故不為文之美 也。是不然,文不足則道不明,故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徒為文無質誠不可,然豈以文為患哉。聖人之道必近於人情,故嗜欲節之而不禁,而墨子使人必出 於儉薄危苦,是故非樂、薄葬而著書無文,何其情之好與人異與。《明鬼》篇其語尤怪,宋公子而是篇載循觀辜云鮑以篡弒立,是為文公,而是篇載觀辜云“其君鮑幼弱,真按:示后 在荷繈之中”,然則其謬誕不足辨也

413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一”著錄《墨子》十五卷。

芥隱筆記(子錄)

 《芥隱筆記》,宋龔頤正撰。頤正字養正真按:龔頤正 處州遂昌人,本名敦頤真按:龔頤正 光宗受禪改今名。為國史院檢討官,其所著有《芥隱筆記》及《元祐黨籍列傳譜》等書。當時之人稱曰“音訓之精,莫如《芥隱》”,蓋小學之流也。真按:姚鼐撰寫提要的方法-大概沒讀全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二”著錄《芥隱筆記》一卷。

冷齋夜話(子錄)

  《冷齋夜話》,宋僧惠洪撰。惠洪字覺範,俗姓彭,筠州人。以醫識張商英,大觀中入京,乞得祠部牒為僧,時有郭天信曉方術,嘗識徽宗於潛邸,及即位遂獲寵 幸,商英頗與交結,而洪往來於其閒,未幾張、郭得罪,洪決配朱崖。所著《冷齋夜話》亦詩話之類,閒有及於典故者。晁公武謂其多妄誕偽託。陳善指山谷《西江 月》詞“日側金盤墜影”一首,謂是洪贋作,載於《冷齋夜話》。又《皇宋百家詩選》云,《冷齋夜話》中偽作山谷贈洪詩,韻勝不減秦少覿真按:此字原愚OCR作覲,今方發見.然仍疑字有誤也.疑為少觀之訛.俟詳考.2009/6/19 下午 03:30:27氣爽絕類徐師川。此書內並無此詩詞,豈後人刪削之邪。洪著更有《石門文字禪》、《筠溪集》、《天廚禁街》若干卷。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四”著錄《冷齋夜話》十卷。

歲華紀麗(子錄)

 《歲華紀麗》,唐韓鍔撰。鍔爵位無攷,以唐《宰相世系表》推之

414

,韓休之弟殿中丞名倩,之子河南兵曹參軍真按:韓倩 真按:韓滌 鍔乃滌之曾孫也。《歲華紀麗》者,起自元正,訖於除歲,擇其事之典麗者編為駢句,分彙於各時之下。馬氏端臨亦載其目於《通考》歲時類中。真按:馬端臨 然今傳本實類書也,王士正以為海鹽胡孝轅所偽造,真按:王士禛 然錢曾《讀書敏求記》云:“《歲華紀麗》舊鈔,卷終闕字數行,又失去末頁。後見章邱李中麓藏宋刻本,脫落正同。”是此書確係舊傳本,王士正所聞為未審矣。真按:王士禛之誤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類書類存目一”著錄《歲華紀麗》四卷。

山海經(史錄)

  《山海經》十八卷,晉郭璞注。首有璞序及漢劉秀校《山海經》所上奏真按:疑為劉向之訛!下同. 真按:疑有誤!-奏什麼,沒有說! 第 九卷、第十三卷末並有記云“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治侍中光祿勳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按《漢藝文志》,《山海經》十三篇。隋、 唐兩《經籍志》皆云“郭璞注《山海經》二十三卷”,今少五卷,疑後人因世傳“劉秀奏中十八篇”語合并之,非有缺失也。朱子謂,是書出於《楚辭》之後,所記 乃附會《楚辭》,非《楚辭》用《山海經》也;又謂此經蓋本有圖,而記其圖之所載,故所記異物有云“東向”、“東首”者,以圖故也,是皆得其情矣。又按《史 記》載,戰國時燕齊方士始為異說,如云“神仙物怪”、“祀祠鬼神”者,皆方士語也,而《山海經》皆有之,蓋其語本於燕齊怪迂之士,而其書出於秦漢之間。西 漢流俗乃有以此為禹、契作者,故司馬相如賦云“禹不能名,契不能記”是也。當時司馬遷稱為好奇,然尚云:“《禹本紀》、《山海經》所言怪物,余不敢道也。 ”而今本載劉秀上奏推是書,甚至又斷以為伯益著,與《吳越春秋》、《論衡》之語同。按《漢書‧藝文志》,向、歆所載書皆注作書之人

415

, 《山海經》載於術數略形法家,未嘗云為伯益作。且以歆之博識,寧有此書明載夏后啟、文王,及長沙、象郡、餘暨、下雋秦漢郡縣諸名,而妄謂伯益著者?夫異物 類種,容有古今同形、書事相證者。如序所云貳負之臣梏桎,唐虞直至漢世,為死為生,都無是理。蓋《山海經》本記圖畫,故云“梏其右足,反縛兩手”者,圖如 是耳,豈謂終古常然哉,其事惟《論衡》亦及之。又序所云“兩面之容,長臂之衣”,事乃出《三國志‧東沃沮傳》中,惟東方朔知異鳥事,別無所徵,蓋亦流俗妄 說耳。然則《山海經》固誕妄之書,而此奏又魏晉後人偽作之,雜取流俗妄說以實是書之所紀。真按:姚鼐的辨偽學 今既辨其非實,又以相傳既久,仍存錄之於篇首。隋、唐兩《志》別有郭璞《山海經圖讚》二卷,宋時亡佚,故馬氏《通攷》不載,而《讚》具於《道藏》,圖則亡矣,今有圖者蓋明人所作。又郭璞注內有雜入“曰”者,真按:下文都作燦! 不知為誰,其語甚陋。《爾雅》云“藿山韮”,燦乃云“《爾雅》謂藿山多韮”,其可笑如此。今舉圖與燦說悉刪去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三”著錄。

穆天子傳(史錄)

  晉郭璞注,前有荀勖序。按,《束皙傳》云:真按:當作束晳! “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得竹書《穆天子傳》五篇,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按,今盛姬事載《穆天子 傳》第六卷,蓋即《束皙傳》所謂《雜書》之一篇也,尋其文法應歸此傳,《束皙傳》別出之,非是。此書紀事有月日而無年,又文多斷缺。今以《紀年》較之, 《紀年》書“十二年冬,王北巡狩,遂征犬戎”,事在《傳》之第五卷。“十五年作重璧臺,冬王觀鹽澤”,事在《傳》之第六卷。“十七年,王西征崑崙邱,見西 王母”,事在《傳》之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以《紀年》之序論之,當移五卷、六卷於二卷之前

416

。 蓋竹書零散,編者宜不能得其次也。是書雖所紀多奓言寡實,然所謂“西王母”者,不過西方一國君爾;所謂“縣圃”者,不過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尋常圃澤之名 爾,非有神仙怪異之說。是此《傳》較《山海經》、《淮南子》猶為近質實,而注家不悟,反取二書以解此《傳》,失其旨矣。《列子‧周穆王》篇所載與此《傳》 相出入,未知《列子》與此《傳》孰前孰後。要其文辭之古,必出周人,非後世所能偽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三”著錄《穆天子傳》六卷。

劇談錄(史錄)

   《劇談錄》,康駢所撰。駢字駕言,唐僖宗乾符中登進士第。錄中皆記唐時故事,於文宗以後世事尤多,《新唐書》頗採其語。《通攷》載是書三卷,今本衹載二 卷。刻本篇首書駢為宋人者,誤也。其中有云“今則覩淳耀之烈,啟中興之期,億兆人心復歸於唐德”,是書之成,其在中和元年復京師以後、昭宗遷洛之前乎。“ 淳耀之烈”語本《國語》及干寶《晉紀總論》,刻本譌為“淳輝之列”,亦非也。真按:姚鼐的文獻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三”著錄《劇談錄》二卷。

周易參同契考異(子錄)

  後漢魏伯陽作《參同契》三篇,朱子以傳者少善本,故攷定是正之。《年譜》載:慶元三年,蔡元定將編管道州,朱子與會,宿寒泉精舍,夜論《參同契》。蓋君子修德而養壽,故不溺志於神仙服食導引之說,而亦不廢養生之節。真按:姚鼐的養生論 朱子作《楚辭辨正》,於《遠遊》篇頗論及道家之義,故於此書亦究心焉

417

。然寒泉夜論之事亦偶然耳,而黃端節記是書後,乃謂“其師弟子有脫屣世外之意”,則過論也已。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著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西山羣仙會真記(子錄)

   《西山羣仙會真記》,稱華陽真人施肩吾傳。肩吾字希聖,洪州人。唐元和十年進士,隱洪州之西山,好道家言。其詩有云:“若數西山得道者,連余便是十三 人。”後道士附會之,謂肩吾為清虛洞天華陽真人。此書蓋金、元閒道士所為,託名肩吾。中引海蟾子劉操,操遼時燕山人,其去肩吾所云“西山得道十三人”遠 矣。是書凡五卷,卷各五篇,曰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曰養生、養形、養炁、養心、養壽,曰補內、補氣、補精、補益、補損,曰真水火、真龍虎、真丹 藥、真鉛汞、真陰陽,曰鍊法入道、鍊形化炁、鍊炁化神、鍊神合道、鍊道入聖。其大旨本於《參同契》,附會《周易》,參以醫經。雖書為偽託,然戒人溺房帷、 餌金石、收心斂氣、存神固命,有合於清靜之旨,養生之士宜有取焉。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西山羣仙會真記》五卷。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終南山說經臺歷代仙真碑記(子錄)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二卷,元道士李道謙編;《終南山說經臺歷代仙真碑記》一卷,元道士朱象先纂,合為三卷。其言“終南祖庭”者,蓋其教謂周大夫尹喜遇老子而得道,稱文始先生,雍州終南山盩厔縣樓觀,其棲冥之故區也

418

, 厥後道流居其地者,金、元時最盛。李道謙所編,皆金、元道士也;朱象先所纂者,則自尹喜而下周漢以來終南道士也。云始作《樓觀先師傳》者尹喜之弟尹軌,至 唐有尹文操者續記三十人,各列一傳,為書三卷。今《碑記》僅一卷,而有三十五人,蓋象先既節錄之,而又增入尹文操等五人。至所傳之或誕或信,蓋儒者所不必 論也。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甘水仙源錄(子錄)

  《甘水仙源錄》十卷,元道士李道謙集。自老子言清靜,佛言寂滅,神仙家言養生術,而張魯等教人以符錄祈禱之事,真按:疑當作符籙! 四者各別。至金源初有咸陽人王喆一作“嚞”,棄家學道,狀若風狂真按:疑當作瘋狂! 人 謂之“王害風”。正隆中遇仙人於甘河鎮,飲之神水,其後遂愈狂,號重陽子。泰定中東遷寧海州,以《孝經》、《心經》、《老子》教人誦之,聚人為會,名曰“ 三教平等會”,而其教名曰“全真”。是其術已雜於老、佛、神仙之間矣。自金至元,全真之教益盛,帝王往往命召,崇禮其徒。其徒乃始益為禱祀之說,設普天大 醮,度道士、盛宮觀。金、元閒文士遂多為作文字以侈其事,蓋其流益炫曜,而去其初立教之意益衰真按:疑有誤!-句不太順! 佛、老、養生、符之學遂淆亂而不可分。真按:前訛作錄者信矣! 重陽子之後有李道謙者,元世祖至元中嘗掌其教於陝西,集自金源以後文士所爲碑記詩歌合為此篇,而其源皆本於重陽子,故取甘河鎮神水之事以名所錄焉。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子錄)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泰定間道士劉志元撰。元代崇信道門,其始啟教者曰長春邱真人

419

, 長春之師曰重陽子王喆。重陽子始居終南,後遷寧海州,築庵曰“金蓮堂”,其徒馬、譚、邱、郝各傳支派。當時道流以金蓮為正宗,志元其裔也,故撰此書。首錄 元代諸帝封贈,次制詞,次編其傳授源流,圖其形貌、敘其事蹟,共為一卷。得封典者五祖、七真、十八師,凡三十人;列圖傳者五祖、七真,冠以老子,凡十四 人。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

420

集部

楚辭協韻、讀騷大旨(集錄)

   《楚辭協韻》十卷,首又有《讀騷大旨》一卷,明屠畯撰。其意以朱子所載協韻為未備,是以廣之,然所增實未必當。南人讀“名”如民,至今猶然,故《離騷》 “肇錫余以嘉名”與“靈均”協,此方音也,豈必讀“名”為彌延反、“均”為居員反乎。《漁父》篇“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二句為韻,“是以見放 ”無韻,古人文字不拘,往往若此,畯必讀“清”為千羊反,讀“放”平聲以協之,然則篇末“遂去不復與言”當入何韻乎真按:標點不當-當作問號! 畯 又好取《說文》字體改今楷法,以為“楚騷文字在小篆未變之前,寫《楚辭》者宜用小篆分草,今刊本雖遵用隸書,然宜以六書善本正其差譌”。夫隸體與分草之興 初不相遠,且意取簡易,與篆固殊,昔漢時隸書俗體紛亂,蔡邕寫石經正之,然邕書石經,若《五經文字》所傳,不大異於今隸體也,其後六朝及唐,書家俗體益 盛,顏元孫作《干祿字書》正之,傳其從子真卿真按:顏真卿 元孫之言曰:“字書源流起於上古,自改篆行隸,漸失本真,若總據《說文》,便下筆多礙,當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其論若是。若蔡邕與元孫者,所謂通人也,作書者但取法蔡、顏,上不昔於古真按:抄本作上不背於古,是也! 下不駭於今,是亦足矣,若盡依《說文》改變形體,以為能守六書之義,轉為煩重,則但作篆可耳,奚以隸為?蔡邕、顏元孫所斟酌而不取者,而今獨為之

21

幾社壬申文選…(214

幾亭全書……(214

幾亭文錄……(215

羈緒………(215

雞肋集……(215

汲古堂集………(215

極書………(215

輯黃瑞伯傳……(215真按:疑係輯黃端伯傳之訛!

輯劉綖傳………(215真按:當係輯劉綎傳之訛!

輯馬文升傳……(215

輯翁萬達傳……(215

即山草堂史評…(215

即山集……(216

棘門集……(216

集蓼山房詩草…(216

集蓼山房詩文存遺………(216

濟時策……(216

既見錄……(216

既見錄續編……(216

記事珠……(216

記政錄……(216

紀錄彙編………(217

紀事捷要………(217

妓女灘頭………(217

妓女嘆五更……(217

祭河瀆廟………(217

祭湯陵……(217

祭西海廟………(217

髻山堂集………(217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清代各省禁書彙考有.

………(217

寄庵詩存………(217

寄庵詩集………(217

寄言……(217

寄園寄所寄……(218

薊遼贊緒………(218

薊遼奏議………(218

薊門奏疏………(218

  jia

嘉靖、隆慶、萬歷、天啟四朝注略……(218

嘉靖以來首輔傳……(218

佳期(戲文)…(219

佳期(唱本)…(219

甲申傳信錄……(219

甲申大事記……(219

甲申紀事(程正揆)

 ……(219

甲申紀事(馮夢龍)

 ………(220

甲申紀事(佚名)………(220

甲秀園集………(221

甲戌春吟………(221

甲乙編年錄……(221

甲乙記政錄…(221

甲乙事案………(221

甲子紀略………(222

22

  jian

箋臆………(222

兼齋文集………(222

堅磨生詩鈔……(222

剪剪花………(222

簡齋集………(222

建文書法擬……(223真按:一作建文書法儗!

建霞樓集………(223

建州考……(223

建州女直考……(123

健餘堂紀恩集…(224真按:一作健餘堂記恩集!

見南齋詩集………(224

見山堂學裘詩集……(224

見善錄……(224

見善錄雜記……(224

見聞錄……(224

見賢錄……(224

鑑紀古今合錄……(224

鑑略必凄………(225

鑑史便讀………(225

劍津集……(225

劍南詩抄………(225

諫草………(225

諫垣疏草……(225

  jiang

疆識錄……(225

疆齋讀本………(225

江變紀略………(225

江辰六文集……(225

江村集……(226

江東樂府………(226

江山吟草………(226

江西文觀………(226

江西五家合稿…(226

江左三家詩鈔…(226

蔣侍御疏草……(226

講習錄……(227

講習錄續編…(227

將傳必讀……(227

  jiao

交帳………(227

焦氏筆乘………(227

焦氏類林………(227

剿闖小史………(227

剿奴議撮………(228

校正資治通鑑大全………(228

叫船………(228

  jie

揭蒿庵先生集…(228

街南文集……(228

街南續集……(228

詰戎踐墨………(229

潔身堂存稿……(229

絜矩編 ………(229

23

結鄰集……(229

結私情……(229

捷錄大成………(229

捷錄大全………(229

捷錄法原………(230

捷錄法原旁注…(230

捷錄旁訓………(230

捷錄全文直解…(230

捷錄題評…………(230

捷錄原本………(230

捷錄真本………(230

捷錄真解………(230

節白居詩集……(230

節烈集……(230

孑遺錄……(230

解人頤……(231

芥浦詩刪………(231

芥圃詩鈔………(231

介壽辭……(231

借茶………(231

戒淫篇……(231

  jin

今策………(231

今古奇觀………(231

今古合錄………(232

今古學考………(232

今釋四書義……(232

今是堂集………(232

今文大小題商…(232

今文得………(232

今文化成………(233

今文覺斯……(233

今文選……(233

今樂府……(233

金堡時文……(233

金剛經蒙抄(馮應)

 ……(233

金陵古今金石考目………(233

金瓶梅詞話………(233

金山志……(234

金聲陳際泰合稿………(234

金石屑………(234

金石緣………(234

金雙………(235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金湯借箸十二籌………(235

金小史……(236

金正希時文………(236

金志………(236

金主幣救國論…(236

錦香亭………(236

錦繡衣………(236

晉陽宮……(236

近代詩鈔……(237

近聖編……(237

近思錄輯要……(237

近思錄三編………(237

近思錄四編……(237

24

進賢堂集………(237

  jing

精華錄………(237

精忠傳………(237

經鋤堂集………(237

經話甲編………(237

經濟考……(238

經濟類考約編…(238

經濟錄……(238

經濟言……(238

經略復國要編…(238

經略疏稿……(239

經史辨略…………(239

經史辨體………(239

經史鏡……(239

經史提綱………(239

經世集……(239

經世挈要………(239

經世實用編……(240

經世文新編……(240

經世文新編序…(240

經世要略………(241

經武要略………(241

經畬遺集………(241

經源統宗………(241

京邸唱和詩……(241

京東考古錄……(242

京學志……(242

荊石牘草………(242

荊石詩文集……(242

荊石奏草………(242

井中心史………(242

靖海篇…………(243

靖廬詩稿…………(243

靖質居士遺集…(243

鏡山庵集………(243

敬日草……(243

靜悱集……(243

靜居詩……(244

靜壽篇……(244

靜談選要………(244

靜嘯齋存稿……(244

  jiu

九八分疏………(244

九邊圖論………(244

九邊圖說………(244

九朝談纂………(244

九鳳堂集………(244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清代各省禁書彙考有.

九華游記………(245

九連環………(245

九蓮如意皇極寶卷真經……(245

九美圖……(245

九十九籌………(245

九龠集……(246

九龠集續集……(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