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
,蓋以字之大小論,非以筆法言矣。真按:書法術語 中如二巖二藹,真按:此應係翁公故作偶句也.謂虞恭公碑內二巖字與二藹字也. 究不能與百石卒史碑之■■同參;真按:上魏下山. 異: 巍之異體. 真按:google有! 真按:.疑為炗之異體.異:赫之異體.赫之異體無收炗字也. 真按:叅 肇宰章羣,真按:此應係翁公故作偶句也.謂肇宰辛羣四字結構筆法也. 亦豈能與乾明樊遜碑相例真按:公有詩〈孔廟乾明元年碑是北齊樊遜書〉. ?諸如此者,略寓問津畛界,正所以見率更格韻上接蕭羊,真按:蕭思話、羊欣 遙追棐几之正脈耳。真按:王羲之-應即指此人.事出晉書本傳.
933
跋皇甫府君碑
率更皇甫府君碑愚幼而學之,真按:歐陽詢 既而學九成、化度,始知率更精詣直造山陰之室。真按:歐陽詢與王羲之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學習歷程 及入詞垣,與諸家上下其議論,乃皆以皇甫碑為不足學。後見王篛林論歐書云「皇甫碑是率更少作,風力未遒。」虛舟,近日之專力學歐者,而其言如此,愚亦遂惑於其說,不復深研求是碑矣。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學習歷程 真按:王澍對歐陽詢的誤解 然吳門陸謹庭家藏宋拓本,真按:翁方綱與陸恭 古厚之至,而今所行拓本,則較百年前所拓又泐去百餘字,故筆蹤近瘦,而古厚處漸致掩昧也真按: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
934
。宋人《寶刻類編》云是碑貞觀中追建。攷于志寧官左庶子、真按:原文有缺末筆諱. 加銀青,皆在貞觀年間,則率更書是碑時年已七十餘矣,安得謂是少作耶?真按:歐陽詢作品編年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考辨學 驗 其筆格正從隸法出,而九成、化度皆深加融鍊,進而直追晉人;是碑則初由隸體成楷,因險勁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筆最見神采,未遽藏鋒,是學唐楷者第一必由之 先路也。若不先從此入手,則閒架結構何由而入九成、化度乎?近今學人多遺棄目前共由之路而侈談遠到難幾之詣,即是碑可推矣幸遇此未泐百餘字以前之拓本得不 寶祕,真按:好高騖遠 真按:庸言之謹 真按:翁方綱對學者的批判 真按:庸德之行 真按:今日學者之通病也! 真按:庸言庸行 奉為圭臬耶?真按:翁方綱的書法理論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 真按:翁方綱的學習經驗談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學習理論
935
跋皇甫府君碑
皇甫府君碑無書立年月,王虛舟云是率更少作,真按:王澍 蓋以皇甫是隋人也。牛氏《金石圖》云仁壽四年歐陽書,真按:牛運震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不知仁壽四年乃皇甫卒時而非書碑時也。真按:牛運震之誤 以于燕公撰文系銜攷之,真按:于志寧 知是貞觀中追建,率更年七十餘矣。真按:翁方綱金石學的成績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考辨學 是碑在歐書為最見精采之作,真按:翁方綱對歐陽詢書法的評騭 今泐蝕甚多。此本何義門手加評記,真按:何焯 雖拓手用墨得法,其實亦近日所拓也。義門豈不得一舊拓而獨於此本精意臨習耶?觀其細著丹黃於畫中布白處,真按:國:畫 部首 田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ㄏㄨㄚˋ 1. 劃分、區分。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文選˙顏延之˙應詔讌曲水作詩:「幙帷蘭甸,畫流高陛。」 2. 設計、籌謀。通「劃」。文選˙揚雄˙解嘲:「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六齣:「虧了夫人侯氏,有膽有謀,昨夜畫定計策。」 3. 繪圖。如:「畫一幅風景。」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精。」 4. 簽署、簽押。如:「畫押」、「畫供」。 5. 終止。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6. 圖、圖像。如:「山水畫」、「人物畫」。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7. 量詞。計算文字筆畫數的單位。如:「亞這個字有八畫。」 8. 姓。如明代有畫芳。 9. 清楚、整齊。如:「整齊畫一」。 詞:畫1 〔hu ㄏㄨㄚˋ〕 〔《廣韻》胡卦切,去卦,匣。〕 〔《廣韻》胡麥切,入麥,匣。〕 1.劃分。《書‧畢命》:“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孔 傳:“郊圻雖舊所規畫,當重分明之。”《左傳‧襄公四年》:“芒芒 禹 跡,畫為九州。” 杜預 注:“畫,分也。” 孔穎達 疏:“言畫地分之以為竟也。” 唐 韓愈 《送李尚書赴襄陽八韻》:“壤畫星搖動,旗分獸簸揚。”《明史‧葉兌傳》:“今之規模,宜……定都 建康 ,拓地 江 廣 ,進則越 兩淮 以北征,退則畫 長江 而自守。”2.截止;停止。《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畫,止也……今女自止耳,非力極。”《列子‧天瑞》:“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畫其終,惑於數也。” 俞樾 《諸子平議‧列子》:“畫者,止也……畫其終者,止之使不終也。” 漢 揚雄 《法言‧學行》:“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是故惡夫畫也。” 李軌 注:“畫,止。” 明 宋濂 《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毋使安於卑近,慮其苟且而自畫也。”3.引申指限定;局限。 五代 晉 高祖 《招撫尹暉婁繼英敕》:“諸處收捉到奸細文字等,其捉事人依舊支給優賞,其細人畫時處斬。” 清 葉燮 《原詩‧外篇下》:“究之拘方以內,畫於習氣,而不能變通。”4.謀劃;籌劃。《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大尹使召六子曰:‘聞下有師,君請六子畫。’”《文選‧鄒陽〈上書吳王〉》:“然則計議不得,雖 諸賁 不能安其位亦明矣。故願大王審畫而已。” 張銑 注:“畫,謂畫策。” 宋 蘇軾 《徐州上皇帝書》:“京東之地所以灌輸 河 北……而其民喜為盜賊,為患最甚,因為陛下畫所以待盜賊之策。”《明史‧外國傳一‧朝鮮》:“由是和款不絕,後三年始畫開市之事。”5.指計策;計謀。《史記‧淮陰侯列傳》:“臣事 項王 ……言不聽,畫不用,故倍 楚 而歸 漢 。” 明 張居正 《承天大志紀贊‧聖孝紀》:“我皇上睿思英斷……群臣稟聖謨,受成畫,奉而行之。”6.繪畫;作圖。《儀禮‧鄉射禮》:“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漢書‧霍光傳》:“上乃使黃門畫者畫 周公 負 成王 朝諸侯以賜 光 。” 唐 杜甫 《禹廟》詩:“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 明 文徵明 《書馬和之畫卷後》:“畫師 吳道玄 好用掣筆,所畫多經書故事。” 茅盾 《瘋子》:“除了畫 關帝 、畫 曹操 、畫奎星,這位 阿三 又能塑菩薩。”7.指描繪。 明 張煌言 《贈東山端陽禱雨有應》詩:“《豳風》畫出田家樂,續命何須臂上絲。”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唐 人《詠小女》詩,云:‘見爺不相識,反走牽娘裾。’是畫小女之神。‘髮覆長眉側,花簪小髻旁。’是畫小女之貌。‘學語渠渠問,牽裳步步隨。’是畫小女之態。”8.圖畫。《漢書‧霍光傳》:“ 後元 二年春,上遊 五柞宮 ,病篤, 光 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 周公 之事。’” 金 元好問 《題蘇氏父子墨帖》:“ 次公 字畫端愿而靖深,類其為人。”《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 ﹞每日問卜賣畫,倒也擠個不開。” 曹禺 《雷雨》第一幕:“右邊壁爐上有一隻鐘,墻上挂一幅油畫。”9.裝飾。《淮南子‧主術訓》:“於是 堯 乃身服節儉之行……大路不畫,越席不緣。” 高誘 注:“不畫,不文飾也。”10.簽署;簽押。《陳書‧皇后傳‧世祖沈皇后》:“﹝ 高宗 ﹞自入見后及帝,極陳 師知 之短,仍自草敕請畫,以 師知 付廷尉治罪。”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徽廟朝宰輔》:“ 京 一日除監司、郡守十人,將進畫, 益 判其後曰:‘收。’”《明史‧職官志一》:“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曰制,曰冊文……曰檄,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從去年起,仿佛聽得有人說我是仇貓的。那根據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貓》;這是自畫招供,當然無話可說,——但倒也毫不介意。”11.指簽署判行的文書。《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九年》:“ 金 主詔郡縣,不得從元帥府擅更簽軍,俟見御畫乃聽。”12.書寫文字。亦特指寫出帶有標記性的文字。 清 朱履貞 《書學捷要》卷下:“學書有捷徑。古人居則畫地,廣數步;臥則畫席,穿表裏。以此推之,則學書者不必皆筆也。” 管樺 《井臺上》:“五十多歲怎麼的?幹起活來頂個大男子漢,這回還給她畫了一等分哪。”參見“ 畫革 ”、“ 畫可 ”。13.古指卦象的橫線。14.書法橫筆叫畫;漢字一筆叫一畫。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 唐 韓愈 《石鼓歌》:“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清 朱履貞 《書學捷要》卷下:“橫畫起輕而收重,豎畫起重而收輕。古人謂橫畫豎起,豎畫橫起,此言似難解而易知也。”15.皺痕;紋縷。《靈樞經‧陰陽二十五人》:“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 唐 李華 《卜論》:“龜不傷物,呼吸元氣,於介蟲為長而壽。古之聖者刳而焌之,觀其裂畫以定吉凶。”16.比劃,用手、腳或器具做出某種動作。 茅盾 《創造》:“他豎起大拇指霍地在空中畫了個半圓形,鄭重的說。”17.指手在琴弦上橫掃過去。 唐 白居易 《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 唐 李宣古 《聽蜀道士琴歌》:“忽揮素爪畫七弦,蒼崖劈裂迸碎泉。”18.通“ 化 ”。指不守禮法。《穀梁傳‧桓公六年》:“寔來者,是來也……其謂之是來,何也?以其畫我,故簡言之也。諸侯不以過相朝也。”《公羊傳‧桓公六年》作“化我”, 何休 注:“行過無禮謂之化。”參見“ 拸畫 ”。19.通“ 化 ”。教化。參見“ 畫外 ”。20.姓。 明 代有 畫芳 。見《姓苑》。 ○按此處乃筆畫之畫也. 真按:國:布白 注音一式 ㄅㄨˋ ㄅㄞˊ 寫書法時布置空白處與著墨處,使疏密相間,字有字的布白,行有行的布白,筆有筆的布白。 分行布白 注音一式 ㄈㄣ ㄏㄤˊ ㄅㄨˋ ㄅㄞˊ 書法上安排字的點劃和布置字、行之間關係的方法。 詞:【布白】1.書法用語。謂落筆時使墨處與空白處疏密相間,布置得宜。 清 馮武 《書法正傳‧纂言上》:“分閒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2.指奏樂時使樂聲輕重抑揚、疏密緩急相間得宜。 章炳麟 《文學說例》:“夫琴瑟專一,不可為聽;分間布白,鄉背乃章。” 【分行布白】書法上指安排字體點畫和布置字、行之間關係的方法。字體的點畫有繁簡,結構也有大小、疏密、斜正。分行布白的要求,是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響,相互聯繫,以達到整幅分布穩稱。 精研入妙,誠楷法之津梁矣。真按:翁方綱與何焯 然其跋云自「備說安危」以下字體微小於前,似非一日所書。愚按率更書每至後半漸入收斂,不特皇甫、虞恭,卽化度純乎晉法而亦後半微收小,是一家筆格性情如此,不可強也真按:翁方綱對歐陽詢的理解
936
。惟醴泉銘則後半不歛而反舒,愚嘗於酸泉銘詳言之,豈義門於此未深悉耶真按:翁方綱對何焯的批評 ?
936
書姚恭公墓志重刻本
是碑在京兆而陳思《寶刻叢編》無之,蓋碑之毀久矣,世所傳者皆贋本也。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都南濠所見尚是舊本,真按:都穆 故題下無撰書人姓名,蓋以石泐闕之。而歐陽《集古錄》云內史舍人虞世基撰、太常博士歐陽詢書。「舍人」二字据本傳作「侍郎」是也。近人刻《金薤琳瑯》者乃据世所行贋本補入結銜云「廩軍內史侍郎虞世基撰文」。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考《隋書‧百官志》內史省,侍郎四人,從四品,並無廩軍內史之官,世基本傳亦云煬帝即位,遷內史侍郎
937
。是碑立於大業七年十月,世基之官,正與史合,不知何時碑本殘字中偶有「廩軍」二字零落,「廩」字即文內「家實食廩」之「廩」,「軍」字即文內「將軍之泉又竭」之「軍」。遂妄增入世基官銜之上,甚可笑也!又〈志〉文之末「右光祿大夫」脫去「祿」字,而紙無裁割之痕,中間「克著奇功」「克」字誤作「充」,此皆贋本之尤謬者。然此一本尚是每行裁割裝成,故尚欲貌為真本,在重刻本中為稍舊者矣。此石是宋人重開者,今藏海寧陳秀才鱣字仲魚家。真按:陳鱣 真按:翁方綱與陳鱣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