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October 30, 2007

693

?欲考經義者能不歎息恨韓子此言乎?恨韓子此言則歸氏此序吾有所不能矣。真按:續修四庫本同.疑為然之訛. 是以不得已而書此。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真按:翁方綱的學術立場 真按:翁方綱對歸有光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韓愈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詮釋學

693

  書李陵答蘇武書後乾隆辛未歲藳

李陵答蘇武書後人謂非陵作,又云馬遷代作。今按其文排蕩感慨,與西京風氣逈別,是固不待言。真按:翁方綱的文體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史觀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觀- 抑又有說者,中間一段敘戰事極詳。按武在匈奴十九年,常與陵往來,其敗其降先後原委豈有不洞然胸中者,乃必待前書未盡始復暢所懷乎?陵在匈奴雖痛漢之負己,然觀其與武飲酒,自謂罪通於天;及置酒賀武,惟自痛不能類武;比立政等至,匈奴招降陵,陵止以再辱為懼,未有它語

694

。豈在匈奴時反無一語及漢之過,而於書中必相責望耶?且陵即怨漢,不過及武帝一身,與諸帝何與?而乃稱引韓、彭諸往事;雖當盛怒,然亦曾臣漢,何至絕棄一至於此乎?揣陵之心,其將欲以此速子卿之禍歟?況漢之族陵家,本以誤李緒事為陵坐其教單于為兵備漢故耳,真按:二字據原文右旁校注插入.續修四庫本無. 非因其降也。今謂「厚誅陵以不死」,亦與本事相乖也。此時田千秋為丞相,桑宏羊為御史大夫,真按:桑弘羊-以高宗諱改也. 子孟真按:霍光 上官少叔用事,真按:上官桀 霍與上官故善,陵烏睹所謂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者哉?況武與陵稱夙善,楊惲以南山詩句貽孫會宗,遂至大戮,而會宗亦坐免官;今連篇怨望,萬里相贈,其誰不知?幼主在上,可為寒心,武獨不一思乎

695

?是此書必不作於西漢時。若作於西漢時,吾知子卿得書且投之水火,其蹤跡,真按:冺 必不傳至今日矣。第前後布置於當日情事段段取用,此正作者善以假為真處,故千年來自昭明選後鮮不以為陵作,真按:蕭統 真按:昭明文選 而卒難欺諸千百世後也。至以此為司馬代之辨白,此又非也。子長於陵事,真按:司馬遷 於任益州一書痛自陳述,真按:任安 不必再為明白真按:國:明白 注音一式 ㄇ|ㄥˊ ˙ㄅㄞ 相似詞 清楚  明了、明瞭、明確  懂得、通曉、理會、理解、瞭解 相反詞  費解、含混、含蓄  模糊、懵懂、糊塗  不懂 1. 清晰、清楚、明確。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吾今先將造木牛流馬之法,尺寸方員,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姚乙把言語支吾,不說明白。」 2. 聰明、不糊塗。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看書,心下也著實明白了。」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平兒是個明白人,我前兒也告訴了他。」 3. 了解、知道。紅樓夢˙第五十五回:「平兒冷笑道:『你們明白就好了。』」 4. 清醒。儒林外史˙第三回:「他喫這一嚇,把痰吐了出來,就明白了。」 詞:【明白】1.清楚;明確。《墨子‧旗幟》:“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元稹 《四皓廟》詩:“出處貴明白,故吾今有云。”《朱子語類》卷六七:“《易傳》明白,無難看。”《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到底還是讀書人說話明白。” 茅盾 《右第二章》:“四個五個黑點盤旋來了,漸漸兒低了,那銀灰色的機翼上兩個紅圓圈兒也看得明白了。”2.確實。《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淮南王 甚大逆無道,謀反明白,當伏誅。”《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既總閑牧,因擇良馬內 范陽 ,又奪 張文儼 馬牧,反狀明白。” 周密 《齊東野語‧昆命元龜辨證本末》:“繼得旨: 陳晦 援證明白,無罪可待; 倪思 輕侮朝廷,肆言誣罔,可特降兩官。”《金瓶梅詞話》第二六回:“既贓證刀杖明白,叫小廝與我拴鎖在門房內,明日寫狀子送到提刑所去。”3.明凈;白凈。《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朴。” 孫棨 《北里志‧王團兒》:“次曰 福娘 ,字 宜之 ,甚明白,豐約合度,談論風雅,且有體裁。” 王讜 《唐語林‧企羡》:“ 容貌清瘦明白,擢第升朝, 崔鉉 辟入幕。” 宋旡 《次友人春別》詩:“楊柳昏黃晚西月,梨花明白夜東風。”4.清白;光明。《楚辭‧東方朔<七諫‧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言己修行清白,皎然日明。”《後漢書‧列女傳序》:“高士弘清淳之風,貞女亮明白之節。” 歐陽修 《劉公墓志銘》:“公為人磊落明白,推誠自信,不為防慮。” 魏源 《聖武記》卷七:“今日召見,果安詳諳練,明白誠實。”5.公然;顯然;不含胡。《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今夜與妻故來相別,不敢明白見你。”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三摺:“他那裏是我叫,明白是羞我。”《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只是民女的家事官長怎麼曉得的這樣詳細?還要求明白指教。” 楊朔 《昨天的臨汾》:“來人左臂上綰的一塊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訴我他是八路軍的人員。”6.瞭解;知道。《老子》:“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歐陽修 《經旨‧春秋論下》:“此疑似難明之事,聖人尤當求情責實以明白之。” 巴金 《中國人》:“他大概已經明白了這樣一個真理:人無論如何摔不掉自己的祖國。”7.聰明;懂道理。 三國 劉劭 《人物志‧九徵》:“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慮。”《紅樓夢》第五七回:“姑娘是個明白人,沒聽見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老舍 《新愛彌耳》:“小孩子們不跟他玩耍,因為他明白,而他們糊塗。”8.猶明證。《晉書‧王恭傳》:“﹝ 王國寶 ﹞與其從弟 同黨凶狡,共相扇動。此不忠不義之明白也。”9.辯明;辯白。 韓愈 《與祠部陸員外書》:“執事好賢樂善,孜孜以薦進良士,明白是非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我生前無分辨處,做鬼也要明白此事。”10.了當。《何典》第二回:“若未曾明白,要防他趕上司。” 劉半農 注:“明白,了當也。” ○按:此考斷句再單字想複詞.明,明白;白,自白、表白之白.明副詞,修飾動詞白也. 此固然已;況被刑以後,此事亦不復深言,作李陵傳,艸艸點次便止,今復撰此書,其意何居?將示時人乎?則一之為甚,不得復自招尤。將以示後人乎?取擬筆之書貽之千百年後,信不信未可知,將何益之有?此一條亦併絕不待置口者。或云是六朝高手,

696

想是明眼也。

696

  書〈原道〉後真按:真按:翁方綱的學術立場 翁方綱與韓愈

《大學》格物致知,物非他,即明德新民也。仁義道德皆明德之事也。禮樂政刑皆新民之事也。韓子斯文乃與人溯原暢委以既其實也。真按:此用莊子語:「《莊子‧應帝王》:“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 」(漢語大詞典‧既) 自 漢以後至於唐初,學者多騖廣而不究其本,是以仁義道德之實往往失之。然而仁義可指也,道德難名也,故曰道與德為虛位;惟其為虛位,故道非原不明也。其曰 「博愛謂仁」,專以仁之用言之而未澈上下表裏言之者,由漢晉以來學者承師之不一而功用之弗核也。故曰言豈一端而已,言固各有當也。真按:翁方綱的口頭禪 是以述聖經之文不及於格致。蓋全篇之實際無非格致耳

697

。自仁義道德之旨、禮樂政刑之義,至於宮室衣服、粟米麻絲,可謂盡格致之用矣。格致者,體於身、驗於事而已矣。知此則韓子斯文於格致之功思過半矣。真按:翁方綱與韓愈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詮釋學 且卽以為文之法虛實相真按:原文字形(乗)與續修四庫不同,且其下,續修四庫本尚有「與」字,而此無之,顯係刊削羨文也. 亦不得復引格致以占正位也,而豈得以是為斯文疑哉?真按:翁方綱的作文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文論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

697

  附書〈原道〉後真按:翁方綱與韓愈

昔於潮州韓祠集諸生講此篇,手題於原道堂之東壁,此僅論文耳。真按:翁方綱在廣東 真按:翁方綱的文論 真按:翁方綱的教育事業 其後又有書後之作,然仍非敬跋於此篇也。今則竊附書者,蓋道備著於聖言,無待於原也。韓子作〈原道〉者,唐承魏晉六朝後,羣言蔽惑,不得不原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今則六經如日中天,真按:翁方綱的口頭禪 羣言無自而疑之,更無事乎原之矣。

698

然 而聖經之言道,各指所歸也。「率性之謂」、「一陰一陽之謂」,此即各有指歸焉。夫非道之無定名也,與觀道者言之,則各指其所之也。《易》與《中庸》皆言天 道、人道,實則徹上徹下,固非二義,而其得聞之者,層級淺深則有間矣。聖人之言,有推以探原者,有切以示人者。即同一對學人言,而聖人曰吾道、曾子曰夫子 之道,此雖皆非以天道言之,而已有語言詳略深淺之次第矣。況諸經之或就人言、或就事言、或就政治言、或就文辭言之指歸互發者耶?若因此為虛位,若有待於後 人條分縷析者,則不若熟翫經義,各就所言以求其合一之為得也。是以研經宜知所折衷而訓釋辨證宜慎於立說。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妄作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詮釋學 《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真按:一作「天地之動,貞夫一者也」.

699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千聖之傳、六經之蘊,後人何從而以所見質之?真按:翁方綱的保守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詮釋學 故惟韓子〈原道〉在其時不得已而作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後學惟有善讀書、善持身、博聞慎言而已,更不可著述以談性道也。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述而不作 真按:翁方綱的保守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善學者 真按:翁方綱的保守傾向

699

  跋《笠澤叢書》真按:翁方綱與陸龜蒙

讀是編者挹其高致大抵在煙波漁具、筆牀茶竈間耳。君子尚論則必相與觀其深處。真按:詞:【尚論】向上追論。《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陳寅恪 《柳如是別傳》第一章:“始知稟魯鈍之資,挾鄙陋之學,而欲尚論女俠名姝文宗國士於三百年之前,誠太不自量矣。” 甫里先生蓋以治經自命也,真按:陸龜蒙 其最深切者《春秋》之學也。真按:翁方綱的春秋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有唐一代盛文藻而疎經術;其盛文藻也,則宜博綜乎三傳矣。顧乃薄視三傳者,何哉?真按:翁方綱與陸龜蒙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甫里之說最推文中子,真按:陸龜蒙與王通 文中子固不信三傳矣。真按:王通的春秋學 真按:陸龜蒙的春秋學 又推韓晉公,晉公通例有石本而不傳,甫里亦未有自著之書

700

。今見其篤守仲淹真按:王通 以薄三傳,真按:陸龜蒙與王通 真按:陸龜蒙的春秋學 又在昌黎「三傳束閣」語後數十年矣。真按:「《春秋》三傳束高閣。」 為《春秋》學而不守三傳蓋自啖、陸始也。真按:啖助、陸淳 然啖氏之書成於大歷時已在昌黎、玉川之前,真按:盧仝 雖其自出己見,尚不敢盡薄三傳也,況於懿、僖間耶真按:唐懿宗、唐僖宗 ?後之劉氏《意林》、真按:春秋意林 葉氏《》、真按:春秋考 》日出而不窮,真按:春秋讞 實則抱遺經究終始,舍傳何由以證經哉?真按:翁方綱的經學史 真按:翁方綱的春秋經學史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詮釋學 即其隱逸者流亦必以經術衷之,而況不僅以隱逸目之者乎?真按:翁方綱的學術主張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700

  書蘇文忠年譜後真按:翁方綱與蘇軾

〈東坡八首〉序云:真按:http://www.agri-history.net/books/8poemsofdongpo.htm 真按:翁方綱與蘇詩 余至黃州二年。按年譜,先生元豐三年庚申二月十一日到黃州,元豐四年辛酉馬正卿為先生請於郡守,得故營地數十畝,躬耕其中,作東坡八章。

701

自號東坡居士自此始。第以詩序到黃州二年語核之,詩中有「當及春氷渥」之句,則定是春氷未渥時語,若依舊說在四年辛酉春,則自庚申二月到黃,尚未及一年矣。則〈東坡八首〉之作當在元豐五年壬戌之初春,今編蘇詩者置此八詩於元豐四年,恐誤也。真按:翁方綱與蘇詩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且先生集中題跋署東坡居士皆在元豐五、六年以後,未有於元豐四年署東坡居士者。又先生詞「昨夜東坡春雨足」一首,自注云「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於東坡,築雪堂居之。」此尤可證東坡居士之稱當自元豐五年壬戌春始耳。

701

  書方正學先生〈溪喻〉後真按:真按:翁方綱與方孝孺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真按:翁方綱重視作者之品格 翁方綱論氣節與人格

右明方正學先生手書送俞子嚴文草,題曰溪喻,其不曰送序而曰溪喻者,以其寓義為重也真按:翁方綱的文論

702

。俞子嚴名恂,真按:俞恂 金華人。宋潛溪為序俞氏族譜者也。《遜志齋集》謂子嚴之心能稱其才,又勉以熟乎六經則於道無所疑而於天下之事無難言者。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真按:通經致用 然則子嚴之為人蓋可知矣。昔孔子之歎逝者,孟子之稱原泉,皆以水喻學,而卑與有容之義,則此文益暢言之。蓋為初學者言必兼斯二者,而後逢源之義備也。真按:翁方綱的教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論學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夫是浩然者何自而來哉?惟其源之所蓄者深,而量之所容者大也。士君子讀書致用効一官、治一事,莫不原於所養,顧其待給者易足而其持以往者隨地有以自見。至於臨大節而不可奪,則倉卒之際,內有弗定,外有弗暇,而欲從容就義亶其難矣真按: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方法論 翁方綱的修養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