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October 22, 2007

578

   邵文莊溫研爐歌,真按:邵寶 曉屏司業真按:鄒炳泰

我昔鎔銅仿溫研真按:國無.詞無.此蓋因寒冽凍墨故使溫硯也.○溫硯-國無詞亦無. 二泉銘詞摹未見。真按:邵寶 今君示我溫研詩,仿佛研圖來對面。觀圖拓銘十載前,圖未追尋銘巳羡。陽氷不冶陰火然,真按:李陽冰-此應非指李氏也. 燮友之柔葦之變。金耳玉渾一氣,真按:原有缺末筆諱. 雲液丹田日千徧。一物程門巳深,真按:程頤 真按:此蓋謂格物之格也.「物」在前.○國:格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ㄍㄜˊ 1. 長枝條。北周˙庾信˙小園賦:「草樹溷淆,枝格相交。」 2.方形的空框或用線條組成的四方形。如:「窗格」、「方格」。 3.架子的分層。如:「這期的雜誌,就放在書架的第三格。」 4.量詞。計算容器刻度的單位。如:「這感冒藥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飯後服用。」 5.標準、法式。如:「資格」、「規格」、「合格」、「破格」。 6. 人品、氣量、風度、情操的泛稱。如:「人格」、「品格」。宋˙蘇軾˙答陳履常二首之二:「不獨以見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風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難繼也。」 7.修辭的方法稱為「格」。如:「譬喻格」、「誇張格」。 8.姓。如漢代有格班,隋代有格處仁。 9. 匡正、改正。書經˙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孟子˙離婁上:「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10.匹敵、抵抗。史記˙卷七十˙張儀傳:「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11.阻礙、阻止。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12.打鬥、擊殺。如:「格鬥」、「格殺」。三國志˙卷十九˙魏書˙任城威王彰傳:「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13. 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14.至、來。書經˙堯典:「本蹳四表,格於上下。」宋˙蘇軾˙賀時宰啟:「歡聲格於九天,乖氣消於萬彙。」 15.感通。書經˙說命下:「佑我烈祖,格於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樂志敘:「先王作樂崇德,以格神人。」 詞:格1 〔 ㄍㄜˊ〕 〔《廣韻》古伯切,入陌,見。〕 〔《廣韻》古落切,入鐸,見。〕 1.來,至。《書‧舜典》:“帝曰:格汝 ,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 傳:“格,來。”《儀禮‧士冠禮》:“孝友時格,永乃保之。” 鄭玄 注:“格,至也。”《後漢書‧班彪傳》:“乘其命賜彤弧黃戚之威,用討 之不格。”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一:“此蓋陛下恪祀事,追述三代,作新禮器,上體天道……天意感昭,神明降格。” 方孝孺 《雜著六‧雜問》:“撝戈召賓,賓將格乎?”2.感通;感動。《書‧說命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 南朝 何承天 《重答顏光祿》:“龍門九成,人鬼咸格。”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太原王 功格天地,造濟生民,赤心奉國,神明所知。” 陳師道 《黃樓銘》:“誠格百神,可謂有功矣。” 戴名世 《李月桂家傳》:“君嘗曰:‘天下無不可感之民,無不可格之主。’”3.上升。《書‧呂刑》:“乃命 重黎 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孫星衍 疏引《爾雅‧釋詁》:“格,陞也。”4.糾正,匡正。《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孔穎達 疏:“格其非妄之心。心有妄作則格正之。”《孟子‧離婁上》:“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趙岐 注:“格,正也。”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師既絕物,願見者足纔踵門,輒嫚罵,疏其隱諱,皆探其不聞於人者發之,無不慚退。雖不得見,恥心且格矣。” 太平天國 洪仁玕 《資政新篇》:“誠以此能格其邪心,寶其靈魂,化其愚蒙,寶其才德也。”5.推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掃迷帚》第一回:“天可測,海可航,山可鑿,道可通,萬物可格,百事可為。”6.指推測。《關尹子‧九藥》:“古今之俗不同,東西南北之俗又不同,至于一家一身之善又不同,吾豈執一豫格後世哉!”參見“ 格物 ”。7.量度,衡量。《逸周書‧五權》:“政有三機五權,汝敬格之哉!” 朱右曾 校釋“格,量度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以詩禮之教,格朝廷之人,略無全行者。” 盧文弨 補注:“格,猶裁也。” 蘇轍 《私試進士策問》之二七:“雖 之隆,格之以 之盛,蓋已愧矣。”《歧路燈》第六一回:“你不信,只到穴場,用羅經格一格,便知道錯了幾個字。”8.擊打;格鬥。《逸周書‧武稱》:“追戎無恪,窮寇不格。力倦氣竭,乃易克。” 孔晁 注:“格,鬥也。”《舊唐書‧德宗紀下》:“二月丁亥, 許州 李狗兒 持杖入 含元殿 ,擊欄檻,又格擒者。” 王禹偁 《刻石為丘行恭贊序》:“御馬中于流矢, 行恭 乃下馬拔箭,徒行格人,力衛乘輿。” 章炳麟 《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 張繼 馳詣壇上,政聞社員持機格之。 金剛 自後搤其肩,格者僵, 得上。”9.謂沖激,激蕩。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至 靈王 時, 穀水 盛出於王城西,,而南流合於 ,兩水相格,有似於鬥,而毀王城西南也。”10.擊殺,搏殺。《新唐書‧元德秀傳》:“有盜繫獄,會虎為暴,盜請格虎自贖,許之。” 魏源 《聖武記》卷一:“ 象升 血戰兩日,砲盡矢竭,猶手格十數人乃死。”參見“ 格殺 ”。11.抗拒,抵禦。《墨子‧天志下》:“民之格者則勁拔之,不格者則係操而歸。”《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五國已亡, 兵卒入 臨淄 ,民莫敢格者。”《明史‧熊廷弼傳》:“ 廣寧 用馬步列壘河上,以形勢格之,綴敵全力。” 毛祥麟 《小刀會紀略》:“乃揮刃直前,公格以手,落一指。”12.相匹敵。《戰國策‧楚策一》:“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與羊不格明矣。” 鮑彪 注:“格,猶敵。”13.拘執。《墨子‧天志下》:“而況有踰於人之牆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 孫詒讓 間詁引 俞樾 曰:“格人之子女,謂拘執人之子女。”《北史‧魏咸陽王禧傳》:“俄而 被禽,送 華林 都亭,著千斤鎖格 龍武 ,羽林掌衛之。”14.限制,局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司馬光 《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今之科場格之以辭賦,又不足以觀言。”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余意天然佳耦,欲配合之,而格於例,乃發官媒,免其笞。”15.擱置;阻隔。《史記‧梁孝王世家》:“ 竇太后 心欲以 孝王 為後嗣。大臣及 袁盎 等有所關說於 景帝 竇太后 義格,亦遂不復言以 梁王 為嗣事由此。” 賀鑄 《野步》詩:“津頭微徑望城斜,水落孤村格嫩沙。” 錢鍾書 注:“格,阻隔。” 唐甄 《潛書‧權實》:“天下奚治?令行則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則不治……格而不達,舉而易廢。” 孫中山 《自傳》:“不幸辛亥革命之役,忽視革命方略,置而不議,格而不行。”16.法式;標准;規格。《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鄭玄 注:“格,舊法也。” 孫希旦 集解:“有格則無踰矩之行。”《後漢書‧傅燮傳》:“朝廷重其方格。” 李賢 注:“格,猶標準也。”《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作冢勿令深,一一依格,莫過度也。” 曾鞏 《本朝政要策‧銓選》:“ 建隆 初,定考判之制,著循資之格。” 謝覺哉 《隨手拈來》:“格,是標准,又叫規格,這就合格,那就不合格。”17.條例;制度。《北史‧封述傳》:“﹝ ﹞為三公郎中,時增損舊事,為《麟趾新格》,其名法科條,皆 所刪定。”《新唐書‧刑法志》:“ 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朱子語類》卷一二八:“ 元豐 中,執政 安燾 等上所定敕令。上喻 曰:‘設於此而逆彼之至謂之格,設於此而使彼效之謂之式。’……格如五服制度,某親當某服,某服當某時,各有限極,所謂設於此而逆彼之至之謂也。”18.品格,格調。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亦各有美,風格存焉。” 賈島 《送賀蘭上人》詩:“無師禪自解,有格句堪誇。”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 王建 《牡丹詩》云:‘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雖工而格卑。” 鄭振鐸 《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 趙孟堅 的《墨蘭圖》,娟秀清高,已開啟了 人的畫格。”19.木名。常綠喬木,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花白色,莢果扁平。木材紅褐色,堅硬耐濕,可供傢具、造船、建築等用材。《管子‧地員》:“山之材,其草兢與薔,其木乃格;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於泉。”一說格為“椵”的借字。參閱 俞樾 《諸子平議‧管子五》“其木乃格”。20.樹的長枝條。 司馬相如 《上林賦》:“夭蟜枝格,偃蹇杪顛。” 北周 庾信 《小園賦》:“草樹混淆,枝格相交。” 李吉甫 《九日小園獨謠贈門下武相公》詩:“舞叢新菊遍,繞格古藤垂。”21.泛指長。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若夫筆句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22.張網的木樁。《莊子‧胠篋》:“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削格,所以施羅網也。” 李白 《大獵賦》:“罝罘綿原,峭格掩路。”23.支架。《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 鄭玄 注:“互,若今屠家縣肉格。”《梁書‧王茂傳》:“ 江州 ,夢鍾磬在格,無故自墮,心惡之。” 周必大 《玉堂雜記》:“御前列金器,如硯匣、壓石,筆格、糊校、水滴之屬。” 高明 《琵琶記‧五娘書館題詩》:“積金花玉版之箋,列錦紋銅綠之格。” 錢南揚 校注:“格,閣筆之器,俗稱筆架。”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