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October 12, 2007

433

,蒙聖恩入庶常館後,即擇於旬日內拜前輩。諸君子亦適乘登瀛之吉,真按:國無.登瀛州 注音一式 ㄉㄥ |ㄥˊ ㄓㄡ 瀛 洲,古代傳說神仙居住的地方。初以登瀛洲比喻成仙。唐太宗時,立文學館,以十八學士入選,備受皇帝禮遇與敬重,各方欽羨不已,稱為「登瀛洲」。比喻平步青 雲,功名有成。孤本元明雜劇˙卓文君˙第一折:「恰便似芙蓉生在秋江上,幾時得墜鞭誤入平康巷,怎做得登瀛洲膝蓋兒軟,踏翰林腳步兒長。」 詞:【登瀛】1.登上 瀛州 。猶成仙。 鄭若庸 《玉玦記‧祝壽》:“拚酩酊,算此樂人間,不減登瀛。”2.見“ 登瀛洲 ”。3.登上瀛臺。 代新進士及第授官儀式之一。《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 安公子 ﹞一心只想飛回去見父母……無如明日便是傳臚大典,緊接還有歸大班引見,赴宴,謝恩,登瀛,釋褐許多事,授了職便要進那座翰林院到任。”【登瀛洲】比喻士人得到榮寵,如登仙界。 李肇 《翰林志》:“ 興, 太宗 始於 秦王 府開文學館,擢 房玄齡 杜如晦 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學士,給五品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於閣下,討論墳典,時人謂之‘登瀛洲’。”《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四年》:“士大夫得預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 胡三省 注:“自來相傳海中有三神山、 蓬萊 方丈 瀛洲 ,人不能至,至則成仙矣,故以為喻。”亦省作“ 登瀛 ”。 劉克莊 《哭毛易甫》詩:“垂二十年猶入幙,後三四榜盡登 。” 沙張白 《再來詩讖記》:“苟昧夙因,即年少登 ,皆僥倖耳。” 公服求面真按:國:面  部首 面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ㄇ|ㄢˋ 1. 臉部。如:「面貌」、「顏面」、「臉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2.物體的外表或上部的一層。如:「路面」、「水面」、「地面」、「封面」。 3.方向、部位。如:「正面」、「片面」、「全面」、「四面八方」。 4.量詞:(1 計算平面物的單位。如:「一面國旗」、「兩面鏡子」、「三面牆」。(2 計算見面次數的單位。如:「見過一面」。 5.景況、情況。如:「場面」、「局面」、「世面」。 6.幾何學上稱線在空間移動而成的形跡,有長、寬度而無厚度。如:「平面」。 7.見、相見。如:「見面」。禮記˙曲禮上:「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宋˙蘇軾˙與任德翁:「年月不面,思企深劇。」 8.向著、對著。如:「背山面水」、「面壁思過」。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9.當面。如:「耳提面命」﹑「面授機宜」。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詞:面1 min ㄇ〡ㄢˋ〕〔《廣韻》彌箭切,去線,明。〕1.臉;頭的前部。《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元稹 《遣春》詩之十:“三杯面上熱,萬事心中去。” 魯迅 《彷徨‧傷逝》:“況且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參見“ 面豆 ”。2.臉色。指面部表情。《易‧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孔穎達 疏:“小人革面者,小人處之但能變其顏面容色順上而已。”《孟子‧公孫丑下》:“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 韓愈 《送殷員外序》:“今子使萬里外國,獨無幾微出於言面,豈不真知輕重大丈夫哉。”3.謂神色表現在臉上。《荀子‧大略》:“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 楊倞 注:“面、貌,謂以顏色慰悅之,不欲施小惠也。”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勿面,謂不形見於面。”4.容顏;相貌。《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人歸其元,面如生。” 韓愈 《送窮文》:“命窮,影與形殊,面醜心妍。” 前蜀 韋莊 《女冠子》詞:“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5.面具;假面。 賈誼 《新書‧匈奴》:“上使樂府幸假之《但樂》,吹簫鼓鞀,倒挈面者更進,舞者、蹈者時作,少閒擊鼓,舞其偶人。” 盧文弨 校注:“面,假面也。”《晉書‧朱伺傳》:“ 夏口 之戰, 用鐵面自衛。”《舊唐書‧音樂志二》:“舞者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6.當面;親自。《史記‧商君列傳》:“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又欲面言事,上書求詔徵。” 范仲淹 《南京書院題名記》:“ 真宗皇帝 為之嘉嘆,面可其奏。” 浦松齡 《聊齋志异‧胭脂》:“生冤氣填塞,每欲與女面相質。”參見“ 面命 ”。7.前;面前。《書‧顧命》:“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儀禮‧士相見禮》:“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于面,左頭如麛執之。” 鄭玄 注:“面,前也。繫聯四足交出背上於胸前結之也。”《文選‧潘岳〈閑居賦〉》:“陪 ,面郊後市。” 李善 注:“《周禮》曰:面朝後市。 鄭玄 《儀禮》注曰:‘面,前也。’”8.見;會面。《左傳‧昭公六年》:“固請見之,見,如見王,以其乘馬八匹私面。” 杜預 注:“私見 鄭伯 。”《禮記‧聘義》:“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 孔穎達 疏:“私面,謂私以己禮面見主國之卿大夫也……面,亦見也。”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而使聽政之初,將帥不得一面天顏而去。” 林紓 《贈馬通伯先生序》:“餘居京師十年,出面士流,咸未敢與之言文。”9.向;對。《易‧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周禮‧夏官‧撢人》:“使萬民和說而正王面。” 鄭玄 注:“面,猶鄉也。使民之心曉而正鄉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齊威王 宣王 孫子 田忌 之徒,而諸侯東面朝 。” 南朝 謝惠連 《泛湖歸出樓中望月》詩:“憩榭面曲汜,臨流對迴潮。”《儒林外史》第十一回:“當下請在一間草屋內,是 楊執中 修葺的一個小小的書屋,面一方小天井。” 魯迅 《華蓋集續編‧記念劉和珍君》:“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灕的鮮血。”參見“ 面乙 ”。10.平面。幾何學稱線移動形成的形跡,有長、寬,沒有厚。《墨子‧大取》:“方之一面,非方也。” 張純一 集解:“方之一面,如方冪,無厚,非同六面之方體。”11.物體的表面。《墨子‧備城門》:“客馮面而蛾傅之。” 孫詒讓 間詁:“面,謂城四面。”《漢書‧食貨志下》“今半兩錢法重四銖,而姦或盜摩錢質而取鎔”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如淳 曰:“民盜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鑄作錢也。” 前蜀 毛文錫 《虞美人》詞:“鴛鴦對浴銀塘暖,水面蒲梢短。” 潘漠華 《鄉心》:“鞋面是有點破了。”12.正面。和“背”相對。 南朝 陶弘景 《古今刀劍錄》:“﹝ 帝啟 ﹞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川日月。”《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三年》:“ 主患之,更鑄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 胡三省 注:“錢之文為面,其漫為背。”13.表示方位,方向。《墨子‧備城門》:“疏束樹木,令足以為柴摶,毋前面樹。”《後漢書‧段熲傳》:“ 湟中 義從 悉在何面?今日欲決死生。”《資治通鑒‧後梁均王貞明三年》:“秋,七月,庚戌, 主以 桑弘志 為西北面第一招討, 王宗宏 為東北面第二招討,己未,以兼中書令 王宗侃 為東北面都招討, 武信 節度使 劉知俊 為西北面都招討。”14.方面;範圍。《史記‧留侯世家》:“而 漢王 之將,獨 韓信 可屬大事,當一面。” 魯迅 《書信集‧致曹靖華》:“但我們這面,亦頗有新作家出現。”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四:“應當肯定,不論國際、國內、黨內形勢,都是光明面占優勢,黑暗面占劣勢。”15.指部位。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何處疼,那面疼,都俺沒理會。”16.鋪;攤。 郭沫若 《後悔》:“不錯,還是買mattress的好,白天可以收起來,晚上再面起來睡覺。”按,mattress,大墊褥。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青草面這麼柔軟的寢床,楊柳張那麼輕輕的羅帳。” 郭沫若 《今津紀游》二:“又聰明又經濟的 日本 國民常常輦些細碎的石子來面在街上。”17.砌。 徐弘祖《題小香山梅花堂》詩序:“堂後削石為壁,刓石為池,面石為軒。”18.古代 秦國 法律術語。指陪同 使的他國儀仗人員。 睡虎地 墓竹簡《法津答問》:“可(何)謂‘篋面’?‘篋面’者,耤(藉) 人使,它邦耐吏、行旞與偕者,命客吏曰‘篋’,行旞曰‘面’。”19.量詞。表示物體的數量。多用於扁平的或能展開的物件。《隋書‧禮儀志三》:“ 後齊 定令,親王、公主、太妃、妃及從三品已上喪者,借白鼓一面,喪畢進輸。” 前蜀 貫休 《古鏡詞》:“我有一面鏡,新磨似秋月。”《水滸傳》第二二回:“且叫取一面枷來釘了,禁在牢裏。”20.量詞。指見面的次數。《水滸傳》第三三回:“今日天賜,幸得哥哥到此,相見一面,大稱平生渴仰之思。”如:見過一面。21.通“ ”。背,相背對。《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顧見 騎司馬 呂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 面之。”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以故人故,難視斫之;故背之。”《漢書‧張歐傳》:“上具獄事,有可卻,卻之;不可者,不得已,為涕泣,面而封之。” 顏師古 注:“面謂偝之也,言不忍視之,與 呂馬童 面之同義。”《後漢書‧張衡傳》:“故智者面而不思。” 李賢 注:“面,偝也。”22.通“ ”。勉力。參見“ 面稽 ”。23.通“ ”。沉迷於酒。 馬王堆 墓帛書《十六經‧三禁》:“剛強而虎質者丘,康沈而流面者亡。”24.同“ ”。 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此殆謂求會面、求面見也. 於體制既得,於事亦不難行。亦必不致遲至假旋北歸後有補行回答之事,於新吉之榮、詞林之盛更為整齊周匝。如果艱苦勞費,亦不敢輕此真按:凟-不復一一出校! 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此殆謂勞煩商量也.○下文商亦商量之商,作動詞, 實無太費,而於本衙門有裨益,何憚而不亟改?為此專商中堂院長,務於今科亟命館人早言日期,復此禮儀。非愚之私言也。真按:翁方綱以教化為己任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真按:翁方綱與翰林

433

  與魯習之書真按:翁方綱與魯嗣光

愚曩時與習之期共學者,欲以三傳攷證三禮。真按:翁方綱的禮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斯言約舉而未究其實,將愳有聞而疑之者。聞而疑之,所慮猶小;使吾習之猝不得愚之本意,則所慮非細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