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June 15, 2009

306

天際烏雲帖(蘇東坡書涿州馮氏藏本)真按:今錄郁逢慶所錄(不錄後諸人跋),以便校對:         〈蘓文忠公天際烏雲卷〉(在白粉箋上中行草書):    「天 際烏雲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嵩陽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萬里情。」此蔡君謨夢中詩也。僕在錢塘,一日謁陳述古,邀余飲,堂前小閣中壁上小書一絶,君謨真 跡也:「約綽新嬌生眼底,侵尋舊事上眉尖。問君别後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又有人和云:「長垂玉筯殘粧臉,肯為金釵露指尖。萬斛閒愁何日盡,一分真態 更難添。」二詩皆可觀,後詩不知誰作也。    杭 州營籍周韶,多蓄竒茗,常與君謨闘,勝之。韶又知作詩,子容遇杭﹝真按:應係子容過杭之訛。﹞,述古飲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可作一絶。」韶援筆立 成,曰「隴上巢空嵗月驚,忍看回首自梳翎。開籠若放雪衣女,長念觀音般若經。」詔時有服衣白﹝真按:詔,前作韶。﹞,一坐嗟歎,遂落籍。同軰皆有詩送之, 二人者最善,胡楚云:「澹粧輕素鶴翎紅,移入朱欄便不同。應笑西園舊桃李,强匀顔色待東風。」龍靚云:「桃花流水本無塵,一落人間幾度春。觧佩蹔酬交甫 意,濯纓還作武陵人。」固知杭人多惠也。 (「巗隠圖書」朱文,「鍳定法書之印」朱文。)(迪志版四庫: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書畫題跋記__續題跋記,卷三 真按:沈津取捨失當-既將此筆記錄入,何故前題下注云「除摹本可通并有摹本筆法實佳之處不具數外」,此可見摹本亦有佳處也,非一無是處。又其天頭所著似接此語者云「應摘其要者數條錄於題跋三之尾葉」,則可見前錄文集題跋三首之撰作擬稿過程也。 真按:本書體例不一-據原稿此則乃屬筆記也,沈氏前據文稿者多不錄(據原書則錄,如叢書集成本蘇齋題跋等.),乃何故此便錄之?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2_復初齋文稿(十六)\_003428.jpg

  一行。“天”字肥,遜真本清勁,程刻則直似《多寶塔》矣。真按:翁方綱對蘇軾天際烏雲帖版本的比對 “樓”字右上起鋒,《快雪》竟無之,此猶無礙。“前”字左下“月”內筆絲向裏於繞,則摹失也。

  二行。“紅”“糹”旁起筆另頓,作二層,《快雪》竟通作一筆矣。大約真本處處停筆頓蓄,而摹本多直瀉也。真按:翁方綱論蘇軾書法的筆法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天際烏雲帖版本的鑑定方法-筆法

  三行。“今何在”“在”字,原是“■”,不出頂,紙雖蝕,而頂痕宛然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方法-泐痕筆勢,界在銖黍 摹本竟作“在”,訛。

  四行。“此”字,奇古之趣,摹本全失。“也”字末筆迴捲之勢,原本極圓正,而摹本傷扁矣。

  五行。“在”字末筆、“錢”字每畫起筆皆寓頓折之勢。“塘”字中間右肩方頓之勢,摹本皆失之。

  六行。“余”字右上一筆逆頓之勢,摹本失之。“中”字摹本弱甚。

  七行。“真”字中間左直筆及大橫畫左邊起處,摹本皆太著跡。

  八行。“約”字“糹”旁,筆筆頓挫,摹本失之。“綽”字“卓”上小橫住筆處有連絲,與上直筆相去,不與左旁絲末挑起處相連。今摹本竟誤以左旁末之挑起處與之相連接矣。真按:翁方綱的精細 真按:翁方綱的一絲不苟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諦審精驗 “底”字末筆原本大放帶杈勢,摹本則太光矣,此尚不礙。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有所不辨 “侵”字內是“丈”字,用率更法,真按:翁方綱論蘇軾書法的淵源-歐陽詢 真按:蘇軾與歐陽詢 所以結束更健,摹本失之。

  九行。“尋”字,內“工”旁內小直筆,承上小橫畫帶下帶轉,神采勁逸。摹本竟似無此小直畫者矣。

  十行。“別”字“口”下連“力”字,頓折分明。摹本借勢帶下,眉目未清也。

  十一行。“有人和云”,“有”字中間帶折,下連月之左直處真按:標點可議者-下連“月”之左直處 原本極圓正,摹本失之。

  十二行。“垂”字,原本極正,當摹誤。

  十三行。“釵”字左半“金”旁七筆,筆筆用中鋒頓折,摹本未能到也。右半“”字則原本先丶後丿後丶,真按:當作叉字也! 乃於末筆用挑起陡健之勢,今摹本則先乂後丶,大失之矣。

  十四行。“分”字下彎方折,其力萬鈞。摹本圓弱。“真”字“目”之左直起處,摹本失於牽搭扭捏,而末二點原本“真”力彌滿,摹本弱甚。真按:標點之荒唐者-蓋點過頭了!-而末二點原本真力彌滿,摹本弱甚。--真力彌滿乃謂「真」字末二點(即「直」下二點)真力之彌滿也,而摹本不逮者.

  第十五行“愁何日盡一分真態更”此一行末腳,摹本視原本低下三分許。“難添”“添”字原本確是“夭子容過杭”,“杭”字卻有點真按:標點之荒唐者-“難添”“添”字原本確是“夭”,“子容過杭”“杭”字卻有點○原本確是“夭”,謂原本添从夭不从天也. 此皆摹本所改正耳,然正不必泥六書也。真按:翁方綱的矛盾-記得前揭明要講六書,此又曰不必泥了.(『即如其中“館”字,書為“館”,此則隋時巳開俗書之漸矣。』(跋啟法寺碑二首,97頁)『則竟徇俗而失其本字,豈書家所宜出此?此則不得不糾正者矣。(跋七觀帖(趙文敏書),294)) 真按:翁方綱自我矛盾-記得前揭明要講六書,此又曰不必泥了. 真按:翁方綱論正體字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與文字學

  十六行。“作”字“乍”之中直,原本是連下,摹本另起,誤。

  十八行。“謨”字內“曰”左直筆,原本為人磨擦,轉似為橫畫所掩者,其實不然也。摹本竟以橫畫覆蓋其上,此雖無甚關係,然可見摹本之一驗。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

  十九行。“又”字原本放捺,摹本迴束。“作”字誤同第十六行,而此更顯然。

  二十行。“泣”字末筆,摹本神理未足。

  二十一行。“子容曰”以下,真按:國:籍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ㄐ|ˊ     1.書本。如:「古籍」、「經籍」、「史籍」、「書籍」、「典籍」。   2.登記以備查考用的名冊、檔案。如:「戶籍」、「軍籍」、「學籍」。孟子˙萬章下:「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戰國策˙齊策四:「天子受籍,立為大伯。」   3.籍貫。如:「本籍」、「原籍」、「祖籍」。   4.個人對國家、團體、組織等的隸屬關係。如:「國籍」、「會籍」、「黨籍」。   5.姓。如漢代有籍福。           詞:籍1j ㄐ〡ˊ〕〔《廣韻》秦昔切,入昔,從。〕1.書 冊;書籍。《史記‧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文選‧班固〈答賓戲〉》:“ 劉向 司籍,辨章舊聞。” 李善 注:“ 項岱 曰:‘籍,書籍也。’” 晉 左思 《詠史》之四:“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夫經典沈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 元 陸友 《研北雜志》卷上:“ 劉禹錫 唐卿 ,嘗謂繙討書傳最為樂事。忽得一異書,如得奇貨,人知其如此,好求怪僻難知之籍,窮其學之淺深。”2.人名簿。《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毅 不敢阿法,當 高 罪死,除其宦籍。”3.特指門籍。一種書有當事人姓名的小牌子。《漢書‧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門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縣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4.籍貫。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舊籍在 東都 ,茅屋枳棘籬。”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按 尹師魯 作《大理寺丞皮子良墓誌》,稱曾祖 日休 避 廣明 之難,徙籍 會稽 ,依 錢氏 ,官太常博士,贈禮部尚書。”5.借指固定的職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胭脂》:“先是,巷中有 毛大 者,游手無籍。”6.個人對國家或組織的隸屬關係。如國籍;黨籍。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二章:“ 大田 只好跑去找 大雷 ,苦苦央求,要他退籍(指 日本 國籍)。”7.猶法令。《戰國策‧趙策二》:“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 鮑彪 注:“籍,猶令甲。”8.記 錄;登記。《左傳‧成公二年》:“非禮也,勿籍。” 杜預 注:“籍,書也。”《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 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宋 蘇軾 《錢氏表忠觀碑》:“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石公陰德》:“國初 定州 唐縣 王八郎 ,姿容雄偉,膂力絕人。為相者所惑,謀作亂。因設詭計籍鄉人姓名,未及引誘,為人所告。”9.古 代各種捐稅的統稱。《詩‧大雅‧韓奕》:“實墉實壑,實畝實籍。” 鄭玄 箋:“籍,稅也。”《管子‧國蓄》:“租籍者,所以彊求也。租稅者,所慮而請也。” 尹知章 注:“在工商曰租籍;在農曰租稅。” 宋 岳飛 《乞出師札》:“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10.謂 登記家財,予以沒收。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 鄴下 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後坐事伏法,籍其家產,麻鞋一屋,弊衣數庫,其餘財寶不可勝言。”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婦女‧三太宰壽母》:“又 正德 末,太宰 陸水村 被籍遠戍,其母 葉氏 逮治入獄。後死于京邸,則不如早歿為愈矣。” 劉半農 《揚鞭集及其它‧嗚呼三月一十八》詩:“養官本是為衛國!誰知化作豺與蛇!高標廉價賣 中華 !甘拜异種作爹媽!願梟其首籍其家!”11.通“ 藉 ”。踐地。謂古代天子親自下田耕種。《史記‧周本紀》:“ 宣王 不脩籍於千畝, 虢文公 諫曰不可,王弗聽。” 張守節 正義:“ 瓚 曰:‘籍,蹈籍也。’按: 宣王 不脩親耕之禮也。”12.通 “ 藉 ”。踐踏;侮辱。 漢 應劭 《風俗通‧窮通‧孔子》:“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不禁。” 吳樹平 校釋:“籍,陵辱。”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二》:“太后怒,不食,曰:‘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兄弟,令我百歲後皆為魚肉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作“藉”。 司馬貞 索隱引 晉灼 曰:“藉,蹈也。以言蹂藉之。”13.通“ 阼 ”。皇位。《荀子‧儒效》:“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念孫 曰:“籍者位也。謂履天子之位也。”14.姓。 漢 代有 籍福 。 陳垣 《史諱舉例‧避諱之種類》:“ 籍氏 避 項羽 諱,改為 席氏 。”2ji ㄐ〡ㄝˋ〕   〔《洪武正韻》詞夜切,去禡〕   通“ 藉1 ”。1.藉 助。《孟子‧滕文公上》:“助者,籍也。” 趙岐 注:“籍者,借也,猶人相借力助之也。”《韓非子‧八經》:“外不籍,內不因,則姦宄塞矣。”《漢書‧賈山傳》:“昔者, 周 蓋千八百國,以九州之民養千八百國之君,用民之力不過歲三日,什一而籍,君有餘財,民有餘力,而頌聲作。” 顏師古 注:“籍,借也,謂借人力也。”《宋史‧高宗紀四》:“﹝ 紹興 二年八月﹞戊戌,沿海州縣籍民海舶,每歲一更,守海道險要。”2.含蓄。《漢書‧酷吏傳‧義縱》:“﹝ 義縱 ﹞治敢往,少溫籍,縣無逋事,舉第一。” 顏師古 注:“少溫籍,言無所含容也。”《史記‧酷吏列傳》作“薀藉”。3.墊。 漢 桓寬 《鹽鐵論‧殊路》:“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太平廣記》卷二一五引 宋 徐鉉 《稽神錄》:“節度使 張敬達 有二玉碗……即命貯大籠,籍以衣絮,繅之庫中。”4.指以……為墊;坐。《聊齋志异‧山神》:“ 益都 李會斗 偶山行,值數人籍地飲。”5.憑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籍以 蜀 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作“藉”。6.連詞。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漢書‧霍光傳》:“《詩》云:‘籍曰未知,亦既抱子。’” 顏師古 注:“籍,假也。”參見“ 籍2設 ”。          . 真按:原稿確似籍,然應係蘇(蘓)字,蘇子容曰,蘇頌曰也.俟詳考!○今讀郁逢慶所錄帖,乃知確有「籍。子容」此句也。 原本另起一紙,此全文之第二紙也。此跡前後凡二紙,而後紙之首三行,磨擦更甚。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裝潢形制

  二十二行。“筆”字中直,摹本弱下。廿一行“作”字之人旁,廿二行“上”字之末畫,原本神力勁厚,迥非摹本所到。真按:翁方綱對蘇軾天際烏雲帖版本的鑑定方法-筆法 真按:翁方綱論蘇軾書法的筆法

  二十三行。“月”字,摹本弱甚。“看”內“目”之失,與第一行“前”字同。“自”字即緣上首字末筆帶下,神力渾淪,摹本隔斷鬆弱矣。總之,真跡筆筆停頓,筆筆沉實真按:摘要 而摹本每多直瀉輕弱,非一處也。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天際烏雲帖版本的鑑定方法-筆法

  二十四行。“翎”字竟摹作筆筆圓真按:國:帶  部首 巾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ㄉㄞˋ 1.繫衣服或紮東西所用的長條物。如「衣帶」﹑「腰帶」﹑「鞋帶」。詩經˙衛風˙有狐:「心之憂矣,之子無帶。」毛亨˙傳:「帶,所以申束衣。」亦稱為「帶子」。         2.泛指長條狀的物體。如:「海帶」﹑「臍帶」﹑「光帶」﹑「磁帶」﹑「輸送帶」。   3.地球表面依緯度劃分的氣候區。如:「溫帶」﹑「熱帶」﹑「寒帶」﹑「亞熱帶」。   4.地區﹑區域。如:「林帶」﹑「高山地帶」﹑「沿海一帶」。         5.一種婦科症狀。如:「白帶」﹑「赤帶」。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   6.姓。如戰國時有帶陀。   7.佩掛。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   8.隨身攜著﹑拿著。如:「自帶乾糧」﹑「帶著錢包」。   9.附帶﹑連帶﹑順便做。如:「連說帶笑」、「記得幫我帶口信!」﹑「出去時把門帶上。」   10.含著﹑呈現。如:「面帶愁容」﹑「說話帶刺」﹑「帶異樣眼光」。唐˙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11.率領﹑引導。如:「帶兵」﹑「帶路」﹑「帶隊」﹑「帶頭」。   12.圍繞﹑環繞。文選˙陸機˙辯亡論下:「長江制其區宇,峻山帶其封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     詞:帶1dI ㄉㄞˋ〕〔《廣韻》當蓋切,去泰,端。〕1.用 以約束衣服的狹長而扁平形狀的物品。古代多用皮革、金玉、犀角或絲織物製成。《詩‧衛風‧有狐》:“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毛 傳:“帶,所以申束衣也。”《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見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晉書‧羊祜傳》:“﹝ 祜 ﹞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羅襦寶帶為君解, 燕 歌 趙 舞為君開。” 宋 王十朋 《次韻李刑曹病起書懷》:“腸枯謾有書千卷,腰瘦難勝帶十圍。”2.特指與公 服配用的腰帶。《論語‧公冶長》:“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宋書‧隱逸傳‧陶潛》:“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 潛 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凡內使小火者,烏木牌平巾者,無穿圓領束帶之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 七郎 叫眾人取冠帶過來,穿了,請母親坐好,拜了四拜。”3.泛指狹長形條狀物。 可用於捆扎、裝飾或傳動等。 漢 辛延年 《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九:“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宋 林逋 《相思令》詞:“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 邊潮已平。”如:鞋帶,錄音帶,傳動帶。4.繫束,捆縛。《墨子‧兼愛中》:“昔者, 楚靈王 好士細要,故 靈王 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昔者, 楚丘先生 行年七十,投裘帶索,往見 孟嘗君 。”蒲州梆子《舊宗圖》:“家院!拿繩將他帶了!”5.特指蛇。蛇長如帶,故稱。亦用以稱體形扁長的動物。參見“ 帶魚 ”。《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鴟鴉耆鼠。” 陸德明 釋文:“帶,如字。 崔 云:蛇也。 司馬 云:小蛇也,螂蛆好食其眼。”6.地 帶;區域。 唐 李白 《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宋 辛棄疾 《菩薩蠻‧西風都是行人恨》詞:“闌干閒倚處,一帶山無數。”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九月‧辭青》:“都人結伴呼從,於 西山 一帶看紅葉。” 夏衍 《上海見聞記》:“傍晚,在 南京路 一帶鬧市,走路是如何的一件困難的事啊!”如:熱帶、溫帶。7.掛, 佩帶。《禮記‧少儀》:“僕者右帶劍。” 孔穎達 疏:“右帶劍者,帶之於腰右邊也。”《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漢 劉向 《新序‧節士》:“於是 季子 以劍帶 徐君 墓樹而去。” 唐 李賀 《南園》詩之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舊唐書‧高宗紀下》:“一品已下文官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礪石,武官欲帶亦聽之。”8.謂披戴。《戰國策‧齊策一》:“ 齊 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 唐 黃巢 《不第後賦菊》詩:“衝天香陣透 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明 高明 《琵琶記‧宦邸憂思》:“縱然歸去,又恐怕帶麻執杖。”9.猶 戴。 宋 李清照 《永遇樂‧元宵》詞:“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王學初 校注:“‘簇帶’: 宋 時方言,插戴滿頭之意。”《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頭帶斜角方巾,手持盤頭拄拐。”《紅樓夢》第五二回:“滿頭帶都是瑪瑙、珊瑚、貓兒眼、祖母綠,身 上穿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 嚴復 《道學外傳》:“遂至無論何鄉,試游其地,必有面帶大圓眼鏡,手持長桿煙筒……而號為先生長者其人者。” 張天翼 《包氏父子》二:“‘ 包國維 ,’一個帶壓髮帽的瞅了一眼繳費單。”10.攜 帶,夾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遺 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唐 王昌齡 《長信怨》詩:“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 昭陽 日影來。” 宋 王十朋 《次韻虞卿送別》:“別後誰能尉牢落,錦囊長帶故人文。” 華山 《山中海路》:“他帶上一瓶酒,半塊茶磚。”11.率領,帶引。《宣和遺事》前集:“見 宋江 帶得九人來, 吳加亮 等不勝歡喜。”《西游記》第二八回:“﹝那老妖﹞大喝一聲:‘帶那和尚進來!’”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十:“利華藥房打烊以後, 王祺 帶 葉積善 到樓上經理室去。”12.謂抱持撫育。 劉半農 《瓦釜集‧第五歌》:“她有六個男女真正勿好帶,我裏窮人拖仔男女真孽障!”如:年輕的媽媽多不會帶孩子。13.環 繞。《戰國策‧楚策一》:“ 秦 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三國 魏 嵇康 《贈秀才入軍》詩之三:“浩浩洪流,帶我邦畿。” 唐 王昌齡 《九日登高》詩:“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二:“ 黃巖 憑山帶江,賊水陸扼險。”14.毗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 藉水 右帶四水。” 宋 范成大 《將至石湖道中書事》詩:“柳堤隨草遠,麥隴帶桑平。”15.映照;籠蓋。 南朝 陳 陰鏗 《渡青草湖》詩:“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 唐 元稹 《遭風二十韻》:“暝色已籠秋竹樹,夕陽猶帶舊樓臺。” 唐 司空圖 《即事》詩:“陂痕侵牧馬,雲影帶耕人。”16.兼 任。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謝 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 晉陵郡 。”《北史‧崔康傳》:“ 康 為衛軍府錄事,帶 毋極 令。”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丞相帶都督亦數人,而天下獨目 魏公 為 張都督 。” 明 張居正 《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兵部尚書 方逢時 奉命帶管吏部事。”17.兼併,領有。《漢書‧敘傳上》:“方今雄桀帶州縣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晉書‧陸機傳》:“於是雲興之將帶州,猋起之師跨邑。”18.含 有,帶有。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唐 劉禹錫 《答楊八敬之絕句》:“飽霜孤竹聲偏切,帶火焦桐韻本悲。” 宋 梅堯臣 《陳浩赴福州幕》詩:“遠山猶帶雪,野水已如藍。” 清 李漁 《凰求鳳‧揭招》:“眾兄弟,我們走路的時節,大家帶眼睛,凡是墻壁上面有粘貼的東西,都要留心看一看,不可忽略過了。”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二章:“大媽面帶愁容地說,‘咱們是不是先在支委會上研究一下?’”19.拽,關上。 元 馬致遠 《陳摶高臥》第四摺:“ 鄭 作關門科云我把這門兒來帶上者。”《金瓶梅詞話》第五一回:“﹝婦人﹞帶上房門出來。” 茅盾 《詩與散文》四:“ 桂 异樣的笑了一笑,就和影子似的退出房外,隨手將門帶上。”20.量 詞。《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 錦兒 ﹞脊背後披一帶頭髮。”《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原來 蔣 家住宅前後通連的兩帶樓房,第一帶臨大街,第二帶方做臥室。”《水滸傳》第九二回:“轉過一帶土牆,卻是偌大一塊空地。” 巴金 《秋》六:“旁邊有一帶矮矮的硃紅欄杆。”21.連同。 唐 杜荀鶴 《山中寡婦》詩:“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金瓶梅詞話》第三七回:“忙的你恁樣兒的,丟下好些衣裳帶孩子被褥,等你來幫丫頭們拆洗拆洗。” 顧笑言 《你在想什麼?》:“昨天這一宿,我們屯子裏連小雞帶鴨子、鵝,丟了二十多隻。”22.猶又。表示動作同時進行。 華山 《山中海路》:“﹝他﹞連說帶比劃的,就交上朋友了。”《中國歌謠資料‧帶唱山歌帶種田》:“帶唱山歌帶種田,不費功夫不費錢。”23.方 言。猶多,超過。表示附在整數外較小的數量。 沙汀 《困獸記》二十:“你不是常常說,你才三十帶點,日子還很長麼?” 沙汀 《防空》:“‘究竟要多少錢啊?’‘不多!’有人舉起那計劃書嚷道,‘每一月只有兩百帶點!’” 艾明之 《雨》:“從工人住宅區到造船廠,有一個鐘點帶二十分的路程。”24.婦女病名。參見“ 帶下 ”。25.輪胎。如:車帶;自行車外帶。26.姓。 戰國 有 帶他 。見《史記‧陳涉世家》。       . 真按:原稿還真係帶字,然疑為滯字之訛.或此圓帶謂連筆--筆畫圓連也.○按下文「故末筆作直收勒住,摹本又作帶下勢,則太滑矣」可證此確係「帶」而非「滯」矣. 全失原本停蓄頓折之意。真按:翁方綱對蘇軾天際烏雲帖版本的鑑定方法-筆法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 真按:摘要 “開”字上承“翎”字,一氣飛動之勢,故末筆作直收勒住,摹本又作帶下勢,則太滑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