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ne 5, 2009

264

跋蘭亭(自臨本)

  米跋蘇耆家本以率意落筆,為褚真跡,真按:米芾對褚遂良書法鑑定的方法 今見此卷米跋小行書十八行,誠乃率意落筆者,恐臨仿鉤填皆不能至此也。其蘇耆家卷後米跋二百卅六字,詹東圖以來諸家皆盛推為米書最精者,真按:詹景鳳與蘭亭 而孫月峰云,真按:孫鑛的碑帖辨偽學-褚遂良臨蘭亭集序 真按:孫鑛對蘭亭集序版本的鑑定 細看恐是雙鈎本,則豈非以其筆鋒精麗,似是後人用意鈎填者歟?彼精麗者疑出鉤填,則此率意者豈得以信手淡墨斥為偽耶?此王文惠卷前之褚臨《蘭亭》筆勢雖縱肆,真按:王隨 而細按之多疎滯敗筆。此米跋草草荒率,而細按點畫皆有歸宿,似非偽作矣。臨此一紙存於篋,俟更考訂焉。真按:翁方綱的闕疑之義 真按:翁方綱的俟考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存以俟考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備材料

  米老作頭如“蘭”字、真按:疑有誤!-原應係艹字.或艸字. “芾”字皆先左直,次左外橫挑起,連接右內直,而終以右外橫。余藏坡公《天際烏雲帖》,真按:翁方綱對嵩陽帖-蘇軾天際烏雲帖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收藏天際烏雲帖=嵩陽帖的流傳 嘗以快雪所刻摹本細校之。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不同版本間的比對 其字寸許,內外之大,而摹者皆誤。此尚是最有名之摹本已致如此矣,況此米跋行書用筆草草,而字二三分許之細,真按:國:纔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17 總筆畫 23 注音一式 ㄘㄞˊ 1. 方﹑始﹑剛剛。漢書˙卷四十九˙錯傳:「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唐˙魚玄機˙閨怨詩:「別日南鴻纔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飛。」 2.僅﹑只。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然身死纔數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廟滅絕矣。」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至十七歲與夫配合,纔得兩年,不幸兒夫亡化。」 3.見「才」條。(09734 詞:纔1 shn ㄕㄢ〕 〔《廣韻》所銜切,平銜,生。〕 淺青,微黑。《說文‧糸部》:“纔,帛雀頭色,一曰微黑色如紺。纔,淺也。” 2 cI ㄘㄞˊ〕 〔《廣韻》昨哉切,平咍,從。〕 〔《廣韻》昨代切,去代,從。〕 亦作“ 3 ”。 1.方始;剛剛。《漢書‧晁錯傳》:“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 又已去。” 元稹 《新竹》詩:“新篁纔解籜,寒色已青蔥。” 蘇軾 《答胡穆秀才遺古銅器》詩:“嗟君一見呼作鼎,纔注升合已漂逝。”《西游記》第一回:“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纔知人事,不幸父喪。”《紅樓夢》第十七回:“纔他老子拘了他這半天,讓他開心一會子罷。”2.僅僅。《漢書‧賈山傳》:“﹝ 秦皇帝 ﹞身死纔數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 陶潛 《桃花源記》:“初極狹,纔通人。” 王維 《隴頭吟》:“ 蘇武 纔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巧女之刺繡,雖精妙絢爛,纔可人目,初無補於實用。” 龔自珍 《西域置行省議》:“屯田總計,北纔二十三萬八千六百三十二畝。”3.若,如其。《朱子語類》卷三:“法堂上一木球,纔施主來做功德,便會熱。” 張林 《唐多令》詞:“纔是別離情便苦,都莫問,淡和濃。” 柯丹丘 《荊釵記‧分別》:“路途迢遞,不無危險,纔日暮,問路程,尋宿店。”4.表示在某種條件、原因下會怎樣。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臣願請兵五千,纔加部隊之號。” 李漁 《巧團圓‧原夢》:“夢而有據,纔能不忘。” 聞一多 《紅燭》詩:“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 冰心 《三年》:“只因 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才不喜歡他今天來喝茶。”5.表示強調。《儒林外史》第四回:“他和你是田鄰,你也該去問訊一聲纔是。”《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這纔叫英雄志量遇見了英雄志量,兒女心腸遇見了兒女心腸!” . 真按:原稿似作鑱也.然以纔是也. 乃於草頭落筆先後一無舛,真按:原稿作豪. 真按:國:毫  部首 毛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ㄏㄠˊ 1. 細而尖的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2.毛筆。如:「狼毫」。紅樓夢˙第八十七回:「便叫雪雁將外邊桌上筆硯拿來,濡墨揮毫,賦成四疊。」 3.公制中表示度﹑量﹑衡等單位的千分之一。如:「毫米」﹑「毫克」﹑「毫安培」。 4.秤或戥子桿上的提繩。為秤鉤或秤盤與秤錘間的支點。分頭毫﹑二毫﹑三毫。 5.俗稱輔幣一角為「一毫」。 6.姓。如漢代有毫康。 7.極小﹑極細微。漢˙王充˙論衡˙案書:「采毫毛之善,貶纖芥之惡。」 8.一點點。如:「毫不在意」﹑「毫無頭緒」﹑「毫不相干」。 詞:毫1 ho ㄏㄠˊ〕 〔《廣韻》胡刀切,平豪,匣。〕 1.長而銳的毛;長毛。《山海經‧西山經》:“﹝ 三危之山 ﹞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 段成式 《酉陽雜俎‧忠志》:“﹝ 武則天 ﹞右手中指有黑毫,左旋如黑子,引之長尺餘。”2.特指長眉毛。《藝文類聚》卷七六引 南朝 劉潛 《雍州金像寺無量壽佛像碑》:“毫散珠輝,唇開果色。”參見“ 毫眉 ”。3.極纖細的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參見“ 毫末 ”、“ 毫芒 ”。4.指毛筆頭;毛筆。《文選‧陸機〈文賦〉》:“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李善 注:“毫,謂筆毫也。” 王安石 《題中書壁》詩:“夜開金鑰詔辭臣,對御抽毫草帝綸。” 太平天國 洪仁玕 《軍次實錄》詩:“龍跳虎伏歸毫底,魚躍鳶飛入興麼。”5.喻極細微;一點兒。《宋書‧律曆志下》:“ 元和 所用,即與古歷相符也。逮至 景初 ,而終無毫忒。”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采,深沈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釐者。” 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我那時似乎倒並不怕,因為我覺得這些事和我毫不相幹的。”6.量詞。長度單位。《孫子算經》卷上:“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蠶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十分為一寸。”釐,一本作“ ”。 賈誼 《新書‧六術》:“數度之始,始於微細,有形之物,莫細於毫,是故立一毫以為度始。”7.量詞。重量單位。《文獻通考‧樂六》:“﹝ 秤制﹞一百毫為一分,以千毫定為一錢。”8.量詞。面積單位。 沈榜 《宛署雜記‧地畝》:“駙馬 梁邦瑞 奏討 壽陽公主 護墳地伍拾肆畝肆分陸厘陸毫。”9.量詞。加在某單位前,表示該單位的千分之一。參見“ 毫升 ”、“ 毫米 ”、“ 毫克 ”。10.量詞。方言。兩 舊稱銀元角。參見“ 毫洋 ”、“ 毫子 ”。11.秤或戥子上的提繩。 景德 間造秤有三毫,為初毫、中毫、末毫。今秤有頭毫、二毫。參閱《文獻通考‧樂六》。12.姓。 毫康 。見《續通志‧氏族六》。 . 即此已足定為米老真跡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字體筆畫 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鑑定方法 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鑑定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976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3976.jpg 今錄愚讀其原稿者如下: 此寫於自臨本後: 米 跋蘇耆家本以率意落筆為褚真蹟,今見此卷米跋小行書十八行,誠乃率意落筆者,恐臨仿鉤填皆不能至此也。其蘇耆家卷後米跋二百卅六字,詹東圖以來諸家皆盛推 為米書最精者,而孫月峯云:「細看恐是双鈎本」,則豈非以其筆鋒精麗似是後人用意鈎填者歟?彼精麗者疑出鉤填,則此率意者豈得以信手淡墨斥為偽耶?此王文 惠卷前之褚臨蘭亭,筆勢雖縱肆,而細按之多疎滯敗筆;此米跋艸艸荒率,而細按點畫皆有歸宿,似非偽作矣。臨此一紙存於篋,俟更攷訂焉。 此条不寫入: 此寫於自臨本後: 米 跋蘇耆家本以率意落筆為褚真蹟,今見此卷米跋小行書十八行,誠乃率意落筆者,恐臨仿鉤填皆不能至此也。其蘇耆家卷後米跋二百卅六字,詹東圖以來諸家皆盛推 為米書最精者,而孫月峯云:「細看恐是双鈎本」,則豈非以其筆鋒精麗似是後人用意鈎填者歟?彼精麗者疑出鉤填,則此率意者豈得以信手淡墨斥為偽耶?此王文 惠卷前之褚臨蘭亭,筆勢雖縱肆,而細按之多疎滯敗筆;此米跋艸艸荒率,而細按點畫皆有歸宿,似非偽作矣。臨此一紙存於篋,俟更攷訂焉。 此条不寫入: 此內艸頭先左直,次左外橫點,然後連寫右內直,而後及右外橫點。蘇耆卷跋蘭、芾字亦然。又有先橫而後二直者[3976]又有先二內直後及旁二點者。米行書艸頭之概兼此三勢也。 此寫於自臨本後: 米 老作艸頭如蘭字、芾字皆先左直,次左外橫挑起連接右內直,而終以右外橫。余藏坡公天際烏雲帖,嘗以快雪所刻摹本細挍之,其字寸許內外之大,而摹者皆誤,此 尚是最有名之摹本,已致如此矣;況此米跋行書用筆艸艸,而字纔二三分許之細,乃於艸頭落筆先後一豪無舛,即此已足定為米老真蹟耳。 褚臨蘭亭「萬殊」「萬」字先「■」次「■」。渤、查、潁、天一閣、宋秘、神龍、知止、懷仁集內「萬里」、「萬國」二處皆同。[3977]記得卞令之《式古堂書畫考》載此跋下有「楚國米芾」紅文印,而此卷無之,豈卞所見又一本耶?然卞在弇州之後,而此則確是弇州所藏,又豈可援卞錄以疑此乎。[3976]米老作艸頭,除其隨手帶勢,如艹先下橫,卝先中二直;公先上二點者,皆不作艸頭寫勢外,其行書如蘭字、芾字實作艸頭結搆者,皆[3977](翁方綱:《復初齋文稿(十九)》(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38月,初版),卷,頁3976-3977。) 後二段原在天頭也。 餘詳愚有空再貼到專帖云.

264

跋蘭亭(自臨本)

  昔張仲壽既跋譚崇文所藏定武本,又自臨本於後,且不免於松雪臨本尚有微辭,真按:張仲壽對趙孟頫臨蘭亭集序的批評 其後文衡山為題跋,又自臨定武本於後,真按:文徵明臨蘭亭 蓋師古人之法常若不自足者,非有意與前人爭勝也。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當仁不讓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頤園以所藏《蘭亭》前後數本屬為題跋,又附佳紙於後,屬為臨此,彌用自愧耳。真按:初彭齡求翁方綱題字 真按:初彭齡求翁方綱臨帖

  辛丑春,得見趙子固落水真本,真按:翁方綱與落水蘭亭與姜夔、趙孟堅 曾借至齋中一月,不看文字,不接賓客,靜心對之,至忘寢食真按:摘要 亦嘗手臨一本,刻於會稽山陰右軍脩稧處,今冉冉將二十年矣。真按:翁方綱的用功 真按:翁方綱與落水蘭亭的因緣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應酬 晴窗試墨臨此,倘更入石,不知視前本何如也?

  頤園篤嗜《蘭亭》,真按:初彭齡與蘭亭 真按:初彭齡的癖好 所藏舊本,予為題跋者十餘種矣。今將視學關中,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 真按:初彭齡之仕履 以所藏重刻秘閣帖留於予齋,中有《蘭亭》二種,即世所行偽絳本也。真按:翁方綱與初彭齡的交情 真按:翁方綱與初彭齡與蘭亭 予齋亦有其本,而前後泐勢不同,然向來不甚留意,今得頤園留此本,乃逐字校其損勢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斷石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方法論 真按:摘要 頗關考證,蓋其一歐臨,一褚臨也。嘗聞宋《秘閣帖》經劉無言手所成,而劉無言嘗刻張循王家本,未知此是從劉無言所刻翻出者否?惜乎重刻之本皆不具出處,為有待於博考也。真按:翁方綱論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妄作 真按:翁方綱所以重視考證的原因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真按:翁方綱之所以要考證 真按:不注明出處的害處

  予方撰《諸本蘭亭考》,真按:翁方綱的書學著作 真按:翁方綱的蘭亭學 因并記此,倘得有張循王本真刻,真按:張俊與蘭亭 即可以知其原委矣。時頤園將俶裝臨別,惟諄切留意剔訪舊拓,此亦習氣堪自笑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託人採訪金石 真按:翁方綱的垂涎 真按:翁方綱的情執 真按:斷句可議者-時頤園將俶裝,臨別惟諄切留意剔訪舊拓,此亦習氣堪自笑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初彭齡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三冊第3658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