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適合;符合。《莊子‧徐無鬼》:“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異於聲,而音之君也。” 陸德明 釋文:“無當,丁浪反,合也。”《新唐書‧裴度傳》:“及進見,辭切氣怡,卓然當天子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尸變》:“翁沉吟思得一所,似恐不當客意。”3.順應。《墨子‧天志下》:“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者,當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後漢書‧仲長統傳》:“豪傑之當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無天下之分,故戰爭者競起焉。”4.當做;算是。《孟子‧離婁下》:“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三國志‧吳志‧韋曜傳》:“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金瓶梅詞話》第七回:“﹝ 西門慶 ﹞說道:‘這箇不當甚麼,先與你老人家買盞茶吃。’”《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這樣看來,兒子的到底當不得自己的。”5.以為;認為。《老殘游記》第十一回:“你當天理、國法、人情是到南革的時代才破敗嗎?久已亡失的了!”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九章:“敲了這半天,俺還當你走了。” 張天翼 《春風》:“﹝ 邱老師 ﹞那雙粗眉毛緊緊皺,右手托腮巴,叫人當他是正害牙疼。”6.抵押。《左傳‧哀公八年》:“﹝ 景伯 ﹞乃請釋 子服何 於 吳 , 吳 人許之,以 王子姑曹 當之,而後止。” 杜預 注:“ 魯 人不以盟為了,欲因留 景伯 為質於 吳 ,既得 吳 之許,復求 吳王 之子以交質。” 唐 呂岩 《七言》之一○四:“一領布裘權且當,九天回日卻歸還。”《紅樓夢》第五七回:“前日我悄悄的把棉衣服叫人當了幾吊錢盤纏。” 曹禺 《日出》第二幕:“ 李先生 ,可當的都當乾凈了。”7.指以現金典質實物。《儒林外史》第二七回:“ 鮑廷璽 次日同 王羽秋 商議,叫了房牙子來,要當房子。”《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拆了房子,就沒處住,所以來同表叔商量,借些銀子去當幾間屋住。”8.人質;抵押品。《水滸傳》第六十回:“壯士,不必留一人在此為當,便請二位同回貴寨, 宋江 來日專候佳音。”《西游記》第四二回:“你假若騙了去,卻那有工夫又來尋你?你須是留些甚麼東西作當。”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七:“ 二強子 頗闊氣了一陣,把當都贖出來。”9.當鋪。《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原來是 徽州 程朝奉 ……要與 金朝奉 合夥開當。” 胡人鳳 《法華鄉志》:“本鎮街道鄉民,時常聚集,有強而黠者,擁至 廣譽堂 周永濟 當內,不名一錢,持票索貨。” 茅盾 《子夜》四:“宏昌當裏起火了!”10.公正;正直。《尸子‧貴言》:“心者,身之君也。天子以天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天下禍;諸侯以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國亡;匹夫以身受令於心,心不當則身為戮矣。”參見“ 當2言 ”。11.恰好合上;中的。《呂氏春秋‧知度》:“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 高誘 注:“當,中。”12.抵充;抵得上。《通典‧食貨四》:“穀賤傷農,今三輔減賤,其令以菽粟當今年賦。”《二刻拍案驚奇》卷八:“這‘茶引’當得銀子用。” 周恩來 《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我們要使一個人有十個人的用處,一個幹部當一百個幹部用。”13.碰撞。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一摺:“我則拖的你去 開封府 的南衙,你做甚麼眼睜睜當翻了人。” 元 鄭光祖 《三戰呂布》第一摺:“跨下這匹豹月烏,不剌剌把赤兔馬來當翻。”14.指事情發生的那個時候或地方。相當於“本”、“此”。 唐 皎然 《陪盧判官水堂夜宴》詩:“暑氣當宵盡,裴回坐月前。”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一摺:“早新婦兒遭惡運,送的他上邊庭離當村。”參見“ 當2身 ”、“ 當2時 ”、“ 當2年 ”。15.猶圈套。《紅樓夢》第九二回:“我一時失足,上了他的當。”《老殘游記》第十二回:“ 人瑞 道:‘我自有分寸,斷不上這個當的。’” 丁玲 《母親》二:“我才不上當,我不來。”16.底,器物的底部。《晏子春秋‧諫下一》:“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足之以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 陳奇猷 集釋:“卮而無底,故曰通;當,丁浪反,底也。” 晉 左思 《三都賦》序:“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 唐 元稹 《賦得玉卮無當》:“共惜連城寶,翻成無當卮。”17.指器物的頭部。參見“ 瓦當 ”。18.通“ 黨 ”。偏袒。《莊子‧天下》:“公而不當,易而無私。” 成玄英 疏:“公正而不阿黨。” 郭慶藩 集釋引 陸德明 釋文:“不當,丁浪反。 崔 本作黨,云:至公無黨也。” 當3 〔dn ˙ㄉㄤ〕 後綴。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一摺:“卻是吾當有幸,一箇 太真妃 傾國傾城。” 龍潛庵 《宋元語詞集釋‧題記》:“當,作為人稱的附綴,如‘吾當’、‘卿當’、‘爾當’之類。” 異. 真按:又似尚字.然以翁畫去舊稿視之,是當也.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蓋此二句間尚有一字竟見脫也!-是則姚氏所得此石●尚在玄晏未上石之前○此字難辨也.似即在字.然文義不通,或因此沈津故刪去也.●疑為「應」(应)字,然又不類也。-是則姚氏所得此石應尚在玄晏未上石之前- 而其中缺蝕處與元晏本無二,則此與王虛舟所見梁谿華氏本皆是為荊川本之確□無疑者矣。真按:原稿又似足字. 荊川本世既罕有知者,即孫氏玄晏齋本石亦久泐,而此石巋然猶存,鋒芒神骨,毫髮不差,信可珍也。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與典藏學 真按:翁方綱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的版本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冊第275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751.jpg
274
跋十三行(武進孫氏藏本)真按:孫慎行
趙文敏跋十三行云:“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二百五十字,人間止有此本是晉時麻箋。紹興間思陵訪得九行一百七十六字,所以米友仁跋作九行,定為真 跡。宋末賈似道復得四行七十四字,以紹興所得九行裝於前,以續得四行裝於後。又有一本是宣和《書譜》中所收,七璽完具,然是唐人硬黃紙書,亦同十三行二百 五十字,當是唐人所臨。後有柳公權跋兩行三十二字,吾不敢以為真跡者。蓋晉、唐紙異,不可不知也。真按:趙孟頫的碑帖版本鑑定學-用紙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用紙 真按:摘要 ”據文敏此跋,雖云宋末賈似道以續得四行合成十三行,然予見宋人所著《寶刻類編》已云,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矣。《汝帖》大觀間刻,乃從“之鬱”字起,可見宋人所傳本亦多寡不一。文敏亦云《宣和書譜》所收是唐人硬黃書,真按:翁方綱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流傳 則此本後有祥符周越跋者,不足致疑也。自來書家評此帖者,皆云唐荊川本第一,孫文介本次之。此本江陰夏文學茝隈持來屬題。真按:夏敬顏與洛神賦十三行本-翁方綱與王獻之 真按:夏敬顏求翁方綱題字 茝隈云,文介此本,歸江陰吳相國宗達。曹峨嵋祭酒禾,吳氏甥也,得於外家。茝隈祖母為祭酒女孫,是帖奩中物也。今審帖首有紅文“慎行”二字直篆印,白文“慎行”二字橫篆印,又白文“慎行”二字直篆印,帖尾有“翰林學士”四字紅文方印,其為孫氏物無疑。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印記 真按:夏敬顏與洛神賦十三行本-翁方綱與王獻之 沈凡民云:真按:沈鳳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子敬《十三行》,孫文介公刻於玄晏齋,與唐本不合者九字,即毀去九字,所謂九字損本,稍遜唐本一籌。”王篛林云:“《十三行》以武進唐荊川所藏為天下第一,在其六世孫薊門制府家,真按:唐執玉 制府球圖守之。真按:唐執玉與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真按:唐執玉與唐順之 昔孫文介公慎行,以荊川本重模於玄晏齋,首行有,玄晏齋及吳門管一虯模,九字款,真按:王澍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流傳 精 心模刻,歲餘乃就。今世《十三行》無出此上者。”然以較荊川本,則厚薄迥殊,中損九字。武進人云:“文介以字不當意,鎚損九字。”又見梁谿華氏劍光閣所藏 古拓本,與荊川本同,而闕九字,即孫本鎚損處也。乃知文介蓋以華本為正,故鎚損之耳。今此本九字不損,然王篛林既親見荊川本在唐氏家,則此本非唐氏本矣。 既非唐氏本,自應是孫文介所重摹,而又無鎚損之九字者,何也
275
?何義門云:真按:何焯論洛神賦十三行本-王獻之楷書 “康熙甲午秋,同年唐執玉虞部以先世襄文公所藏宋拓《洛神十三行》屬為題識。真按:唐執玉求何焯題字 真按:唐執玉與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此帖董宗伯屢嘆之,真按:董其昌與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然多用顏法,開坡、谷門徑,真按:何焯論蘇軾書法之淵源-顏真卿 真按:何焯論黃庭堅書法之淵源-顏真卿 或即周子發所摹以入石者,真按:何焯論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流傳 真按:周越與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