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ne 14, 2009

290

跋金剛經(蘇東坡書)真按:翁方綱與金剛經

  右東坡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真按:蘇軾抄寫金剛經 卷尾題云“元豐三年四月廿五日朝奉郎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為亡考都官遠忌親寫此經”云云。真按:詞無.國無. 按張安道《文安先生墓表》,真按:張方平真按:張方平與蘇洵 歐陽公《蘇明允墓志》皆云卒於治平三年四月戊申。真按:蘇洵之生卒 考治平三年四月甲申朔戊申,正是二十五日,真按:翁方綱對二手資料的態度-曆算 而東坡《圓通禪院詩》題云“四月二十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寫寶積獻蓋頌佛一偈。”恐此題有誤,“二十”下應脫“四”字耳。真按:翁方綱對蘇軾集的校勘真按:翁方綱的校勘學 治平丙午,下至元豐庚申,十有四年矣,故曰遠忌也。乾隆甲辰仲春下澣五日寫經訖記。真按:翁方綱與蘇軾與金剛經真按:翁方綱與佛的淵源-蓋甲辰為乾隆491784.先生年52.非至晚年才近佛也. 真按:翁方綱抄寫金剛經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九卷第2頁。真按:翁方綱:〈跋東坡書金剛經〉,《復初齋文集(三)》(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811月,初版),卷29,頁1166      

290

跋金剛經(蘇東坡書)

  《弇州山人稿》云:真按:今錄迪志版四庫文本于此以便參考:〈金剛經〉坡 書金剛經刻石者二本,其一後有甘昇提舉跋,為甘刻;其一前有篆書十餘字。凢坡書撆法多拂起,是右軍臨〈宣示〉筆意,甘本失之。今此舊本也,第石理麄漫,鋒 鎩多中斷耳。能大師聴此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不識一字,為人說法四十年。右軍五十二後便是境界,畢千載不可復得,為之憮然。(集部,別 集類,明洪武至崇禎,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          ○然則下文標點符號之引號位置,及可疑字都可解矣! “坡書《金剛》者二本,其一後有《甘昇提舉跋》者為甘刻,其一前有篆書十餘字,凡坡書法多拂起,真按:疑有誤!-原稿似非撇字,或異體?又不似撆、瞥。然于此文義又略安。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480_中文大辭典(四)\_000772.JPG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480_中文大辭典(四)\_000785.JPG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482_中文大辭典(六)\_001158.JPG 真按:國: 撇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ㄆ|ㄝ 1.不顧、拋棄。如:「撇開了家」、「撇在一邊」。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二齣:「你秀才郎為客偏情絕,料不是虛脾把盟誓撇。」       2.拂拭。文選˙王˙洞簫賦:「愴然累欷,撇涕抆淚。」   3.丟、甩落。警世通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徐用道:『哥哥撇下手中兇器,兄弟方好放手。』」   4.由液體表面刮舀出來。如:「撇油」、「撇泡沫」。   5.違背、違拗。水滸傳˙第二回:「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兒們不學好了。待不收留他,又撇不過柳大郎面皮。」     ㄆ|ㄝˇ pi(00880     撇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ㄆ|ㄝˇ 1. 書法向左斜下的一筆,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如:「點、橫、豎、撇」、「八字沒一撇」。         2.斜向一邊。如:「撇嘴」。      3.量詞。計算撇狀物的單位。如:「兩撇鬍子」。ㄆ|ㄝ pie(00877               詞:撇1piㄆ〡ㄝ〕〔《集韻》匹蔑切,入屑,滂。〕“蔽2 ”的被通假字。   1.拂拭;掠過。《文選‧揚雄〈甘泉賦〉》:“歷倒景而絕飛梁兮,浮蠛蠓而撇天。”李善注引張揖《三蒼注》:“撇,拂也。”唐 李白《大獵賦》:“趫喬林,撇絕壁。”2.指眼光瞥過。明 湯明祖《紫釵記‧墮釵燈影》:“怪檀郎轉眼偷相撇。”3.擊。唐 韓愈《曹成王碑》:“鏺廣濟,掀蘄春,撇蘄水。”清 褚人穫《堅瓠廣集‧韋馱顯聖》:“真諦於眾中,超躍踰尋丈,若隼撇虎騰,飛捷非人力可到。”參見“撇波”。4.捨 棄,丟棄。唐 白居易《詠家醞》:“釀糯豈勞炊范黍,撇芻何假漉陶巾?”宋 陳德武《沁園春‧舟中夜雨》詞:“怎撇下,這兩字相思,萬里虛名。”《西游記》第四回:“原來悟空筋斗雲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後,先至南天 門外。”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夏世富﹞站起來走了,把徐愛卿和張科長兩人撇在那兒。”5.在液體面上平舀。宋 梅堯臣《次韻和劉厚甫紫微過予飲酒》:“為撇甕面醅,為煎鷹爪茶。”清 方以智《物理小識‧飲食‧省柴法》:“其悶飯,洗米一碗,水二碗,則不必撇湯,但遏火而自乾矣。”6.搶掠。《元典章新集‧刑部‧騙奪》:“余雲六等先犯撇包騙鈔,累斷不悛。”7.辨別。清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章》:“此十章書步步與他分別,漸撇到精密處,方以十二章以後八章,顯出‘君子之道’,妄既闢而真乃現也。”8.生硬地摹仿某種腔調。《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他撇京腔笑道:‘老翁的本領,我諸都佩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只見一個人……在那裏指手畫腳,撇京腔說話。”9.見“撇曳”。2piㄆ〡ㄝˇ〕   〔《集韻》匹蔑切,入屑,滂。〕      1.平 扔出;遠擲。元 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摺:“瓦片將來水上撇,有如步步踏青波。”明 劉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畫為方城,兒置一泥錢城中,曰卯;兒拈一泥錢遠擲之,曰撇。”《紅樓夢》第一一一回:“我們趕賊,他在房上撇瓦,我們不能 到他跟前。”楊朔《用生命建設祖國的人們》:“迎坦克站起身子,一甩手撇出顆手雷去。”2.張開;擺開。明 陸深《張家灣棹歌》:“惟有老漁知進退,深灘撇網淺灘揫。”《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將這傘權為鎗棒,撇個架子。”3.用嘴表示鄙夷、不以為然或激動的一種表情。《紅樓夢》第九回:“奶子笑,撇嘴,搖頭兒。”蕭乾《栗子》:“那輕傷的青年撇下嘴岔,做出極其鄙夷的樣子。”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林道靜﹞嘴角撇了撇,想說什麼,終於還是什麼也說不出。”4.腳。 唐 歐陽詢《用筆論》:“唯截紙棱,撇捩窈紹,務在經實,無令怯少。”宋 辛棄疾《品令‧族姑慶八十,來索俳語》詞:“只消得,把筆輕輕去,十字上,添一撇。”《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姐姐只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 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周立波《掃盲志异》:“群眾教師莊重地指導學生們:‘一撇,一橫,一橫,一直彎鉤。’”5.裝扮;假裝。參見“撇2末”、“撇2假”。元 商挺《潘妃曲》曲:“金縷唐裙鴛鴦結,偏趁些娘撇。”參見“撇2道”。6.見“撇2烈”。7.量詞。用於錢財。8.量 詞。用於鬍子、眉毛等。《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公子此時只望他快些出去,連忙拿出一吊錢,擄了幾十給他。他便喜皮笑臉的把那一半也搶了去。那一個就 說:‘你把那一撇子給了我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生得圓圓的一團白面,唇上還留兩撇八字胡子。”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兩撇彎彎 的、墨黑的眉毛,又細又長。”    3biㄅ〡ㄝ〕    〔《集韻》必結切,入屑,幫。〕      1.固執;怪僻。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大師頻頻勸‘先生好性撇,眾人都煩惱,偏你恁歡悅。’”元 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二摺:“諕的我咬定下唇,掐定指紋,又被這個不防頭愛撇的磚兒隱。”2.憤懣。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鎮思向日,空教人氣的微撇。”3.扭,拗。《水滸傳》第二回:“待不收留他,又撇不過柳大郎面皮。”《中國歌謠資料‧妹的眼淚流不贏》:“送哥送到苦竹坪,撇根苦竹講苦情。”4.用環、扣等把一物固定在另一物上。郭沫若《海濤集‧跨東海四》:“我的西裝是魚骨紐扣,用銅鋏撇上去的。”          . 是右軍臨《宣示》筆意,甘本失之。”今此舊本也,第石理粗漫真按:原稿作麄. 真按:國:粗  部首 米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ㄘㄨ 1.疏忽﹑不周密。如:「粗心大意」。         2.不精緻﹑不細膩。如:「粗糙」﹑「粗茶淡飯」﹑「手工太粗了。」   3.大而厚。如:「粗聲粗氣」。唐˙皮日休˙新秋即事詩三首之二:「秋期淨掃雲根瘦,山信迴緘乳管粗。」   4.魯莽﹑不文雅。如:「粗話」﹑「粗野」。       5.稍微﹑略微。如:「粗具規模」。晉書˙卷八十九˙忠義傳˙嵇紹傳:「華歷位內外,雖粗有善事,然闔棺之責,著于遠近,兆禍始亂,華實為之。」                   詞:粗1cㄘㄨ〕〔《廣韻》徂古切,上姥,從。〕〔《集韻》聰徂切,平模,清。〕1.糙米;粗糧。《莊子‧人間世》:“吾食也執粗而不臧。”2.粗糙;粗劣。《西游記》第九回:“草履麻絛粗布被,心寬強似羅衣。”丁玲《母親》三:“每一間大約有五六張床,桌子板凳都有,就是粗得很。”3.猶大。《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器高以粗。”鄭玄注:“粗,猶大也。器高大者,象物盛長。”豫劇《捲席筒》第十一場:“俺哥是從京裏來的,官可粗啦!”4.條 形物的橫剖面較大,與細相對。唐 皮日休《新秋即事》詩之二:“秋期淨掃雲根瘦,山信迴緘乳管粗。”前蜀 貫休《送僧入石霜》詩:“撩舍新羅瘦,爐煙榾柮粗。”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摺:“老夫人手執棍兒摩娑看,粗麻線怎透得針關。”《紅樓夢》第六回:“憑他怎樣,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茅盾 《小巫》:“﹝老爺﹞臉上的紅筋爆起,有小指頭那麼粗。”5.粗疏;粗略。《荀子‧正名》:“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楊倞注:“粗,疏略也。”漢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余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請為大夫粗陳其略。”宋 王安石《惜日》詩:“小者傳吾粗,大能傳奧幽。”6.略 微。《北史‧魏廢太子恂傳》:“乃廢(太子恂)為庶人,置之河陽,服食所供,粗免飢寒而已。”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屈支國》:“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佃戶曹自立,粗識字,不能多也。”《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諸事粗定,他老夫妻才各各出門,進城謝客。”7.粗 笨;粗野。《北史‧李元忠傳》:“元忠曰:‘非英雄也。高乾邕兄弟曾來未?’是時,高乾邕已見,神武(高歡)因紿曰:‘從叔輩粗,何肯來?’元忠曰:‘雖 粗,並解事。’”清 李漁《意中緣‧悟詐》:“兄弟,好好對他講,不要動粗。”曹禺《日出》第二幕:“我問你,你剛才為什麼偏要看那個女人?有什麼美?又粗,又胖,又俗氣,又 沒有一點教育。”          . 真按:原稿作澷.氵旁有描改. 多中斷耳。真按:應係口之訛.-鋒囗多中斷耳○按當作空圍「□」也.此字難辨。 方綱按此即所謂甘刻者,後有甘跋及張雋摹刊字,皆是淳熙原本所有,而徐華亭又重摹耳。今以諸本校定一遍訖而記於此。乙巳正月廿九日。真按:翁方綱與金剛經真按:翁方綱與蘇軾與金剛經真按:翁方綱與佛的淵源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六冊第166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八)\_001660.jpg          今錄愚所讀者如下:再題東坡寫金剛經      弇 州山人稿云「坡書金剛者二本,其一後有甘昇提舉跋者,為甘刻;其一前有篆書十餘字。凡坡書撆法多拂起,是右軍臨〈宣示〉筆意,甘本失之。今此舊本也。第石 理麄澷,鋒鎩多中斷耳。」方綱按:此即所謂甘刻者。後有甘跋及張雋摹刊字,皆是淳熙原本所有,而徐華亭又重摹耳。今以諸本校定一遍訖而記於此。乙巳正月廿 九日

291

跋金剛經石刻(蘇東坡書)

  右東坡書《金剛經》石刻,在臨江府廨,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金石採訪 而佚其後半,前有篆額云:“御府所藏東坡書《金剛經》。”考《弇州山人稿》,分篆題與甘跋為二本,然甘跋云:“淳熙己亥中夏望日,以尚方寵錫文忠真跡摹刻,以廣其傳,是此跡為宋御府所藏無疑也。”方綱按試臨江,真按:標點之荒唐者-何有自己稱宋御府者?“淳熙己亥中夏望日,以尚方寵錫文忠真跡摹刻,以廣其傳。”是此跡為宋御府所藏無疑也。 獲睹石刻,而行篋適有松江徐氏兩本,真按:翁方綱的收藏 因補摹後半,以還舊觀。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修復學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金石採訪 乾隆五十二年,歲在丁未中夏望日,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直閣事、詹事府詹事并翰林院侍讀學士、提督江西學政大興翁方綱識。真按:翁方綱之仕履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七冊第1893頁。

291

跋蜀岡詩墨跡卷(蘇東坡書)

  此張石只所藏卷之所從出也。真按:張篤行與蘇軾 汝州之帖,青衣之夢,周櫟園、真按:周亮工與蘇軾真按:周亮工 王漁洋并詳言之。真按:王士禛與蘇軾 然邢子此跋在明神宗十九年,真按:邢侗與蘇軾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當作愿,餘同. 子願為漁洋鄉人,真按:王士禛與邢侗 而漁洋不言者,蓋漁洋第見邗江石本,而未嘗目見此卷耳。邗江石本在此卷後所摹無疑也。方綱識。

  注:見楊寶鏞輯《復初齋文集補遺》(龍淵爐齋金石叢書)。

291

跋定惠院、月夜偶書二詩(蘇文忠書揚州石刻本)真按:沈津歸併失序-文海本文集既有〈跋東坡詩稿二首〉(沈用石印本),則未見其錄彼篇于此也!

  蘇文忠《定惠院》、《月夜偶書》二詩草稿墨跡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出字.蓋出左上有勾起,书無也.乃網路上竟亦有識作書且寫成論文者!謬之甚,豈易言哉!          『大觀北宋書畫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f the Northern Sung 960-1127)徐邦達,〈書畫鑒定百例—蘇軾《黃州定惠院月夜偶書二詩草稿》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3,頁36-37。徐利明,〈蘇黃異同論〉,《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鑒『徐邦達,〈書畫鑒定百例—蘇軾《黃州定惠院月夜偶書二詩草稿》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3,頁36-37。』真按:標點之荒唐者-此乃一題二詩,全不覆閱坡集故也。--蘇文忠《定惠院月夜偶書》二詩草稿墨跡--又識出誤作書,當作:『蘇文忠《定惠院月夜偶出》二詩草稿墨跡』才是!          今錄迪志版文本於下便校對也:〈定恵院寓居月夜偶出〉:幽 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良夜。參差玉宇飛木末,繚繞香烟來月下。江雲有態清自媚,竹露無聲浩如瀉。已驚弱栁萬絲垂,尚有殘梅一枝亞。清詩獨吟還自和,白 酒已盡誰能借。不辭青春忽忽過,但恐懽意年年謝。自知醉耳愛松風,會揀霜林結茅舍。浮浮大甑長炊玉,溜溜小槽如壓蔗。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裏狂言醒可怕。但 當謝客對妻子.倒冠落佩従嘲罵。   〈次韻前篇〉:    去年花落在徐州,對月酣歌美清夜。(去年徐州花下對月,與張君厚、王子中兄弟飲酒,作蘋字韻詩。)今年黄州見花發,小院閉門風露下。萬事如花不可期,餘年似酒那禁瀉。憶昔還鄉泝巴峽,落帆樊口(在黄州南岸)髙桅亞。長江衮衮空自流,白髮紛紛寜少借。竟無五畆繼沮溺,空有千篇凌鮑謝。至今歸計負雲山,未免孤衾眠客舍。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閒如啖蔗。饑寒未至且安居,憂患已空猶夢怕。穿花踏月飲村酒,免使醉歸官長罵。(集部,別集類,北宋建隆至靖康,東坡全集,卷十一)          ○正因次韻前篇,故有二詩也。詩句既云「不出門」,則為「偶出」,絕非「偶書」,乃徐邦達之誤,與沈津不約而同耶?況侈談『書畫鑒定』了!噫,謂此事小者,于此可以噤矣!      ○樊口可定此非空圍,乃口字明矣。 次篇少末二句,蓋當時月夜徘徊至此,稍停歇而成,後遂未登錄耳。“樊□”作“或□”空白,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口字,下同. 真按:原稿字右旁有叉(x)。而或又似武字.愚定武者,以其右只一筆,左下橫筆末又有上勾故也.又疑乃武昌之武也.○按文海本文集作「武□」. 則雖愚識武字有佐證,但其認口為□,則沈津得之也。雖然,李彥章、李以烜父子亦有誤者,則如滏陽誤作漢陽也。則誰可信乎?唯謹爾! 流作流,不盡扁舟作還鄉真按:翁方綱之誤-今本作還鄉也.疑翁此處誤倒!○文海本文集:「『憶昔扁舟泝巴峽』集本作『還鄉』,真蹟作『扁舟』。」不誤也.    可見此的是翁稿本云. 其原本十五年前云者。真按:識字誤以致斷句標點皆誤!-不勝改也!-“樊口”作“或口”,“空自流”作“流不盡”,“扁舟”作“還鄉”。其原本十五年前云者, 是詩作於元豐三年庚申春,上距老蘇公之歸葬為治平三年丙午,先生以護喪歸蜀,真按:沈津識字功真按:國:護喪 注音一式 ㄏㄨˋ ㄙㄤ 1. 主持喪事的人。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本鶆。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 2.護送靈柩。     詞:【護喪】1.主持辦理喪事。語出《漢書‧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2.指主持辦理喪事者。清 翟灝《通俗編‧儀節》:“司馬氏《書儀》:‘護喪,以家長或子孫能幹事知禮者一人為之’,主人未成服,則護喪為出見賓;賓入酹,護喪出迎;揖而出,護喪為之送。”3.護送靈柩歸葬。唐 薛調《無雙傳》:“仙客護喪,歸葬襄 鄧。”宋 王安石《魯國公贈太尉中書令王公行狀》:“武康公薨,天子命公乘驛護喪歸京師。”《明史‧常榮傳》:“遇春卒於軍,榮護喪還。” 過黃州南真按:國:岸  部首 山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ㄢˋ 1.水邊高地。說文解字:「岸,水而高者。」如:「河岸」﹑「海岸」。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2.見「岸獄」條。   3.雄傑﹑高峻的樣子。漢書˙卷四十五˙江充傳:「充為人魁岸,容貌甚狀。」       4.高傲﹑莊嚴的樣子。如:「道貌岸然」。宋˙黃庭堅˙定風波˙萬里黔中一漏天詞:「鬼門關外蜀江前,莫笑老翁氣猶岸。」     5.見「隄」條。(02629     1〔n ㄢˋ〕      〔《廣韻》五旰切,去翰,疑。〕      1.水 邊高起之地。《詩‧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唐 王灣《次北固山下》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宋 李彌遠《渡橫溪》詩:“百尺滄浪兩岸沙,肩輿徒涉步欹斜。”茅盾《子夜》一:“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現在沿這蘇州河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 地。”2.高傲,嚴正。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序志》:“傲岸泉石,咀嚼文義。”宋 黃庭堅《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詞:“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白髮上華顛。”3.謂將冠帽上推,露出前額。唐 唐彥謙《夏日訪友》詩:“清風岸烏紗,長揖謝君去。”宋 蘇軾《自凈土步至功臣寺》詩:“落日岸葛巾,晚風吹羽扇。”清 孔尚任《桃花扇‧偵戲》:“草堂圖裏烏巾岸,好指點銀箏紅板。”4.通“犴”。古代鄉亭的拘留所。詳“岸獄”。5.見“魁岸”。          . 真按:原稿作(山厈). 真按:沈津識字功 正十五年也,而還鄉峽語更明切,真按:沈津識字功真按:國:泝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ㄙㄨˋ   逆水而上。左傳˙文公十年:「沿漢泝江,將入郢。」新唐書˙卷八十五˙竇建德傳:「運糧泝河西上,舟相屬不絕。」               詞:泝1sㄙㄨˋ〕〔《廣韻》桑故切,去暮,心。〕      亦作“溯1 ”。 1.逆 水而上。《左傳‧文公十年》:“﹝楚 子西﹞沿漢泝江,將入郢。”漢 王粲《七哀詩》之二:“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舊唐書‧許紹傳》:“﹝蕭銑﹞又遣其將陳普環乘大艦泝江入硤,與開州賊蕭闍提規取巴 蜀。”清 沈覆《浮生六記‧浪游快記》:“是年九月,余從石琢堂殿撰赴四川 重慶府之任,溯長江而上,舟抵皖城。”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祁連山下》:“後來又一葉扁舟,溯江而上陽朔。”2.迎;向。《文選‧張衡〈東京賦〉》:“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薛綜注:“泝,向也。”三國 魏 曹丕《永思賦》:“仰北辰而永思,泝悲風以增傷。”《梁書‧張纘傳》:“泝金牛之迅渚,睹靈山之雄壯。”唐 皎然《送還本上人游江西》詩:“雲招望寺處,月待泝杯時。”3.追 溯;推求。宋 葉隆禮《契丹國志‧本末》:“後之英主忠臣,志欲溯今洄古,可以鑒矣。”明 楊慎《詞品‧王筠楚妃吟》:“予論填辭,必泝六朝,亦昔人窮探黃河源之意也。”清 景星杓《山齋客譚‧聯貴賈禍》:“入草堂敘禮畢,詢知同姓,甚喜,即與泝源流,序雁行,復講家人禮。”毛澤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 四十年,從那時起……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4.流;泛。《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泝,流也。”清 葉廷琯《吹網錄‧三河縣遼碑》:“間至夏,河路暴漲,西泛東泝。”5.寒栗貌。參見“泝泝”。          . 其改定精密如此。真按:蘇軾創作的過程真按:蘇軾對自己作品的修改 丙申九月從蔗林侍郎借摹并記。真按:翁方綱向董誥借閱真按:董誥與蘇軾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第289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2_復初齋文稿(二)\_000289.jpg          錄愚所讀者如下:      自跋揚州石刻本後      蘇 文忠〈定惠院月夜偶出〉二詩草稿墨蹟,次篇少末二句,蓋當時月夜徘徊至此稍停歇而成,後遂未登錄耳。「樊口」作「武口」,「空自流」作「流不盡」,「扁 舟」作「還鄉」。其原本十五年前云者,是詩作于元豐三年庚申春,上距老蘇公之歸葬為治平三年丙午,先生以護喪歸蜀,過黃州南岸,正十五年也。而還鄉泝峽語 更明切,其改定精密如此。丙申九月從蔗林侍郎借摹并記。 方綱。              此篇于文集亦有.

291

跋賜研記真 按:翁有〈題單父劉氏所藏秦淮海元祐八年賜研,用淮海集中元祐七年賜館閣官花酒詩二首韻(研高一尺四寸,寬一尺,厚四寸餘,重五十觔。背鐫云:元祐八年八 月十二日臣觀始供史職,是日詔遣中使賜李廷珪、張近、潘谷、郭玉墨石硯水池盤龍麥光紙點龍染黃越管筆,後二日乃賜器幣。近歲史臣惟遇開院有墨硯紙筆之賜, 續除者但賜器幣而已。續除備賜,自臣觀始云。國史編修官左宣德郎祕書省正字臣秦觀謹記。)〉詩可參看

  右研刻云:“元祐八年八月十二日,臣觀始供史職,是日詔遣中使,賜李廷珪、張近、潘谷、郭玉墨石硯、真按:國:淄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ㄗ 1.見「淄水」條。   2.染黑﹑玷汙。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詞:淄1zㄗ〕      〔《廣韻》側持切,平之,莊。〕      1.水名。即今山東省的淄河。《書‧禹貢》:“嵎夷既略,濰 淄其道。”《史記‧夏本紀》引此文,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俗傳云,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2.通“緇”。黑色。《史記‧孔子世家》:“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今本《論語‧陽貨》作“緇”。漢 揚雄《太玄‧更》:“化白于泥淄。”漢 崔瑗《座右銘》:“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3.引申為染黑、污染。明 梅鼎祚《玉合記‧嗣音》:“塵情良易著,道性故難淄。”              . 真按:詩集注無此字! □□盤龍麥光紙、真按:原稿如此.若此乃空圍,則前李彥章本(文海版)文集作「武□」者,亦非也.彼作「武口」是也。以空圍翁筆如是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602.jpg ○詩集注作"水池". 點龍染黃越管筆。後二日,乃賜器幣。近歲史臣惟遇開院有墨、硯、紙、筆之賜,續除者但賜器幣而真按:原文誤作己,徑改! 續除備賜,自臣觀始。云國史編修官左宣德郎秘書省正字臣秦觀謹記。真按:斷句不當!-自臣觀始云。國史編修官左宣德郎秘書省正字臣秦觀謹記。 ”《宋史‧秦觀傳》元祐初,蘇軾以賢良方正薦於朝,除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遷正字後兼國史院編修官,上日有硯、真按:原稿如此,亦可能係""字,然義亦未安。或謂上任之日耶?○蓋文末翁署上日,即此上日也。即朔日。 墨、器、幣之賜,即此硯所記也。真按:國:上日 注音一式 ㄕㄤˋ ㄖˋ 1. 朔日,農曆的每月初一。書經˙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孔安國˙傳:「上日,朔日也。」 2.佳日、佳節。唐˙李乂˙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詩:「上日登樓賞,中天御輦飛。」唐˙杜甫˙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愛客滿堂盡豪傑,開筵上日思芳草。」               詞:【上日】1.朔 日,即農曆初一。《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孔傳:“上日,朔日也。”《初學記》卷四引隋 杜台卿《玉燭寶典》:“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曰上日。”清 金農《元日過張少府小飲花下》詩:“仙尉逢梅福,同為上日吟。”一說上日指陰曆每月上旬之吉日。清 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上日、元日,皆非謂朔日也。上日謂上旬吉日……自張衡《西京賦》始以元日為朔日,而漢以前無之。”2.佳日,佳節。唐 李乂《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詩:“上日登樓賞,中天御輦飛。”宋 蘇軾《內中御侍已下賀皇太后冬至詞語》:“眷東風之協應,嘉上日之同歡。”清 曹寅《和竹澗姪上巳韻》:“上日宜稱巳,春來三月三。” 又按《續通鑑長編》,真按:翁方綱的參考資料 元祐六年七月秦觀為正字,八月罷正字真批:才一個月,搞什麼? 依舊校對黃本書籍,以賈易言八年六月為正字。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復字.-以賈易言,八年六月復為正字.前嘗作正字,此復為正字也,以賈易薦故也。○下「再為正字」亦可証也。 據此,則此硯記正是八年八月再為正字時事也。蓋上日之賜,特臣下一日之私記,故史傳雖記之而不詳其歲月真按:疑有誤!-此三字可疑也. 豈如今日聖人□□錫極。真按:疑為「歛福」二字.- 豈如今日聖人歛福錫極.    詞語“匝洽”的解釋漢典zdic.net -    明唐順之《續貓相乳說》:“矧今天子斂福錫極,匝洽胎卵,以文德致天下之和,故其為瑞也,亦特見於儒臣之家。”【zdic.net 漢典網. 相關詞語:…       寧化伊公以上卿耆碩,真按:疑有誤!-google有,然似非一者,寧字仍俟考! 真按:google有! 荷茲賜研,歸而備述鎸記,與所得宋硯拓本合裝為軸,即以方綱之謭陋叨恩得預賜硯之末者,亦採其所摹周卣硯銘附於卷內,以視昔人榮幸倍之。賜硯之後二年春正月上日,北平翁方綱記。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三冊第360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602.jpg

291

跋蕪湖學記

  米書《蕪湖學記》,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鑑定 在崇寧壬午,即其手裝蘇、真按:蘇耆 王二家《蘭亭》之歲。真按:王隨與蘭亭真按:蘇耆與蘭亭真按:米芾與蘇耆 米書學唐人羅讓《襄州新學記》,真按:米芾與羅讓真按:羅讓的書法真按:翁方綱論米芾書法的淵源-羅讓 故此題亦仿之。明長洲章氏重刻此碑,真按:章藻的文獻出版學 刪去“新”字,又於文後特書“宋崇寧元年秋八月”一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