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ne 2, 2009

252

。即此一條,已足以蔽慈谿姜氏《蘭亭》之不可信矣。詳見予《蘭亭考》卷中。真按:姜宸英之誤 真按:翁方綱對姜宸英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蘭亭集序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蘭亭學

  今年夏,三雲以葦間家藏《蘭亭》拓本見贈。真按:鄭辰送翁方綱東西 予既詳書其前後源委,蓋合竹垞、虛舟、壇長諸先生之論參之,斷為明中葉人集《聖教序》而成者。真按:蘭亭集序之版本 真按:蘭亭集序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 今三雲復以此本來求予跋尾,蓋其家藏舊拓本也,真按:鄭辰求翁方綱題字 後有塘高則原式青手書葦間跋,真按:疑有誤!-原稿此字上半似壞去.然以其殘形看亦應非泉字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3_復初齋文稿(四)\_000707.jpg 下一篇卻作錢字-錢塘.然此亦不似錢字也! 真按:高式青-清史稿有「康熙…五十六年,河南宜陽知縣張育徽加徵火耗虐民,盜渠亢珽結澠池盜李一臨據神垕寨為亂,並劫永寧知縣高式青入寨」(新漢籍:史/正史/清史稿/列傳/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張廷樞父顧行 子縉(P.9926))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全三冊)43頁(85 / 2913)唯有明人高式.無此名. 跋視葦間集本多刪節,蓋葦間自跋又有一本,不欲以集《聖教》有補痕啟後人之疑也。真按:翁方綱論作偽心理學 故予亦不復詳書諸論辨,而第撮舉前言,不欲遽甲虛舟而乙壇長耳。跋云“乙丑年記”,與集本作“己巳”者不合。“九”下又闕一字,當是原稿如此。乙丑是康熙二十四年,此當是葦間跋之原稿。觀此知虛舟所據葦間語謂為褚摹者,非出誤記,蓋葦間又一時之論耳。真按:姜宸英對自己說法的修正 真按:姜宸英書學的分期 戊子又在此後廿四年,壬辰又後四年,惜不得義門、壇長兩先生手書也。真按:何焯與徐用錫 後生末學,得附書前人賞鑒名之後,真按:原稿作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3_復初齋文稿(四)\_000709.jpg 曷勝大幸。真按:翁方綱對賢哲的景仰 真按:翁方綱尚友古人 真按:翁方綱對賢哲的景仰-卻不佞 真按:翁方綱讀書的樂趣 乾隆己亥十一月三日。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三冊第706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3_復初齋文稿(四)\_000706.jpg 第二首在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3_復初齋文稿(四)\_000706.jpg 題曰〈又跋鄭三雲藏姜氏蘭亭拓本後〉. 《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七卷第9真按:翁方綱:〈跋慈谿姜氏蘭亭〉,《復初齋文集(三)》(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811月,初版),卷27,頁1110 http://tw.myblog.yahoo.com/jw!ob4NscCdAxS_yWJbxTvlgfR./article?mid=41365

252

跋蘭亭(鄭氏藏姜葦間本)真按:原稿題云〈題鸛浦鄭氏所收姜葦間蘭亭二石本後〉.

  去年夏,慈谿鄭三雲以葦間所藏《蘭亭》二石拓本見貽,真按:鄭辰與蘭亭 真按:鄭辰的收藏 真按:鄭辰送翁方綱東西 真按:鄭辰與姜宸英 予既援壇長、虛舟諸跋,真按:王澍論蘭亭集序的版本 真按:徐用錫與蘭亭 真按:徐用錫論蘭亭集序的版本 并今葦間自跋,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并合也.-予既援壇長、虛舟諸跋,并合葦間自跋.且前有作「予既詳書其前後源委,蓋合竹垞、虛舟、壇長諸先生之論參之,斷為明中葉人集《聖教序》而成者。」「而以壇長諸跋合之,葦間自跋則面背二本,其互見他所者三焉。」(愚正讀作「而以壇長諸跋合之葦間自跋,則面、背二本其互見他所者三焉。」)亦可證也.而由此亦可證彼處愚讀之是也! 證其為明朝人重摹集懷仁《聖教》之本。三雲見予跋,因以其家所藏舊本來屬為題其後真按:原稿作搨.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4_復初齋文稿(五)\_000921.jpg 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 此本有錢塘則原式青為義門書姜跋,真按:前一篇才作泉塘,此又作錢塘!然一篇手稿實亦不似錢字也.○原稿作錢無誤也,則前稿疑有誤矣.或錢塘之別名?或另一說? 然原稿二字實作錢唐,非錢塘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4_復初齋文稿(五)\_000921.jpg 真按:高式青 其文視《湛園集》稍略,而無“盛”字、“放”字、“靜”字,有補痕云云一段。真按:斷句可議者-其文視《湛園集》稍略,而無“盛”字、“放”字、“靜”字有補痕云云一段。 其後題云“康熙乙丑九京師之倍舟書屋”,真按:原稿如是空圍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4_復初齋文稿(五)\_000921.jpg 真按:原稿作于. “九”下闕一字,豈舊稿闕耶?集作己巳年九月朔,乃後此四年,蓋葦間此跋前後,有手稿二本入集者,後定加詳耳。高則原書此在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又後此廿四年矣,豈以姜集跋本多補痕一段,恐啟後人之疑,而獨書此初稿,以實唐摹上石之言乎?真按:翁方綱論作偽心理學 然姜所謂補痕者真按:此右旁上原稿尚有「然如然如」(下二為重文符)插入亦未安,未詳何意也. 謂因石損而補耳。予諦視此三處,乃實因改畫而補,非石損也。真按:不輕信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還原覈對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親臨其地-田野調查 又前石廿一行“興”字後“不”,一行“”字,真按:國:善  部首 羊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ㄕㄢˋ 1.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2.有德行的人﹑好人。禮記˙中庸:「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3.姓。如宋代有善辰。 4.親善﹑交好。左傳˙隱公六年:「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後漢書˙卷七十˙孔融傳:「與蔡邕素善。」 5.喜好﹑喜愛。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楚辭˙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6.愛惜。荀子˙彊國:「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 7.美好的。如:「善人」﹑「善事」﹑「善行」。 8.熟悉的。如:「面善」。 9.擅長。如:「能歌善舞」﹑「英勇善戰」。禮記˙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10.容易。如:「善變」﹑「善疑」﹑「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11.表讚美﹑稱許之詞。文選˙枚乘˙七發:「太子曰:『善!願復聞之!』」 詞:善1 shn ㄕㄢˋ〕 〔《廣韻》常演切,上獮,禪。〕 1.吉祥;好;美好。《禮記‧中庸》:“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柳宗元 《游黃溪記》:“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 最善。” 巴金 《探索集‧悼方之同志》:“把筆當作火,當作劍,歌頌真的、美的、善的、打擊假的、醜的、惡的。”2.善行;善事。善人。《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論語‧為政》:“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史記‧吳王濞列傳》:“蓋聞為善者,天報之以福。” 韓愈 《送孟秀才序》:“善雖不吾與,吾將彊而附;不善雖不吾惡,吾將彊而拒。” 魯迅 《吶喊‧兔和貓》:“我覺得母親實在太修善。”3.好處,優點。《管子‧小稱》:“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吾好聲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進一人,是長吾過而黜吾善,君子以為能譴矣。”4.和善;老實;好對付。《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一言難盡,自從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負。” 老舍 《柳家大院》:“他的嘴也不善,喝倆銅子的‘貓尿’能把全院的人說暈了。”參見“ 善氣 ”。5.交好;親善。《呂氏春秋‧貴公》:“ 夷吾 鮑叔牙 。”《史記‧韓世家》:“今其狀陽言與 ,其實陰善 。”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公與余嘗為僚,相善。”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一:“ 江西 學使 覃溪 先生與 衡齋 善。”參見“ 善鄰 ”。6.指信奉佛教的人或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參見“ 善男信女 ”、“ 善友 ”、“ 善緣 ”等。7.使之善;改善。《禮記‧樂記》:“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參見“ 善俗 ”。8.表示贊同、應諾。《左傳‧襄公二年》:“ 孟獻子 曰:‘請城 虎牢 以偪 。’ 知武子 曰:‘善。’”《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 曰:‘善。’從其策,發使使 從風而靡。” 魏源 《城守篇‧守御下》:“此待水攻之法也。問者曰:‘善。’”9.表示贊嘆。《禮記‧檀弓下》:“ 孔子 曰:‘ 人之祔也,離之; 人之祔也,合之。善夫!’”參見“ 善哉 ”。10.贊美;褒揚。《韓非子‧說林上》:“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劉向 《列女傳‧齊女傅母》:“君子善 傅母 之防未然也。”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當食而歎,聞弦而驚,不以眾人之善為是非,唯以相公之意為衡準。” 陳毅 《夕鶴詞》:“我看《夕鶴》戲,甚善夕鶴言。為賦《夕鶴詞》,歌頌夕鶴賢。”11.喜好。《國語‧吳語》:“施民所善,去民所惡。”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服虔 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一:“ 徐晦 嗜酒, 沈傳師 善食楊梅。”12.謂欣羡。 陶潛 《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13.擅長;善於。《書‧秦誓》:“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 潘岳 《〈楊仲武誄〉序》:“ 戴侯康侯 ,多所論著,又善草隸之藝。”《宋史‧沈括傳》:“ 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毛澤東 《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 劍英 善七律, 董老 善五律,你要學律詩,可向他們請教。”14.通曉;熟練;熟悉。《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孔穎達 疏:“善,猶解也……但觀聽長者之問答,而各得知解,此朋友琢摩之益。”《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卻說武士擁 張遼 至, 曰:‘這人好生面善。’” 王夫之 《周易外傳》卷五:“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禮,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官場現形記》第四五回:“雖然面善得很,卻不曉得他姓甚名誰。”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