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June 1, 2009

  獨孤、松雪雖極重五字損本,真按:國:寶  部首   部首外筆畫 17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ㄅㄠˇ 1. 珍貴的東西。如:「珠寶」、「國寶」、「傳家之寶」。禮記˙禮運:「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 2.舊時錢幣。如:「元寶」、「通寶」。 3.璽印。舊時天子御璽、諸侯封璽都稱「寶」。詩經˙大雅˙崧高:「錫爾介圭,以作爾寶。」 4.姓。漢代有寶忠,元代有寶魯。 5.珍貴的。如:「寶刀」、「寶劍」。 6.稱君主或神、道、佛有關事物。如:「寶位」、「寶符」、「寶塔」、「寶剎」。 7.尊稱他人。如:「寶眷」、「貴寶號」。 詞:寶1 bo ㄅㄠˇ〕 〔《廣韻》博抱切,上皓,幫。〕 1.玉石、玉器的總稱。《國語‧魯語上》:“ 莒太子僕 紀公 ,以其寶來奔。” 韋昭 注:“寶,玉也。”《公羊傳‧莊公六年》:“冬, 人來歸 寶。” 何休 注:“寶者,玉物之凡名。”《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潘岳 《楊仲武誄》:“春蘭擢莖,方茂其華; 寶挺璞,將剖于 。”2.印信符璽。古代天子諸侯以圭璧為符信,泛稱寶。 始以帝后的印為璽, 改稱寶。《詩‧大雅‧崧高》:“錫爾介圭,以為爾寶。”《新唐書‧車服志》:“至 武后 改諸璽皆為寶。 中宗 即位,復為璽。 開元 六年,復為寶。”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近朝皇太后皇后皆有印篆,文曰皇太后之印……至尊之位,亦不合言印,當云某宮之寶。”《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八年》:“己亥,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真宗 嘗為昭受乾符之寶,凡齋醮表章用焉。”3.貴重的東西。《書‧顧命》:“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傳:“列玉五重又陳先王所寶之器物。”《墨子‧七患》:“故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禮記‧禮運》:“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韓愈 《送文暢師北游》詩:“開張篋中寶,自可得津筏。”《明史‧選舉志三》:“賢才,國之寶也。”如: 吉林 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4.寶貴的;珍貴的;名貴的。5.用寶物裝飾的。參見“ 寶勒 ”等。6.珍愛;珍視。《書‧旅獒》:“不寶遠物,則寶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孟子‧盡心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史記‧龜策列傳》:“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 陶潛 《答龐參軍》詩:“人之所寶,尚或未珍;不有同好,云胡以親。” 溫庭筠 《題賀知章故居疊韻作》:“老媼寶蒿草,愚儒輸逋租。” 程大昌《演繁露‧牛車》:“ 石崇 之牛疾奔,人不能追,此其所以寶之也。”7.珍藏。《禮記‧禮器》:“家不寶龜,不藏圭,不臺門,言有稱也。”《南史‧宋紀上‧武帝》:“帝以黃散傅之,其創一傅而愈。寶其餘及所得童子藥,每遇金創,傅之並驗。”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 王晉卿 家舊寶 徐處士 《碧檻蜀葵圖》。”《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撰之 喜道:‘……誰想姻緣卻在此箭上,小弟當寶此以為後驗。’”8.謂美德,善道。《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人乎?” 皇侃 疏:“寶猶道也。”《禮記‧檀弓下》:“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 鄭玄 注:“寶謂善道可守者。”《廣雅‧釋詁三》:“材寶……道也。” 王念孫 疏證:“寶與道同義,故書傳多並舉之。”9.錢幣。《宋史‧樂志十三》:“刻簡以玟,鑄寶以金。” 太平天國 《天王詔旨‧嚴禁私藏私帶金寶詔》:“通軍大小兵將,自今不得再私藏私帶金寶,盡繳歸天朝聖庫。” 鄭觀應 《盛世危言‧鑄銀》:“夫 中國 錢幣,古分金銀銅三品,其行於世也,謂之國寶。自應一國有一國之寶,豈應攙用他國之寶,名不正,言不順。”如:元寶;通寶。10.自身。《老子》:“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河上公 注:“寶,身也。”《呂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 高誘 注:“大寶,身也。”11.用於稱與帝王、佛教、道教等有關的事物。參見“ 寶仗 ”、“ 寶剎 ”、“ 寶曜 ”。12.敬辭。用於尊稱對方的有關事物。《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 道:‘老客既開寶店,卻看這書做甚麼?’”參見“ 寶眷 ”、“ 寶札 ”。13.舊時的一種賭具。方形,上有指示方向的記號或點數,賭博者憑猜測下注,以求進財,故稱。 巴金 《砂丁》二:“第四次的寶搖好了,賭客們忙在押注。”14.喻指押寶的賭注。 馬烽 《三年早知道》:“我總是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趙滿囤 要能改造好,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不想咱這一寶押到黑心上了。”15.姓。 東漢 寶忠 真按:原書作珤.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62_緣督廬日記鈔\_000712.tif 想其中必曾見五字未損之本,然爾時已極難得,無能購致矣。想此卷“殊”字未損,乃定武精之本,真按:國:至  部首 至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ㄓˋ 1. 到達﹑來到。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2.大﹑完善。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3.極﹑甚。呂氏春秋˙雜俗覽˙為欲:「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壽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文選˙李密˙陳情表:「今臣亡王國賤俘,至微至陋。」 4.表示轉折的語氣。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5.二十四節氣之一。如:「冬至」﹑「夏至」。 6.二一四部首之一。 詞:至1 zh ㄓˋ〕 〔《廣韻》脂利切,去至,章。〕 2 ”的被通假字。 1.到;達到。《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 陽。”《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漢書‧匈奴傳上》:“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十百人。”2.來;去。《書‧君奭》:“天休滋至。”《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 桓王 之失 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荀子‧致士》:“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不亦難乎!” 劉楨 《贈五官中郎將》詩:“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過彼 都,與君共翱翔。”《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諸葛亮 自結於 孫權 裴松之 注引 虞溥 《江表傳》:“﹝ 魯肅 ﹞且問 曰:‘ 豫州 今欲何至?’ 曰:‘與 蒼梧 太守 吳巨 有舊,欲往投之。’”3.古代卜辭的一種。《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六曰至。” 鄭玄 注:“國之大事,待蓍龜而決者有八,定作其辭,於將卜以命龜也。 鄭司農 云:‘……至,謂至不也。’” 孫詒讓 正義:“不,與否同。云‘至,謂至不也’者,謂卜人來至否也。”4.施行;通行。《逸周書‧度訓》:“罰多則困,賞少則乏。乏困無醜,教乃不至。”《禮記‧樂記》:“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鄭玄 注:“至,猶達也,行也。”《史記‧樂書》引此文, 張守節 正義:“樂行主和,和達則民無復怨怒也;禮行主謙,謙達則民不爭競也。”5.古代以冬至、夏至為二至,亦統稱“至”。《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杜預 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 孔穎達 疏:“冬之半,夏之半,晝夜長短極。極訓為至,故冬夏之半稱冬夏至也…… 鄭眾 云:‘以二至、二分觀雲色。’”《左傳‧昭公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 杜預 注:“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日至……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日至。”參見“ 冬至 ”、“ 2 ”。6.大。《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易下》:“至,亦大也。《爾雅》曰:‘晊,大也。’ 郭璞 作‘至’。《釋文》曰:‘晊,本又作至。’ 注《哀公問》曰:‘至矣,言至大也。’ 高誘 注《呂氏春秋‧求人》篇及《秦策》並曰:‘至,大也。’至哉,猶大哉也。”7.深。《國語‧晉語一》:“日,君以 驪姬 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韋昭 注:“至,深也。”8.界限。參見“ 四至 ”。9.達到極點。《國語‧越語下》:“陽至而陰,陰至而陽。” 韋昭 注:“至,謂極也。”《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朱熹 集注:“至,極也。”《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 張守節 正義:“至,極也,極則反也。冬至,陰之極;夏至,陽之極。”10.多以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猶言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確的,最誠摯的,最微妙的,等等。參見“ 至駿 ”、“ 至德 ”、“ 至理 ”、“ 至情 ”、“ 至機 ”。11.猶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文子‧自然》:“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不博者,不可與言至。”《淮南子‧本經訓》:“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之于詳,未可與言至也。” 高誘 注:“至,至德之道也。”12.猶至人。《鶡冠子‧能天》:“道者,聖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 陸佃 解:“吏,猶任也。不離於真謂之至人。故道者,聖人之所吏,至人之所得也。”13.准則。《逸周書‧常訓》:“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上賢而不窮,哀樂不淫,民知其至。”14.得當;恰當。《荀子‧正論》:“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楊倞 注:“至不至,猶言當不當也。”15.善;善於。《周禮‧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 鄭玄 注:“至,猶善也。但角善,則矢雖疾而不能遠。”《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殺之危之,飢之渴之。用民者將致之此極也。” 尹知章 注:“至,善也。夫善用人者必以法。其不從法,甚者危殺之,其次勞苦飢渴之。將欲用之,必致此極。”16.親近。《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馬瑞辰 通釋:“《說文》:‘親,至也。’又曰:‘親,至也。’靡至,猶云靡親耳。”《禮記‧坊記》:“昏禮:婿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鄭玄 注:“不至,不親夫以孝舅姑也。”一說,至,歸。見 朱熹 《詩集傳》。17.真摯;誠摯。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親”:“情意懇到曰至。”參見“ 淳至 ”、“ 純至 ”。18.周備;周到。《詩‧小雅‧賓之初筵》:“烝衎烈祖,以洽百禮,百禮既至,有壬有林。” 朱熹 集傳:“百禮,言其備也。壬,大;林,盛也。言禮之盛大也。”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侍郎精忠大節,感通神明,某又安忍致害邪!特見備禦未至,恐後復有來者,故相報耳。” 陳亮 《酌古論四‧李愬》:“吾之待 者如此其厚也,全 者如此其至也。”19.遍;普遍。《荀子‧正論》:“ 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20.充分,充足。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鄒陽 之說 ,喻巧而理至,故難危而無咎矣。”21.過分。《莊子‧人間世》:“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王先謙 集解:“剋求精核太過,則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應。” 劉武 補正:“剋核太至,言事考慮成敗太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