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ne 9, 2009

不如越州石氏本纖穠得中也。惟帖是石未刓時拓本,毫髮畢備,墨光可鑒,為他本不及耳。”據義門此語,正與今所見此本相合,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博考諸家之論 雖不敢必其為即周越所摹,然是宋人摹刻,則無疑也。豈文介初摹入石,尚未鑱損九字者歟?則亦百五十年前拓本,亦竟可作唐氏原本觀矣。予故題曰“武進孫氏玄晏齋十三行九字未損本”,庶幾得其實乎?真按:翁方綱對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七卷第11頁。真按:翁方綱:〈跋孫文介本十三行〉,《復初齋文集(三)》(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811月,初版),卷27,頁1118

275

跋十三行(武進孫氏藏本)

  右武進孫氏《十三行》,江陰夏氏所藏也。真按:夏敬顏 真按:夏敬顏與洛神賦十三行本-翁方綱與王獻之 真按:夏敬顏收藏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的版本 茝隈文學敬顏攜至南昌屬為題識,且語予云“此孫文介公本,後歸江陰吳相國宗達,國朝曹祭酒禾,吳氏甥也。得之於外家,先祖母為峨嵋先生女孫,帖即奩中物也。”予借至行軺,日日諦玩之。帖已改裱為八小幅,正文凡廿五行,其前後題字皆已翦去,“嬉”字上半不可辨。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印字!蓋此處皆談印鑑也. “嬉”字上半印不可辨.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971.jpg 原稿下文印字形可證。又字圖在一定比例顯示時更似印字! 采核”字間半印是紅文,真按:洛神賦唯有采旄、采湍、采明,必有誤也! 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旄字!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971.jpg “慎行”二字直篆,“桂榆”字間半印是陰文“行”字左半,真按:賦唯有「桂旗」無桂榆亦無榆字也!○原稿乃作桂旗也。蓋沈津于此「方」與「木」偏旁不易辨出矣。 此“慎行”二字橫篆也,於“神滸”間半印是陰文“慎行”二字直篆。凡直篆者蓋皆“孫■慎行”四字印也。真按:蓋即一般印章之印字也-孫印慎行. 周越跋內是“翰林學士”四字,紅文方印。按沈凡民、王虛舟諸君評《十三行》皆以唐荊川本為第一,孫文介本次之。孫本是以唐本重摹,前行原有“元晏齋”及“吳門管一模”九字之真按:未知何故此虯(前同)之虫皆無末點。 真按:原文似是款(欵).文義亦較合.274頁有〈跋十三行(武進孫氏藏本)〉可證也.『首行有,玄晏齋及吳門管一虯模,九字款,精心模刻,歲餘乃就。』 ○此謂落款,自當作款為是。 中 間與唐荊川本不合者九字,遂鑱毀其九字,所謂九字損本者也。今此本九字不損,然虛舟、義門皆親見荊川本,康熙年間猶在唐氏家,則此非唐氏本矣。既非唐氏 者,則自應是文介重刻本,而卻無鑱損九字者。何義門云:“荊川本多用顏法,開坡、谷門逕,或即周子發摹入石者,不如越州石氏本纖穠得出也。真按:原稿並非纖字,似是倵字.然又不合.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971.jpg 今攷愚所集纖字者略似也.然左旁原稿鮮明是亻,非糹也.或因下末筆有墨屯,或乃轉筆意耶?今仍依沈定為纖。 真按:必有錯字! 真按:沈津識字誤-原文乃似出/书之中字也.-不如越州石氏本纖穠得中也. 真按:何焯論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流傳 真按:重出,重複,-蓋此應即前篇之底稿也。 惟帖是石未時所拓,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作刓,或劖.依前有「惟帖是石未刓時拓本」,則應係刓字!-惟帖是石未刓時所拓-惟帖是石未劖時所拓. 毫髮畢備,墨光可真按:原稿作鑑.-墨光可鑒. 為他本不及耳。”據義門此語,正與今所見此本相合,雖不能定其為周越所摹,真按:二字原稿有破損或紙遮.然殘形仍依稀可揣,且前有「雖不能定其為周越所摹」可定也。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言必有據 然是宋人摹刻則無疑也。豈文介甫摹入石,尚未及鑱損九字時之初拓歟?則亦百五十年前之紙墨,亦竟可作唐氏原本觀矣,故題曰“元晏齋九字未損本”。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 自丁未冬十一月按試吉安,舟車之次,借至行真按:沈津識字功-前輩就是前輩! 偶乘晴窗暇晷,則摹拓數字,積半歲之久,始摹得之。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 真按:翁方綱的臨摹學-花費時間 戊申四月杪於南昌使院,裝潢成冊,題記於後。真按:原稿又似而字.-裝潢成冊,而題記於後. 時開考南昌,茝隈亦將歸江陰,廿五日友善堂觀及鶴銘□書此真按:瘞鶴銘-應指此也! 真按:沈津識字誤-此識錯數字,愚擬稿曰: 對作者創作背景之了解,則于難辨之字,亦有可思考的線索。如: 時開考南昌,茝隈亦將歸江陰,廿五日友善堂觀及鶴銘□書此。(〈跋十三行(武進孫氏藏本)〉,頁275。) 此 蓋因其不明翁在南昌時有巡撫何裕城贈其雙鶴,而翁尚有以雙鶴名齋,故也。沈先生能識得鶴字,為鄙人所不如;然也因誤識多字,而至末後□字識不出,故有以致 也。以鄙者所見,此句當讀作「時開考南昌,茝隈亦將歸江陰,廿五日友善堂觀双鶴飲啄書此。」才是。然此「書」字與鄙者所蒐集翁所書「書」字,及一般「書」 字寫法略異,仍可疑也。 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金石採訪 真按:翁方綱與夏敬顏論孫慎行本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真按:翁方綱讀書的樂趣-此句當作「時開考南昌,茝隈亦將歸江陰,廿五日友善堂觀双鶴飲啄書此。」沈先生識誤故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友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七冊第197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971.jpg 今錄于所讀者如下以便較對: 跋孫文介本十三行 ……[1967]右 武進孫氏十三行,江陰夏氏所藏也。茝隈文學敬顏攜至南昌屬為題識,且語予云:「此孫文介公本,後歸江陰吳相國宗達。國朝曹峨嵋祭酒禾,吳氏甥也,得之於外 家。先祖母為峨嵋先生女孫,帖即奩中物也。」予借至行軺,日日諦翫之。帖已改褾為八小幅,正文凡廿五行,其前後題字皆已翦去。「嬉」字上半印不可辨,「采 旄」字間半印是紅文「慎行」二字直篆,「桂旗」字間半印是陰文「行」字左半,此慎行二字橫篆也。於「神滸」間半印是陰文「慎行」二字直篆。凡直篆者蓋皆 「孫印慎行」四字印也。周越跋內是「翰林學士」四字紅文方印。按沈凡民、王虛舟諸君評十三行皆以唐荊川本為第一,孫文介本次之。孫本是以唐本重摹,首行原 有「元晏齋」及「吳門管一虯模」九字之欵,中間與唐荊川本不合者九字,遂鑱毀其九字,所謂九字損本者也。今此本九字不損,然虛舟、義門皆親見荊川本,康熙 年間猶在唐氏家,則此非唐氏本矣。既非唐氏本,則自應是文介重刻本,而卻無鑱損九字者,何義門云:「荊川本多用顏法,開坡、谷門逕。或即周子發摹入石者, 不如越州石氏本纖穠得中也。惟帖是石未刓時所拓,毫髮畢備,墨光可鑑,為他本不及耳。」据義門此語,正與今所見此本相合。雖不能定其為周越所摹,然是宋人 摹刻則無疑也[1971]。 豈文介甫摹入石尚未及鑱損九字時之初拓歟?則亦百五十年前之紙墨,亦竟可作唐氏原本觀矣。故題曰「元晏齋九字未損本」。自丁未冬十一月按試吉安,舟車之 次,借至行篋,偶乘晴窗暇晷,則摹搨數字,積半歲之久,始摹得之。戊申四月杪於南昌使院裝潢成冊,而題記於後。時開考南昌,茝隈亦將歸江陰,廿五日友善堂 觀双鶴飲啄書此。[1972](翁方綱:〈跋孫文介本十三行〉,《復初齋文稿(九)》(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38月,初版),卷,頁1967-1972。)

275

跋十三行(停雲館藏本)真按:原稿題〈跋停雲本十三行〉.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78.jpg

  何義門云:“宋《越州石氏帖》,真按:石邦哲 自《丙舍》以下,大都是停雲館小楷之祖,惟《十三行》停雲別是一肥本。”愚按王弇州《續稿》云:真按:何焯論停雲館法帖的祖本 “汪象先所藏二王小楷,最為精絕,真按:汪無擇收藏王羲之.王獻之書法 所謂《秘閣續帖》本也。家弟敬美嘗從東沙華氏得全本,真按:王世懋的收藏 真按:王世懋與華夏 真按:華夏 凡四十餘紙,內有右軍《誓墓》、大令《洛神》諸名跡,惜不令象先見之。真按:汪無擇 ”此以二王諸小楷是《秘閣續帖》本,則義門所謂別一肥本,或即此乎?然宋《秘閣續帖》,凡二種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 真按:翁方綱論祕閣續帖的種類 真按:摘要 其元祐《秘閣續帖》所刻山陰書,皆右軍,無大令也。惟淳熙《秘閣續帖》第二卷,羲、獻書內《黃庭》是小楷,《洛神》則草書耳。然則所謂二王小楷出於《秘閣續帖》者,弇州蓋亦考之未詳也。真按:王世貞疏於考證 真按:翁方綱對王世貞書學的批評 《洛神賦》在《宣和書譜》止云“王獻之正書《洛神賦》不完本”,不言其僅存幾行,至大觀中,汝州所刻大令帖之“鬱烈兮”至“延佇”止有五行,至宋末賈似道止得四行,乃以接裝於紹興間米友仁所跋九行之後,共為十三行。是大令此跡在宋代先後湊足十三行,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作雖也! 而非定著為十三行之帖名也。惟今所傳祥符八年周越跋有十三行之真按:原稿又似謂字.-惟今所傳祥符八年周越跋有十三行之謂. 何義門云唐荊川所藏本或是周子發所摹,此恐尚未可信真按:翁方綱對何焯書學的批評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稿于此二句下云「此雙行小字注於前句之下」,則當作小注文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79.jpg 真按:何焯說法不可盡信 《越州石氏帖》有子敬書《洛神》十三行之目。真按:疑有誤!-原稿是及字,蓋因沈津誤將注文作正文,故讀來可疑也。詳前校箋。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78.jpg 石氏此刻不著歲月,約在北宋之末,南宋之初,蓋即宣和所收唐臨本歟

276

?據此言之,則宋人所刻大令小楷《洛神》存十三行者,惟越州石氏本矣。其義門云“別一肥本”者,安知非同出越州石本,而拓手用墨有輕重肥瘦耶?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拓工 予今以宋刻審對《停雲》本,則即是從弇州所謂《秘閣續帖》出者,而《秘閣續帖》實非小楷,則舍越州石氏本更何刻乎?予嘗見《破邪》、《度人》二刻,皆與此無異,而《洛神》此本,尤為深厚。蓋以大令之法,奄有六朝唐賢神韻,即所謂荊川本用顏法開蘇、黃派者,真按:何焯論蘇軾書法之淵源-顏真卿 真按:何焯論黃庭堅書法之淵源-顏真卿 亦義門語亦未嘗不含孕其中焉。予今因考此一帖,而晉、唐以來,千載正楷運筆之所以然,皆具見於此,又豈僅守《停雲》轍者,真按:沈津識字誤-此應非極字也.愚意以為似格字!然義又未甚安-又豈僅守《停雲》格轍者,襲其行次體貌而已乎? ○按:格轍,漢語大詞典無.google有:「乃于書家之神理,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 『張旭的狂草因不合於晉人「格轍」,故被米芾視為下品。』 則作格是也! 襲其行次體貌而已乎?真按:翁方綱對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楷書關鍵/關捩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87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78.jpg

276

跋十三行(杭本)

  世行杭本《十三行》,或謂是近時玉工重鎸,真按:疑有誤!-文海本文集同也. 予向以明長洲章氏墨池堂所摹勒對之,真按:章藻 知非近人所為也,然亦未有確證。今汪孟慈持一冊來,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汪喜孫 真按:汪喜孫與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前列二種,筆勢與泐痕皆相似,而前一種“指潛淵而”“而”字右彎,尚不至如後一本之過滑。“姚”“女”旁後本雖圓真按:謂姚字之女偏旁也. 不及前之古勁,餘字亦多類此,知前本是賈似道刻於碧玉本也。真按:賈似道的碑帖學 真按:賈似道與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其後一本,則即所謂四桂老人親見玉工鎸者。今世所常行,皆其後一本耳。冊末有真定梁而篤跋,其跋全襲用楊可師跋語,真按:楊賓 惟改“甲申”為“丙辰”,改“蘿軒”為“信公”。真按:翁嵩年 真按:翁方綱論古人造偽的技術 真按:翁方綱論作偽心理學 真按:古人抄襲劣行 又云:“信公得此之後,又得王雅宜臨本附之。真按:王寵 ”所云信公得此者,雖不知其虛實,然此杭州石,是吾家蘿軒先生屬楊可師跋無疑。真按:翁嵩年與楊賓 今此梁跋,乃襲用楊可師跋,改蘿軒為信公。而所謂信公,又得王雅宜臨本以附之。真按:見樹不見林 真按:斷句不當!-而所謂“信公又得王雅宜臨本以附之”。○前有「信公得此之後,又得王雅宜臨本附之」可證,乃隔數句便如是耶? 則王雅宜臨本乃自署“隆慶己巳”,不思雅宜卒於嘉靖十二年,至隆慶己巳,距雅宜卒後三十七年矣,真按:王寵之生卒 即此以驗“所謂信公”云云,其為無稽可知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生卒年歲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人常世情 然此冊前載一舊本,乃實是宋時賈似道本,今所常行者,乃是此第二本,雖未嘗不形神具肖,而前一本勝之遠矣,考杭本者亦不可不知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賞鑑學 真按:翁方綱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流傳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七卷第12頁。真按:翁方綱:〈跋杭本十三行〉,《復初齋文集(三)》(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811月,初版),卷27,頁1122

276

跋十三行(唐氏本)

  此冊舊在荊川先生家,真按:唐順之與洛神賦十三行本-王獻之楷書 故用唐氏所藏《洛神十三行》及白定爐事。竹垞前後題凡四段,初白凡六段,而方綱今為此冊作小楷,真按:翁方綱的書法 真按:翁方綱的小楷 前後已二十餘段,字字皆羅兩峰、江秋史虎頭金粟小影耳。真按:顧愷之 真按:佛學大辭典/金粟影- Wikisource『谷響集一曰:「事文類集前集傳神條云:金粟影,老杜詩云: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佛經有金粟如來,謂顧愷之所畫維摩,虎頭謂顧愷之也。」』 真按:翁方綱與羅聘.江德量與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冊第261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618.jpg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