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ugust 1, 2008

501

毛詩指說(錄一)

   右唐成伯瑜撰。書凡四篇,一“興述”,首明先王陳詩觀風之旨,孔子刪詩正《雅》之由。二“解說”,先釋“詩”義,而後風、雅、頌次之,周又次之,詁、 傳、序又次之,篇章又次之,后妃又次之,終之以《鵲巢》、《騶虞》,大略即舉《周南》一篇櫽括論列,以引申及其餘篇也。三曰“傳受”,詳魯、韓、毛、齊四 家之世次,後儒之訓釋源流亦備著焉。四“文體”,三百篇中句法之長短、篇章之多寡、措辭之異同、用字之變化,皆臚舉而詳之,類劉勰《文心雕龍》之作。伯瑜 尚有《毛詩斷章》二卷,見《崇文總目》。《唐藝文志》載唐人說《詩》者,自孔氏《正義》而外,惟成氏二書及許叔牙《纂義》十卷。今《斷章》、《纂義》皆不 存,是書經熊克刻之泮林,故尚有傳本,吉光片羽,殊足珍惜。伯瑜,中山人,字爵未詳。朱彝尊《經義考》稱其於《詩》、《書》、《禮》皆有論著云。克字子 復,建安人。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一”著錄《毛詩指說》一卷。

詩本義(錄二)

   右《詩本義》十六卷,宋歐陽修撰。修以毛、鄭之說質之先聖則悖理、考於人情則難行者,為論以辨正之,為本義以發明之。其或義已見於論者,則不復別著本 義。凡為說一百十有四篇,《統解》十篇,《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而《補亡鄭譜》及《詩圖總序》附於卷末

502

。 修之言曰:“察其美刺,知其善惡,以為勸戒,所謂聖人之志者本也,因其失傳而妄自為說者經師之末也。學者得其本而通其末,斯善矣,否則闕其所疑焉可也。” 又曰:“先儒於經不能無失,而所得固已多矣。盡其說而理有不通,然後以論正之。”此作書之本旨,故其立論未嘗輕議二家之短長,而能指其不然,以深持詩人之 意。前此說經者,多祖述毛、鄭,孔穎達作《正義》至不敢一言牴牾,其不相侔者且曲為說以通之,韓愈為唐之大儒,其所引《菁菁者莪》亦規規焉墨守其說,千餘 年來無一人有異議者。自《本義》出,其後王安石、蘇洵、程頤之徒接踵而起,更相發明,三百篇之理趣煥然益著,而體驗物情,深求其故,尤推是書。呂祖謙之 《讀詩記》、李樗之《集解》、朱子之《集傳》,多用其說。《統解》十篇,張爟至比之《易》之有《繫辭》、《說卦》、《雜卦》、《序卦》,朱子亦謂其“辨 毛、鄭處文辭徐緩,到底不易”,亦可以得其言《詩》之旨矣公字永叔,真按:斷句之誤-當作「亦可以得其言《詩》之旨矣。公字永叔,」! 盧陵人,官至太子少師,贈太師,諡文忠,本末具詳本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一”著錄《毛詩本義》十六卷。

毛詩名物解(錄一)

  謹案:《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卞字元度,興化仙遊人。熙寧三年與兄同舉進士第,真按:蔡京 仕至觀文殿學士,平生本末具詳《宋史》本傳中。卞爲王安石壻,因從之學,一意以安石為宗,素有辭辨,居心傾邪。真按:蔡卞之為人 是 書大略規仿《爾雅》,主於訓詁名物,議論穿鑿,徵引瑣碎,多承介甫《字說》之謬,且其所釋蝴婕、蚺蛇之類,非經中所詠亦闌入焉,實無當於風人之旨也。然往 往多有出於孔氏《正義》、陸氏《詩疏》之外者,亦未始非博物多識之一助。自“釋天”至“雜解”,為類凡十有一而陳振孫作“十類”,卷凡二十而陸元輔作“十 六”,或其分析卷帙偶有異同云

503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一”著錄《毛詩名物解》二十卷。

毛詩講義(錄二)

   《毛詩講義》十二卷,宋林岊撰。岊字仲山,福建古田人。紹熙元年特奏名,嘉定間嘗守全州。《宋史》不為立傳,而《閩志》稱其在郡九年頗多惠政,重建清湘 書院,復建率性堂,日偕諸生講明道學,勉敦實行,鶴山魏了翁與岊友善,為作《書院記》紀之,郡人祀之柳宗元廟,其治績殊可紀,蓋亦學道君子也。茲編乃其講 義,簡括箋疏,依文訓釋,大指取裁毛、鄭而折衷其異同,雖範圍不出古人,而融會貫通,絕無枝言曲說之病。觀其體例,當是在郡時講授所及,門弟子因錄而成帙 耳。說《詩》至宋時,若劉敞、歐陽修、王安石、蘇轍,以迄程、朱,務黜序說,駁毛、鄭,各以意逆志,求合於風人之旨。雖其所得或有什伯於前人,而或至放言 高論,屈經以從己說,武斷以亂是非,若鄭樵、王柏之徒,亦不免一時之流弊。岊在光、寧閒,諸儒之說正盛,而獨沾沾焉闡古義以詔後來,亦可謂篤信漢學者矣。真按:余集的漢學立場 真按:余集與朱子 案《宋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及《文淵閣書目》皆載有此書五卷,自明初以來久無傳本,故朱彝尊《經義考》以為已佚。今從《永樂大典》各韻所載次第彙輯,用存其概而闕其所原逸者。真按:四庫全書輯自永樂大典諸佚書 真按:余集與永樂大典 因篇帙稍繁,謹釐為十二卷,不復如其原目云。

真按:可疑之處-五卷與十二卷實差太多,疑此輯自永樂大典者保無他書誤闌入而未詳斷耶?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一”著錄。

詩傳遺說(錄二)

  右宋朱鑑裒次其先祖文公之遺說也。真按:朱熹 真按:朱子 文公之為《集傳》也,屢易其說而後成

504

, 凡一字之疑、一義之隱,必反復商榷,折衷於至當而後已,故其緒言餘論往往散見於他書,雜載於門弟子之所記授,類足以發明《集傳》之義。使不彙而存之,奚以 備學士之參覈。鑑於是檢文集、書問、語錄各種都為一集,題曰《詩傳遺說》。首綱領,次序辨,次六義,明讀《詩》之要旨,辨往說之是非,著小序之失,發“無 邪”之旨,繼之以《風》、《雅》、《頌》之論斷,終之以逸詩、詩譜、叶韻之義,凡六卷。單辭隻義,甄錄無遺,學者讀《集傳》而兼攷乎是,將所謂溫柔敦厚之 意,興觀羣怨之旨,不益犁然會於心歟。鑑字子明,文公宗子之子也,真按:朱塾 仕 至吏部郎中、湖廣總領。又有《易說》若干卷,其大略相類是編,其為承議郎權知興國軍時所輯,蓋宋理宗端平乙未歲也。鑑與文公皆生於庚戌,文公初得孫喜甚, 以書抵龍川陳亮曰“小孫資稟壯實,他日可望,告廟則曰嗣子既亡,次當承緒。異時朝廷察其遺忠,或有恩意,亦令首及”,鍾愛異於諸孫如此,見劉後邨所著墓 銘。鑑淵源家學,無忝先人,復有志於揚前哲之清芬,以開示乎來學,亦可志也。真按:作者品德的重要-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一”著錄。

詩纘緒(錄二)

  右元劉玉汝撰。玉汝《元史》無傳,其行履亦不見於他書,惟以周霆震《石初集》考之,知其為廬陵人,字成之,嘗舉鄉貢進士,而所作《石初集序》末題“洪武癸丑”,則明初尚存也。真按:余集的讀書方法-關鍵在如何知以周霆震之石初集考之?必有線循矣!而未之明,其何以誘後學? 此書諸家書目從未著錄,獨《永樂大典》各韻內頗載有其文。真按:永樂大典底本的來源-疑此乃與永樂大典底本出處有關也.或許發祕閣之藏,而未之刻傳者.乃作者時成書上進朝廷者. 其大旨專以發明朱子《集傳》,故名曰“纘緒”,蓋以纘紫陽之緒為言。真按:朱熹 體例與輔廣《童子問》相近,而發揮更為精暢。凡《集傳》中一二字之斟酌,必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說而去彼說,或宗主此說而兼用彼說,無不尋繹其所以然而闡明之。至其論比興之例,如曰有取義之興,有無取義之興

505

,有一句興數章,有數句興一句,有賦又比、比又賦之類。明用韻之法,如曰隔章為韻,疊句爲韻,重韻為韻,隔句為韻之類。論《風》、《雅》之別,如曰有腔調不同,有詞氣不同之類。於文公比興、叶韻之說,皆反覆體究,詮釋明當,足補前人所未備,洵可為朱氏功臣。真按:余集與朱子-以朱氏稱朱子,雖或作文變換詞面之意,然能不免人為余集漢學之階耶? 真按:朱熹 《詩傳》自紫陽始發理趣,後宗其說者漸多,輔氏以外,如胡一桂之《附錄纂疏》、梁益之《旁通》、汪克寬之《音義會通》、劉瑾之《通釋》,悉能發朱子之蘊,胡廣等據以纂輯《大全》,遂為世所習用。玉汝此書尤推闡無遺,與諸儒足相伯仲,乃前人罕有稱之者,則其亡佚久矣。真批:如愚前按,永樂大典乃抄錄者,則原書為刻為抄,為稿為清,均未能遽定也.可以遂謂之亡佚乎?或者乃孤本,存祕閣爾. 今就《永樂大典》所載,依經排纂,正其訛脫,定為書十八卷,以為羽翼朱《傳》者備一家之說焉。真按:余集與永樂大典 真按:余集與朱子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二”著錄《詩纘緒》十八卷。

詩說(錄二)

  《詩說》一卷,宋張耒撰。書凡十二條,原載宛邱本集中,無序文篇目,非單行之本也。通志堂刻入《經解》,以備一家之說。成德稱其有感於熙寧開邊斥之舉而為之,真按:納蘭性德 真按:字形結構兼音義-換部首 亦祇就其一篇之說而意之也,耒字文潛,楚州淮陰人,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之門,天下稱“四學士”,以黨籍未致大用云。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一”著錄。

506

507

鄒奕孝稿

508

509

儀禮釋宮

   臣等謹案:《儀禮釋宮》一卷,宋李如圭撰。馬端臨《經籍考》曰:“《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宮》一卷、《綱目》一卷,廬陵李如圭撰。”《中興藝文志》 曰:“《儀禮》既廢,學者不復誦習,淳熙中李如圭為《集釋》,出入經傳,又為《綱目》以別章句之指,為《釋宮》以論宮室之制。”蓋《釋宮》體例俱仿《爾 雅》詳釋之,卷首云:“不明乎宮室之制,則無以考其登降之節、進退之序。真按:禮學 真按:摘要 ”洵講禮者考核之先資也。又案,如圭係紹興癸丑進士,官福建撫幹,朱子嘗與校定禮書,故《朱子大全集》所載《釋宮》大略與此同,特前無序引耳,蓋即如圭所撰本而損益之者歟。纂修官侍講臣鄒奕孝。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二”著錄。此篇錄自國家圖書館藏清孔繼涵傳鈔四庫館《大典》輯本。真按:四庫全書輯自永樂大典諸佚書 真按: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 真按:鄒奕孝與永樂大典

510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