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52﹞,蓋此本行密字小之故也。
⑹明鈔本
此本見傅增湘《雙鑑樓藏書續記》(卷上)。云:
《文 獻通考》殘本一百八十九卷。明鈔本,棉紙,墨格。半葉十三行,每行二十六字。版 心上記字數,下記刻工姓名,蓋從元泰定刊本鈔出。匡格高廣,尚存舊式,存卷如下:卷二十四至二十七、卷三十四至四十六、卷五十四至九十、卷九十八至一百 五、卷一百十三至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九至一百七十一、卷二百十三至二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九至二百三十五、卷二百四十三至二百四十九、卷二百七十二至 二百七十八、卷二百八十四至二百九十四、卷二百九十八至三百十四、卷三百十九至三百二十九、卷三百四十二至三百四十八。余見此於廠市文友堂,以殘編敗帙, 無人垂眄,遂以廉值得之。適國學邢君贊庭,先收得〈經籍考〉十許卷,更輟以見贈。真按:詞:輟1 〔chu ㄔㄨㄛˋ〕〔《廣韻》陟劣切,入薛,知。〕〔《廣韻》陟衛切,去祭,知。〕1.中途停止;中斷。《論語‧微子》:“﹝ 長沮 、 桀溺 ﹞耰而不輟。”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輟,止也。”《太平廣記》卷八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記‧奚樂山》:“ 樂山 乃閉戶屏人,丁丁不輟。” 魯迅 《〈朝花夕拾〉小引》:“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2.廢止。《荀子‧天論》:“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3.捨棄;離開。 唐 韓愈 《祭十二郎文》:“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4.撤銷;撤除。《舊唐書‧良吏傳下‧倪若水》:“卿達識周材,義方敬直,故輟綱轄之重,委以方面之權。” 宋 錢愐 《錢氏私志》:“宴罷,月將西沉,上命輟金蓮燭。”5.讓,讓出。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堯山 令 樊澤 ,將赴制舉,驢劣不能進。 執易 乃輟所乘馬,並囊中縑帛,悉與 澤 ,以遂其往。” 唐 康駢 《劇談錄‧韋顓梟鳴》:“有 韋光 者,待以宗黨,輟居所外舍館之。”6.通“ 掇 ”。取。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七:“卿輟由俸祿,恭備貢輸,遙陳稱賀之誠,知乃盡忠之節。”參見“ 輟俸 ”。7.通“ 綴 ”。參見“ 輟卷 ”。8.通“ 惙 ”。參見“ 輟輟 ”。真按:此乃拾棄之意也.或謂中輟其續藏此書(輟藏)也. 余別藏元刊藏本六十卷,真按:二藏疑有一誤! 亦可配入,計可三分有二矣。第原書斷爛,手不可觸,裝靪之錢,真按:詞:靪1 〔dn ㄉ〡ㄥ〕〔《廣韻》當經切,平青,端。〕〔《廣韻》都挺切,上迥,端。〕1.馬鞍兩側的踏腳鐙。2.補鞋底。也指衣襪等上的補綴處。 數倍收書之價。然余於《通典》,藏有宋刊;《通志》,藏有元刊;待茲鼎立,雖勞費,又烏能已乎?庚午小寒節,書潛附志。真按:傅增湘 ﹝53﹞
﹝51﹞ 傅增湘《雙鑑樓善本書目》,民國五十八年二月,臺北廣文書局影印本,卷二,頁六七。
﹝52﹞ 丁日昌《持靜齋書目》,民國六十七年七月,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二十一年元和江氏師許室刊本影印,頁一三七三三。真批:此應係成文書目類編者,叢書名以註明為佳也.
﹝53﹞ 傅增湘:《雙鑑樓藏書續記》,民國五十八年二月,臺北廣文書局影印本,卷上,頁四三。
112
⑺明嘉靖內府刊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修補本
此本今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版匡寬十七‧五公分,高二十五‧二公分,雙欄,大黑口,對魚尾,上魚尾下題「文獻通考卷幾」,次題葉次。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前有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四月初九日〈御製文獻通考序〉,次為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五日初一日〈明御製重刊文獻通考序〉,次延祐四年(一三一七)七月王壽衍〈進文獻通考表〉,次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六月〈鈔白〉。
書衣書簽題「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翻元刊本」。首行題「文獻通考」,次行空七格題「鄱陽馬端臨貴與著」,三行空四格題「自序」,次「文獻通考目錄」。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御製文獻通考序〉云:
朕 惟治天下之道,莫詳於經;治天下之事,莫備於史。人主總攬萬機,考證得失,則經以 明道,史以徵事,二者相為表裡,而後郅隆可期。經史而外,編纂之書,不啻百家,其溯委窮源,足資化理,而部分類別,便於覽觀者,莫善於宋儒馬端臨所輯《文 獻通考》一書。以古為鑒,則取諸文;以人為鑒,則取諸獻。真按:文獻的定義 一展卷間,而上下千餘年,貢賦之贏絀、人才之進退、規制之沿革、禮樂之廢興、輿圖之險易、災祥之感召,是非隆替,瞭如指掌,可以為考鏡之林,稽古之助矣。間嘗披覽史冊,漢唐以降,代有誼辟,以彼更絃易轍,鮮不各有張弛,然而法立弊滋,罕臻盡善,
113
豈 非博綜往事,曲協時宜之為難歟?語曰:「有治人無治法。」又曰:「師古者,師其意,不師其跡。」今歷代之已事具在,自唐、虞以迄宋季,中間因時適變,義例 棼如,詳考事理之源流,參以諸儒之論說,雖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率循舊章,斟酌損益,端於是書有藉焉。流傳歲久,版籍殘缺,特命禮臣重加補訂,俾成完 書。朕聽政之餘,時勤乙覽。爰製〈序〉於卷端,以昭示海內。几我庶府諸司,尚其共討舊聞,與治同道,庶稱朕表章之意也夫。康熙十二年四月初九日。
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武英殿刊本
此本今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版寬十五公分,高二十二‧四公分,左右雙欄,花口,單魚尾。版心上題「乾隆十二 年校刊」,魚尾下題「文獻通考卷幾」。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亦二十一字。前有乾隆戊辰(十三年,一七四八)冬十二月〈御製重刻文獻通考 序〉,序末題「經筵講官兵部尚書臣梁詩正奉敕敬書」。次「校刻文獻通考諸臣職名」,次元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六月〈抄白〉,次元延祐六年(一三一九)四月 弘文輔道粹德真人臣王壽衍〈進文獻通考表〉,次〈自序〉,次〈目錄〉。
首行題「文獻通考卷第一」,次行空二格題「鄱陽馬端臨貴與著」,第三行空一格題「田賦考」。
⑼清《四庫全書薈要》本
此本今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前有乾隆戊辰(十三年,一七四八)冬十二月〈御製重刻文獻通考序〉、〈校刻文獻通考諸臣職名〉、元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六月下樂平州〈鈔白〉、元延祐六年(一三一
114
九)四月弘文輔道粹德真人臣王壽衍〈進文獻通考表〉、〈自序〉,知據武英殿本抄寫。每半葉八行,行約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字數同。
⑽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真批:此節分節不當也.既云「三、要擇用善本」,而乃都係「二」部分之文獻通考之善本,非本節「政書」之善本;又不論擇善本之方法,實已疏失矣.蓋大可以包小,小焉足以括大,而欲以蠡測海,持管窺豹,便為日喻,雖承教下,亦難苟同也.○【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 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 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 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 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 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 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 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http://my.qfkx.com/ff6e94c10f9627761400841f1544ddd9.html
此本今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內容、行款悉與《四庫全書薈要》本同。
《文獻通考》自元泰定元年(一三二四)西湖書院刊行以來,歷代均曾多次刊行。今 初刻本已罕見,元後至元五年(一三三九)余謙重刊本,除保有初刻本之原貌外,復補正原刻本之譌缺,為目前存世各本中之最善者。明清以來之各種抄本、刊本, 亦各有其優點與缺失。目前國內所通行者,係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臺北新興書局縮影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之《十通本》。 此本係據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武英殿本排印,雖附《考證》三卷,仍有誤字,不得謂之善本。如能以元泰定元年(一三二四)西湖書院刊本為底本,以元後至元 五年(一三三九)余謙重刊本及明以後刊本、抄本為輔本,再以明以後類書及徵引《文獻通考》者為他校資料,從事校讎,當可得一善本。
第四節 雜著筆記
一、雜著筆記的性質與範圍
歷代書目及史書藝文志,都沒有「雜著筆記」這個類目。所謂「雜著筆記」類的著作,係指一書的內容,所載不限於一事、一物、一人或一書的考證;其體制,大致是依所見所聞,隨意錄載,未必從事嚴謹的分類或排比
115
。這類圖書,在史書藝文志或圖書目錄裡,大多屬於子部的「雜家類」。
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雜家類」又分為「雜學之屬」、「雜考之屬」、「雜說之屬」、「雜品之屬」、「雜纂之屬」、「雜編之屬」等六個類屬。各個類屬的性質及內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小敘〉有很詳細的說明。曰:
衰 周之季,百氏爭鳴,立說著書,各為流品,《漢志》所列備矣。或其學不傳,後無所 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絕續不同,不能一概著錄。後人株守舊文,於是墨家僅《墨于》、《晏子》二書;名家僅《公孫龍子》、《尹文子》、《人物志》三 書;縱橫家僅《鬼谷子》一書;亦別立標題,自為支派,此拘泥門目之過也。黃虞稷《十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 合儒墨兼名法也。變而得宜,於例為善,今從其說。以立說者謂之「雜學」;辨證者謂之「雜考」;議論而兼敘述者謂之「雜說」;旁究物理,臚陳纖瑣者謂之「雜 品」;類輯舊文,塗兼眾軌者謂之「雜纂」;合刻諸書,不名一體者謂之「雜編」;凡六類。
今檢「雜學之屬」所收的,有《鬻子》、《墨子》、《子華子》、《尹文子》、《慎子》、《鶡冠子》、《公孫龍子》、《鬼谷子》等書,大抵都屬名家、縱橫家、墨家等著作,以「其傳者寥寥無幾,不足自名一家」﹝54﹞,所以用「雜學」稱之。
「雜考之屬」所收,則有《白虎通義》、《獨斷》、《資暇集》、《東觀餘論》、《容齋五筆》、《野客叢書》、《困學紀聞》等書
﹝54﹞ 說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雜家類》「雜學之屬」末的按語。
116
。此等著作,大抵在考證四部圖書的內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它「真出於議官之雜家也(班固謂雜家者流,出於議官)。」﹝55﹞
「雜說之屬」,收錄《論衡》、《風俗通義》、《封氏聞見記》、《文昌雜錄》、 《夢溪筆談》、《冷齋夜話》、《曲洧舊聞》等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說或抒己意,或訂俗偽,或述近聞,或綜古義,後人沿波,筆記作焉。大抵隨意錄 載,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後,興之所至,即可成編。」﹝56﹞
「雜品之屬」,收錄《洞天清錄》、《雲煙過眼錄》、《竹嶼山房雜部》、《清祕 藏》等書。這些圖書,大抵都是為了著錄古器、書畫、奇玩等而作。不過,《四庫全書總目》將「專明一事一物者」,例如專錄揚州芍藥的《揚州芍藥譜》(一卷, 宋王觀撰)、專為菊花作譜記的《史氏菊譜》(一卷,宋史正志撰)、專門記載海棠故實、栽種方法及諸家吟詠的《海棠譜》(三卷,宋陳思撰)等,則另外設立 「譜錄類」收錄。「雜品之屬」所收的,則都是「雜陳眾品者」﹝57﹞。
「雜纂之屬」,收有《意林》、《紺珠集》、《類說》、《事實類苑》、《仕學規範》、《自警編》、《說郛》、《古今說海》等書。此類圖書的性質,《提要》說「以上諸書,皆採摭眾說以成編者,以其源不一,故悉列之雜家。」﹝58﹞
﹝55﹞ 說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雜家類》「雜考之屬」末的按語。
﹝56﹞ 說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末的按語。
﹝57﹞ 說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雜家類》「雜品之屬」末的按語。
﹝58﹞ 說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雜家類》「雜纂之屬」末的按語。
117
至於「雜編之屬」,則收有明代陸深《儼山外集》(三十四卷)、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三十二卷)《續集》(十六卷)、清代馮班《鈍吟雜錄》(十卷)等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
案 古無以數人之書,合為一編,而別題以總名者。惟《隋志》載《地理書》一百四十九卷 《錄》一卷,(註)曰:『陸澄合《山海經》以來一百六十家以為此書。澄本之外,其舊書並多零失,見存別部行者惟十二家。』是為叢書之祖,然猶一家言也。左 主《百川學海》出,始兼裒諸家雜記。至明而卷帙益繁,《明史‧藝文志》無類可歸,附之『類書』,真批:不知此作雙引號者何也?豈原為單引文?而改作獨立引文忘記改了? 究非其實,當入之『雜家』,於義為允。今雖離析其書,各著於錄,而附存其目,以不沒蒐輯之功者,悉別為一門,謂之『雜編』。其一人之書,合為總帙而不可名以一類者,既無所附麗,亦列之此門。
按:「雜編之屬」所收,都屬於個人叢書。
又按:《提要》謂兼裒諸家雜說的叢書,始自左圭的《百川學海》。按:左圭輯《百川學海》,事在宋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三)。而在寧宗嘉泰元年(一二○一),俞經、俞鼎孫兄弟已輯編《儒學警悟》一書。《提要》之說偶疏。
今詳細分析《四庫全書》「雜家類」之六類屬所收,「雜學之屬」,多為一家之學 說,由於其書非儒、非道、非法,所以歸之於「雜學」。「雜品之屬」,則多為藝術評論方面的著作。「雜纂之屬」所著錄的,一部分屬叢書,如《說郛》、《古今 說海》等都是叢書;一部分屬類書,如《意林》、《紺珠集》等都是類書;還有一部分則屬雜著筆記,如《事實類苑》。「雜編之屬」所收,大部分為叢書,其中屬 個人叢書的,
118
大部分屬雜著筆記之作。至於「雜考之屬」與「雜說之屬」兩類,所收大部分都是有關考證典籍、訂正訛誤之作,也就是雜著筆記。
根據上述分析,「雜著筆記」類的著作,其性質之特色為不論考證訂譌或記述所見所 聞,都是隨筆記載,不同於體例嚴謹的專門著述;至於其涵蓋的範圍則甚廣。若以《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為準,則「雜著筆記」類的著述,大致隸屬於子部雜家類 的「雜考之屬」及「雜說之屬」;一小部分則隸屬於「雜纂之屬」及「雜編之屬」中。
二、雜著筆記的內容
雜著筆記的內容,十分廣博、繁雜。以所考訂的事物來說,天文、地理、人事、器物,無所不及;以所記讀書內容來說,經、史、子、集,無不涉及。茲舉較具代表性的著作為例,以見雜著筆記之內容。
以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為例。
楊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正德六年(一五一一)進 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丁繼母憂。服闋起故官。十二年(一五一七),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移疾歸。世宗立,起充經筵講官。大禮議起,慎偕庭臣 伏左順門力諫,帝震怒,命執首事八人下獄,於是慎及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聲徹殿庭,帝益怒,下詔獄廷杖之,謫戍雲南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七 月卒,年七十二。生平具《明史》(卷一九二)本傳。
慎自幼警敏,篤好古學,既投荒多暇,於書無所不覽,曾經對人說:「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
119
。」讀書窮理,老而彌勤。在明代的學者中,記誦之博,著作之富,以慎為第一。
升庵的著作,據墓文所載,多達一百又九種。明代焦竑嘗依其性質分為三類刊行:一 為《正集》,所收都是詩文,如《升庵玉堂集》、《升庵文集》、《升庵詩集》、《升庵遺集》、《南中集》、《南中續集》、《連夜吟卷》、《滇南月節詞》、 《高嶢十二景詩》等。二為《雜集》,所收都是慎所選輯批評自為一書者,如《管子敘錄》、《檀弓叢訓》、《水經補注》、《古文韻語》、《禪林鉤玄》、《批選 瀛奎律髓》等。三為《外集》,所收都是雜著筆記類的著作。
按:楊慎所撰雜著筆記之作,為數甚夥。除自編成書的以外,他人為之整理編纂的, 在焦竑前已有多次。如《丹鉛錄》一書,即曾多次纂編。升庵既然博覽群書,又喜為雜著,其考證諸書異同的著作,都以「丹鉛」為名。其中《丹鉛餘錄》(十七 卷)、《丹鉛續錄》(十二卷)、《丹鉛摘錄》(十三卷)三書,皆是升庵自己所編定的,刊於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後來,其門人梁佐,裒合諸錄為一編, 刪除重複部分,定為二十八類,名曰《丹鉛總錄》,嘉靖中刊於上杭。到了萬曆中,四川巡撫張士佩重刊慎集,以諸錄及《譚苑醍醐》等書刪併為四十一卷,附於集 後。清《四庫全書》據浙江范懋柱天一閣藏本錄寫的本子,則是三錄與《總錄》並行。萬曆中,焦竑以升庵的著作大部分是偏部短記,易於散佚,乃廣為搜蘿,依其 性質,分為《正集》、《雜集》、《外集》三類刊行。《正集》收詩文十五種,《雜集》收書八十三種,《外集》收書三十八種,則都屬於考證論議方面的作品。這 三集於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刊行,顧起元校並〈序〉,汪煇撰〈跋〉。
《外集》所收雜著筆記方面的著作,共有三十八種,其目如下:
120
《丹鉛錄》。《丹鉛總錄》。《丹鉛別錄》。《丹鉛要錄》。《丹鉛閏錄》。《丹鉛贅錄》。《丹鉛續錄》。《丹鉛餘錄》。《丹鉛摘錄》。《秇林伐山》。《清暑錄》。《墐戶錄》。真按:詞:墐1 〔jn ㄐ〡ㄣˋ〕〔《廣韻》渠遴切,去震,群。〕1.用泥土塗塞。《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蟄蟲咸俯在內,皆墐其戶。” 鄭玄 注:“墐,為塗閉也。” 孔穎達 疏:“墐,塗也。” 唐 宋之問 《冬霄行》:“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戶墐兮行人絕。” 清 馮桂芬 《擬遣弁齎餉馳迎向師啟》:“民棄其居,通衢闤闠之間,皆墐其戶。”2.溝上的路。《國語‧齊語》:“陸、阜、陵、墐、井、田、疇均,則民不憾。” 韋昭 注:“墐,溝上之道也。”3.通“ 殣 ”。掩埋。《詩‧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毛 傳:“墐,路冢也。” 孔穎達 疏:“墐者,埋藏之名耳。”墐2 〔qn ㄑ〡ㄣˊ〕〔《廣韻》巨巾切,平真,群。〕粘土。參見“ 墐2泥 ”。 《莊 子闕誤》。《楊子巵言》。《巵言閏集》。《譚苑醍醐》。《經言指要》。《升庵經說》。《升庵詩話》。《詩話補遺》。《墨池瑣錄》。《古諺》。《古今風 謠》。《詞品》。《詞品拾遺》。《希姓錄》。《謝華啟秀》。《千里面談》。《寫韻樓雜錄》。《晴雨曆》。《錄異記》。《異魚圖贊》。《龍宇雜出》。《蒼珥 紀遊》。《滇程記》。《滇載記》。《山海經補註》。《■籛■筆》。真按:谷瓦 真按:虫希
焦氏將上列三十八種雜著筆記,彙為《外集》一百卷。為方便檢索,復依其性質,分類排比,得二十七類。顧起元〈序〉云:「《外集》(部帙)尤多,異者疏之,同者合之,復者刪之,真按:疑為複之訛! 互者仍之,疑者闕之,誤者正之。就一部之中,別之以類;就一類之內,辨之以目。巨細畢收,綱維不紊。」此二十七類之目為:
天文(卷一卷二)。地理(卷三至卷七)。宮室(卷八卷九)。人物(卷十至卷十 四)。器用(卷十五至卷二十二)。飲食(卷二十三)。經說(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七)。史說(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五)。子說(卷四十六至卷四十八)。雜說(卷四 十九至卷五十一)。文藝(卷五十二卷五十三)。文事(卷五十四至卷五十六,謝華啟秀及四六)。人事(卷五十七至卷五十九)。文事(卷六十卷六十一,理學及 科舉)。瑣語(卷六十二)。俗言(卷六十三)。古文韻語(卷六十四)。古音略例(卷六十五)。騷賦(卷六十六)。詩品(卷六十七至卷七十八)。古今風謠 (卷七十九)。古今諺(卷八十)。詞品(卷八十一至卷八十六)。字說(卷八十七至卷九十三)。畫品(卷九十四)。動物(卷九十五至卷九十七)。植物(卷九 十八至卷一○○)。
每一類又分細目,如卷十至卷十四之「人物」,分「官制」、「兵農」、「隱逸」、「養生」、「仙釋」、「婦女」等目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