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August 31, 2008

221

 章學誠《校讎通義‧補鄭篇》:“昔王應麟以《易》學獨傳王弼,《尚書》止存偽孔傳,乃鄭玄《易注》、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暫以臆定了! 《書注》之見于群書者,為《鄭氏周易》、《鄭氏尚書注》。又以四家之詩獨《毛傳》不亡,乃採“三家詩說之見于群書者,為《三家詩考》,嗣後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綴輯佚文,搜羅略遍”。章學誠追溯輯佚之源,從南宋王應麟說起。總之,宋人已有輯佚書者,無可懷疑。

 輯佚方面貢獻最大的還是清朝人。清乾隆修《四庫全書》,安徽學政朱筠奏請從《永樂大典》中輯集佚書,得到批准。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云:“康熙中徐乾學即有輯錄《永樂大典》散見各書之議。真按:徐乾學與永樂大典 後乾隆元年全祖望寓李紱京宅,真按:全祖望與李紱 因李得借《大典》,日各讀二十卷,以所簽分令四人鈔之,計鈔出高氏《春秋義宗》一百五十卷、王安石《周官新義》六十卷、《曹放齋詩選》、真按:全祖望與永樂大典 《劉公是文鈔》、《唐說齋文鈔》、史真隱《尚書》、《周禮》、《論語》解、《二袁先生文鈔》及永樂《寧波府志》諸書。杭世駿《讀禮記集說》所採元人學說,亦大半輯自《大典》。四庫館開,浙江採進遺書中已有鈔存《大典》內《考工記》六本。真批:然則此亦猶前此全祖望等所輯也. 當 時校辦《大典》,以周永年為最盡力。除就《大典》校補、校正各書不計外,其已輯出收入《四庫》之書,著錄者凡三百八十五種四千九百二十六卷,存目者凡一百 二十七種。”按:明隆慶三年盛時選所刻《名公書判清明集》十四卷,即嘉靖後期張四維參與重抄《永樂大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黃永年先生指出“這是 從《大典》輯佚書之始”。真按:永樂大典的輯佚史 真按:永樂大典的輯佚功能 張 四維同時還從《永樂大典》中抄出《折獄龜鑑》二卷,隆慶五年淮安知府陳文燭序而刻之。只是這時的輯佚仍帶偶然性,真正大規模從《大典》輯佚書仍是清人所 為。當時四庫館臣輯出的重要典籍如《元和姓纂》、《舊五代史》、《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直齋書錄解題》、《宋景文集》、《彭城集》、《宋元憲集》等,都 是赫赫有名的。

222

  嘉慶中修《全唐文》,又從《大典》輯出佚文不少。徐松與修《全唐文》,利用這一時機,輯出《宋會要》五百卷、《宋中興禮書》三百卷、《中興禮書續編》八十卷等大部頭佚書。從《永樂大典》中輯佚書,對清代輯佚事業有較大影響。

  清代輯佚之風大盛,成果累累,其中較重要的如: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六百零一種七百零一卷(據《中國叢書綜錄》)《續補》二十種二十一卷(據王紹曾師主編《山東文獻書目》)。

  黃奭,《黃氏逸書考》三百四十一種二百九十一卷(附刻七種非輯佚書未計)、《漢學堂知足齋叢書》二百十五種二百十五卷。以上兩叢書重複者只占少部分,當合觀之。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作者三千四百九十六人。

  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七十九種八十一卷、《漢魏遺書鈔》一百零四種附四種共一百零八種一百十七卷。

  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二百六十九種二百七十四卷、《補編》一百三十八種一百三十八卷、《十三經漢注》四十種四十卷、《經籍佚文》一百十六種一百二十一卷,合計五百六十三種五百七十三卷。

  民國間魯迅先生有《古小說鉤沉》,建國後郭紹虞先生有《宋詩話輯佚》,都是典型的輯佚之作。

  關於輯佚書的總成績,可參考孫啟治、陳建華《古佚書輯本目錄》。

 (三)輯佚的方法

 輯佚的主要任務是把佚文找全,盡可能按原書的順序排纂好。

 佚文到何處去找?主要有:(1)古注。如酈道元《水經注》、《世說新語》劉孝標注

223

、《文選》李善注、《史記》三家注(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三國志》裴松之注、《後漢書‧志》劉昭注、《十三經注疏》引漢魏六朝舊注。(2)類書。如《北堂書鈔》、《初學記》、《藝文類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玉海》、《永樂大典》等。(3)小學書。如《原本玉篇》、《一切經音義》、《經典釋文》等。(4) 其他漢魏六朝隋唐古書。例如《開元占經》內有不少佚書引文,歷代史書中有不少詔令、奏議及一般詩文,應廣事網羅。搜輯詩文,應重點利用文學總集,如《文 選》、《古文苑》、《文苑英華》、《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唐文粹》等等,許多作家的詩文集亡佚了,可從總集中輯得不少佚文。

  佚文排纂很有學問,要對古書進行研究,明白古書體例。對於佚文本身也要進行校勘,有些引文不止見於一處,文字互有出入,應在小注中注明。經書佚注,應照經文順序排列。詩文可先詩、後文,依文體分類排,亦可編年排列。

  佚文出處應注出,早期輯佚書不注出處,是不科學的,不便查核。《二十四史》中《舊五代史》是輯本,卻不注每條佚文的出處,就不科學。劉承幹得到邵晉涵原本,有出處,刻出來了,《百衲本二十四史》又據劉刻影印,就有特殊價值。

  古人引書有時節引、有時引其大義,並且又不加省略號和引號,往往不知起訖,應熟悉古人引書通例,才能正確輯出佚文。

 下面舉三條例子,說明輯佚之不易。

 (1)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舉了一條例子:《水經》“河水又東過砥柱間”注:“劉向敘《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 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這段話被馬國翰認為是劉向《晏子春秋敘》而輯入《七略別錄》中。其實這是《晏子春秋》的原文,不是劉向的話。“劉向敘” 指的是劉向編定的意思。前面講校勘時還舉過秦恩復誤輯《鬼谷子》佚文的例子,那是因為《御覽》的錯誤而引起的

224

  (2) 我曾在書店買到一本《明州阿育王山志》,是明朝郭子章編寫的。寧波阿育王山有阿育王寺,六朝時所創,唐宋以來屢經修繕,文字記載及詩詞歌詠亦復不少,明萬 曆間郭子章輯為此志,其中保存了不少碑刻文獻。這些文獻當然越早的就越受人重視,其中有兩位唐朝人于季友、范的的詩,人各一首,而且是唱和之作,刻在碑 上。清代乾嘉時期的金石學家王昶在著名的《金石萃編》中收入了這兩首詩:

  ①《范處士在育王寺書碑因以寄贈》 明州刺史于季友

  墨妙復辭雄,扁舟訪遠公。

  □天書梵□,霜月步蓮宮。

  跡寄雙林下,名留劫石中。

  遙知松徑望,棠葉滿山紅。

  ②《時在育王寺書石字奉酬□丞使君寄贈四韻,依次用本韻》處士范的上

  拙藝荷才雄,新詩起謝公。

  開緘光佛域,望景動星宮。

  風雪文章裡,書鐫琬御名中。

  將誰比佳句,霞綺散成紅。

孫 望先生《全唐詩補逸》即據《金石萃編》收入此二詩。其中于季友詩“□天書梵□”缺 二字,孫先生注稱趙紹祖《金石文鈔》作“雲天書梵字”。萬曆本《明州阿育王山志》則作“雪天書梵字”,看來“字”字已無問題。“雲天”和“雪天”就有了分 歧。首先我們要考察二詩作於何時。這兩首詩刻于明州(寧波)《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後,這塊碑原是唐代萬齊融撰,徐嶠之書,後毀。于季友為明州刺史,乃請范 的重書,末有大和七年十二月一日于季友《後記》,可知重寫刻石即在大和七年十二月一日。這是隆冬蠟月,可見作“雪”字是無季節上的錯誤的

225

。那麼當時有沒有下雪呢?我們看范的和詩,有“風雪文章裡”之句,知道當時確實下了雪。這樣看來作“雪天書梵字”是合情合理。如果作“雲天”,則無的放矢,與“霜月”亦不對,與范的和詩“風雪文章裡”亦不相應,可見當作“雪”字。這就解決了兩個缺字問題。

  范的詩中還有個問題:“書鐫琬御名中”,孫望先生把“琬御名” 改為“琬琰”,他解釋說:“詩中琬下原是‘御名’兩字。蓋避武宗諱不書。武宗名炎。則詩中此字原當作琰可知。然則詩之作在太和間,鐫石則在武宗會昌中,其 間相去固將十載矣。”孫望先生說是“琬琰”,這沒問題,但是,唐武宗名“李炎”,不名“李琰”,為什麼要用“御名”二字代替“琰”字呢?琰字不是御名。這 是一處講不通的地方。事實上,王昶《金石萃編》刻于清嘉慶十年,那時的皇帝嘉慶名“顒琰”,這個“御名”二字指的是嘉慶皇帝,不是唐武宗。我拿萬曆本《明 州阿育王山志》相校,發現“琬”下係“珋”字,這應是“琰”之誤,但至少說明明朝郭子章所見此詩不作“御名”二字,所以說孫望先生的解釋不妥。再根據這種 解釋推斷刻石在會昌中,就更不妥了。

  (3)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前有“佚文”,其中有二條 

  A.孫叔敖冬日黑裘,夏日葛衣。(《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九引)

  B.孫叔敖相楚,糲飯菜羹,枯魚之膳。(同上卷一百四十三引)

  其實兩條出於一段話,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糲飯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色,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 則良大夫也。”《北堂書鈔》係節引,且羔裘誤為黑裘。所以王先慎誤為《韓非子》佚文(參王君南《玉函山房輯佚書研究》)真按:疑有敓文! 。可見輯佚是很複雜的,要找佚文,還要鑑別考訂佚文,稍有不慎,就會出錯。

226

二、辨偽

(一)什麼叫“偽書”

  所謂偽書,就是一書的公認著者及時代並非這書的真正著者及時代,這書即被稱為偽書。例如《神農本草經》相傳為上古時期神農作,《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作,《列子》相傳為先秦列禦寇作,都是偽書。書中有假的史料,或者書的版本被人做了手腳,如以明刊本冒充宋本,都不在“偽書”之列。真按:偽書的範限

 (二)作偽的動機

 作偽有有意為之的,也有無意為之的。有意為之,就有個動機問題。這裡總結為六條。

  1.傳道

  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種觀念影響了中國秦漢以來的學風,大部分學者都有一種貴古賤今的傾向,認為古代的東西可信,古代的東西價值大。這是在著書立說中托古以傳道的思想基礎。真按:此句不太通!-與上下文更不易讀. 早 在先秦時期,儒家托之於周公,農家托之於神農,道家托之於黃帝,《漢書‧藝文志》中多有揭示。兵家之書《十六策》、《將苑》、《心書》,均題諸葛亮撰, 《四庫提要》指出“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托于亮”。唐代天文數學大家李淳風的著作,根據歷代史書的記載,是越往後代越多。《舊唐書‧經籍志》只著錄五種,經 過宋元明清,竟逐步增加到二十七種。《四庫提要》對此有這樣的感嘆:“夫古書日亡而日少,淳風之書獨愈遠而愈增,其為術家依托,大概可見矣!”數術之書除 托名李淳風外,還經常托名晉代郭璞、明代劉基等。凡古人著述,無非心血之所寄,甚或累世相傳之經驗,若謂作者不欲自舉其名,殆無人信,真按:此句不太通!-有點文白夾雜之感! 其所以依托他人,則在借重他人之名以傳其書

227

。《天祿閣外史》,舊題漢黃憲撰,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十六云:“崑山王舜華,名逢年,有高才奇癖,著《天祿閣外史》,托于叔度以自鳴。”是對這種動機的直接揭示。

  2.射利

  為獲得金錢而造偽,久已有之。《北史‧劉炫傳》:“時牛弘奏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餘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又如,《術數記遺》,舊題漢徐撰,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嶽之簡化… 北 周甄鸞注。《隋書‧經籍志》具列徐岳、甄鸞著述,獨無此書。至《新唐書‧藝文志》才加著錄。又序中所言史事,多與正史不符。書中注文與正文又多不相蒙。 《四庫提要》因此指出:“唐代選舉之制,算學《九章》、《五曹》之外,兼習此書。此必當時購求古算,好事者因托為之,而嫁名于岳耳。”這種以牟利為目的的 造偽現象在後來雕版印刷盛行之後尤多。如《筠軒清秘錄》,舊題董其昌撰,實際上是把張應文的《清秘藏》二卷析為三卷,又偽撰陳繼儒的序,以取信于人。《四 庫提要》指出:“書賈以其昌名重,故偽造繼儒之序以炫俗射利耳。”

  3.炫名

  名垂青史,這是很多人的願望。真批:愚以前的層次亦次于此. 但有的人為此而不擇手段,竊取他人成果,在學術界不乏其例。真按:古人抄襲劣行 《化書》,舊名《齊丘子》,題南唐宋齊丘撰,《四庫提要》引宋代陳景元云:“譚峭景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昇之簡化…○本書前有畢昇、盧象昇之昇不簡化作升,若體例能一,則又何惑焉;然即一書體一,而全國體不一,又何敢猝讀新中國之書矣! 在 終南著《化書》,因游三茅,歷建康,見齊丘有道骨,因以授之……齊丘遂奪為己有而序之。”又有為先人造偽者,如《肅雝集》,舊題元女子鄭允端撰,錢惟善、 杜寅序,《四庫提要》認為“詞意淺弱,失粘落韻者不一而足。錢惟善等皆一代勝流,不應濫許至是”。嗣考集中《桃花集句》所謂“從教一簇開無主,終不留題崔 護詩”者,楊循吉《吳中往哲記》以為蘇州李氏女子所作。又《碧筒》一首作於王夫人席上者,結有“可笑狂生楊鐵笛,風流何用飲鞋杯”句

228

。 鐵笛,楊維楨號。明瞿佑《歸田詩話》卷下《香奩八題》條:楊廉夫(維楨)“或過杭,必訪予叔祖,宴飲傳桂堂,留連累日。嘗以《香奩八題》見示,予依其體作 八詩以呈,……廉夫加稱賞,謂叔祖云‘此君家千里駒也’,因以‘鞋杯’命題。予製《沁園春》以呈”。楊維楨《香奩八題》有自序,作於至正丙午(1366)春三月。以鞋杯命題又在其後。據允端小傳,鄭允端卒於至正丙申(1356)。也就是說,鄭允端《肅雝集》中所載允端《碧筒》詩已詠及她死後十年之事,顯然不是鄭氏之作。根據這些事實,《四庫提要》推測:“此殆允端原有詩集,歲久散佚,而其後人贗撰刊行。”果如此,則其作偽動機亦在於炫名。

  4.爭勝

   學術爭論,本來是為澄清事實。但有些文士背離了這一宗旨,為求一時之勝,竟偽造 證據。三國時魏國學者王肅曾公布了《孔子家語解》二十一卷,肅自序云:“鄭氏學行五十載矣,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孔子 二十二世孫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書,昔相從學,頃還家,方取以來。與予所論,有若重規疊矩。而恐其將絕,故特為解,以貽好事之君子。”當時博士馬昭曾經 說過:“《家語》王肅增加,非鄭玄所見,肅私定以難鄭玄。”(《禮記‧樂記》疏引)宋代王柏《家語考》則說:“四十四篇之《家語》乃王肅自取《左傳》、 《國語》、《荀》、《孟》、二《戴記》割裂織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肅自為也。”《四庫提要》云:“出于王肅手無疑。”《四庫簡明目錄》云:“《家語》雖名見 《漢志》,而書則久佚。今本蓋即王肅所依托,以攻駁鄭學。”果如諸家所論,則王肅偽竄《孔子家語》,目的在於爭勝。真按:王肅之為人 明代楊慎也有類似的行為。《四庫提要》在《升庵集》條說:楊慎“往往恃其強識,不及檢核原書,致多疏舛。……又恃氣求勝,每說有窒礙,輒造古書以實之”。真按:楊慎之為人 楊慎不是與某個人爭勝,而是“睥睨一世,謂無足以發其覆”(《四庫提要‧丹鉛錄》),歸根結底,也是為了爭勝

229

  在政治舞臺上,為了打擊政敵,也有使用製造偽書這一手段的。唐人小說《周秦行紀》是李德裕的門人韋瓘偽造而托名於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的,其中有對君主的不敬之語,李德裕據以作《周秦行紀論》,攻擊牛僧孺。真按:李德裕之為人 又如《碧雲騢》,題梅堯臣撰,實為魏泰偽造。《四庫提要》說:“泰為曾布婦弟,故嘗托梅堯臣之名撰《碧雲騢》,真按:詞:【碧雲騢】1.亦作“ 碧雲霞 ”。良馬名。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事志》:“ 太宗 朝, 府州折御卿 貢馬特異,格不甚高而日行千里。口旁有碧紋如雲霞,因目曰:‘碧雲霞’。”2.書名。 魏泰 作,托名 梅堯臣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二:“﹝ 魏泰 ﹞有一書,譏評巨公偉人闕失,目曰《碧雲騢》,取 莊獻 明肅太后 垂簾時, 西域 貢名馬,頸有旋毛,文如碧雲,以是不得入御閑之意。嫁其名曰都官員外郎 梅堯臣 撰。” 鈕琇 《<觚賸續編>自序》:“《碧雲騢》實敗友聲,《黑心符》奚關世教。” 以詆文彥博、范仲淹諸人。”(見《四庫提要‧臨漢隱居詩話》)真按:魏泰之為人 《邵氏聞見後錄》引王銍《跋范仲尹墓》云“范仲淹與歐陽修、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誌之簡化字! 梅堯臣立朝同心”,托名梅堯臣攻擊文彥博、范仲淹,用心是很明白的。

  5.逃禁

   由於政治原因,一些書不能以真正作者的名義流傳,不得不改題作者。例如《子華 子》,舊題先秦晉國程本撰,《四庫提要》認為:“殆能文之士發憤著書,托其名于古人者。觀其篇末自敘世系,以程出于趙,眷眷不忘其宗,屬其子勿以二心以事 主,則明寓宋姓。其殆熙寧、紹聖之間宗子之忤時不仕者乎?”如果這一推論不誤,那麼《子華子》之所以托名以行,在於真正的作者是一位“忤時”者。自舉其 名,該書是得不到流通的,甚至還會帶來其他麻煩。又如《全唐詩話》,舊題宋尤袤撰,《四庫提要》說:“考周密《齊東野語》載賈似道所著諸書,此居其一。蓋 似道假手廖瑩中,而瑩中又竊據舊文(按:舊文,指計有功《唐詩紀事》),飾塞責。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以臆暫定也. 後人惡似道之奸,改題袤名,以便行世。”可見,《全唐詩話》被改題尤袤,動機在“惡似道之奸”,若以賈似道的名義行世,世人不會接受。

  6.避嫌

  一般人對於名譽都是十分愛惜的,有些作品雖然能夠被普通讀者接受,但為正統觀念所不容。例如描寫男女愛情甚至男女交歡的作品,被認為有傷風化,孔子曰“鄭聲淫,放鄭聲”,即是針對愛情詩歌而言的。《金瓶梅》是一部描寫市民生活的作品,事涉淫穢,

230

作者不願直署其名,而是自稱“蘭陵笑笑生”,弄得幾百年來的讀者們猜不透作者的真實姓名。但是,作者沒有把作品托名別人,而是使用了自己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別號,因而不是作偽。五代時期的和凝在同樣性質的問題面前,就採取了作偽的辦法。《夢溪筆談》卷十六:“和魯公凝,真按:和凝 有艷詞一編,名《香奩集》。凝後貴,乃嫁其名于韓偓。今世傳韓偓《香奩集》,乃凝所為也。”胡應麟說:“有恥于自名而偽者,和氏《香奩》之類是也。”其實,和凝是怕損害自己的名聲,怕因此而遭世人嫌棄,才嫁名他人的。真按:敢做不敢當的典範

(三)作偽的主要手段

  所謂作偽的手段,是指製造偽書所需要的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十一種。

 1.作者假托他人

 上面舉過的《香奩集》、《碧雲騢》、《子華子》、《天祿閣外史》等,都是由作者本人托名他人而造成的偽書。此類例子較多,不再詳舉。

 2.後人改題著者

  古書流傳一段時間之後,由於某種原因,作者被改變了。上文舉過《全唐詩話》,本來 是廖瑩中代賈似道而作,後人惡賈似道之奸,改題尤袤,這就造成了偽書。又如《管子注》,舊題房玄齡撰。晁公武認為是尹知章托名房玄齡。《四庫提要》根據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尹知章注《管子》三十卷,並未另著錄房玄齡注本,認為:“知章本無托名,殆後人以知章名微,玄齡名重,改題之以炫俗耳。”《四庫提 要》的結論比晁公武合理。

  3.割去序跋

  在版本學上,割去原有序跋冒充古本者不勝枚舉,那是書賈偽造舊本的手段。但這種手段有時連真正的作者也改變了,於是在偽造舊本的同時也造出了一部偽書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