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七、 《奇觚室吉金文述》二十卷 清劉心源撰。八、《周金文存》六卷附《補遺》鄒安輯。九、《貞松堂集古遺文》十六卷《補遺》三卷《續編》三卷 羅振玉撰集 羅 福頤橅。十、《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十八卷 劉體智輯。十一、《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 羅振玉輯。十二、《積微居金文說》楊樹達撰。
通考類的著作,有下列數種:
一、《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撰。二、《金文叢考》四卷《金文餘釋之餘》一卷 郭沫若撰。三、《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八冊 郭沫若撰。四、《商周彝器通考》二冊 容庚撰。
宋代、清代及近世如此繁夥的金文著作,在學術上產生什麼作用呢?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說史料》一節〈文字記錄的史料〉一項中說:
金 文之研究,以商、周彝器為主。吾前已曾言其美術方面之價值矣,今更從文字款識上有 所論列。金文證史之功,過於石刻,蓋以年代愈遠,史料愈湮,片鱗殘甲,罔不可寶也。例如周宣王伐玁狁之役,實我民族上古時代對外一大事,其跡僅見《詩 經》,而簡略不可理;及小盂鼎、虢季子白盤、不■敦、梁伯戈諸器出世,經學者悉心考釋,然後茲役之年月、戰線、戰略、兵數,皆歷歷可推。(原注:今人王國 維有〈鬼方昆夷玁狁考〉及〈不■敦蓋銘考釋〉兩篇,考證茲役,甚多新解。)又如西周時民間債權交易準折之狀況,及民事案件之裁列,古書中一無可考,自曶鼎出,真按:詞:曶1 〔h ㄏㄨ〕〔《廣韻》呼骨切,入沒,曉。〕同“ 昒1 ”。1.疾速。《文選‧揚雄〈羽獵賦〉》:“昭光振燿,蠁曶如神。” 李善 注:“蠁曶,疾也……曶與忽同。” 元 揭傒斯 《春日雜言》詩之一:“常恐天與地,變化曶已朽。”參見“ 曶曶 ”。2.輕忽。《漢書‧揚雄傳贊》:“用心於內,不求於外,於時人皆曶之。” 顏師古 注:“曶與忽同,謂輕也。”3.極小的度量單位名。《後漢書‧律曆志中》:“夫數出於杪曶,以成毫氂,毫氂積累,以成分寸。”《後漢書‧律曆志贊》:“象因物生,數本杪曶。”4.見“ 曶鼎 ”。5.古劍名。《荀子‧性惡》:“ 文王 之錄, 莊君 之曶, 闔閭 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楊倞 注:“﹝曶,﹞ 楚莊王 之劍名……曶,劍光采慌忽難視,以形為名也。”6.“ 笏 ”的古字。古代大臣朝見君主時所執的手板。《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帶,搢曶夾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洪頤煖 校:“曶,《太平御覽》卷六九二引作‘笏’。曶,古笏字。” 推釋之即略見其概(原注: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釋「曶鼎」文最好)真按:詞:【曶鼎】 西周 中期青銅器。高二尺,圍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僅存銘文四百零三字。記 周王 對 曶 的策命, 曶 與其他貴族進行奴隸交易和訴訟事。見 清 阮元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 。餘如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字數抵一篇《尚書》,典章制度之藉以傳者蓋多矣。又如秦〈詛楚文〉,於當時宗教信仰情狀、兩國交惡始末,皆有關係
222
, 雖原器已佚,而摹本猶為瓌寶也(原注:〈詛楚文〉摹本見《絳帖》,《古文苑》有釋文)。若衡以吾所謂抽象的史料者,則吾曾將金文中之古國名,試一蒐集,竟 得九十餘國,其國在春秋時已亡者,蓋什而八九矣。若將此法應用於各方面,其所得必當不乏也。至如文字變遷之跡,賴此大明,而眾所共知,無勞喋述矣。
今再就金文在考訂古籍方面的作用,舉數例言之:
一、訂正古書的錯誤
《顏氏家訓‧書證篇》云:「《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 綰等,議於海上。』諸本皆作山林之林。開皇二年五月,長安民掘得秦時鐵稱權,旁有銅塗,鐫銘二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盡屏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 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鼎(音則),不■歉疑者,皆明■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灋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刻辭 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滅,見存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其書兼為古 隸,余被敕寫讀之,與內史令李德林對見。此稱權今在官庫,其丞相狀字,乃為狀貌之狀,片旁作犬,則知俗作隗林,非也,當為隗狀爾。」
二、參證經義
223
《禮記‧祭統》云:「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 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之。……故衛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 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與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 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衛孔悝之鼎銘也。」
按:此引銘以證經文「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之義。
三、可為訓詁之資
《詩經‧鄭風‧羔裘》一詩,是歌頌大夫之賢能,優於政事,不涉危亂之事的詩。全 詩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云:「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其中「舍命不渝」一句,《毛傳》云:「渝,變也。」鄭《箋》云:「舍猶處也;之 子,是子也。是子處命不變,謂守死善道,見危授命之等。」清代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縣挖掘到毛公鼎,銘文多達四百九十七字,其中「■命」「舍命」之詞數見,真按:上甫下又 例如銘文曰:「自今出入,■命于外,真按:上甫下又,按此當為敷之本字也. 厥非先告父■,真按:外广內音 父■舍命,真按:外广內音 毋又敢■■命于外。真按:上甫下又 真按:春从心不从日 」王國維在〈毛公鼎銘考釋〉及〈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二文中,認為「舍命」與「■命」、真按:上甫下又 「布命」同義,真按:敷、布雙聲疊韻也. 都是傳達命令的意思。屈萬里先生在《詩經釋義》一書裡,就採用了王國維的說法。這是用金文改正舊時訓詁的一例。
224
四、可為考史之資
以散氏盤為例。散氏盤,又稱夨人盤。高二○‧六公分,口徑三四‧六公分。附耳。 腹飾夔紋,足飾饕餮紋。腹內銘文十九行,三五七字。這篇銘文是記載夨人撲伐散邑,因而劃分疆界及盟誓的事。如《戰國策‧趙策》所謂「三分趙國壤地,著之盤 盂。」一類的事情。這篇銘文,前半段敘兩國疆界所經之道,立表以為標識;中敘兩國官員履勘之事;真按:詞:【履勘】實地勘測。 清 馬建忠 《借債以開鐵道說》:“ 中國 鐵道未經監工估計,而由 津 至 京 ,聞有一 英國 監工嘗為履勘。” 末敘兩國誓辭及繪圖釁器。銘文的性質,類似後世的協約、合同。透過這篇銘文,可以考見西周時代散國和夨國打仗議和的經過,可以補史書的不足。
五、在文學上的價值
清代龔自珍《商周彝器文錄‧序》說:
三代以上,無文章之士,而有群史之官。群史之官之職,以文字刻之宗彝,大氐為有土之孝孫,使祝嘏告孝慈之言,文章亦莫大乎是,是又宜為文章家祖。
近人黃公渚《周秦金石文選‧緒言》說:
古文之精嚴雅潔者,莫如金石文字。而周秦金石諸作,上接典、謨、雅、頌之緒,下導兩漢碑刻之先,尤為崇閎雋偉之鉅製。……大氐金石文字,皆有法度,其文大半出太史手筆,故立言皆有史法
225
。文之有史法者,乃可以傳千秋,《史》、《漢》之所以號稱卓絕者,有史法故也。況周秦金石諸作,尤在其上乎。後之學文者,不當於此中求之乎?……金石文字,既為太史氏所作,然則讀金石文字者,不啻為太史氏親炙弟子,不猶愈於讀《史》、《漢》乎?
此編所錄銘文有〈非非盤銘〉、〈五鳳盤銘〉、〈熹平盤銘〉、〈元壽鏡銘〉、〈千秋萬歲鏡銘〉、〈尚方仙人鏡銘〉、〈新莽量銘〉等。
第五節 石刻
刻石之風,流行於秦、漢之世,而極盛於東漢。漢末群雄並起,天下紛亂,魏武帝以天下凋敝,禁止立碑,刻石之禁,至南朝而不改。到了隋唐,刻石之風又盛,事無大小,多刻石以記之。
石刻的內容繁富。清代龔自珍《說刻石》,談到古代刻石之事有九。他說:
帝 王有巡狩則紀,因頌功德,一也;有畋獵游幸則紀,因頌功德,二也;有大討伐則紀, 主於言勞,三也;有大憲令則紀,主於言禁,四也;有大約劑大詛則紀,主於言信,五也;所戰、所守、所輸糧、所瞭敵則紀,主於言要害,六也;決大川、濬大 澤、築大防則紀,主於形方,七也;大治城郭宮室則紀,主於考工,八也;遭經籍潰喪、學術歧出則刻石,主於考文,九也。九者,國之大政也,史之大支也。或紀 於金,或紀於石。石在天地之間,壽非金匹也。其材巨形豐,其徙也難,則壽侔於金者有之,古人所以舍金而刻石也與?
226
石刻的種類也很多,常見的有:
一、碑
碑之名始於周代,起初是為致用而設,不是作為刻辭之用。碑最早的功用有三:
㈠為了繫牲口。《禮記‧祭義》云:「祭之日,君牽牲,穆答君,卿大夫序從。既入廟門,麗于碑。」鄭玄《注》云:「麗,猶繫也。真按:麗繫豈疊韻? 」孔穎達《疏》云:「君牽牲入廟門,繫著中庭碑也。」
㈡為了識日影。《儀禮‧聘禮》:「飪一牢,鼎九,設于西階前,陪鼎當內廉,東面 北上,上當碑南陳。牛、羊、豕、魚、腊、腸、胃同鼎,膚、鮮魚、鮮腊設扃鼏……。」鄭玄《注》云:「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 麗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唐賈公彥《疏》云:「言所以識日景者,《周禮‧匠人》云『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者,自是正東西、南 北。此識日景,唯可觀碑景邪正,以知日之早晚也。」
㈢用以下棺。《禮記‧檀弓》下云:「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 封,將從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般,爾以人之母嘗巧,則豈不得以?其母以嘗巧者乎?則病者乎?噫!』弗果從。」鄭玄 《注》云:「言視者時僭天子也。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真按:詞:【鹿盧】1.亦作“ 鹿櫨 ”。古時引以下棺或置井上以汲水的滑車或絞盤。《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 漢 鄭玄 注:“豐碑斮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繞。天子六繂四碑,前後各重鹿盧也。”《古文苑‧王褒<僮約>》:“屈竹作杷,削治鹿盧。” 章樵 注:“鹿盧引綆以汲井。” 明 高啟 《題美人對鏡圖》詩:“曉院鹿盧鳴露井,玉人夢斷梨雲冷。”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古人謂物圓可轉,及形圓腰細者,其音近於胡盧……汲具鹿盧是也。”參見“ 轆轤 ”。2.見“ 鹿盧劍 ”。 下棺以繂繞。真按:詞:繂1 〔l ㄌㄩˋ〕〔《廣韻》呂卹切,入術,來。〕1.粗繩索。《詩‧小雅‧采菽》“汎汎楊舟,紼纚維之” 毛 傳:“紼,繂也。” 孔穎達 疏:“ 孫炎 曰:‘繂,大索也。’ 李巡 曰:‘繂竹為索,所以維持舟者。’”《新唐書‧循吏傳‧何易于》:“刺史 崔朴 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 益昌 旁,索民挽繂。”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峽山松》:“至明,則舟人解繂已數里,悵然不能忘。”此用于系舟或挽舟。《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 漢 鄭玄 注:“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繞,天子六繂四碑。” 孔穎達 疏:“下棺以繂繞者,繂即紼也。以紼之一頭繫棺緘,以一頭繞鹿盧。”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碑碣》:“天子諸侯葬時,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貫繂索,懸棺而下,取其安審。事畢,因閉壙中。”此用于懸棺下墓穴。2.縫緝衣邊。《禮記‧玉藻》“士練帶,率下辟” 漢 鄭玄 注:“率,繂也。” 孔穎達 疏:“士用孰帛練為帶,其帶用單帛,兩邊繂而已。繂謂緶緝也。”3.皮革做的玉墊。《文選‧張衡〈東京賦〉》:“藻繂鞶厲。” 李善 注:“繂,以韋為之,所以藉玉也。” 天子六繂四碑,前後各重鹿盧也。」唐孔穎達《疏》云:「凡言視者,不正相當比擬之辭也,故〈王制〉云:『天子之三公視公侯,卿視伯,大夫視子男』是也,故云言視僭天子也。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者,以禮廟庭有碑,故〈祭義〉云:『牲人麗于碑。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