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August 31, 2008

225

  第三章 漢代的史傳散文

      一

  漢代的史傳散文,有特出的成就,其原因是這個時代誕生了偉大的歷史散文家司馬遷,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優秀的歷史散文家班固,這兩個人前後輝映,給漢代散文史 寫下光明燦爛的一頁,也給後世無窮的影響。它和左傳、國語合稱左、國、史、漢,為古文學家必讀的史籍,其影響力駕凌國語,識見則超越國策,在歷史文學中, 古今獨步。

  司馬遷,其先祖為周之史官,父親司馬談,學天文、周易、道論等書,武帝時仕為太史公。其家鄉住在古來以山水險惡著稱的龍門峽附近,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韓城 縣。司馬遷之具有豪邁的氣象,卓拔的識見,實與家庭以及山川之靈秀陶冶有關。司馬遷十歲學古文、二十歲後周遊大江南北,為郎中時,曾征服西南夷,足跡所 至,遍及甘肅、陝西、山西、直隸,江蘇、浙江、河南、湖南、山東、四川、雲南等省,也因為這樣,成就了他著述史記的見識力。其後他三十六歲時復奉命出使西 南,那年剛好武帝行泰山封禪的事,他的父親司馬談任職太史公,滯留在洛陽地方,不能參預其事,憂憤將卒,恰巧司馬遷出使回來,在河洛地方見到他父親,他父 親拉著他的手托以後事,說道: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226

。(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對於他父親的遺命,十分的感動,在他父親死後三年,做了太史令,過了五年就開始寫作史記巨著,那時他是四十二歲,其後七年,李陵投降匈奴,他盛贊李陵有國士之風,觸怒了武帝,被下獄受腐刑,當時的事情,他在報任少卿書中敘述他悲憤悽愴的遭遇說:

    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 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僕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 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又說:

   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由能引決,況僕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司 馬遷之所以甘就極刑,就是為了遵從先人遺囑完成太史公書(史記)。司馬遷的成就,是不誇耀他的絕代才 華,他默默的埋頭工作,把古代一切雜亂無章的史料中,整理出一部囊括前代知識及文化的空前創作。他那清麗豐富的詞彙,不僅僅使史記成為古代文化的學術要 籍,歷史的巨作,並且成為文學的名著。

  至於史記的體裁,也是空前的,以前的史籍,國別史如國語、戰國策,編年史如春秋、左傳,材料還很散亂,還沒有形成有系統的史書,司馬遷傾畢生的精力,徧求經傳諸家,整理舊聞逸事,編成為有系統,有秩序的整理著作

227

,樹立後世史書體裁的典型,所以史記的價值不但在內容上,而更在形式上,後世史書體裁,沒有改變過這種的形式。他上從黃帝下及武帝,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自序傳),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一、本紀是以編年方式敘述帝王的事蹟,國家的大事,其中有就一代的事蹟而敘述的,如夏本紀、殷本記等。有就一人而敘述的,如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等。

 二、表是史記全書的綱領,年代遠的則用世表,如三代世表,年代近的則用年表,如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等。事情繁雜的就用月表,如秦楚之際月表。

 三、書是記述典章、制度的,分禮書、樂書、律書、歷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等。

 四、世家是記各國諸侯的事蹟,及對漢代有功的功臣。有就一個國家敘述的,如吳世家、燕世家、宋世家等。有敘述一人的事蹟,如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等。

 五、列傳是記載個人之事蹟,其中有一人立傳的,如商君列傳,有二三人合傳的,如管晏列傳,有別立名目以同類人物而立傳的,如儒林列傳、酷吏列傳等,有以塞外諸國別立一傳的,如匈奴列傳、大宛列傳等。

以上的體裁,在今天我們已具習以為常,但是要在繁雜沒有秩序的材料中整理出這麼有系統的歷史體裁,使後世讀者一目了然,而為史家所遵循,這不能不說是司馬遷苦心創意之功。

  史記可以說是古代經濟、政治、學術、歷史、文學的總集,有了史記,許多古代的史料,可以免於亡佚,如大宛列傳論贊說:「禹本紀曰云云」。衞世家論贊說:「余讀世家言云云」。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史記,我們今天

228

已經不知道有禹本紀、衞世家了。

  史記的文章,自古以來就和左傳相提併論,後世稱為左、馬,但左傳注意文辭的用意,所謂春秋筆法,所以文章結構謹嚴,嫌其缺少變化,史記文辭則奔放自在,如天馬行空,文中常帶有一種情感,使讀者忽然而喜,忽然而悲,如身歷其境,當事者情緒受其影響而不自知,明茅鹿門說:

  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鬪;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史記評林總評)

為 什麼史記文章會感人如此,那就是因為司馬遷筆下所描寫的人物,都能各得其妙,自然和合讀者的心情。使 讀者所看到的是人物的化身,並不是文字所激發出來的形象。例如同是刺客傳,說豫讓與專諸,聶政與荊軻,各不相同。說豫讓為智伯復仇、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 厠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不成,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以圖報讎,可以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結出「智伯以國士遇我,我固以國士報之」 之意。描寫聶政則為替人報仇之後,自己「皮面決眼,自屠出腸,以死」,使人不知道自己是誰,最後寫他姊姊出面認屍,結出「士為知己者死,并以其姊勇於認屍 而就死,以見非但聶政烈士,其姊亦烈女也」。寫荊軻則集中於荊軻出發時太子與賓客送行的場面,說道: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 ,士皆瞋目,髮盡上指冠

229

。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荊 軻為了要把刺秦王的工作,作充分的準備,等待朋友一齊去,但是太子丹不了解他,他只好就這樣匆匆的走 了。這種心情是悲壯的,司馬遷就在這裏描繪了一幅悲壯的晝面,送行的賓客都穿著喪服,易水上面吹來了蕭蕭的寒風,高漸離擊著筑,筑聲悲涼、荊軻和著唱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悲涼決絕的歌聲,使送行的人都激動下淚了。接著筑聲又轉向高昂、慷慨激昂,客人的情緒也轉向高昂,激起對敵人的憤 慨,頭髮也直豎起來,就在這慷慨激揚的歌聲中,荊軻頭也不同的走了。 易水悲歌就這經過這樣的描寫,成為千古傳誦的詩篇,幾千年來為國犧牲的志士,往往用 「易水悲歇」來表現他們為國犧牲的精神,這幅壯烈的圖畫,幾千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弦。

   當然,史記的藝術,還不單是這樣的,司馬遷對於人物性格的刻劃,也有突出的表現,他往往不用正面的 描寫手法。而是用參差錯落,穿揷變化的技巧來表達,或是通過某一事和某一現象,或者是借用第三者的語言來描述,例如他寫秦始皇,就是借用尉繚和侯生、盧生 的批評,對秦始皇作了更深入的刻劃,給予讀者不可磨滅的印象。

    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秦始皇本紀)

又如: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己及。……

230

…。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仝上)

司 馬遷對於兩者不相關的人物,或不相關的情節安排在一起他會很巧妙的構成一篇完整的篇章。如管晏列傳, 他在敘述管仲事蹟完了之後,接著要寫晏子列傳,這兩個不相關的人物,很難聯係在一起,但是他在敘述管仲事蹟之後,用一句「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然後再敘 述說晏子姓什麼名什麼,這樣就很自然的把不相干的兩個傳貫串一起了。 又譬如他在敘述春申君列傳,說春申君因聽李園的話,把已懷孕的妃子送給楚王,想將來 專擅楚國的政權,沒有想到等春申君把妃子送給楚王之後,卻被李園埋伏刀斧手給殺了。本來春申君的事蹟到此已經結束了,但司馬遷卻在後面安排了一段情節說:

   是歲,秦始皇帝九年矣,而謬毒為亂於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

這 一小節文字,雖然和春申君的事蹟不相關聯,但作者暗示的力量卻非常強烈。這無非告訴讀者說。你們看, 凡是要用不正當手段奪取政權的人,其下場都是不好的,春申君被殺了,呂不韋也被廢了。這大既是司馬遷因襲春秋勸懲作用的手法。史記之所以成為不朽名著,這 種手法也是其中的條件之一。 總之,史記是歷史的,又是文學的,是經濟史,又是文化史,無論在那一方面說,它都是佔著重要的地位。

      二

  和史記相提並論的歷史散文是漢書,後人把「史漢」並稱。漢書是班固繼續其父彪的著述而成的。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長安咸陽縣)人,九歲就能寫文章,誦詩賦,長大之後,博通九流百家之言。班氏在漢朝,世代都是名臣

231

, 家學淵源。起初,史記所記載,年代到漢武帝為止,太初以後,缺而未錄。雖然以後劉向劉歆父子以及諸為 事者像揚雄、馮商等相繼撰述,到哀、平間為止,但言語鄙俗,不能和以前所寫的相提並論,又因為劉歆、揚雄褒揚新朝不合歷史要求,班彪於是採集前史遺事,旁 貫異聞,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固以他父親所寫未盡一家,又斟酌前史、潛精研思、繼承父業。還沒有寫完,有人上書明帝,告班固私改國史,有詔繫京兆獄,幸得他 弟弟超上書陳述「班固是續父親著作,不敢改易舊書」,明帝才沒有把他治罪,後召為校書郎、蘭台令史,勠力著述。後因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班固為中護軍。 永和四年,竇憲因專橫被誅,班固也被株連,死在洛陽獄中。未完成的漢書,頗為散亂,沒有人能夠綜理,而且八表及天文志還沒完成。班固有妹妹班昭(曹大 姑),博學能文,和帝就命昭就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後人還說其中一部分是馬續的手筆,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班昭)傳說:

   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後又詔兄續繼昭成之。

但沒有說明八表及天文志,到底那些是班昭所寫,那些是馬續的手筆,沒有明白記載。惟據司馬彪說:「明帝使班固敍漢書,而馬續述天文志」,這樣說,馬續只是述天文志而已。但是後漢書班固傳說:

   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建初是章帝年號,建初共有九年,建初之後有元和四年,章和二年,章帝之後為和帝,班固之死,在和帝永元四年上距成書之時,有十四、五年之久,學者既已諷誦其書,大概不是沒有完成的著作,則班昭、馬續繼成,不可盡信

232

。大概是班固的八表及天文志已粗具規模,還沒有定稿,後因坐竇憲事而卒,不及最後審定,所以和帝詔昭完成之,馬續善九章算術,博觀群籍,所以又命續參校異同以成定本。

  漢書起自高祖,終於孝平帝王莾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旁貫五經,計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八十餘萬言,一百篇,隋書經籍志稱漢書一百十五卷,通志藝文略及四庫總目都稱漢書一百二十卷,那是因為顏師古集說時,鑒於卷帙繁重,析為子卷。

   漢書創立斷代為史,後世正史,陳陳相因,沒有改變過,但體例則因襲史記,僅改世家為列傳;其餘一仍 舊慣,惟史記稱本紀,漢書名紀,內容方面史記於高祖本紀後,繼以呂后本紀,漢書於呂后紀之前立惠帝紀,因孝惠在位七年,雖政出母后,但名號尚存,揆之春秋 義法,不能不書之惠帝紀。史記立項羽本紀、陳涉世家、漢書統改為列傳,這是斷代史一定的義例。八表中以古今人表後世討論的最多,其中包羅億載,旁貫百家, 分之以三科,定之以九等,始自上上,終於下下,書以漢為名,表則綜賅古今,不知斷限,劉知幾頗批評其缺失,對於人物的排列,漫無標準,強為差等,例如:述 太子丹的賓客,高漸離居首,列為四等,荊軻次之,列為五等,秦舞陽列為六等。所以鄭樵批評說:

   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源,班固不能旁通,卻以古今人物,強立差等。

不過,以古今人物研究漢代事跡,固無用處,然以極小篇幅,將古今多少人物,評列無遺,極便觀覽,苟援引其例作種種人表,尤便學者,總之漢書在體例上雖模仿史記,但是史料之整理潤色,苦心之經營,亦為後世所公認。

233

   在史傳文學上說,漢書也有不少寫得非常傳神的傳記,如寫朱買臣傳,在失意和得意時不同的精神面貌, 以及別人對他不同的待遇,從那些具體的描寫中,刻劃出世態炎涼的現象。寫張禹傳也只通過了張禹自己的行為,生活和談話,寫出了張禹的虛偽狡詐,貪財圖位的 醜惡形象。最著名的是蘇武傳,表揚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節操,通過了許多具體生動情節的描寫,突出了蘇武視死如歸,不為利誘,艱苦卓絕的英 雄形象。特別是李陵投降後,表現了蘇武始終如一凛然不可犯的嚴正態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儘管李陵動之以情義,誘之以利害,娓娓動聽,但蘇武卻絲毫沒有 動搖。所用文字不多、卻文字有力,表示了為國家寧願肝腦塗地的堅決信念,當蘇武說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

當李陵聽了,不禁自慚形穢而喟然嘆息說:「嗟呼!義士,陵與衞律,上通于天。」前後對照,使蘇武寧死不屈的精神更顯突出了。

  雖然,一般說來漢書敘事不及史記生動,但簡練整飭,詳贍嚴密,有自己的特點。漢書中附錄了大量的辭賦和散文,這也是為後世文章家愛好的原因,但也因此影響了對人物集中的描寫。

      三

   漢代除了史傳散文外,還有政論文章,也很發達。其原因是漢代君主想要網羅當代社會的人才,因此天下 士子都努力發表對政策的意見,結果形成當時特別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雖然是受戰國縱橫家以口舌游說諸侯的影響,但是漢代士子發表政治的意見,卻是對天 子的對策和奏議,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點不同。

  這種文體,文、景之世最盛,有賈誼、鼂錯、賈山、鄒陽、枚乘等人;在武帝的時候,有董仲舒,公孫弘;

234

在宣帝時有劉向;都是此中的高手。後漢時可以和賈誼、鼂錯、董仲舒、劉向等人相提並論的,殆不可見。

   總而言之,兩漢的散文,是有很高的成就,一方面,它出現了像司馬遷那樣卓越的文學大師,在先秦諸子 散文和歷史散文的基礎上,創造了富有自己的時代特色和自己的個性特色的文體,給後世無比的深刻影響。另方面,漢代的政論文,也在先秦散文基礎上發展起來一 種新的散文體,它對後世政論文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的散文,無論在敘事或說理方面,無論是在塑造歷史人物或描寫社會現實方面,都較先 秦的散文有很大的進步,它表明了漢代散文作家的思想和寫作技巧,都有很大的發展,也表明了我國散文的新成就。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