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
。至李自成入都,付之一炬,良可嘆也。
宮中火災,圖書必然遭到燒燬的命運,而私人藏書也不免回祿之厄,其中最著的是清代藏書家錢謙益絳雲樓一炬,損失最鉅。清曹溶〈絳雲樓書目題詞〉說:
虞山宗伯生神廟盛時,早歲科名,交游滿天下,盡得劉子威、錢功父、楊五川、趙汝師四家書,更不惜重貲購古本,書賈奔赴,捆載無虛日。用是所積充軔,幾埒內府,視葉文莊、真按:葉盛 吳文定及西亭王孫或過之。真按:朱睦 真按:吳寬 中年構拂水山房,鑿壁為架庋其中。晚歲居紅豆山莊,出所藏書重加繕治,區分類聚,栖降雲樓上。大櫝七十有三,顧之自喜曰:「我晚而貧,書則可云富矣。」甫十餘日,其幼女中夜與乳媼嬉樓上,剪燭灺落紙堆中,遂燧。真按:詞:燧1 ❲su ㄙㄨㄟˋ❳❲⟪廣韻⟫徐醉切,去至,邪。❳1.古代取火用具。火鏡,一種青銅凹面鏡,用以向日取火。⟪周禮‧考工記‧輈人⟫:“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鄭玄 注:“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三:“夫金錫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陽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陰燧。”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考工記⟫敘述製青銅法,分青銅為六種……第六種銅錫各半可造鏡及燧(日光下取火的鏡)。”2.古代取火用具。木燧,按季節用不同的木料製成,鑽以取火。⟪論語‧陽貨⟫:“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劉寶楠 正義:“ 周氏 柄中 ⟪典故辨正⟫:‘鑽燧之法,書傳不載。’ 揭子宣 & Lang;璇璣遺述⟫云:‘如榆剛取心一段為鑽,柳剛取心方尺為盤,中鑿眼,鑽頭大,旁開寸許,用繩力牽如車,鑽則火星飛爆出竇,薄煤 成火矣。此即⟪莊子⟫所謂木與木相摩則燃者。古人鑽燧之法,意亦如此。’今案 揭 說頗近理。若然,則春取榆柳者,正用兩木,一為鑽,一為燧也。其棗杏桑柘,意亦然矣。”⟪淮南子‧本經訓⟫:“鑽燧取火,構木為臺。” 唐 張說 ⟪奉和聖制寒食作應制⟫:“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時衛士皆佩火燧。” 胡三省 注:“燧,取火之木也。”3.猶鑽。參見“ 燧木 ”。4.古代邊防夜間報警的火炬。與白晝使用的“烽”相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 晉 張協 ⟪七命⟫:“千鐘電釂,萬燧星繁。” 宋 黃機 ⟪滿江紅⟫詞之二:“長 淮 路、夜亭警燧,曉營吹角。”一說,晝燔燧,夜舉烽。⟪後漢書‧光武帝紀下⟫:“築亭候,修烽燧。”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 峻青 ⟪秋色賦‧煙墩⟫:“煙墩,又名烽火臺,是古時邊疆報警的一種設備……如有敵警,夜則舉火為號,以相傳告,名曰舉烽;晝則點燃狼糞,白煙燭天,名曰燔燧。”5.後亦泛稱邊境報警的烽火,不分晝夜。 南朝 宋 顏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烈燧千城,通驛萬里。” 唐 溫庭皓 ⟪觀山燈獻徐尚書⟫詩之一:“焚書翻見字,舉燧不招兵。” 明 吾丘瑞 ⟪運甓記‧廣州運甓⟫:“玉篆苔封,金湯燧息。”6.烽火臺。⟪墨子‧號令⟫:“北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後漢書‧西羌傳序⟫:“至 王莽 輔政……乃令譯諷旨諸 羌 ,使共獻 西海 之地,初開以為郡,築五縣,邊海亭燧相望焉。”7.指邊城。 南朝 梁 江淹 ⟪立學詔⟫:“今關燧無虞,時和歲稔,遠邇同風,華夷慕義。”8.火炬;火。 三國 魏 曹植 ⟪應詔詩⟫:“前驅舉燧,後乘抗旌。” 宋 梅堯臣 ⟪晚雲⟫詩:“黕黕日腳雲,斷續如破灘……又改為連牛,綴燧懷 齊 單 。” 清 魏源 ⟪次韻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蟻壤潰江河。”9.焚燒;點燃。⟪淮南子‧說山訓⟫:“以絜白為污辱,譬猶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負彘。” 高誘 注:“燒薰自香, 楚 人謂之薰燧也。” 晉 陸雲 ⟪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高祿未融,凶焱中燧。” 宋 曾鞏 ⟪說用⟫:“今夫群而居,縫而衣,燧而食,築土石、構竹木而廬者,其嗜慾眾矣。”⟪金史‧謀衍傳⟫:“忽大風,不能燧火,路暗莫相辨。”10. 燧人氏 的簡稱。 唐 張九齡 ⟪龍池聖德頌⟫:“粵若古始,肇有君臣, 巢燧 之前,寂寞無紀。”⟪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祀昊天樂章⟫:“德慚 巢 燧 ,化劣 唐 虞 。” 清 魏源 ⟪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之四:“慨睹江河下,喟然緬 巢 燧 。” 宗伯樓下驚起,燄已張天,不及救,倉皇出走,俄頃樓與書俱盡。
此次火災,時人謂之圖書一劫。
至於政治因素,像秦代商鞅變法,為了推行法家思想而消除儒家思想,⟪ 韓非子‧和氏篇⟫說:「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 ⟫而明法令。」因政治因 素,而造成圖書散佚的,以清代的禁燬政策最為嚴重。清乾隆編⟪四庫全書⟫,一方面是為了「右文」,一方面則行禁燬違 礙圖書之實。據雷 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各省共奏繳禁燬圖書多達二千六百二十九種之多。孟森⟪心史叢刊 ⟫說:
289
今檢清代禁書,不但明清之間著述,幾遭盡燬,乃至自宋以來,皆有指摘。史乘而外,並及詩文。充其自諱為夷狄之一念,不難舉全國之記載而盡淆亂之。始皇當日焚書之厄,決不至離奇若此!蓋一面燬前人之信史,一面由己偽撰以補充之,真是萬古所無之文字劫也。
由於古書遭遇如此多方面的劫難,亡佚不少,於是後人遂有輯佚之舉。
輯佚工作起自何人?一直有各種說法。主張始自宋代王應麟的說法,較為通行。清代章學誠⟪校讐通義內篇第一‧補鄭篇⟫說:
若求之於古而不得,無可如何而求之今有之書,則又有采輯補綴之成法,不特如鄭樵所論己也。真按:疑為已之訛! 昔 王應麟以⟪易⟫學獨傅王弼,⟪尚書⟫止存⟪偽孔傳 ⟫,乃采鄭玄⟪易注 ⟫、⟪書注⟫之見於群書者,為鄭氏⟪周易(注)⟫、 ⟪尚書注⟫;又以四家之 ⟪詩⟫獨⟪毛傳⟫不亡,乃采三家⟪詩⟫ 說之見於群書者,為⟪三家詩考 ⟫。嗣後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綴輯逸文,搜羅略遍。
但是,清末民國初年的葉德輝則以為肇自北宋的陳景元。葉氏在⟪書林清話⟫卷八〈輯刻古書不始於王應麟〉條說:
古 書散佚,復從他書所引搜輯成書,世皆以為自宋末王應麟輯三家⟪詩 ⟫始,不知其前即已有之。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跋慎漢公所藏⟪相鶴經 ⟫後〉云:「按 ⟪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相鶴經 ⟫皆一卷,今完書逸矣。特馬總 ⟪意林⟫及李善⟪文選注⟫鮑照〈舞鶴賦〉鈔出大略
290
。 今真靜(按:當作靖)陳尊師所書即此也,而流俗誤錄著故相國舒王⟪集⟫中,且多舛午。今此本既精善,又筆勢婉雅,有 昔賢風概,殊可珍 也。」據此,則輯佚之書,當以此經為鼻祖。今陶九成⟪說郛⟫中,尚有其書,錢謙益⟪絳雲樓書目 ⟫亦載有鈔本,雖 不知視真靜書如何,要之此風一開,於古人有功不淺。
按:真靖陳尊師,即陳景元。景元,為北宋時道士,字太虛,真靖,其號也,自稱碧 虛子,江西南城人。讀書至老不倦,神宗聞其名,召對天章閣,累遷至右街副道籙,賜號真人。身短小而偃,程師孟嘗從求⟪相鶴經& Rang;,得之 甚喜,作詩親攜往謝,末云:「收得一般瀟灑物,龜形人送鶴書來。」徐舉首自操吳音吟詠之,諸弟子在旁,皆忍笑不能禁。時王侍郎仲至(欽臣)真按:王欽臣 真按:王欽臣 在 坐,顧景元,不覺失聲,幾仆地。事跡具⟪宣和畫譜⟫(卷六)、⟪宋詩紀事⟫ (卷九○)等書。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三有〈跋道士陳景元詩〉。
陳道士雖然較王應麟為早,但是陳景元只是從⟪意林⟫及鮑照 〈舞鶴賦〉的李善⟪注⟫中輯出,規模太小,尚無體例可言,嚴格說來,談不上輯佚。加上清代⟪四庫 全書總目⟫在王 應麟所輯考的⟪詩考⟫(一卷)的〈提要〉說:「然古書散佚,蒐採為難,後人踵事增修,較創始易於為力,篳路襤縷,終 當以應麟為首庸 也。」因此,後人多以王應麟為最早創發輯佚工作的學者。真按:王應麟的學術成就
從南宋末年的王應麟從事輯佚工作後,一直到清代末年,都有不少學者用輯佚方法從事古籍的蒐採、整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