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ly 29, 2008

391

。”然則是《書說》一名“書傳”。其首有瀾自序,謂以西邸文學入三山時成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一”著錄《書說》三十五卷。

論語或問、孟子或問(經錄)

   朱子於淳熙四年成《論語》、《孟子集註》,又疏其去取先儒舊說之意為《或問》。是時朱子四十八歲,家居主管武夷觀時也。其後《集註》屢加改定,至老未 已,而《或問》則一成不復更易,故《集註》、《或問》閒有不合一者。若解“因不失其親”及“冉子退朝”章,其解皆與《集註》異是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一”著錄《四書或問》三十九卷,凡《大學》二卷、《中庸》三卷、《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中庸輯略(經錄)

 石■初撰《中庸輯解》,真按:上敦下山. 真按:一作石墪初! 朱子於淳熙十年為之序,時五十四歲,罷淛東提舉主管台州崇道觀時也。後六年《中庸章句》成,乃稍刪《輯解》為《中庸輯略》,首猶載《輯解》舊序,著其始於■也。■字子重,新昌人。由太常主簿奉祠,起知南康軍替朱子,未至南康而亡,朱子為誌其墓。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一”著錄《中庸輯畧》二卷。

南軒孟子說(經錄)

 宋張栻撰。首有自序,云“成於乾道九年”,題曰“癸巳孟子說”,蓋其由左司員外郎出知袁州,退而家居時也。栻之出也,以諫除張說為執政之故,是編於“臧倉沮孟子”及“王驩為輔行”兩章,皆微有觸於時事之辭

392

。 至於解“交鄰”章云,所謂畏天者,亦豈但事大國而無所為也,蓋未嘗委於命而已。故修德行政、光啟王業者,太王也;養民訓兵、卒殄寇仇者,句踐也。末及周平 王惟不怒驪山之事,故東周卒以不振。其辭感慨激昂,皆為南渡而發。王應麟嘗論朱子《詩傳》至《秦風》諸章,辭氣憤發,有異常體,若拭之心,蓋亦猶之朱子之 志而已。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一”著錄《癸巳孟子說》七卷。

中庸指歸、中庸分章、大學發微、大學本旨(經錄)

   《中庸指歸》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學發微》一卷、《大學本旨》一卷,宋黎立武著。立武字以常,新喻人。度宗時進士,仕至軍器少監國子司業,國 亡,歸教鄉邑以終。昔程子既沒,諸弟子述其師說各殊,蓋游、楊之言《中庸》為朱子所取信,而郭忠孝有《中庸說》,亦云出於程子,其書乃別行。立武解《中 庸》,一師諸郭氏,今忠孝《中庸說》其書已亡,獨觀立武是編可以知其旨也。《大學》之書自漢相傳以來,二程子各有更定,而朱子又別定其前後,為之《章 句》,雖學者亦未敢決以為盡合曾子之舊而纖毫無失。第自得程、朱所解,學者依以為成己之序,義理當而道術明,垂世立教,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斯亦足矣,其 得失非以區區章句閒也。真按:姚鼐之大學 立武之言《大學》,一依漢儒古本之次,使文義連貫,推其所歸,亦不至背於程、朱之教,是以猶為可取,與後陽明之徒,名為尊古而實欲行其私說者異也。真按:姚鼐與王學 其先《中庸》而後《大學》者,亦依《禮記》舊次。首有大德八年趙秉政序,末附載吳澄作立武墓碑。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一”著錄。

393

四書集義精要(經錄)真按:此本提要排序與抄本異也.

   《四書集義精要》,元劉因撰。因字夢吉,容城人,學者稱靜修先生。至元十有九年徵拜承德郎、右贊善大夫,未幾辭歸,再以集賢學士徵,不起。自朱子為《四 書集注》,後人纂朱子《或問》、《語類》、《文集》中所說,萃為《精義》,然頗失之繁,因是書刪取最得其要。本三十卷,今存二十八卷,止於《孟子》“墨者 夷之”章,其後二卷蓋佚去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二”著錄《四書集義精要》二十八卷。

經籍異同、引經釋旁注:分二部另作提要。真按:此抄本所無,吳格前言有云「上海圖書館藏《四庫》底本《經籍異同》、《引經釋》書前,見存姚氏分纂稿一篇。 」本條末有按註.

  謹按:明陳禹謨,字錫元。著《經籍異同》三卷,載羣經所引異文;《引經釋》五卷,載諸家之異解。所引之書甚狹,既非博洽,又載及石經《大學》,此豐坊偽撰之書,乃據以說經,未足云有識矣。其書應不必鈔。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姚鼐選書的標準 纂修姚鼐。旁注:張閱。李閱。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陳禹謨《經籍異同》三卷、《經言枝指》一百卷,《引經釋》五卷見於《經言枝指》。此篇輯自上海圖書館藏《四庫》底本。

孝經刊誤(經錄)

   《孝經刊誤》一卷,朱子著。《孝經》自漢以來傳為孔子所作,然劉歆固以“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為諸家說不安處矣。朱子疑為本曾子門 人所記,後儒復取他書之語增益其閒,是以精粗相雜,而文義亦有離晰隔礙之病,故於所疑者別記之而詳論於其下,此《刊誤》之旨也。按,朱子少讀《孝經》,嘗 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及作《孝經刊誤》,在淳熙十三年,是時朱子主管華州雲臺觀,年五十七矣

394

。 蓋《孝經》所為至德要道,儒者守身事親之大者,如朱子平生,乃所謂“尊其所聞則高明”者也。至於七十子之徒,雖亦有得於師傳,而不必盡為善言德行,故所雜 取前人之說,文義離合,或不免於附會,而儒者反悉以為孔子之語固然,此朱子所不得不論者,其篤信之心與明辨之識不相妨也。真按:姚鼐的學術態度 真按:姚鼐與朱子 篇末朱子自記,謂其說因胡侍郎、汪端明啟之。胡侍郎謂胡寅,高宗時禮部侍郎,老居衡州,故稱“衡州胡侍郎”。汪端明者,孝宗時端明殿學士玉山汪應辰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孝經類”著錄。

395

史部

元經(史錄)

   《元經》稱隋王通撰,唐薛收傳而宋阮逸為之注。所謂通之書,始晉太熙元年終隋開皇九年陳亡,凡九卷,自隋開皇十年迄唐武德元年末一卷,蓋收所續。《唐藝 文志》及《崇文總目》俱無《元經》,故晁公武、陳振孫疑此經傳皆阮逸偽撰。陳振孫以唐人諱“淵”,故《晉書》稱戴淵字而不名,《元經》作於隋世,何為書曰 “戴若思”哉。今按,此書稱名、稱字往往錯出,晉成帝咸和八年書“張公庭為鎮西大將軍”,康帝建元元年書“石虎侵張駿”,公庭即駿字,是其書字、書名或無 定律,猶可言者,至寧康三年書“神獸門哭”,苟非襲唐修《晉書》之文,安得謂“神虎”為“神獸”乎。王通隋人,周大定元年直書“楊堅輔政”,亦無是理。至 其書雖依倣《中說》所謂諸條,然其紀載全無史法。元康四年書“帝問蛙鳴”,五年書“有石生京師”,遂至不成文義。王通雖有僭經之失,然豈若是陋也?其為作 偽無疑。真按:姚鼐的辨偽學 逸字天隱,《宋史‧胡瑗傳》“景祐初更定雜樂,瑗與鎮東軍節度推官阮逸同校鐘律”,即是人。《文獻通考》載是書十五卷,今止十卷。自魏太和以後,往往數十年不書一事,蓋並非阮逸偽本之全文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著錄《元經》十卷。

396

通鑑地理通釋(史錄)

  《通鑑地理通釋》十四卷,宋禮部尚書王應麟撰。地理之學經古今建置沿革,更移淆亂,應麟所攷證最為明確,所論列朝分據往來、山川形勢皆得其要領。真按:姚鼐與王應麟 是書之於《通鑑》,與胡三省注并為功甚鉅。篇首本應麟自識書後,後人移於前,以為序內云“上章執徐橘壯之月”,真按:斷句不當!-當斷作「後人移於前,以為序。內云“上章執徐橘壯之月”,」 是蓋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庚辰之八月也,宋亡已三年矣,自識乃用陶潛不書劉宋紀年之意。書內稱“梓慎”為“梓謹”,猶為宋諱。至於“周形勢”末篇所論之語,意皆自寓舊臣故國之思,是可尚也。真按:作者品德的重要-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著錄。

宋中興通鑑(史錄)

   《宋中興通鑑》十五卷,稱“通直郎戶部架閣國史實錄院檢討兼編修官劉時舉撰”。史載史嵩之喪父,以右相起復,京學生劉時舉等九十四人上書爭之,當即此 人。是書自高宗建炎元年起,寧宗嘉定十七年止,以續《資治通鑑》。標題稱宋官,而中書“元太祖為成吉思皇帝”,是時舉已入元後所成。然其不載理宗後事,不 可曉,疑本不止十五卷,後有所諱而去之邪。其敘述頗有體例,議論亦平允。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著錄《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五卷。

宋季三朝政要(史錄)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不知撰人。首序以為“理宗國史,為元載入北都不可攷,故纂集理、度二朝及幼主本末,所謂‘三朝’也”,末附廣、益二王事。其體亦編年之史,蓋宋之遺老所為。然理宗以後國史,元臣修《宋史》者實見之,故所載本記詳於是書真按:抄本作「故所載本紀詳於是書」是也.

397

。 又是書得於傳聞,不無舛誤,其最甚者,謂:“寶慶元年,趙葵、趙范、全子才建守河據關之議,遣楊誼、張迪據洛陽,與北軍戰,潰歸。”按,寶慶元年葵、范名 位猶微,其後五年范為安撫副使,趙葵為淮東提刑討李全,全子才乃為參議官耳。至端平元年滅金,全子才乃為關陝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於是輕遣偏師復洛 陽,潰敗而歸,上距寶慶元年九年矣。其餘敘次亦乏體要,有乖史法。然宋末之事,所目擊及得於傳聞者頗詳,皆《宋史》所未具,可備參攷之書也。卷末總論宋之 亡,以謂君無失德,獨推為運數所致,於舊臣措辭忠厚之義,庶幾得之矣。真按:作者品德的重要-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清高宗以教化為己任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著錄。

古史(史錄)

  宋蘇轍《古史》六十卷,其書皆以矯正司馬遷之失。轍為是書當退居潁上之時,年已老而識益高,故朱子取之,謂如所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真按:國:騶  部首 馬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ㄗㄡ1. 古代主管駕駛車馬的小官。禮記˙月令:「命僕及七騶咸駕。」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傳˙張讓傳:「凡詔所徵求,皆令西園騶密約敕,號曰『中使』。」 2.古代貴族出行時,居前導或後隨的騎士。漢書˙卷二˙惠帝紀:「外郎不滿二歲,賜錢萬。……執戟﹑武士﹑騶比外郎。」晉˙干寶˙搜神記˙卷四:「忽于樹間逢一絳衣騶,呼班云:『泰山府君召!』」 3.姓。如漢代有騶餘善。 真按:國:騶虞 注音一式 ㄗㄡ ㄩˊ1. 傳說中的瑞獸名。白虎黑紋,尾比軀長,不食生物。見詩經˙召南˙騶虞。或稱為「騶牙」、「騶吾」。 2.古代掌鳥獸的官。周禮˙春官˙鍾師:「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貍首。」賈公彥˙疏:「騶虞,天子掌鳥獸官。」 3.古代行射禮時所用的樂章。見周禮˙春官˙大司樂。 4.詩經召南的篇名。根據詩序:「騶虞,鵲巢之應也。」或亦指美田獵之詩。首章二句為:「彼茁者葭,壹發五豝。」 竊脂之不穀”,真按:國無.詞:【竊脂】1.鳥名。《朱子語類》卷一二二:“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 錢謙益 《寒食後雨不止書示鄰里》詩:“今年寒食真無火,何處煙花別有春?呼婦鳩還勤過我,竊脂雀亦窘如人。”2.傳說中的一種鳥名。《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一百五十里,曰 崌山 ……有鳥焉,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禦火。” 袁珂 校注:“ 郭璞 云:‘今呼小青雀曲觜肉食者為竊脂,疑非此也。’ 郝懿行 云:‘與《爾雅》竊脂同名異物。’” 此 語豈馬遷所及。又惜其所云“帝王之學以無為宗”之類,推於二氏,此蘇氏之所短也。秦火之後,經籍散亡,司馬遷網羅放失,以不世出之才創千古之業,其功偉 矣。而議論以屢辯而易明,攷證至後世而益密,轍因前人之文修飾之,固不可與初創者比。然遷多愛新好奇之過,轍依儒者之義糾正其失而補救之,亦可謂司馬氏千 載之益友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別史類”著錄《古史》六十五卷。真按:四庫全書編纂的宗旨 真按:清高宗以教化為己任 真按:作者品德的重要-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皇元聖武親征錄(史錄)

 《皇元聖武親征錄》一卷,載元太祖初起事,至太宗之終。史載“元世祖中統四年,參知政事修國史王鶚請延訪太祖事蹟付史館”,此卷蓋當時人所撰上者

398

。 其人拙於文辭,傳錄又多舛錯,不可通曉。以《元史》較之,所紀初起事時大概本此書,凡《元史》稱部落之長為“罕”者,此皆謂之“可汗”。太祖初與克烈部長 汪可汗結為父子,太祖呼之曰“父汪可汗”,而汪可汗呼太祖曰“太子”,今本紀皆稍易其辭。史言太祖滅國四十,是書亦不能悉載其名,蓋世祖時知太祖事者已不 能詳,當時親征之事遺漏者多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一”著錄。

平猺記(史錄)

   《元順帝紀》:元統二年,廣西猺寇邊,殺官吏,掠庫物。遣右丞禿魯迷失討之。繼又詔平章政事探馬赤統兵二萬進擊之。九月,猺陷賀州。發河南、江浙諸軍及 八番義從軍征猺,廣西宣慰使都元帥章伯顏為將。越二年為至元二年,討廣西猺久無功,敕行省行臺廉訪司督之。十一月,以那海為湖廣平章政事討叛猺。三年,猺 復反。命那海及江西行省平章禿兒迷失海牙捕之。虞集所撰《平猺記》一卷,即紀此事也。集專歸其功伯顏,蓋以與伯顏相知,故為此記。然猺患自是後常作,終不 能靖,迄於元亡。集《道園學古錄》中已載此文。若所云世祖時遂其生養之道,察其氣習之偏,使不得妄作,此前至元之所以治;若欺其遠弱而無告,掊克殘忍之不 厭,此後之所以亂。是言深得夷情,可為馭猺之龜鑑矣。真按:四庫全書編纂之動機 真按:四庫全書編纂的宗旨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一”著錄。

奉天靖難記(史錄)

  《奉天靖難記》四卷,紀明成祖初起至即位事,蓋永樂初年人所為

399

。其於懿文太子及惠帝皆誣以罪過,卷中凡言王師皆為“賊”,顛倒黑白,惟意所及,而不知天下後世之不可欺也。真按:四庫全書編纂的宗旨 真按:清高宗以教化為己任 建文元年十一月戰勝於白河,所上惠帝書及移檄天下,軍中倉卒,語多可笑,《姜氏祕史》所載最得其真,是書於上朝廷書小有刪潤,移檄天下直不載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一”著錄。

姜氏祕史(史錄)

   《姜氏祕史》一卷,編年以紀明惠帝之事。自靖難之後,建文時事大抵遺失,是書於故案文集搜輯編錄成書,至於地道出亡等事則未嘗載及,可謂言必有徵,核於 紀載者也。《明史稿例議》辨野史所載“建文元年二月,燕王來朝,行皇道,登陛不拜,為御史曾鳳韶所劾”,以為必無之事,而是書載曾鳳韶劾燕王事,云本《吉 安府志》,又證以南京錦衣百戶潘瑄貼黃冊內載“校尉潘安三月二十三日敘撥隨侍燕王還北平住坐”云,據此則來朝明矣。按《例議》所論其言甚辨,第不知《祕 史》所云“潘瑄貼黃”者果足徵信與否,以史氏闕文之義論之,則兩存其說可也。又世傳王艮於成祖入城前一日,與胡靖、解縉集吳溥舍,靖、縉陳說慷慨,艮流涕 而已,其後獨艮死節。是書載其事,辨之,以為艮家譜載艮以建文辛巳九月卒,上遣黃觀諭祭,未嘗及成祖之來也。是言當最得實,《明史稿》艮傳乃用前說,豈未 見是書邪。其餘所書,今史本紀皆不甚相遠,然其事稍詳。撰是書者爲姜清,弋陽人,正德中進士。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二”著錄。

商文毅公疏稿略(集錄)

 《商文毅公疏稿略》一卷,明商輅所撰。輅字宏載,淳安人。

400

正統十年殿試第一,除修撰,越四年入閣辦事,成化中進至謹身殿大學士、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告歸,卒諡文毅。輅生平大節具詳《明史》本傳,此疏稿多關政事得失,辭意切直,此憲、孝閒所以為明之盛時也。卷後有其孫汝頤識,真按:商汝頤 云“先大父《素庵文集》凡數十卷,兩遭囘祿,悉為煨燼,幸此卷獨存”,然則輅之忠言讜論或不止此,而今所逸而僅存者為尤可重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詔令奏議類”著錄《商文毅疏稿畧》一卷。

皇明兩朝疏鈔(集錄)

  《皇明兩朝疏鈔》十二卷,蓋真按:明世宗 兩朝人所進疏,真按:明穆宗 大名府推官吳興顧爾行所編。自武宗以前有張瀚《明疏議輯略》,是編蓋繼之而作。明至世宗時,驕諂甚而君臣之志不通,公論廢而小人之黨日進,當時陳疏者,或忿爭詬戾而氣不平,或支蔓流冗而言失要,國政自是日衰,士大夫淳厚忠樸之風自是日壞,故明之敝始於世宗。真按:明世宗之過 然其閒猶有忠義出於至誠,慷慨議論,蹈禍患而不恤者,名相繼於史冊,則以真按:明憲宗 之澤存,真按:明孝宗 而正人君子之所以自立之道,累世相傳而未盡墜也。是編於大禮、郊祀諸疏皆不載,所收頗為漏略,至其中卓然有名諸偉議,史家大抵收入本傳,其餘遺存此編者亦鮮足裒錄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詔令奏議類存目”著錄《兩朝疏鈔》十二卷。

綸扉奏草(集錄)

  葉向高字進卿,福清人。明神宗時為相八年告歸,熹宗時再起又相四年。所為《綸扉奏草》三十卷,神宗時所為疏揭也,續稿十四卷,熹宗時所為也,合四十四卷,皆有向高自序。向高所事皆闇主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