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July 30, 2008

301

註一:孟森撰 撰印四庫全書評議 (民國二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北平晨報)

註二: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十八

註三: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方冊上諭月檔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奏摺 編號○○○二九

註四: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紀昀奏摺

註五:仝註三 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上諭 編號○○四○四

註六:仝前註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日紀昀 編號○○一五一

註七:吳哲夫撰 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 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民國五十八年出版)第二篇第一章四庫全書不足徵信 頁一一五真批:既是自作之書,則當初必有參考,何不直接引文而乃轉引乎!

註八:同前註 頁十八

註九: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三十一

註十:同前註 頁六○

註十一:四庫全書纂修考 前引書 頁四十六 亦見涵芬樓四部叢刊續編影舊鈔本嵩山文集張氏跋

註十二:昌彼得撰 談善本書 收在其所著版本目錄學論叢中(臺北 學海出版社 民國六十六年出版)頁十三

註十三:吳哲夫撰 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六十五年出版)頁四十八

註十四:吳哲夫撰 柯潛及其竹巖集(臺北 故宮學術季刊第五卷第三期 民國七十七年春季號)頁八十七

註十五: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二○

註十六:同前註 上冊 頁四

註十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前引書 卷一五四 集部別集類七 頁二

註十八真按:此編號與正文不相符! 任啟超撰 王荊公傳 (臺北 中華書局 民國四十五年出版)頁五十五真按:真按:梁啟超-任字涉任公而誤也! 據正文,當作梁啟超!

註十九: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 前引書 頁四十八

註二○: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葉三

註二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前引書 卷首

註二二:仝前註

註二三: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葉七

302

註二四:顧力仁 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研究 (民國七十四年 臺北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頁二九四

註二五:清高宗御製詩四集 (清乾隆間武英殿刊本) 卷十一 頁二十三真按:原訛作利本,徑改!

註二六:仝前註 卷三十五

註二七:見民國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北平晨報 北晨學圃

註二八:郭伯恭 永樂大典考 (臺北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六年出版)頁一五八

註二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前引書 卷四 史部正史類

註三○:張元濟 校史隨筆 舊五代史內「四庫輯本」條,頁八六。載於張元濟輯 百納本二十四史 (臺北 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十三年 臺三版)冊一附

註三一:仝註二十七

註三二:四庫全書總目 前引書 卷首凡例

註三三: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前引書 卷九六八 第二○冊,頁一四二○

註三四: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五○

註三五:四庫全書薈要總目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摛藻堂原抄本)卷首

註三六:同註三十三

註三七:于文襄論四庫全書手札 第十八函

註三八:郭伯恭 四庫全書纂修考 前引書 頁二二六

註三九:四庫全書總目 前引書 卷首 凡例

303

第十一章 餘論

   我國自春秋戰國以後,學術發達,各種著作不斷的湧現,為應研究參考的需求,整理圖書資料,也漸漸形 成治學的一門途徑。西漢劉向父子大規模的整理校讎內府藏書,為後世歷朝景慕,並且相沿成習,且各具成果,而其中最具學術價值者,則又非清代修纂的四庫全書 莫屬。四庫全書,至少具有:集中歷史文獻、傳存珍貴史料、系統的排列文獻、提供研究者的方便等多項學術貢獻,視之為文化的瑰寶,應不為過。真按:四庫全書的價值 然而前篇文字所提及的有關其中各項缺失,目的並不在指斥其書的不當不妥,而是以一份特別惜愛它的心情,希望今後能藉群體的力量,匡正其訛舛偏頗缺失處,俾使之更臻完美,更能作為研究參考的取信資料。真批:此其用心甚正!殊堪可取也.然其中論述實甚駁雜,荒謬間有,未足以為善本,甚至影響所至,反將其此本初而泯沒之矣. 真按:本書著作的旨趣

  由於四庫全書網羅古代大量圖書於一堂,在古籍日漸散亡的今天,茲後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學者,於取資利用全書方面,必然更多更廣。所以整理全書的工作,較諸往昔,更為迫切,而整理的方式,似應在以下三項原則上進行:

 一、影印出版,化身千百,廣為流傳,方便取閱。真批:此今已做到且電子化、共享化的甚多,愚亦霑溉其利矣,能不飲水思源,兢業以達!

304

 二、續予修纂,補其不足,匡其不逮,提供正確資料。真批:此則大陸卓有貢獻,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台灣卻置若罔聞!

 三、考其內容,規畫整理,編纂各類工具書,以方便檢尋其中資料。真批:此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台灣每有著作,然今日漸為數位檢索取代,亦不免乎徒勞也!雖然,存則互補兩善,闕則向隅誰贖!

茲分別就此三項原則,分別敘述於後,用殿本書之末。

  第一節 出版之呼聲及實現真批:此黃愛平氏之專著亦有專節附論!

  古往今來,任何朝代,所以編纂圖書,用意均在輔佐政教的推展。值是之故真按:當作職是之故.教育部國語辭典【職是】 注音一式 ㄓˊ ㄕˋ 解釋:惟此、因此。如:職是之故。 因 而各代所編纂之書,率多透過簡便的印刷等方法,大量發行,以收取廣闊的影響層面。清人入主中原,已是印刷事業發展到極為成熟的時代。清人為達成箝制思想, 齊一文軌的目的,康、雍二朝,乃大量編輯圖書,並設立武英殿修書處,專司出版業務。清高宗敕令修纂四庫全書,由於卷帙過於龐大,雖曾考慮到利用雕梓刊行的 方式成書,後來深恐延宕無期,才改為雇覓書手,抄繕原書,力求統一格式,求取全書完整美觀。但全書既出自欽定,為擴大影響起見,遂於准許借閱外,並令擇有 裨實用及世所罕覯又流傳稀少之書,次第刊行。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即刻印易緯、漢官舊儀、魏鄭公諫續錄、帝範等四種圖書。同年十月,四庫館副總裁官金 簡兼辦武英殿刻書事務,再奏准以木活字排印輯自永樂大典而為四庫著錄之書一三八種,此即為著名之武英殿聚珍本叢書

305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高宗敕令東南各省鏤版刊行,一時承印者計有:江寧刻八種、浙江刻三十八種、江南刻五十四種、福建刻一二三種。(註一)此外,真按:重出,重複, 坊間亦有赴南三閣影鈔四庫本再予刊行之例。真批:如此誠為兩善,而孟森先生所謂俱以雕版通行者實亦過為龐大而不可行也!且多歷年所,焉知後人能克紹箕裘,與其不全殘破,何如成乎一人! 至於四庫總目之梓行頒發,則更具影響力。先有乾隆六十年(一七七五)之武英殿刊本,其後浙江地方官府借文瀾閣本書前提要予以翻刻,是為杭本或浙本。嗣後復有揚州小字本、湖洲沈氏刊本及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廣東書局刊本等多種,清末民初後又有石印本行世,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版本 足見四庫全書在清季雖未全部付諸梓行,但總目及部分圖書,已有出版之例,其書之見重於士林,由此也可得見證。

  民國肇建,學林有感於四庫全書成書僅百餘年,而淪毀已及半數,為珍惜固有文化資產,乃思及利用當時普遍被採用的新式印刷術,來出版此部鉅書,因而影印出版四庫全書之議,屢次在報章刊物中被提出討論。茲將當年幾宗最為學術界習知的出版呼聲,例舉於下:

1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徐世昌就任大總統,令金梁編文華殿、武英殿陳列古物目錄,金氏即以先印四庫全書為請。當時葉恭綽游歷歐美歸來,以國外重視東方文化,也請影印此書,俾傳播文化。

306

2.民 國九年(一九二○),法國總理班樂衛來華訪問,欲溝通文化交流,增加巴黎大學中國學院收藏,建議北洋政府以退還之庚子賠款影印四庫全書,獲得徐大總統同 意,並派朱啟鈐為監印總裁。但終因經費支絀,而無法實現,只印了四庫簡明目錄(註三)及文淵閣藏書內景彩圖十二幅,分贈各國元首及各大圖書館。

3.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商務印書館成立三十周年,其主持人張元濟、高夢旦擬計劃影印四庫全書,做為紀念。此項建議分別獲得北洋政府及清室內務府同意(註四),後以曹錕嬖人李彥青索賄六萬元末成,遂以一紙公函借故制止,卒又功敗垂成。

4.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七月,教育部長章士釗,又以影印事提出國務會議,經討論決議將文津閣本交商務印書館影印。商務派李撥可北上接洽,已洽妥訂約,適浙江軍閥孫傳芳以五省聯軍總司令名義,起兵討伐奉係,時局紛擾,交通阻梗,影印出版計劃,遂而中輟,又胎死腹中。

5.民國十七年,東北三省由張學良、楊宇霆、翟文選三人署名,先後兩次通電全國,謂正籌劃影印在奉天的文溯閣本,以地方財力校印。嗣後以楊宇霆遭暗殺,影印工作,又不了了之。

307

時 局蜩螗不安及經費籌措無著,始終是影印出版四庫全書滯礙難行的主因。於是學術界,乃退而求其次,而有 選印之倡議。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與商務印書館,即在選印倡議下,決定先予影印四庫全書中未刊之珍本圖籍,並訂立合同,依照當 時教育部所聘專家編訂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目錄,從文淵閣本中,選印了二百三十一種,於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全部出版完成,為實現影印出版四庫全書跨出 了第一步。

  抗戰勝利後,政府為了文物的安全,將重要文物播遷來臺,並時時以復興文化為念。民國五十年代,由於社會安定,經濟蓬勃發展,學術界對文化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監察院曹啟文等四位委員,真批:堪謂四庫全書之功臣矣! 聯 名請政府籌印四庫全書,以加強文化宣揚,惟當時政府致全力於國家經濟建設,尚無餘力籌措鉅款從事出版四庫工作。臺灣商務印書館乃衡諸學術界需求,遂又重印 珍本初集,然後按年選印其他流傳稀少的圖書,再分期影印出版。從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迄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連同別輯共出版珍本十三集。計選印四 庫著錄之書一千八百七十九種,一萬五千九百七十六冊,(註五)數量約近於全書之半,此舉於四庫全書之流傳,實多貢獻。

308

  四庫全書影印出版,雖已及半數,然猶不能滿足廣大學林的需求。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臺灣商務印書館環顧當時環境及能力,乃籌措鉅資,真批:政府所以不熱衷于此者,殆亦高位當權者多非文史出身故也,或者於國學國故造詣匪深,又西學留學者,固無怪矣! 擬 將影印付諸實現,以完成該館數十年來心願。經徵得國立故宮博物院同意,終於經過五年的努力,在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完全影印出 版,百多年來國人及愛好中國文化的國際人士,祈盼已久的出版四庫全書的願望,於焉實現,令學林雀躍不已。目前四庫全書已化身千百,貯藏於世界各重要學術機 構,取閱方便之目的固然已告達成,而整理的工作,則尚有待學術界全力努力。

 第二節 續修之倡議及成果

 四庫全書最大貢獻,在於集中保存資料。但修纂當年,由於政治動機之不純正,若干圖書被擯除不予收錄外,館臣所見,也未周遍,部分流傳之典籍,難免掛一漏萬,未被網羅,而全書完成,迄於目前已二百餘年,真按:當作逾或踰! 新出書籍,又復不少,於是學術界迭有續修四庫全書的呼聲。

  清嘉慶間,浙江學政阮元,曾就東南地區所藏的秘笈而為四庫全書所未著錄者,或予收購,或倩人依原書影鈔,每種並各撰提要一篇,隨書進呈。清仁宗特將阮氏進呈之書賜名宛委別藏

309

, 遂成叢書形式傳世。由於阮氏於各書仿四庫全書各撰提要一篇,故後人有視之為續修四庫全書肇端的說法。 實者,宛委別藏僅一七三種,(註六)只是四庫全書的拾遺工作,與續修並非同一性質。真正倡議續修者,始於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六月,翰林院編修王懿榮 的進呈四庫全書懇恩特飭續修疏。文中云:

時經百載,開通日廣,文物日新。厥有市舶泛來前代流傳海外之書真按:斷句不當!-當予連讀! 又 有乾隆以後通材碩學,網羅散失,采集逸佚,復古再成之書。說經補史,重注重疏,精校精勘之書,以及天文、算學、輿地、方志、政書、奏議、私家撰著,卓然經 世之書,層見疊出,或先得者殘而重收者足,或沿稱者偽而改題者真,考據一門,後來居上,藝數之流,晚出愈精,若此之類,上溯舊例,應行著錄者,其為粹美, 庶幾前編。(註七)

疏中對續修的理由、目的和辦法,簡要詳明提出,深獲光緒皇帝欣賞。真批:光緒帝實不失為明君!惜乎亢龍有悔,太后在上,而壯志未酬,國祚遽傾.中華因此而分崩,台灣職是而忘祖,其不可慨嘆哉! 清德宗乃批示曰:「著俟會典纂輯告成後,由翰林院奏明請旨。」但清會典纂修告成後,適逢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之亂,內憂外患,相繼發生,無力顧及續修工作,於是王氏倡議,遂胎死腹中。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翰林院檢討章梫又上擬請增輯四庫全書摺云:

310

今 距乾隆修書之時,百有餘年,人事日積,文獻滋多,兵事迭遭,斯文漸佚。年來科舉既罷,學堂初開,老成 日以凋零,英俊正資培養,此所謂聖道絕續之交也。而我皇太后皇上,懲前毖後,銳意立憲,特簡大臣,前往東西洋各國考察憲政,凡有關於政法之書,采輯編譯, 擇尤精者,進呈御覽,不下百數十種。其未經繙譯,並各使陸續采進者,計不止千數百種,則異國文獻,集於我朝者,又較前代為富矣。因思我國之圖籍,固有之國 粹也,東西國圖籍,所以羽翼我文明之治者也。今固有者之絕續如此,而采輯各國者之繁富如彼,似宜亟乘此時薈萃中外典冊,續編四庫全書,以昌憲法之文明。 (註八)

章氏主張薈萃中外典冊,續修四庫全書,以昌憲治而端學術。當時學林,有此倡議者不在少數。例如翰林長霖,真按:黃愛平氏引此作「喻長霖」,查中研院瀚典清史稿發刊綴言有喻長霖無俞長霖!又附註之書名亦有異文,俟考! 也曾上「敬陳管見疏」(註九),請續編四庫,俾「齊一天下之耳目」。孫同康則起而響應,按四庫全書凡例為範本,撰寫了「擬重修四庫全書條例」二十則,(註十)四處奔走,盼望引起重視,付諸實行,惜清室暮年,苟延殘喘,振蓑乏力真按:當作振衰乏力! 始終無法從事於續修四庫全書的工作。

  民國成立,續修之議再起。民國八年,大總統徐世昌令金梁編文華及武英殿陳列的古物目錄,金氏趁機建議重印四庫全書及編輯續修書目云: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