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July 30, 2008

181

難經本義六卷六冊 元滑壽撰 日本正保五年刊本

傷寒六書六卷五冊 明陶華撰 日本寬永庚午(七年)刊本

京板校正大字醫學正傳八卷八冊 明虞搏撰 日本元和八年村上平樂寺刊本

名醫類案十二卷十二冊 明江瓘撰 江應宿補 日本寬文元年野田庄右衛門刊本

赤木玄珠三十六卷醫案十三卷五十一冊 明孫一奎撰 日本明曆三年刊本

新刊醫林狀元濟世全書八卷八冊 明龔廷賢撰 日本寬永十三年村上平樂寺刊本

痘科鍵二卷四冊 明朱巽撰 日本享保十五年石倉屋喜兵衛刊本

痘脹玉衡書三卷後卷一卷六冊 清郭志邃撰 日本享保八年刊本

千金方九十三卷十六冊 唐孫思邈撰 日本萬治二年刊本

外臺祕要四十卷二十四冊 唐王燾撰 日本延享四年山脅尚德刊本

普濟本事方十卷續集十卷五冊 宋許叔微撰 日本享保二十一年刊本 朱墨藍三色批校

世醫得效方二十卷十六冊 元危亦林撰 日本舊刊本配補鈔本

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圖三卷三十七冊 明李時珍撰 日本寬文十二年刊本

本草綱目五十二卷三十八冊 明李時珍撰 日本正德四年刊本

東垣十書三十二卷二十冊 金李杲等撰 明朱植編 王宇泰訂正 日本萬治元年武村市兵衛刊本

薛氏方書七十八卷六十四冊 明薛巳編 真按:一作薛己. 日本承應三年刊本

玄鈔類摘六卷五冊 明徐渭撰 陳汝元補註 日本寶曆五年刊本

子華子二卷二冊 舊題周程本撰 日本延享四年刊本

182

新雕劉子五卷五冊 題梁劉勰撰 唐袁孝政注 日本寶曆八年刊本

陳眉公重訂野客叢書十二卷六冊 宋王楙撰 日本承應二年中野氏刊本

困學紀聞二十卷七冊 宋王應麟撰 日本寬文元年書林中野道也刊本

論衡三十卷八冊 漢王充撰 日本延享五年刊本

鶴林玉露十八卷九冊 宋羅大經撰 日本寬文二年刊本

草木子四卷四冊 明葉子奇撰 日本寬文九年刊本

文海披沙八卷四冊 明謝肇淛撰 日本寶曆己卯(九年)刊本

群書治要五十卷二十五冊 唐魏徵等編 日本天明七年細井德民等校刊本

新雕皇朝類苑七十八卷十六冊 宋江少虞撰 日本元和七年活字本 近人渠夢翔手書題記

標題徐狀元補註蒙求三卷三冊 五代李瀚撰 宋徐子光補正並註 日本寬永乙亥(十二年)中野小佐衛門刊本

蒙求詳說十六卷五冊 五代李瀚撰 宋徐子光補正並註日本宇宙的詳說 日本天和三年刊本

新編群書類要事林廣記九十四卷十五冊 宋陳元靚撰 元人續增 日本元祿十二年刊本

京本音釋註解書言故事大全十二卷六冊 宋胡繼宗撰 明陳玩直註 日本正保三年田中文內刊本

增續會通韻府群玉三十八卷二十五冊 元陰時夫撰 陰中夫註 明包瑜續 日本寬永二年刊本

卓氏藻林存七卷七冊 明卓明卿編 日本元祿九年村上平樂寺刊本 缺卷六

輟耕錄三十卷十冊 明陶宗儀撰 日本舊刊本 近人陸大坊手書題記

太平廣記五百卷五十二冊 宋李昉等編 日本舊刊本

剪燈新話句解三卷三冊 明瞿佑撰 垂胡子集釋 日本舊刊本

183

麈餘二卷二冊 明謝肇淛撰 日本寬政八年刊本

大方廣圓覺略疏註經四卷四冊 唐釋宗密撰 日本寬永甲申(二十一年)村上平樂寺刊本

註維摩詰經十卷五冊 後秦釋僧肇撰 日本貞亨三年刊本

維摩經略疏十卷十冊 隋釋智顗撰 日本寬文九年刊本

維摩詰所說經疏五卷五冊 隋釋吉藏撰 日本元祿十一年宣風坊書林井上實刊本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三卷三冊 明釋宗泐註 日本翻刻康曆二年臨川寺本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註解一卷一冊 明釋宗泐撰 日本寬永十五年中野市右衛門刊本

法華玄論十卷四冊 隋釋吉藏撰 日本天和三年中野五郎左衛刊本

科註妙法蓮華經八卷十冊 元徐行善科註 釋必昇校證 日本慶安二年豐興堂刊本

梵網古迹鈔八卷八冊 □不著撰人 日本寬永甲申(二十一年)中野是誰刊本

說無垢稱經贊疏六卷六冊 唐釋窺基撰 日本覆刊卷子本

首楞嚴義疏註經十卷十冊 宋釋子璿撰 日本寬永壬申(九年)刊本

楞嚴摸象記三卷三冊 明釋袾宏撰 日本明曆二年刊本

大日經疏指心鈔十六卷八冊 唐釋一行撰 日本寬文元年野田庄右衛門刊本

俱舍論記三卷三十冊 宋釋普光撰 日本元祿十五年宣風坊書林井上實刊本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十卷十冊 唐釋窺基撰 日本元文六年刊本 朱墨批校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五卷七冊 遼釋法悟撰 日本正保三年吉野屋權兵衛刊本

  附釋摩訶衍論記六卷 宋釋普觀撰

184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四卷 遼釋志福撰

二諦章二卷二冊 隋釋吉藏撰 日本寶永七年刊本

集部

杜律集解六卷六冊 明邵傅撰 日本貞享二年刊本

杜律集解六卷十二冊 明邵傅撰 日本宇都宮標註 日本元祿九年刊本

五百家註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存三十五卷八冊 唐韓愈撰 宋魏仲舉編 日本舊活字本 缺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八

唐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四十冊 唐韓愈撰 明蔣之翹注 日本萬治三年刊本

唐柳河東集四十五卷三十五冊 唐柳宗元撰 明蔣之翹注 日本寬文四年刊本

白氏文集七十一卷五十冊 唐白居易撰 日本元和戊午(四年)那波道圓活字本

歐陽文忠公集三十六卷十冊 宋歐陽脩撰 日本寶曆十四年島靖之刊本

增本校正王狀元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二十七冊 宋蘇軾撰 題王十朋集註 劉辰翁批點 日本明曆丙申(二年)松柏堂刊本

山谷詩集註二十卷五冊 宋黃庭堅撰 任淵註 日本寬永己巳(六年)大和田意閑刊本

山谷詩集註二十卷十一冊 宋黃庭堅撰 任淵註 日本慶安五年刊本

山谷詩集註二十卷十一冊 宋黃庭堅撰 任淵註 日本覆刊朝鮮甲寅活字本

山谷外集詩註十七卷別集詩註二卷十冊 宋黃庭堅撰 史容、史季溫注 日本舊刊本

后山詩註十二卷四冊 宋陳師道撰 任淵註 日本元祿三年刊本 朱筆批校

龍川文集三十卷十五冊 宋陳亮撰 日本嘉永三年如不及齋活字本

185

真山民詩集一卷一冊 宋真山民撰 日本文化九年刊本

梨雲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二十冊 明袁宏道撰 日本元祿九年刊本

壬癸集一卷一冊 民國王國維撰 日本京都聖華房木活字本 王氏手校並跋

六臣注文選六十卷三十一冊 梁蕭統編 唐李善等六臣注 日本寬文二年刊本

魁本大字諸儒箋解古文真寶前集十卷二冊 宋黃堅編 元林以正註 日本舊刊本

魁本大字諸儒箋解古文真寶後集二卷二冊 宋黃堅編 元林以正註 日本寬文十年山田市郎兵衛刊本

新刻李袁二先生精選唐詩訓解七卷四冊 題明李攀龍編 日本田原仁翻刊明萬曆本

新刻陳眉公考正國朝七子詩集註解七卷四冊 明陳繼儒編註 李士安補註 日本元祿己巳(二年)刊本

詩人玉屑二十一卷三冊 宋魏慶之撰 日本寬永十六年田原仁刊本

冰川詩式十卷七冊 明梁橋撰 日本萬治三年刊本

詩藪八卷四冊 明胡應麟撰 日本貞享丙寅(三年)武林新兵衛刊本

  第六節 古籍刊本中的域外地圖

  一、前言

  中國文獻,向以「圖」「書」並稱。在早期,「圖」與「書」並行,多數書中都繪有圖。今檢《漢書‧藝文志》,其所著錄者,有時稱「篇」,有時稱「卷」。其稱「篇」者,大抵以竹簡為之;稱「卷」者,則大抵以紙張或帛布為之

186

。紙張和帛布,在當時是少有而珍貴的物品,以之寫書者,一方面取其方便攜帶及典藏,一方面則取其方便書寫、繪圖及閱讀。就《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圖書來說,有不少是書中附圖的,例如: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班固《注》:「圖九卷。」《齊孫子》八十九篇。班固 《注》:「圖四卷。」(右二書,屬〈兵書略‧權謀〉)《楚兵法》七篇。班固《注》:「圖四卷。」《孫軫》五篇。班固《注》:「圖二卷。」《王孫》十六篇。 班固《注》:「圖五卷。」《魏公子》二十一篇。班固《注》:「圖十卷。」(右四書,屬〈兵書略‧形勢〉)《黃帝》十六篇。班固《注》:「圖三卷。」《風 后》十三篇。班固《注》:「圖二卷。」《鵊冶子》一篇。班固《注》:「圖一卷。」《鬼容區》三篇。班固《注》:「圖一卷。」《別成子望軍氣》六篇。班固 《注》:「圖三卷。」(右五書,屬〈兵書略‧陰陽〉)《鮑子兵法》十篇。班固《注》:「圖一卷。」《伍子胥》十篇。班固《注》:「圖一卷。」《苗子》五 篇。班固《注》:「圖一卷。」(右三書,屬〈兵書略‧技巧〉)此外,〈數術類〉的曆譜也著錄:

  《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

  到了《隋書‧經籍志》,所著錄的「圖」尤多,如《周髀圖》一卷、石氏《渾天圖》一卷、高洪文《天文橫圖》一卷、《摩登伽經說星圖》一卷、《星圖》一卷等。

  宋代的鄭樵在《通志‧圖譜略‧索象篇》於「圖」「書」並重的道理,論述極詳。他說:

187

河 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書,大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聖人,使百代憲章,必本於此而不可偏廢者也。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 文。圖,植物也;書,動物也。一動一植,相須而成變化。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 即書而求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

這段話說明「圖」與「書」的密切關係,也說明「圖」之重要。鄭氏又於〈明用篇〉,更具體的列舉圖譜之用有十六項:

一曰天文,二曰地里,三曰宮室,四曰器用,五曰車旂,六曰衣裳,七曰壇兆,八曰都邑,九曰城築,十曰田里,十一曰會計,十二曰法制,十三曰班爵,十四曰古今,十五曰名物,十六曰書。

這十六項中,「地里」、「宮室」、「都邑」、「城築」、「田里」等五項,事實上都屬於今日所稱的「地圖」的範圍,或者和「地圖」有關。可見在早期,地圖是中國古籍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過,隨著文字書籍的日益增加,「圖」的功用漸為人所忽視,遂致「圖」在文獻中的地位,日漸降低。關於「圖」與「書」消長的原因,鄭樵說:

漢初,典籍無紀。劉氏創業,總括群書,分為七略,只收書,不收圖。藝文之目,遞相因習,故天祿、蘭臺、三館、四庫、內外之藏,但聞有書而已,蕭何三圖,自此委地。

188

鄭氏把「圖」之不受重視,歸咎於《七略》之只錄書,不錄圖。我們現在看《漢書‧藝文志》,鄭氏的話,自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認為漢代的學者,過分重視訓詁,導致後代重視文字的討論和敘述,漸忽視「圖」的功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各種「圖」中,「地圖」是重要的一部分,這可以從鄭樵所舉圖譜之用十六種中, 與「地圖」有關者占近三分之一可見。不過,後世討論中國版刻及印刷史者,多以草木蟲魚鳥獸及人物之繪像為主,很少及於「地圖」的刊鐫問題。「地圖」的鐫 刻,在藝術上自然比不上草木蟲魚鳥獸及人物之受人重視及引人興趣,但是,「地圖」既然是「圖」的一種,而其刊繪,同樣的需要技巧,因此,古籍刊本裡的地 圖,是中國板本學上值得從事探討的問題。

   另一方面,中西交通史,是近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多所討論的問題。不過,多數的學 者,都是根據相關的文字著作,像明馬歡的《瀛涯勝覽》(一卷)、明費信的《星槎勝覽》(二卷)、清楊炳南的《海錄》等為主,從事討論。從中國古書的地圖, 尤其是域外地圖,討論中國人對東西方認識的進展的論文,則極為罕見。

  近代重視中國古書中地圖的學者,當以王庸為最有成就。他所著的《中國地理圖籍叢考》及《中國地理學史》二書,是討論中國古書裡的地圖,堪稱最為詳細的著作,不過,於「域外」地圖部分,則還沒有專章討論﹝88﹞。因此,筆者試就中國古籍刊本中的域外地圖,加以討論,一方面可補歷來版本學上於地圖方面研究之不足,一方面可以從這些地圖,窺探中國人世界觀的演進

88﹞ 《中國地理學史》第一章第四節〈外國圖記〉,所討論的「外國」,多屬漢代的西域,與今所指「外國」,同名異實也。

189

   為了專就版刻中的地圖予以討論的方便,抄本、寫本中的地圖及輿圖長卷,不在本文 討論的範圍。又:中西交通是一門很專門的學術領域,不是筆者的研究專長,因此,筆者僅就「域外地圖」方面,提供文獻的基礎,至於這些地圖所牽引出來的一些 與中西交通有關的問題,則留待中西交通史的學者專家們,從事進一步的討論。

二、宋代以前的地圖

  中國地圖之作,起源甚早,到了唐宋,這一方面的文獻,已經不少。宋代以前的地圖,雖多已亡佚,但是這些地圖,對後代的地圖,自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此略事討論。

  以今日所知文獻來看,中國地理書之有圖,大概以《山海經》中的圖為最早。《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也都著錄了郭璞《山海經圖讚》二卷,都足證《山海經》有圖。惟《山海經》所載多怪誕之事,故《四庫全書總目》不入〈地理類〉,而以之入〈小說家類〉。〈提要〉說:

書中故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元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耳。

宋代王應麟《王會補傳》引朱子之言,謂《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云東向,或曰東首,疑本因圖畫而述之云云

190

。從這些記述,可知《山海經》裡的圖,不僅不是地圖,大概還是飛禽走獸之怪者。同時,《山海經圖讚》中的「圖」,《宋史‧藝文志》已不著錄,可見宋代已不復傳世,其在圖譜上的影響很有限。

  地圖之作,以今之文獻考之,成於唐宋兩代者頗多。鄭樵《通志略‧圖譜略》中,「記有」項下著錄二百七幅圖,其中屬於地理者有:

   楊佺期「唐洛陽京城圖」。「唐長安京城圖」。呂大防「唐長安京城圖」。「唐太極 宮圖」,「唐大明宮圖」。「唐興慶宮圖」。「三宮合為一圖」。「洛陽宮闕圖」。「宋朝宮闕圖」。「汴京圖」。「唐九嵕山昭陵建陵合為一圖」。梁元帝「二十 八圖職貢圖」。閻立本「西域諸國風物圖」。「大遼對境圖」。「大金接境圖」。「契丹地理圖」。「西夏賀蘭山圖」。「勃海圖」。「三輔黃圖」。另外,在「記 無」一項裡,也著錄了「地里」「會要」「紀運」「百官」「易」「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經學」「小學」「刑法」「天文」「時令」「算 數」「陰陽」「道家」「釋氏」「符瑞」「兵家」「藝術」「食貨」「醫藥」「世系」等圖。其中「地里」圖有:

   「地域方丈圖」。「地域方尺圖」。僧道安「江圖」。賈耽「地圖」。裴矩「西域 圖」。「華夷列國入貢圖」。馬寔「諸道行程血脈圖」。「開元分野圖」。「冀州圖」。「十七路轉運圖」。「河北四十四郡圖」。「十七路圖」。「蜀程圖」。沈 括「使北圖」。《洞庭譜》。「嶽瀆福地圖」。蔣炳「西山圖」。

《通志略‧圖譜略》所著錄的這些地圖,多屬中國境內的地圖,同時也都已亡佚。不過,這些地圖,對後世地圖的繪製技巧,自有一定的影響。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