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July 28, 2008

381

。軾之文章在北宋已後家絃戶誦,談者非一人一家而已,自應博採旁搜,方可以“錄”名之。今所採不過一卷,而宋後已兼及元,文外又兼及詩,是以蹄涔勺量屈注銀潢之奔放也。真按:國:涔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ㄘㄣˊ1. 水多的樣子。淮南子˙說林:「宮池涔則溢,旱則涸。」 2.流不停的樣子。文選˙江淹˙雜體詩˙謝法曹:「芳塵未歇席,涔淚猶在袂。」詞:涔1 cn ㄘㄣˊ〕〔《廣韻》鋤針切,平侵,崇。〕1.雨多,澇漬。《淮南子‧說林訓》:“宮池涔則溢,旱則涸。” 高誘 注:“涔,多水也。”2.路上的積水。《淮南子‧俶真訓》:“夫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材。” 高誘 注:“涔,潦水也。”3.淚流貌。 南朝 江淹 《雜體詩‧效謝惠連〈贈別〉》:“芳塵未歇席,涔淚猶在袂。” 郭沫若 《歸去來‧希望不要下雨》:“這母性愛,使我涔出了眼淚。”4.魚池。《文選‧馬融〈長笛賦〉》:“於是山水猥至,渟涔障潰。” 李善 注引 薛漢 《韓詩章句》:“涔,漁池也。音岑。” 毛奇齡 《刻〈姜左翊文稿〉題詞》:“仰翔禽于千仞,緒晰毫芒;俯泳鱗于三涔,坐遺泃沫。”5.水名。《史記‧夏本紀》:“ 九江 甚中, 已道, 雲土 為治。” 裴駰 集解:“ 孔安國 曰:‘ 別名。 ,水名。’ 鄭玄 曰:‘水出 。’”涔2 qin ㄑ〡ㄢˊ〕〔《集韻》慈鹽切,平鹽,從。〕積柴木於水中以捕魚。《爾雅‧釋器》:“槮,謂之涔。” 郭璞 注:“今之作‘槮’者,聚積柴木於水中,魚得寒,入其裏藏隱,因以簿圍捕取之。” 真按:國無!詞:【蹄涔】語本《淮南子‧氾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鱣鮪。” 高誘 注:“涔,雨水也,滿牛蹄跡中,言其小也。”後以“蹄涔”指容量、體積等微小。 郭璞 《注<山海經>敘》:“蹄涔之遊,無以知絳虯之騰。” 蔣貽恭 《詠蝦蟆》:“欲知自己形骸小,試就蹄涔照影看。” 焦袁熹 《經生歌》:“蹄涔之水,不生淪漣;覆簣之山,那有雲煙?” 曾國藩 《書<歸震川文集>後》:“浮芥舟於蹄涔之水,不復憶天下有四海濤者也。” 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 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 真按:國:銀潢 注音一式 |ㄣˊ ㄏㄨㄤˊ銀河。宋˙蘇軾˙天漢臺詩:「漾水東流舊見經,銀潢左界上通靈。」清˙蔣春霖˙虞美人˙水晶簾卷澂濃霧詞:「銀潢何日銷兵氣?劍指寒星碎。」詞:【銀潢】天河,銀河。《舊唐書‧彭王僅傳》:“銀潢毓慶,璿萼分輝。” 蘇軾 《和文與可洋川園池‧天漢臺》:“ 漾水 東流舊見經,銀潢左界上通靈。” 黃遵憲 《九姓漁船曲》:“君看銀潢一道斜,小星竟向鵲橋渡。” 以其舊人所輯,存目可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與四庫全書選書標準的一致處

東坡詩話錄(6/424

   〔謹按〕:《東坡詩話錄》上、中、下三卷,元四明陳秀民編,雜採前人詩話之論蘇詩者,既不以本詩之事類為次第,又不以原書之年代為次第,且如記《仇池 石》數詩直書原詩,前後並無引述,而記《芙蓉城》詩於題上反加“遊”字。又敖陶孫《詩評》入范元實《詩眼》中,亦不明出本條所標之目。蘇詩自南宋以後論說 最多,此既以“錄”名書,則是總前人論蘇之言而成帙,非僅胡仔之列於諸家者比矣,而其條目尚不及胡仔之小半。至如《玉局文》則蘇軾自作,陸游序又蘇集所 有,此而皆入,則必其廣徵博採,無所不入者矣,而其所摭他家又隨意零星件繫,不足以盡蘇詩之大也。若以其中所採之書間有一二為胡仔所未及,則是宋後之書, 如《西湖遊覽志》、《燕石齋補》一二種,他書所不概見,借此書以傳其名可矣。然其中至有但標“詩話”二字者,則不成其為引據也。以其舊人所輯,存目可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東坡詩話》三卷。

冰川詩式(2/82

 謹按:《冰川詩式》十卷,明真定梁橋撰。橋字公濟,冰川蓋其別號也。上自古樂府,下及近代諸體,分出格式名目,意欲仿唐釋皎然《詩式》等書之體

382

。前有“詩原”三頁,後有附錄雜體詩名,如“璇璣”、“藏頭”之類。此等義例無關風雅之正,可以無鈔。其書刻於隆慶時。後跋吳光允書,似學蘇字。真按:翁方綱與蘇軾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與四庫全書選書標準的一致處

玉笥詩談(2/29

  〔謹按〕:《玉笥詩談》四卷,明朱孟震著。孟震字秉器,新淦人,即著《河上楮談》者。此書內所記時事,如練子寧數條頗有關於考證,至於論詩則極推王世貞,不過拾七子之賸語,於詩無當也。第作記見聞之說部,存其目可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恬志堂詩話(2/30

  〔謹按〕:《恬志堂詩話》上、中、下三卷,明嘉興李日華著。日華字君實,詳具卷末小傳中。其書作於天啟時。日華善書畫,兼能詩,顧其詩支脂、魚模尚皆沿誤同用,則於韻學未之講也。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的韻學 中如論杜詩《元都壇歌》,取宋人《墨莊漫錄》之說,殊為好僻。至其改金人武伯英《詠剪燭刀》詩句,尤為鄙陋。存目可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說詩樂趣、偶詠草續集(15/1326

  謹按:《說詩樂趣》二十卷,附《偶詠草續集》一卷,國朝伍涵芬著。涵芬,於潛人。康熙丁卯浙江鄉試第一。此其採摭論詩之語及其所自爲也,其有當於詩否姑無庸論,即其卷前所刊引用書目,真按:翁方綱未讀全書 真按:翁方綱研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的方式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龍衮《江南野史》訛為“野錄”,《臨漢詩話》訛為“臨溪”,以及“孟棨”訛“孟啟”、“王楙”訛“王懋”、“張耒”訛“張來”、“嚴羽”訛“嚴明”之類,乖舛訛謬,不一而足,則其於詩可知矣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

383

。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

學稼餘譚(5/333

 謹按:《學稼餘譚》上、中、下三卷,前題云“櫟社老人輯”。上卷曰“詩鵠”,中卷曰“詩攷”,下卷曰“詩話”,其下卷又分出“下之下”一卷。所引詩事起六朝,訖元,蓋明代人所撰也。真按:翁方綱考辨作者 皆採輯他書而成,亦不注明原出處。應存其目。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真按:不注明出處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存目”著錄。

劉辰翁評九種(7/529

 謹按:《元劉辰翁評九種》,凡十四冊。辰翁字會孟,廬陵人,別號須溪。平生所為詩文甚多,於古書亦多所評騭,然實未見有確然定正之處。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 真按:翁方綱與劉辰翁 或存其末《記鈔》八卷可也。《記鈔》八卷應另歸前單纂修內,茲不印記。真按:翁方綱辦理四庫全書的過程 真按: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與四庫全書選書標準的一致處

詞曲類

詞苑叢談(18/1584

 謹按:《詞苑叢談》十二卷,國朝徐釚編。釚號虹亭,吳江人。自昔《詞旨》、《詞品》諸書與詩話並傳,此書亦皆採摭前人論詞之語及近今填詞之事,都為一編。其未著原引書目處,則釚既自言之矣。其於體制、音韻多所考証,則亦詞家所必資也。或酌鈔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詞曲類二”著錄。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的韻學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與四庫全書選書標準的一致處

384

曲譜(6/448

  謹按:《曲譜》十二卷,合卷首、卷末為十四卷。前無序文,有例目,不著編輯年月、姓氏。卷首載諸家論說,卷一至卷四皆北曲,卷五至卷末皆南曲,蓋作曲之定式也。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詞曲類二”著錄《欽定曲譜》十四卷。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與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不同處

西廂記(14/1263

  謹按:《西廂記》四冊,詞曲之書,毋庸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與四庫全書選書標準的一致處 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太和正音譜(5/335

  謹按:《太和正音譜》一卷,前有明嘉靖戊子沜東漁父序,言:“明興,丹邱先生採輯元賢暨今之詞客所撰,彙為斯譜。”原本前卷載古今作者名氏及傳奇種數,與元人雜論,今悉刪去,但取周德清“作詞七法”列諸篇首。云“沜東漁父”者,不著姓名,蓋重加刊定之本也。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與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不同處

385

386

387

經部

郭氏傳家易說(經錄)

   《郭氏傳家易說》十一卷,宋郭雍著。雍字子和,洛陽人。父忠孝受學程子,嘗著《兼山易解》矣,靖康中忠孝以提刑死難於關西,其書散逸,雍遭亂後隱居峽州 長楊山谷,著此書述其父志。乾道中,守臣薦於朝,旌召不起,遣官受所欲言,乃以《傳家易說》進。雍是書雖云原本父說,而實多出於自得者。朱子云:“《兼山 易》溺於象數之學,今觀雍書,大抵剖晰義理,與程子傳相似。”雍之言曰:“《易》之書,其道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然如首腹馬牛之類或可 忘,此象之末也。”其說如是,殆非溺象數者。宋人輯《易》說往往擯忠孝父子,謂程子之葬也忠孝不會,以為背師。夫士能抗節死難,宜其生平篤於義矣,當葬程 子之時,忠孝容有他故不及赴邪,抑誠不免趨舍形勢而卒乃晚蓋者邪,然奈何遂以罪及其子哉。雍又以孔子彖傳爲彖辭,故為世所非。然自漢揚雄、劉歆之倫謂孔子 作彖象,沿及魏高貴鄉公之告諸儒亦然,以孔子之傳為彖象其來久矣,豈必雍始誤邪。夫漢晉以來言《易》之書尤眾於他經,溺象數者其說支而近誣。宋、元之閒以 義理言《易》者,率闡程子之緒餘,而所見之理或非精密果足補程《傳》之闕,而衹益為繁蕪,所謂“中無所得而喜著書為名”者與。

388

雍是書雖若未見大越於其倫者,要其學為程子支流,而雍之生平亦有合“履道坦坦,幽人之吉”。言《易》者雖多,如雍終可謂無愧立言者已。真按:姚鼐選書的標準

真按:姚鼐之學術態度 真按:姚鼐之易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

易通(經錄)

  《易通》六卷,宋趙以夫著。宋太宗弟魏王廷美生鄖國公德鈞真按:趙廷美 真按:趙德鈞 德 鈞之下七世至以夫。以夫字用父,居於長樂。嘉定中仕至同知樞密院事,淳祐初解樞密。是書首題“大中大夫試禮部尚書兼修玉牒官兼侍讀官臣以夫進”,蓋解樞密 後所居職。其自序云“成於丙午之夏”,則淳祐六年也。宋宗室著《易》者,趙善譽《易說》及以夫是書最著稱,《易說》今亡,獨以夫書存。其所解止於未濟,不 及《繫辭傳》以下,與程子《易傳》同。然以夫好言卦象、卦氣,互體、納甲諸事,與宋儒之言《易》殊不類,其中亦無一字及程、朱諸賢。昔漢魏言《易》者至為 煩碎,王弼埽除廓清,惟陳名理,後世貴之,而孫盛顧譏其於六爻變化、羣象所效、日時歲月、五氣相推,皆擯落多所不關,以為泥夫大道。人之議論不同如此,以 夫之意殆與盛略同。蓋《易》之道廣矣無所不具,程、朱之學通天人之本原,發前聖之蘊奧,舉可措諸事業。真按:姚鼐之易學 真按:姚鼐與程朱 如以夫之流著書,各以所見為量,就所尋研,非無義意,所謂識其小者,取備一說焉可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真按:姚鼐選書的標準

易翼傳(經錄)真按:一題作「鄭東谷易翼傳二卷」(四庫全書提要稿輯存(5)(11-20頁)惜抱軒書錄

  《易翼傳》,宋鄭汝諧撰。汝諧字舜舉,號東谷,處州人。仕至吏部侍郎。侍郎其言《易》奉程子之說,真按:二字衍文也!四庫全書提要稿輯存(5)(11-20頁)所影抄本惜抱軒書錄便無此二字. 所謂“翼傳”者,翼程《傳》也,然亦時有同異,其最甚者,如程子解“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以為“外物不接,內欲不萌

389

”,郭忠孝得其說而守之,遂自號“兼山”,以是為儒者之至學也。朱子所解雖微異,然亦以是為克己復禮之義。獨汝諧以為:“‘艮其背’者,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也。不見而後不亂,見則亂矣,故僅為無咎而已。真按:一作无咎.疑此乃簡化字干礙故也. 說者或大其事,以為聖人之事,非也。”其說之不同如此。又如解《困》、《井》為性命之卦,其說頗失之鑿。然汝諧實當光、寧之朝,以偽學為禁,而能推明程子之說,似亦有識者。陳振孫乃謂其“立朝多為善類所不可”,然其不可之故未聞,未定其人為何如也。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重顧作者德行! 真按:姚鼐選書的標準-重顧作者德行! 是書首有自序及其子如岡真按:鄭如岡 曾孫陶孫題語。真按:鄭陶孫 如岡以為是書求得真西山序,真按:疑有誤!-抄本亦作以為二字.疑為乃衍文. 今真序已不存。陶孫題云“曾大考歷事四朝,紹熙得謝後屢薦不起,與楊誠齋同為詔旨所褒”,然則汝諧之為人或尚有可稱者與。真按:作者品德的重要-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東谷易翼傳》二卷。

周易旁注前圖(經錄)

 《周易旁注》,明朱允升著。允升,休寧人,明太祖時官翰林侍講學士。於諸經皆有旁注,而《易》為最詳。其書本十卷,首列“河圖洛書合一圖第一”至“三十六宮圖說第八”,謂之“旁注前圖”,在十卷之外。萬歷中姚文蔚易其注於旁者於經之下,此本又盡佚其經注而獨存其全圖。上、下二篇,真按:斷句不當!-此句當予連讀「此本又盡佚其經注而獨存其全圖上、下二篇,」,謂全圖有上下二篇也.全圖上下二篇者,即提要所敘之本書也. 下篇內載元蕭漢中《讀易攷原》,允升記云:“漢中字景元,泰和人,書成於泰定年閒。”今按,漢中為人別無可攷,其書賴附允升此圖以傳,而允升本書反殘缺矣。蕭氏所解卦序實多精義,允升極推之,非妄也。真按:姚鼐之易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周易旁注圖說》二卷。

390

周易古今文全書(經錄)

   《周易古今文全書》,楊時喬著。時喬,上饒人,嘉靖乙丑進士。萬歷中仕至吏部侍郎,銓法清平,卒後家甚貧。時喬著此書,自序謂:“程明辭,朱明蓍,於象 尚略,乃取自漢至今儒論著、攷據闡之。論例二卷、古文二卷、今文九卷、《易學啟蒙》五卷、《傳易攷》二卷,附《龜卜攷》一卷,合二十一卷。”其說大抵宗 程、朱,而闢當時心學所謂“古文易”,從呂祖謙、朱子本而獨列《文言》二篇,亦依上、下經分之,如《繫辭傳》“鳴鶴在陰”諸章皆入之《文言》。又自以古文 體書之,以為能復古文。其今文九卷則王弼本,乃以楷書書之。茲可謂好奇自信之過也已。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卷。

增修書說(經錄)

  《書說》者,宋呂祖謙所撰。始《洛誥》,終《秦誓》,《通考》載其書十卷。朱子云:“伯恭說《書》甚善,但《書》有解說必不可通者,止須闕疑,伯恭必強說,失於過巧。真按:朱子之書學 真按:呂祖謙之書學 ”謂是書也。其門人又雜記祖謙論《書》之說,自《堯典》至《召誥》,《召誥》以前既得於口授語錄,故多俚俗之說。開禧中,祖謙之門人時瀾稍為刪定,俾就雅馴,得二十二卷,又以《書說》原本為十三卷,合三十五卷,謂之“增修書說”。王應麟云林少穎《書說》至《洛誥》而終,呂成公《書說》自《洛誥》而始”,蓋林之奇受學於呂居仁,祖謙又受學於之奇,故所著《書說》始於《洛誥》,是祖謙用意本以終始其師說為一家之學,而時瀾所增修者則又以全備祖謙一人之說也。吳師道云:“婺之清江時鑄,呂成公同年進士,與弟率羣從子弟十餘人悉從公遊,真按:詞:鋹1 chn ㄔㄤˇ〕〔《廣韻》丑兩切,上養,徹。〕利;銳勢。 王闓運 《〈桂陽州志〉序》:“首建伐國,益兵踰領,乘鋹於踣,瑜清不染。”國:鋹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ㄔㄤˇ 銳利。玉篇˙金部:「鋹,利也。」 若澐、若瀾、若涇,尤時氏之秀。成公輯《書說》,瀾以平昔所聞纂成之,今所行《書傳》是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