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July 31, 2008

81

  3可資校勘

  《文獻通考》所徵引的文獻,與今本比勘,頗多異文,因此可作為校勘古籍的資料。

  以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一書為例。

  《通考》(卷二○)〈市耀〉㈠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條下引《能改齋漫錄》卷十二〈和買絹〉條。今以《叢書集成初編》本的《能改齋漫錄》為底本,與《通考》所引的對校如下:

本 朝預買納(《通考》「納」作「紬」)絹,謂之和買絹。案《玉壺清話》與《澠水燕談》二書,皆以為始于 祥符初,因王旭知潁州,時大饑,出府錢十萬緡,與民約曰:「來年蠶熟,每貫輸一縑,謂之和買。」自爾為例。而《澠水燕談》又以為其後李士衡行之陝西,民以 為便,今行天下,于歲首給之。(《通考》此句首有「然」字)予案范蜀公《東齋記事》稱是太宗時,馬元方為三司判官,建言方春乏絕時,豫(《通考》作 「預」)給庫錢貸之,至夏秋,令輸絹于官,預買紬絹,蓋始于(《通考》「于」作「如」)此。以三書考之,當以范說為是。蓋范嘗為是(《通考》「是」作 「史」)官耳。予讀詩人袁陟(世弼)所為〈墓誌〉,序其當仁宗時為太平州當塗知縣,且言江南和市紬絹,豫給緡(《通考》「緡」作「民」)錢,郡縣或以私惠 人而不及農者,當塗尤甚,世弼自(《通考》「自」作「所」)為條約,細民均得之,乃知太宗之所以惠愛天下多矣。而其後以鹽代錢,以為縑直,又其後也,鹽亡 而額存,然後知《左氏》所謂作法于涼真按:詞無!待查!○按瀚典:「/斷句十三經經文/春秋左傳/昭公/傳四年 - 179 -鄭 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 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 曹滕.其先亡乎.偪而無禮.鄭先衞亡.偪而無法.政不率法.而制於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則此涼乃涼薄、荒涼之涼也.然則荒涼義即薄稀也. 其說不誣也(《通考》「也」作「矣」)。

82

  再以《通考》引宋代王明清的《揮麈錄》一書為例。

   按:《揮麈錄》一書裡,記載著很多國史中所不載的史料,可補冊府之遺,因此《文獻通考》多所引用。 但是若以《通考》所引與今本《揮麈錄》比勘,也頗多異文。《通考》(卷六四)〈職官〉(一八)在「朝奉大夫,古無此階,宋元豐更官制,以朝奉大夫換後行郎 中,朝奉大夫以上係正郎」條下引《揮麈錄》的說法。

  今以《四部叢刊續編》據汲古閣影宋鈔本印本為底本,以《通考》所引比勘如下:真批:既然所對之單行原書有數本,而以對之文獻通考又豈一本乎?則如是比對,亦不盡科學。當先將文獻通考眾本相比勘後,再與所欲比對之所引原書眾勘本相覈,方為謹嚴!

(更) (《通考》首有「更」字)官制後,惟光祿大夫及中散朝議二大夫分左右,增磨勘而已,初非以科第 也。元祐間,范忠宣當國,始帶左右,紹聖初罷去,事見常希古奏疏。大觀二年(《通考》無「二年」兩字),又置中奉、奉直二大夫,徹(《通考》作「撤」)中 散朝議左右字,紹興初樞密院(《通考》無「樞密院」三字)編修官楊愿啟請再分左右,自是以出身為重。

由此可見《文獻通考》所徵引的文獻,與今本頗多異文,可作為校勘的材料。

  4方便文獻的檢索

  所謂方便文獻的檢索,指的是下面三事:

  一是《通考》所引的文獻,多以時代先後為序,依年排比,學者檢索每一時代的文獻,甚為方便。

  二是《通考》所引文獻,大多注明出處。其注明出處的方法,雖不一致,然大抵而言,均可據以檢索而得。

83

  三是馬端臨每將文獻從事統計,方便學者檢索。例如《文獻通考》卷十一〈戶口考〉㈡,列舉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至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二百餘年全國各路的「戶」、「口」、「丁」總數,末云:

右《國朝會要》所載戶口,南渡前無各路數目,故以《中書備對》所書元封各路數編入,真按:疑為元豐之訛! 而南渡後莫盛於寧宗嘉定之時,故備書之。

據此,可知此項「戶」、「口」、「丁」的統計數字,是馬氏根據《會要》、《中書備對》等文獻整理統計而來,方便讀者取資。

   又如《文獻通考》(卷二九)〈選舉〉㈡的卷末,載〈唐登科記總目〉,著錄自唐高祖武德元年(六一 八)至唐哀帝天祐四年(九○七)間的進士及第諸科所取人數,,末云:「右唐二百八十九年逐歲所取進士之總目。」《通考》(卷三○)〈選舉考〉㈢載〈五代登 科記總目〉,著錄自梁太祖開平二年(九○八)到後周世祖顯德六年(九五九)五十二年間所取的進士及諸科人數。《通考》卷三二〈選舉考〉㈤載〈宋登科記總 目〉,著錄自北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年間所錄取的進士及諸科人數并省元、狀元的姓名,馬氏於卷末云:

右宋三百一十五年逐科取士之總目,以《登科記》及《會要》參考,并省元、狀元之名,具錄於此。

84

據此,可知此項統計數字,係馬氏參考《登科記》及《會要》等文獻整理、統計而成,方便讀者檢索。

  又如以《文獻通考‧經籍考》為例。〈經籍考〉在每一類之前,並列舉歷代史志所載該類圖書的總數。例如〈經部‧易類〉之前云:

《西 漢志》《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隋志》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 十九卷)。《唐志》七十六家,八十八部,六百六十五卷(失姓名一家,李鼎祚以下不著錄十一家,三百二十九卷)。《宋三朝志》二百七部,二百四十卷。《宋兩 朝志》十一部,七十三卷。《宋四朝志》三十七部,二百一十九卷。《宋中興志》一百四十家,一百八十四部,一千三百六十六卷。

〈集部‧賦詩類〉之前云:

《漢 志》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又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揚雄八篇)。《漢志》賦又二十五家, 百三十六篇。又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漢志》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隋志》楚辭十部,二十九卷(通計亡書十一部,四十卷)。《唐志》楚辭七 部,二十二卷。《宋中興志》楚辭九家,十二部,二百四卷。

這些統計數字,都很方便檢索。

  ㈤《文獻通考》的運用

85

  學者想要正確運用《文獻通考》中的文獻,應注意下列數事:

  一是應了解《文獻通考》的缺失。《通考》的缺失有二:

  1徵引的文獻,每多刪節

  《通考》徵引的文獻,每多刪節,影響文獻的完整性。茲以〈經籍考〉(六十六)〈沈子壽文集〉條所引葉適的〈序〉為例,比較如下:

《通考》

《水心集‧沈子壽文集序》

吳 興沈子壽,少入太學,名聞四方,仕四十餘年,絀於王官,再入郡,三佐帥幕,公私憔悴,而子壽老矣。然其平生業嗜文字,若性命在身,非 外物也。甲乙自著,累千百首,嗚呼!何其勤且多也。余後學也,不足以識子壽之文,其不為奇險,而瑰富精切,自然新美,使讀之者如設芳醴珍殽,足飲饜食而無 醉飽之失也。又能融釋眾疑,兼趨空寂,讀者不惟醉飽而已,又當銷慍忘憂,心舒意閒,而自以為有得於斯文也。觀其開闔疾徐之間,旁觀而橫陳,逸騖而高翔,蓋 宗廟朝廷之文,非自娛於幽遠淡泊者也。

吳 興沈子壽,少入太學,名聞四方,仕四十餘年,絀於王官,再入郡,三佐帥幕,公私憔悴,而子壽老矣。然其平生業嗜文字,若性命在身,非 外物也。甲乙自著,累千百首,嗚呼!何其勤且多也。余後學也,不足以識子壽之文,其不為奇險,而瑰富精切,自然新美,使讀之者如設芳醴珍殽,足飲饜食而無 醉飽之失也。又能融釋眾疑,兼趨空寂,讀者不惟醉飽而已,又當銷慍忘憂,心舒意閑,而自以為有得於斯文也。觀其開闔疾徐之閒,旁貫而橫陳,逸騖而高翔,蓋 宗廟朝廷之文,非自娛於幽遠淡泊者也。余嘗患文人擅長而護短,好自矜耀,挈其所能,莫與為比,而視他人,顧若無有。夫知有己,而不知有人,以此賈怨,宜其 窮於世矣。今子壽專自降抑,未嘗以色辭忤物,為前輩然務出諸生後,真按:詞:悒1 y 〡ˋ〕〔《廣韻》於汲切,入緝,影。〕1.憂鬱不安。《楚辭‧天問》:“ 武發 何所悒?載尸集戰何所急?” 洪興祖 補注:“悒,憂也,不安也。” 韓愈李翱 《遠游聯句》:“外患蕭蕭去,中悒稍稍瘳。”2.嗚咽。《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李善 注:“悒,於悒也。”3.見“ 悒納 ”。 己之所工,反求中焉,此固人情之所赴,富貴之所歸,召叢譽而化積毀之常道也。然且落落謇謇,至於白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