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March 1, 2008

481

。愚曩見《隋‧志》此語誠不知其說何所本,如〈樂記〉一篇,据鄭君所言,劉向《別錄》已有之,安得以為馬融所益乎?且《禮記》四十九篇之名見於〈橋元傳〉,真按:橋玄-元,諱字也.猶鄭元. 不自馬融時始有之,是皆足以疑隋志之非實也。然陸氏《經典釋文》云:真按:翁方綱與經典釋文 「漢劉向《別錄》有四十九篇,其篇次與今《禮記》同,名為他家書拾撰所取,不可謂之小戴禮真按:此斷句諸家讀不同,或斷于名下或如愚斷于名上.蓋「篇次與…同」為古人習語,篇次同,則篇名同,次序同矣.(即「篇、次,同」),不應有「同名」為詞也.而下文「名為…所取」,則取之受詞為名也,即「取名」一詞.故名該屬下讀,使取有所承爾.非取其內容文字也,乃取其篇名也.因為他家書拾撰時所取之名,(或便于引用故爾),故不可謂之小戴禮也.「謂」承此「名」而言,則若斷于名下,則此「謂」又怎承接矣? 」据此,則劉向《別錄》之四十九篇與今所見小戴之四十九篇,名同而實異,此在唐初陸釋與隋志各舉所聞,必實有所据而為此言,未可因今見小戴四十九篇之目,而遂疑隋志之傳誤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況《史記‧樂書》所取〈樂記〉之文與今所見〈樂記〉,其中又自有前後移置互異處

482

。則劉向所得樂記二十三篇,又安知此十一篇非於其中又自為連系者乎?是樂記十一篇連合為一篇,又未必是小戴初刪時之舊矣。究其斷取此十一篇合為一篇出自何時何人,則孔疏云「此十一篇之說事不分明,仔細不可委知」者是也。真按:瀚典/十三經注(一八一五年阮元刻本)/禮記注疏/樂記/卷三十七 - 667 -:『此十一篇之說事不分明,鄭目錄十一篇畧有分別,仔細不可委知』 孔氏已言「不可委知」,而況後人乎?其隋志所謂馬融增益之說,其間沿革同異如何分合,本無從而詳攷,何妨並存以備攷證;而必毅然斥其為支離附會,則吾不敢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對王聘珍的批評 且在今日治經,惟有於前儒所已言而未析者,或前賢留未盡之緒待剖說者,尚宜博攷而慎思之。若此等篇次之說,惟有理其舊而勿辨焉可矣。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詮釋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存而不論說 大戴禮記一書頗難釐定。昔吾友盧抱經一生專力校讐之學真按: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 翁方綱與盧文弨

483

,及見其大戴挍本諸侯釁廟篇「雍人割鷄屋下」注「小戴割鷄亦於屋上,上字當作下字。」不知小戴雜記篇孔疏此條實是屋上,非屋下也。蓋大、小戴氏所記偶有不同,此條則以大戴為正也。真按:翁方綱對盧文弨的批評 然此諸侯釁廟篇之一條與小戴雜記一條正是二書接筍相證處也。又如周禮六官與諸經無一處可相合證,惟大戴記祭侯之辭與梓人祭侯詞可相證也。前人注釋甚見,真按:上罒下干- 之異體. 盧辯之注已闕至十五篇矣。真按:下文引王氏原書則作「盧辨」.中研院線上目作盧辯! 其最謬者保傅篇盧注謂性本無善。此人非有鄭康成注禮之淹通,而什倍其訛失;非有荀子全書之博贍,而專用其邪言。吾學侶所當辭而闢之者也。真按:翁方綱對盧辯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之衛道 真按:翁方綱之經學 昔年吾門孔生廣森亦為是書作訓義,大約未必能及吾實齋之書也真按:真按:孔廣森與王聘珍 翁方綱與孔廣森

484

。昨見武進莊進士述祖撰夏小正訓一帙,以己意辨釋,訛誤極多。真按:莊述祖之誤 真按:翁方綱對莊述祖的批評 蓋今之學者多侈言博古而不知實作功課。真按:翁方綱的論學主張 真按:今日學者之通病也! 真按:莊述祖不作功課 易、詩、書、三傳、三禮其中要義有待研核者不知幾十倍於此,而一則畏難而苟安,一則厭常而嗜異,轉不肯循循下學,如幼時窻下課也。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吾行年八十,尚每晨溫肄諸經,每有剖新,慎之又慎。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課程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在都門惟一辛敬堂。真按:辛紹業之治學 真按:翁方綱與辛紹業 又日勤官課真按:國:官課 注音一式 ㄍㄨㄢ ㄎㄜˋ 政府所徵收的稅款。宋史˙卷一八二˙食貨志下四:「故私販不止,而官課益虧。」 詞:【官課】1.官府的稅收。《宋史‧食貨志下四》:“而一歲之內,私販坐罪者三千九十九人,弊在於官鹽估高,故私販不止,而官課益虧。” 盍西村 《小桃紅‧臨川八景》曲:“官課今年九分辦,廝追攀,渡頭買得新魚雁。”2.舊時官府對書院學生進行定期考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有一回,書院裏官課, 歷城 縣親自到院命題考試。” 張友鶴 注:“當時書院裏的學生,每三月由官府出題考試一次,叫做期考,就是官課。” 不能日日同几研究,渴念之勤與厲積真按:有勤厲一詞:「顧亭林,古所謂義士,不合於時,以游為隱者也。……四方之游,必以圖書自隨。手所鈔錄,皆作蠅頭 行楷,萬字如一。每見予輩或宴飲終日,輒為攢眉。客退,必戒曰:『可惜一日虛度矣!』其勤厲如此。」國無.詞:【勤厲】亦作“勤勵”。勤勞奮勉。《荀子‧富國》:“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厲,一本作“ ”。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念孫 曰:“作厲者是也。厲,勉也。《群書治要》作勤勵,勵即厲之俗書。”《宋書‧王韶之傳》:“ 韶之 在郡,常慮為 所繩,夙夜勤厲,政績甚美。”《舊唐書‧令狐楚傳》:“每遣退藏,更令勤勵。”《明史‧黃鳳翔傳》:“察《月令》篇以四時敷政,法天行健,則見聖治之當勤勵。” 書此曷勝愧汗。

  附錄王實齋大戴禮記解詁原序

 劉向《別錄》曰:古文記二百四篇,古文者,孔子壁中書也。《漢書‧藝文志》云: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485

。又云:「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子學七十篇文相似,真按:瀚典/新校本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 1710 -:「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則文與此頗不同.學作與字,子作氏字.校勘記唯云『一七一0頁一一行 與十七篇文相似, 劉敞說「學七十」當作「與十七」.楊樹達以為劉說確鑿不可易.」然無子作氏之校語也. 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真按:斷句依瀚典本! 雖不能備,猶瘉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其目有「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真按:三者皆藝文志語. 此禮記之所由來。惟孔氏壁中之本也,孔穎達〈曲禮‧疏〉曰:鄭康成六藝論云:「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記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真按:瀚典/ 經/十三經/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注疏/曲禮上第一/曲禮上一(P.11-2):『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傳記作傳禮也. 」晉司空長史陳邵周禮論敘云:「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此大戴之書,篇數具在,惟取於孔壁古文,未嘗闌入諸家也

486

。或曰壁藏之書,當在先秦。今〈禮察〉〈保傅〉篇中俱有秦二世而亡之語,與賈誼《新書》同,得無大戴取於賈氏書乎?聘珍曰:漢志引《家語》云真按:顏師古 真按:漢書藝文志 真按:瀚典/新校本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 1707 -. 孔騰字子襄,藏書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云孔鮒所藏。真按:『師古曰:「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云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瀚典/新校本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 1707 - 」按《史記》,孔鮒為陳涉博士,固在泰亡之時,而子襄為漢惠博士,則亡秦久矣。漢惠本紀四年除挾書律。張晏注云:「秦律:敢有挾書者族。」然則漢惠四年以前,真按:瀚典/新校本漢書/本紀/卷二 惠帝紀第二 - 90 -. 皆是藏書之日;而古文二百四篇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若〈禮察〉〈保傅〉諸記乃楚漢間人所為,合於二百四篇之中,而為孔氏所藏;亦別有流傳在外之本,而為賈氏所取。此賈書有取於古記,非古記有待於賈書也

487

。又大戴禮有孔子三廟記七篇、曾子十篇,皆是古文記二百四篇中書。自劉氏總羣書而奏七略,序六藝為九種,分諸子為九流,於是出三廟記於論語之類,出曾子於儒家者流。此又劉氏剖析傳記,而非大戴采取諸家也。今小戴禮記燦然具備,而大戴之篇祇存四十。《隋書‧經籍志》謂「大聖刪大戴之書四十六篇,真按:乃戴聖之訛.見瀚典/新校本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經籍一經/ - 924 -「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 漢末馬融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真按:瀚典/新校本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經籍一經/ - 925『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定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此蓋意引爾. 」 其說頗為附會。蓋因大戴八十五篇之書始於三十九,終於八十一;其中又無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多出第七十三一篇。隋志又別出夏小正第四十七 一篇,則存三十九而闕四十六,故支離其辭以為小戴所取耳。豈知〈月令〉、〈明堂位〉,劉向別錄並屬〈明堂陰陽〉,固古文三十三篇之內者也

488

?而〈樂記‧疏〉引劉向《別錄》云「禮記四十九篇,樂記第十九」,真按:瀚典/十三經注(一八一五年阮元刻本)/禮記注疏/樂記/卷三十七 - 662 -:「案《別錄》:『禮記四十九篇,樂記第十九。』則樂記十一篇入禮記也在劉向前矣。」 則 樂記之入禮記自劉向所見本已然矣,又何待於馬融之足哉?且當時古本具在,大小戴同受業於后蒼之門,小戴又何庸取大戴之書而刪之?蓋二家俱就古文記二百四篇 中各有去取,故有大戴取之小戴亦取之。如〈哀公問〉、〈投壺〉等篇者也。況大戴所闕之篇,其名往往見於他書,如〈王度記〉、〈辨名記〉、〈政穆篇〉之類皆 不在於小戴記中;豈得以大戴闕篇即小戴全篇耶?夫以大戴之書,同是聖賢緒餘,自古未立學官,兩漢經師不為傳注

489

,陸德明不為音義,迄無定本。後周盧辨雖為之注,真按:盧辯-中研院線上目作盧辯!前文翁文亦作盧辯. 然而隋、唐、宋志並不著錄,則其書傳者蓋寡,是以闕佚過半而存者亦譌變不能卒讀。自時厥後未有專家。近代以來人事校讐真按:人,人人也.事,從事也;動詞. 往往不知家法。王肅本點竄此經,私定孔子家語,反據肅本改易經文;是猶聽信盜賊,研審事主,有是理乎?又或據唐、宋類書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之流增刪字句,或云據《永樂大典》改某字作某,真按:永樂大典的校勘功能 是猶折獄者舍當官案牘兩造辭證,而求情實於風聞道路,得其平乎?是非無正,人用其私,甚者且云某字據某本作某,豈知某本云者皆近代坊賈所為,其人並無依據,是直向聾者而審音,與盲人而辨色真按:清代考據學派的流弊

490

。 凡茲數端,大率以今義繩古義,以今音證古音,以今文易古文,遂使孔壁古奧之經變而文從字順,洵有以悅俗學者之目,然而經文變矣!經義當由茲而亡,可不懼 哉?聘珍今為解詁十三卷、目錄一卷,與諸家所見未敢雷同,惟據相承舊本,不復增刪改易。其顯然譌誤者則注云某當為某;抑或古今文異,假借相承,依聲託類, 意義可通,則注云某讀曰某而已。其解詁專依《爾疋》、《說文》及兩漢經師訓詁以釋字義,於古訓之習聞者不復標明出處。稍涉隱奧,必載原書,亦復多引經傳證 成其義。間有不知而闕,必無杜撰之言。舊說有可采者則加盧注云以別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