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March 6, 2008

801

魏彭城王據嘗徙封濟陰也。真按:曹據 至於騶之錫封雖不見於史,然或增封之邑史不概書耳。真按:翁方綱的史學 真按:翁方綱的地理學 即如司馬師加九錫之明年,是即為咸熙元年,有增封十郡之錫,而魏、晉史皆不詳著其邑,亦可以類推也。

801

  跋漢尚方器

右銅器,四中空,真按:國:柧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ㄍㄨ 棱角。說文解字:「柧,棱也。」段玉裁˙注:「柧與棱二字互訓,……通俗文曰:『木四方為棱,八棱為柧。』」 詞:柧1 〔 ㄍㄨ〕 〔《廣韻》古胡切,平模,見。〕 1.古代用作書寫的木簡。 銀雀山 墓竹簡《孫臏兵法‧陳忌問壘》:“將戰書柧,所以哀正也。”2.棱角。亦指有棱之木。《說文‧木部》:“柧,棱也。”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引 服虔 《通俗文》:“木四方為棱,八棱為柧。” 【柧棱】1.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後漢書‧班固傳上》:“設 璧門 鳳闕 ,上柧棱而棲金雀。” 李賢 注引《說文》:“柧棱,殿堂上最高之處也。” 宋濂 《官岩院碑》:“陽馬四鶱,柧棱高翔。金浮翠流,輝輝煌煌。”2.棱角。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幹和鋒芒。《明史‧高弘圖傳》:“﹝ 高弘圖 ﹞柧棱自持,不依麗人。” 以建初尺度之,長五寸二分五真按:續修四庫本作厘. 徑各七分。真按:二字據原文右旁校注插入.續修四庫本無也. 前一孔長二寸三分,徑二分。背三孔各長一寸一分,徑二分。前有陽識字,凡作三層。上層橫書「尚方」二字,下畫一獸,中層直書「故治」二字,下有隆起處,當孔之首。其底亦如之。下層分二行,右曰八千,左曰萬,凡七字真按:不解之處!真按-蓋僅識3字(「萬」「八千」),故曰七字,總其凡也. 「故治」以下五字皆作杈筆真按:國無.詞亦無.『說虞本“墨色晦暗,筆勢時見鈍滯,細節如群腳杈筆”,而褚本被明代陳敬宗鑑定為“褚臨本” ,但褚本前後隔水舊題“褚模王羲之之《蘭亭序》”。我個人對照了一下,虞本、褚本與 …』(蘭亭序的版本問題,求知狂先生請進。 愛問知識人 「尚方」二字則不杈也

802

。中空之內上有四真按:國:銳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ㄖㄨㄟˋ 1. 鋒利。廣雅疏證˙卷二下˙釋詁:「銳,利也。」荀子˙賦:「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 2. 上小下大,即尖。爾雅˙釋山:「銳而高嶠。」唐˙杜甫˙久雨期王將軍不至詩:「銳頭將軍來何遲,令我心中苦不足。」 3. 精強﹑有力量的。左傳˙桓公十一年:「我以銳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戰國策˙齊策一:「然後背太山,左濟,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衝雍門。」 4. 精明﹑靈敏。如:「感覺敏銳」。唐˙朱敬則˙魏武帝論:「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 5. 急劇﹑明顯的。聊齋志異˙卷九˙雲蘿公主:「父忿恚得疾,食銳減。」 6. 鋒利的兵器。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唐˙王維˙為羽林將軍祭武大將軍文:「帝在紫微,與君為衛,身恆披堅,手不捨銳。」 7. 精強的力量。如:「養精蓄銳」。 8. 姓。如晉代有銳管。 詞:銳1 ru ㄖㄨㄟˋ〕 3 ”的被通假字。 1.鋒利;銳利。《莊子‧天下》:“堅則毀矣,銳則挫矣。”《淮南子‧時則訓》:“柔而不剛,銳而不挫。” 高誘 注:“銳,利也。” 杜甫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之四:“擁兵相學干戈銳,使者徒勞萬里迴。”2.指使鋒利、銳利。《荀子‧賦》:“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新唐書‧李昭德傳》:“ 昭德 始累石代柱,銳其前,廝殺暴濤,水不能怒。”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一:“木老鴉一名不藉木,取堅重木為之,長財三尺許,銳其兩端,戰船用之尤為便習。” 魏源 《聖武記》卷六:“濠外又橫臥大樹,銳其枝末外向。”3.指鋒利的武器。《漢書‧高帝紀下》:“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 王維 《為羽林軍祭武大將軍文》:“身恒披堅,手不捨銳。”4.指精銳的部隊,精銳的士卒。《墨子‧非攻中》:“令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北齊書‧神武帝紀下》:“西師盡銳來攻,眾潰。” 顧炎武 《軍制論》:“五年一閱,汏其羸,登其銳,而不必世其人。”5.旺盛。《孫子‧軍爭》:“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後漢書‧王霸傳》:“ 知士心銳,乃開營後,出精騎襲其背。” 周密 《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本末略》:“ 吳玠 郭浩 極言虜鋒方銳,且當分守其地,掎角相援,待其弊乃可乘。”6.指旺盛的氣勢。《孫子‧作戰》:“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 杜牧 注:“言與敵相持,久而後勝,則甲兵鈍弊,銳氣挫衄。” 劉向 《九嘆‧憂苦》:“折銳摧矜,凝氾濫兮。”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盡銳於《三都》,拔萃於《詠史》。”7.精細;敏銳。 劉向 《說苑‧談叢》:“意不並銳,事不兩隆。”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孔融 氣盛於為筆, 禰衡 思銳於為文。”《舊唐書‧王遂傳》:“銳於操下,法頗嚴酷。” 魯迅 《三閑集‧文壇的掌故》:“至於‘囂’與‘不囂’,那是要憑耳聞者的聽覺的銳鈍而定了。”8.快速。《孟子‧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三國 劉劭 《人物志‧八觀》:“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九:“南風如荼地颳來,火焰銳漲,這是誰鼓動這麼一把最為煽惑的扇子呢?”9.急切;迫切。《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於是王銳欲發,乃令官奴入宮中,作皇帝璽。” 陸機 《五等諸侯論》:“夫進取之情銳,而安民之譽遲。”《新唐書‧宦者傳上‧吐突承璀》:“ 王承宗 叛, 承璀 揣帝銳征討,因請行。” 謝肇淛 《〈小畜集〉跋》:“予少時得 元之 詩文數篇,讀而善之,銳欲見其全集。”10.尖,底大頂小。《孫子‧行軍》:“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杜牧 注:“車馬行疾,仍須魚貫,故塵高而尖。”《漢書‧天文志》:“下有三星,銳,曰罰,為斬艾事。”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上小下大,故曰銳。”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始經山麓,居民房屋皆銳其上,如剡圭形。” 洪琛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三:“角度銳,新動力須要加大,此時看的人所用精力亦多。”11.(聲音)刺耳。 王哲 《五更令》詞:“四更高,鼓聲銳。” 茅盾 《子夜》一:“忽然 吳老太爺 又銳聲叫了起來:‘《太上感應篇》!’這是裂帛似的一聲怪叫。”12.指物體尖端部分。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二:“恍如望千畝之銳,非巖之秀。”《續資治通鑒‧元武宗至大元年》:“流星起自句陳,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13.通“ ”。《管子‧幼官》:“藏恭敬,行搏銳。” 郭沫若 等集校:“余謂‘搏’猶博也,‘銳’當為‘悅’,言心地寬博而愉悅。” 2 du ㄉㄨㄟˋ〕 古兵器之一。矛屬。一說“鈗”。之訛字。《書‧顧命》:“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銳,矛屬。凡此七兵,或施矜,或著柄。 禮戈長六尺,其餘未聞長短之數。” 孫星衍 疏:“銳,訛字也,當從《說文》作‘鈗’。” 3 yu ㄩㄝˋ〕 義未詳。 皆斜內向,下則無之。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尚方今丞屬少府真按:此乃意引也.又今當作令:『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監,[]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瀚典/新校本漢書//卷十九上 百官公表第七上 - 731 - 」注曰「主作禁器物也真按:瀚典/新校本漢書//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 732 -無也字. 」《後漢書‧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好器物,丞一人。」「員吏十二人,吏從官六人」,真按:此乃小注「漢官曰」語也.(瀚典/新校本後漢書//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少府 - 3596 - 皆屬少府。「章、和以下……加……尚方、真按:漢章帝、漢和帝 考工、別作監,皆六百石,宦者為之,轉為兼副,或省。真按:原文作「章和以下,中官稍廣,加嘗藥、太官、御者、鉤盾、尚方、考工、別作監,皆六百石,宦者為之,轉為兼副,或省,故錄本官.」(瀚典/新校本後漢書//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少府 - 3600 -3601 」據此則尚方之職雖前後同隸少府,而當東漢時所治屢有兼增矣。此言「故治」者,是明此器為尚方所舊辦,非新增之器物也。準此言之,是東漢器也。千百萬,其號數也。真按:號  部首 虍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ㄏㄠˊ 1. 大叫。如:「號叫」。晉書˙卷十七˙律曆志中:「蟄蟲始發,雞始三號。」唐˙柳宗元˙童區寄傳:「因大號,一虛皆驚。」 2. 放聲大哭。如:「號泣」。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一折:「你家裡哭去,張著大嘴號甚麼!」 3. 風發出聲響。如:「狂風怒號」。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4. 見「哭」條。(04561 ㄏㄠˋ ho(04815 號  部首 虍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ㄏㄠˋ 1. 名稱、別名。如:「別號」、「帝號」、「國號」、「外號」。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2. 命令。如:「號令」、「發號施令」。 3. 商店。如:「寶號」、「公司行號」、「僅此一家,別無分號。」老殘遊記˙第三回:「即到院前大街上找了一家匯票莊,叫個日昇昌字號。」 4. 物品的大小等級。如:「特大號」、「中號」、「五號字」。 5. 標誌、標記。如:「記號」、「暗號」、「問號」。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到第三日晌午前後,你整整齊齊打扮了來,咳嗽為號。」 6. 排定的次第。如:「座號」、「編號」、「流水號」。 7. 種、類。如:「像這號人物還是少惹為妙。」 8. 量詞。計算編定的人物數目的單位。如:「醫生今天已看了三十號病人,還剩下五號。」 9. 樂團或軍隊所使用的喇叭。如:「法國號」、「軍號」、「伸縮號」。 10. 軍號所吹出的各種規定號音。如:「起床號」、「衝鋒號」。 11. 召喚。如:「號召全球為環保而努力。」左傳˙襄公十九年:「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衛在城上,號之,乃下。」 12. 發出命令。莊子˙田子方:「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13. 宣稱、誇言。如:「號稱天下第一。」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是時,羽兵四十萬,號百萬。」 14. 稱謂、稱呼。左傳˙昭公四年:「未問其名,號之曰牛。」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勝乃立為王,號張楚。」 ㄏㄠˊ ho(04790 詞:號1 ho ㄏㄠˋ〕 〔《廣韻》胡到切,去號,匣。〕 1.號召;號令。《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祇若,萬邦咸休。”《禮記‧樂記》:“鍾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鍾聲,則思武臣。”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自 詔策,職在中書, 劉放 張華 ,互管斯任,施令發號,洋洋盈耳。” 何景明 《嚴治篇》:“故號不張則幹斜,綱不振則目亂,治不嚴則法壞。”2.將人處刑後示眾。《新唐書‧崔彥曾傳》:“或勸率眾奔 兗州 彥曾 曰:‘我方帥也,奉命守此,惟有死爾。’斬議者一人號于眾。”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