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rch 19, 2008

341

  四、世風敗壞,民族元氣大傷。

  五、部份歷史失真(註一二四)。

「大 典」輯本之草率有如其甚者,於四庫之不足徵信,自無待言;而任意刪削改竄,致失其原來面目,於後世 之考校,又增困難;自四庫館後,采輯「大典」絡繹成風,輯佚成績斐然,斯又為其於學風之改變,「舊五代史」之橫加改易,變其面目,致使史實失真,則又罪在 館臣矣。夫「永樂大典」輯本為庫本之主要來源,故移此五端,置諸「大典」輯本下,以為其對四庫全書及至後世之影響,亦不為過也。

第四節 四庫館迄今之大典輯校

   自乾隆四七年(一七八二)四庫全書成散館後,續有據「大典」輯錄或校補者,其風迄今仍方興未艾,除 證四庫館臣所謂「大典」內「菁華已采,糟粕可捐」(「總目」內「大典」提要語)之言為不確外,並見「大典」輯佚價值之一斑。茲將四庫館以後,迄今之「大 典」輯校,列為一表以詳之。

  附表十三 四庫館迄今之永樂大典輯校年表

342

 本表之作,係參據:

 一、繆荃孫,「永樂大典考」,藝風堂文續集卷四。

 二、陳登原,「外患與永樂大典最後散亡」,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二。

 三、趙萬里,「永樂大典內輯出之佚書目」,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二卷三、四期。

 四、郭伯恭,「永樂大典內輯出佚書目一覽表」,永樂大典考附錄。

 五、蘇振申,?永樂大典年表(修訂稿)」,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八卷一期。

等文,除詳為辨核外,並增益新查多種,請參照比較。

清高宗 帝號 中紀元

乾隆38~47 年號

癸已~壬寅 干支

一七七三~一七八二 西紀元

四庫館臣 校輯者

業經館臣輯出,未及列入四庫者,如「九國志」、「奉天國」、宋蘇過「斜川集」、「嘉泰吳興志」,「嘉定維揚志」、「嘉定鎮江志」、元「至順鎮江志」。 校輯紀事

未見四庫著錄或存目,姑置於此,以見其概。「斜川集」為周永年所輯,後由吳長元過錄、趙懷玉(亦為館臣,時任繕書處分校官)釐定卷數,時趙氏又在大學士翁方綱寓見另一輯本,皆釆自「大典」(「斜川集」趙懷玉序、吳長元跋〔百叢二九知不足齋叢書本〕)。 備註

343

續一

清高宗乾隆38 癸巳 一七七三 錢大昕輯宋何異「中興學士院題名」。

此書亦未入庫,錢大昕非館臣。

詳見章七註五五。

清高宗 乾隆52 丁未 一七八七 盧文弨 校漢桓寬「鹽鐵論」為校補一卷。

載「群書拾補」中,時間以書前小引為定。

清仁宗 嘉慶3 戊午 一七九八 孫星衍 從「大典」錄文,為「王無功集補遺」(唐王勣撰)。

收入孫氏校刊岱南閣叢書,時間以刊刻時為定。

清仁宗 嘉慶?

 ?  ?

 沈叔埏(劍舟居士)

輯金王寂「遼東行部志」一卷,附「鴨江行部志」一卷。

沈叔埏,乾降元年至嘉慶八年(一七三六—一八一三),暫定於嘉慶初年,置此。

清仁宗 嘉慶13 戊辰 一八○八 法式善 校補唐人張說,陳子昂、陸贄、顏真卿、權德輿、獨孤及、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詹、劉禹錫、李商隱、杜牧、羅隱諸氏之文,各有增益;又輯宋辛棄疾詩文詞及蘇過「斜川集補遺」一卷。

 時法式善充「全唐文」總裁(「斜川集」補遺序),故補錄蘇過詩文多篇,然現傳刊本有序無文

清仁宗 嘉慶14 己巳 一八一九 徐松

輯「宋會要」五○○卷、「宋中與禮書」、「續中興禮書」一五○卷、「秘書省續到缺書」二卷、宋楊堯弼「偽齊錄」二卷,元「河南志」四卷、「大元馬政記」一卷。

時徐氏任「全唐文」提調兼總纂官(全唐文諸臣職名,輯書等事詳見繆荃孫「藝風堂文集」卷一「徐星伯松事輯」」;「秘書省續到缺書」原已有鈔本,松未見複輯;「馬政記」乃元「經世大典」政典中「馬政門」。

344

續二

清仁宗 清仁宗 清仁宗

嘉慶19 嘉慶15 嘉慶14

甲戌 庚午 己巳

一八一四 一八一○ 一八○九

全唐文館臣 阮元 辛啟泰胡敬孫爾準

編校「全唐文」,輯「大典」唐人單篇斷簡。 於「大典」中鈔得宋楊輝「摘奇」及雜鈔算書等百餘番。 輯宋辛棄疾,「稼軒集」四卷、「詞補遺」一卷。輯宋施諤「淳祐臨安志」六卷、「大元海運記」一卷。輯元仇遠「山村詞」。

凡例有云:「永樂大典」為遺書淵藪,除四庫全書所已采外,單篇斷簡,蒐輯無遺。」(「全唐文」卷首)時間以進書時為定。 時 阮元充「全唐文」總閱(全唐文諸臣職名),宛委別藏有「楊氏算法」三卷,疑出此;阮元嘗檢查「文淵閣書目」卷十四算法一類,輝書即載之(李儼,「永樂大典 算書」語,故其雜鈔算書百餘番殆或依彼目而定。又知不足齋叢書二七集有不著撰人「透簾細草」一卷、楊輝「續古摘奇算法」一卷、元丁臣「丁臣算法」一卷,殆 亦出此(同前李儼文)。 辛廣以他書,較前法式善所輯加詳,然其中仍有以不以逸為逸者。後書為元「經世大典」賦典中「海運門」。孫輯本未見,有「無絃琴譜敘」載「泰雲堂文集」卷一,不知與刊本「無絃琴譜」何如?

345

續三

清德宗 清宣宗 清宣宗 清宣宗

光緒11 道光27 道光? 道光8

乙酉 丁未 戊子

一八八五 一八四七 一八二八

文廷式 魏源 張穆 錢儀吉

輯 宋「中興政要」一卷、「壽昌乘」一卷、「大元官制雜記」一卷、「元高麗紀事」一卷,「大元倉庫記」一 卷、「大元氈罽工物記」一卷、「元代畫塑記」一卷,及「元詩紀事」等書(以上概為有輯本傳世者)。又鈔「大典」內詩文及說部之冷僻者,得千餘紙,為「知過 軒隨錄」(實無千餘紙之多,其著者有補四庫輯本「考古質疑」史事四條、元人「淨髮須知」二卷,其他概為零金碎玉);并「唐交州記」一卷、宋薛李宣「地理叢 考」一卷、「經史百家制度」一卷,元「太常集禮」一卷、薛景石「梓人遺制」一卷(見氏著「純常子枝語」)。 輯「元經世大典地理圖」,入「海國圖志」卷二。 從「大典」校出「水經注」全部 奏請重輯「大典」未盡之書,諭俟「一統志」修畢,再行核辨。迨「志」成而西陲兵起,錢亦降官,事遂寢。

文 氏自云乙酉、丁亥(清光緒十一—十三年)在京,時任職翰林,因詹事志銳(伯愚)借閱「大典」。參見胡 道靜,「讀影印本永樂大典記」及附錄一內六—一五所載各條在「純常子技語」內之出處;「大元官制雜記」以下五書,依次為元「經世大典」中治典「官制門」、 政典「征伐門」及工典「倉庫門」、「氈罽門」、「畫塑門」(文氏謂輯成「經世大典」二四卷,實未如其多也)。張秀民考辨「唐交州記」實出「太平寰宇記」文 (圖書館一九六二年四期)。 又民國丁謙撰考證一卷,收浙江圖書館叢書第二集 見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二「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跋」,言「道光時」,查張穆乃嘉慶十年至道光二九年人(一八○五—四九),姑置此。 見章四註二五。

346

續四

清德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光緒? 光緒14 光緒12

戊子 丙戌

一八八八 一八八六

劉聲木 李文田 繆荃孫

有重輯「大典」佚書議,以書不全而寢。 鈔「廣州府志」。 輯宋李璧「中興戰功錄」一卷、曾布「曾公遺錄」一卷、何異「中興行在雜買物雜買場提轄官題名」一卷、「中興東官官寮題名」一卷、「中興三公年表」一卷、孫汝聽「蘇穎濱〔轍〕年表」一卷,明「永樂順天府志」六卷、「瀘州志」二卷、「國清百錄」二卷。

氏著「萇楚齋隨筆」卷三云:「光緒甲午以前,四海安謐,京都士大夫歌舞昇平,頗欲追蹤乾隆嘉盛事,於『永樂大典』中,搜輯佚書,已存翰林院者已不全,其擬皇史宬藏有全帙,不難奏請出書,共為研究。」頁十一AB)劉誤皇史宬另有藏「大典」固為陋議,然可見當時重輯「大典」之議,姑定出劉之議,又云「甲午以前」,姑置此。 李乃廣東順德人,此為「大典」卷一一九○五,亦由文廷式付交鈔錄,李有文記卷端,見世界本「大典」冊六四。 繆氏時官翰林,亦因侍讀志伯借請「大典」。四庫已有「三蘇年表」二卷,惟入史部傳記類存目一名人之屬。「順大府志」乃文廷式發現,付繆鈔。

347

續五

民國22 民國21 民國20 民國19 民國18 民國2

癸酉 壬申 辛未 庚午 己巳 癸丑

一九三三 一九三二 一九三一 一九三○ 一九二九 一九一三

唐圭璋 朱啟鈐 趙萬里 葉慈(英) 王國維傅增湘趙萬里 董康

撰「從永樂大典內輯出直齋書錄解題所載之詞」,共七家。 校注元薛景石「梓人遺制」。 撰「校輯宋金元人詞」七三卷,補遺一卷 據大典本「營造法式圖樣」與宋刊本互校。 撰「湖山類稿補遺」,從「大典」校刊本,並補佚文。校「都城紀勝」。校輯多種,有「永樂大典之周美成佚詩」、「宋詞搜逸」、「二金人詞輯」、「永樂大典內之元人佚詞」、「閬風集」佚文,及「陳了翁〔瓘〕年譜」一卷。 輯元趙承禧「憲台通紀」一卷「續集」一卷。

刊於「詞學季刊」一卷一期 原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二卷四期,後出單行本(時不詳),較前文廷式輯文加詳。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排印本。 譯文載「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一卷二期,附原文,原出版時不詳,暫以譯文發表時為定。 前四種載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二卷三、四合期,趙氏續有輯作,總結集為「宋人詩文集校輯」、「元人詩文集校輯」見章七註九二之㈤。見章七註九二之㈣。見章七註九二之㈢。 原刊「中國學報」,未完。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於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六)影印原帙,附考證。

348

續六

民國51 民國50 民國46 民國41 民國29 民國26 民國24

壬寅 辛丑 丁酉 壬辰 庚辰 丁丑 乙亥

一九六二 一九六一 一九五七 一九五二 一九四○ 一九三七 一九三五

張國淦范行準楊家駱 胡道靜 趙萬里 范行準 王國維 趙萬里 周泳先

據「大典」殘帙校庫輯浙刻本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輯醫方六二種(包括醫經、本草、婦產、嬰孺、眼目、醫方等)撰「中國古方志考」,輯「大典」中方志佚文為「蒲圻張氏大典輯本」。 輯宋人筆記,成「宋人筆記鈎沈」稿五十種,附輯二種。 輯「薛仁貴征遼事略」。 輯宋元醫書四十餘種,收入「全漢三國六朝唐宋醫方」、「元明醫學鈎沈」。 據「大典」原帙校戴震校輯大典本「水經注」。 撰「清真詞校輯」,從「大典」輯宋周邦彥詞。 撰「永樂大典所收宋元人詞補輯」,共十一家。

世 界書局印行。范行準,「述現存永樂大典中的醫書」頁二六一—六六附有輯目張為湖北蒲圻人。序云:「永 樂大典」,昔曾輯其中方志佚文於一編,今於本編中之出自「大典」者,略事摘錄,以資考核。又云:本編草於四十年前。此姑從出版期為定。原北京中華書局排 印。民國六三年台北鼎文影印,收入國學名著珍本彙刊內書目彙刊之一。 胡道靜「讀影印本永樂大典記」,圖書館季刊一九六一年四月號頁五四註四。 上海古典文學社印。 范行準,「述現存永樂大典中的醫書」,中華文史論叢二集頁二四六註一。 見氏著「觀堂集林」卷十一「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跋」及「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世界書局本收)。 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十一卷一期。 刊於「詞學季刊」二卷四期。

349

續七

附錄

民國65 民國63 民國60

丙辰 甲寅 辛亥

一九七六 一九七四 一九七一

未詳 蘇振申 楊家駱 台北學海出版社

「皇元征緬錄」一卷。「招捕總錄」一卷。 輯元政書「經世大典」佚文。撰「經世大典輯佚之研究」。 輯補內閣大庫明初朱絲欄精鈔本「遼史」闕文。輯「南北朝詩話殘本」一卷(不著撰人)。 永樂大典輯錄三種:1中書備對。2宋金玉新書。3經世大典佚文,附明永樂間太原等府志。

乃「經世大典」政典中之「征伐門」緬目招捕目。趙萬里「大典輯出佚書目」云:疑館臣自「大典」中抄出。 該文為氏日本明冶大學文學博士論文。氏陸續有「元政書經世大典輯佚考」淡江學報十二期之作。又該文以「元政書經世大典之研究」刊於華學月刊,續由文化大學印行。 收入台北鼎文書局「遼史彙編」收入台北鼎文書局歷代詩史長編第四種。 收入「歷代食貨志續編」附錄(中國財經資料彙編之十一)。

350

第五節 大典輯本目錄沿革

   初四庫舘臣王際華(時任正總裁官)等嘗撰「永樂大典採輯書目」,目中獨遺四庫全書存目諸書,僅錄二 八六種(註一二五)。嘉慶年間,孫馮翼以喜輯佚書擅名,依「四庫全書總目」所引「輯大典本」,成「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目」一卷,於壬戍年(清嘉慶七年,一 八○二)刊刻,目依經、史、子、集四部排列,部中著錄、存目分列,各書詳列書名、卷數、作者,共著錄三八八種,存目一二八種,都五一六種(註一二六)。光 緒年間,繆荃孫撰「永樂大典考」,亦附錄佚書目,計載四庫著錄三六五種、存目一○六種,都四七一種(註一二七),較孫目尤少,且未出新義,蓋孫目刊本鮮 少,繆未之見也。繆、孫二目皆摭拾未備,且不著版刻,覽者頗為病之。民國後,趙萬里執役國立北平圖書舘(時名北平北海圖書舘),於「大典」內容之研究及佚 文之補葺,用力甚勤(註一二八)。既覽前人之「大典」輯目而深疾之,遂以旬日之力,別纂「永樂大典內輯出之佚書目」,刊於該舘舘刊二卷三、四合期「永樂大 典專號」內。目合四庫舘臣及以後諸家所輯,得書四百九十餘種,其中有已輯而實未佚者,如四庫著錄宋陳杰「自堂存稿」四卷,而葉德輝藏有宋元明活字參雜本十 三卷(郋園讀書志卷八著錄),則別為附錄於後;至諸家據「大典」校補者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