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y 20, 2009

196

跋大觀帖(第一至四卷)

  右宋拓《大觀帖》第一至第四,凡四卷,明新安汪無擇象先所舊藏。真按:汪無擇-疑與汪化中乃同一人. 每冊首有藏經紙周公瑕題簽。真按:周天球與大觀帖 卷內有王鳳洲、真按:王世貞與大觀帖 麟洲、真按:王世懋與大觀帖 周公瑕、王百穀、真按:王穉登與大觀帖 汪仲嘉、真按:汪道會與大觀帖-應即此人 王荁、徐桂、郭第諸跋。象先為汪侍郎伯玉之子,真按:汪道昆之家世 真按:汪無擇之父 真按:汪無擇之家世 真按:汪道昆 仲嘉其叔也。真按:汪無擇與汪道會 王荁,字季孺,慈谿人,官編修。真按:王荁傳記資料 徐桂,字茂吳,長洲人,居餘杭,官袁州推官,有《大滌山人詩集》。真按:徐桂傳記資料 郭第,字次甫,丹徒人,真按:翁方綱考訂人物 真按:郭第傳記資料 隱於焦山,嘗有“江月不可留,山雲坐相失”之句著稱於時。此數人者,皆在嘉、隆之時,真按:嘉靖、隆慶 而所評《大觀帖》并以肥稱,則可見爾時之所見《大觀帖》,非若今日行世單弱之偽本矣。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版本的校訂 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與大觀帖真本 又諸跋,皆以《大觀》全本為難得,則又可見爾日尚知尋求《大觀》真石本,不若今日偽刻,動輒盈函者比矣。真按:斷句可議者-太瑣碎:又諸跋皆以《大觀》全本為難得,則又可見爾日尚知尋求《大觀》真石本,不若今日偽刻動輒盈函者比矣。 蓋是帖之偽,自明朝人翻刻以後,乃漸多贗本,蔓延一世,其前固無之也。真按:翁方綱對明朝翻版的看法 國朝徐壇長《劄記》云真按:徐用錫 真按:按此由下自國學數典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007_10488003.pdf《圭美堂集》對之,則見其目次中卷1920題云「字學劄記」應即此也。 今錄其文于此備考: 華 亭王司農儼齋太清樓帖價三百金,購之孫北海。內尚不全,有以他本補者。何義門學士時同余讀書安溪先生撫署中,偶以事至都,索觀王氏,歸而道其美不容口。義 門傳虞山馮氏法,議論有端緒,以故安溪長公鍾倫世得艷羡宋搨帖,見託購覔。余甲申南歸,至淮揚及白下,觀閣帖不下數百本,皆不足留目。宜興儲雄文汜雲遇於 江都,約過其家觀太清樓帖殘本。余自白門回揚,復渡江,造儲氏九峯樓,此帖質於山中,遣人裹糧徃贖,取至檢之,廼第二、第三、第五、第七、第八卷,澄心堂 紙澹墨搨,迥異常帖[以上284]遂 償值携歸。抵舍即來保定。是年冬,先生內召入閣,而世得病篤。丙戌進都,借華亭藏本,適義門至,同閱不數行,狂喜大呌曰「王氏本都成麵條矣!」丁亥,余復 至揚州,以二金得太清樓淡墨初搨第一卷,背有第二卷,便是重刻,不及一卷逺甚。宣示帖則又割綴左旁,如宜興本。有細書張長吉、張仲文字,是割綴以充真本, 其痕宛然,然的摹真本上石,仍好於華亭本。又第一卷年月後有秦丞相李斯書標目書,即傳國璽,諦視亦割綴於後者。戊子,溧陽相公孫孝廉陳君持太清樓帖一部, 又次華亭本。庚寅七月,借得嘉興曹希文閣帖澹墨搨肥本,與宜興本互有勝負,真至寶也。又從劉行人恩沛轉假得太清樓,內有王鳳洲、王麟洲、周公瑕、王百穀等 跋。簽,藏經紙,周公瑕題。前四本神采生動,與宜興本對,此本題名目字皆似宋人字,而宜興古拙。王廙、王僧虔書竟如東坡,而宜興瘦而樸,時有篆籀意。宜興 不美觀,厚而足。此本反是。此即華亭本也。汜雲續得宜興帖第九、第十兩卷,贈義門,義門復以歸安溪。今共有七卷。宜興本簽為藏經紙,王椽之題,第二卷有盛 世泰跋。(徐用錫:〈字學劄記下‧閱古帖〉,《圭美堂集》(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七冊,2001年),卷20,頁284-285。(原書卷2012-14)) 華亭王司農儼齋《太清樓帖》,真按:王鴻緒 云以三百金購之孫北海者,真按:王鴻緒與孫承澤 真按:王鴻緒與大觀帖 真按:王鴻緒的收藏 在宜興儲汜雲所藏本之下。真按:儲雄文 真按:儲雄文與大觀帖 又從劉行人恩沛轉假得《太清樓》前四本真按:劉恩沛-應即下文劉雪舟也. 真批:此與徐氏原文文義有別!豈翁所見者「,內有王鳳洲、王麟洲、周公瑕、王百穀等跋。簽,藏經紙,周公瑕題。」乃小注文耶? ○ 愚按:疑翁讀徐原文也斷錯也!原句疑當讀作「又從劉行人恩沛轉假得太清樓,內有王鳳洲、王麟洲、周公瑕、王百穀等跋。簽,藏經紙,周公瑕題前。四本神采生 動…」四本者,謂此由劉氏借來之四本也。而非「又從劉行人恩沛轉假得太清樓,內有王鳳洲、王麟洲、周公瑕、王百穀等跋。簽,藏經紙,周公瑕題。前四本神采 生動…」「前四本」當作「前。四本」也。俟再考! ○ 翁親驗此四本,不應有誤。而翁讀為「前四本」,亦因此正為卷一至四故也。徐原文若讀作「從劉行人恩沛轉假得太清樓(內有王鳳洲、王麟洲、周公瑕、王百穀等 跋。簽,藏經紙,周公瑕題。)前四本,神采生動…」『太清樓前四本』則文從字順,甚是也!則原文應作小注而未作小注,而翁又能讀出讀對,實在佩服。要不翁 有此目驗之前四本(可見一卷一本)則幾不能遽讀矣。日後若有類似者,可留意是否亦為注文義也。 有鳳洲、麟洲、公瑕、百穀諸跋,簽藏經紙真按:斷句可議者-據前文:簽,藏經紙. 周公瑕題,神采生動。與宜興本對,此本題名目字皆似宋人字,而宜興古拙,此即華亭本也。真按:王鴻緒-非董其昌也! 又曰:真按:標點可議者-疑此乃翁語!然下文又云:「王華亭藏本」乃徐語,則此仍應為徐語也!華亭、王華亭,蓋謂前文之王鴻緒也。 “從來見《大觀帖》,無出宜興本上者,真按:國無.詞無. 真按:儲雄文與大觀帖 鐵山藏第五卷一本,真按:王永吉-疑指此人. 又勝宜興本,合之王華亭藏本,真按:王鴻緒 雪舟借本數種,真按:劉恩沛-據前文"劉行人恩沛"應即此人. 乃知名帖無不翻刻。前輩云《太清樓》無翻本,豈其然乎?真按:錄其原文于此備參: 『從來見大觀帖無出宜興本上者,康熙辛卯正月廿四日金友名德純送大觀帖第五卷一本來求售,校宜興本字肥大鋒全,非一刻,而勝宜興本。此帖前有陳于王記康熙辛未年得之於秦郵王鐵山孫天中家,末云十一月二十日西峰陳于王。余貧不能買,因還之。 王 鐵山藏本,宜興本,揚州買二種,王華亭藏本,吳郡贈成雲洞本,劉雪舟借本——與華亭同。計所見已六種,迺知名帖無不翻刻數版,鑒定者非博搜廣見,未可侈口 品騭也。前輩云閣帖多翻刻,太清樓無翻本,豈其然乎?』(徐用錫:〈字學劄記下‧閱古帖〉,《圭美堂集》(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七 冊,2001年),卷20,頁287。) 今見此帖,每冊皆有徐用錫印,即所云假諸劉雪舟者也。”愚按壇長之言,真按:標點有誤!-此句應已是翁語.雖下文曰愚按,蓋先略舉,後衍論也。恐點讀者於此不知壇長即用錫也,故有此語意之誤。 ○迪志版四庫檢索略未見徐此則也。俟取原書覈考! 謂王鐵山本第一,宜興次之,華亭與是本又次之真按:徐用錫對大觀帖版本的評騭

197

就壇長一人先後所見而已,有拓手、紙墨、厚薄、淳灕之不同真按:簡化字之餘孽-文海本文集作淳漓. 真按:斷句之誤-就壇長一人先後所見而已有拓手紙墨厚薄淳漓之不同. 壇長精於鑒帖,據此言則此四冊者,是宋時初翻本矣。真按:徐用錫的版本鑑賞學 真按:徐用錫的碑帖鑑定學 乃愚驗此拓本,博考諸家之論,而知此四冊,實是真石,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參考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博考諸家之論 壇長猶未為精鑒也。真按:翁方綱對徐用錫碑帖鑑定學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真本的鑑定 曾宏父《石刻鋪敘》云:真按:今略錄迪志版四庫石刻鋪敘卷上文以備考: 『經靖康之禍,新、舊二刻莫知存亡。 閣帖目録 淳化編次    大觀更定…… 卷下: 『今閣舊本前後帖,暨汝與絳,淪隔敵境。廬陵帖又散墜遺失,不復可得。惟修内司新翻閣之前帖、暨續刋後帖、及長沙清江武岡武陵四郡所存之本,世可得也』 則顯然沈津此標點下引號誤矣。 “靖康之亂,新、舊二刻,莫知存亡。”又云:“今閣本前後帖,淪隔敵境,不可復得,新謂《大觀》,舊謂《淳化》也。”并不言有重刻本也。真按:標點有誤!-此二句應係翁語,謂徐所謂""者乃大觀也. 「。”“新”謂《大觀》,“舊”謂《淳化》也。」 宏父此書,真按:曾宏父的大觀學 真按:曾宏父的碑帖學 成於淳祐戊申,真按:石刻鋪敘之成書 在南宋之末造,而不言新、舊二帖之有重刻,則在今日,此二帖之子孫支裔,重見疊出,至不能詳其先後之系,此特明朝書估輩輾轉翻摹,以致紊真耳,宋時固無是事也。真按:翁方綱對明朝翻版的看法 真按:翁方綱對明朝出版業的批評 然宏父亦并不言及《大觀帖》有榷場本者。曹士冕云:真按:曹士冕與大觀帖 “開禧已後,榷場北來者,已磨去‘亮’字矣。真按:完顏亮 ”考《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云:“自紹興通和後,真按:標點有誤!-缺下引號!-其實此不加引號即可。翁多意引爾。 始置榷場,升盱眙縣為軍,凡榷場之法,商人皆百千以下者真按:據原書乃「商人貲百千以下者」之訛也.此必識字之誤,或形近致訛也。(中研院新漢籍:史/政書/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二十/邊防 二 己未至乙酉/榷場(P.600 .迪志版四庫本同) 此句不通,愚固置疑;乃沈津所錄此石印本與李以烜校刻本(文海本)都未檢出?噫,甚矣!讀書之不求甚解矣! 十人為保,留其貨之半在場,以其半赴泗洲榷場博易,得百物還,真按:文海本文集(李以烜本)同.然新漢籍本原書誤作「竣」,迪志版四庫不誤也--作竢。 復易其半以往大拘之,真按:疑有誤!-然文海本文集同也. 以俟北賈之來真按:原書作『大商悉拘之,以俟北賈之來』(新漢籍:史/政書/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二十/邊防 二 己未至乙酉/榷場(P.600 )蓋此敓『商悉』二字也。疑乃認不出而遺漏者。然迪志版四庫本建炎雜記甲集卷20作『大拘之市,以俟北賈之來』亦不如大商悉拘之為義顯也.蓋前謂『貲百千以下者』而此乃『大商』以分別處置也。而翁所見本,應近四庫底本矣。 而金亦置蔡、泗、唐、鄧諸場,皆以盱眙為準,其間又屢罷屢復。蓋宋與金雖通使,而兩國之界禁尚嚴,榷場之官,為禁令以拘制之。自南渡後,至開禧間,已七八十年,而榷場尚無此帖也。開禧以後,則二國之勢皆已垂弱,真按:必然之勢也-台灣中國也弱矣.一邊一國剛剛好. 真按:人性本賤又一章 度其邊市禁令,未必能如曩日之嚴阻,真按:人往低處流 於是百貨雜陳,而此帖漸通耳。曾宏父以垂耋之年,家居既久,尚未必知有榷場本也。由是言之,則榷場之本,在南宋時亦未必能多有也。王篛林以東庫絳本誤認為《太清樓》本,遂云“亮”字不全本,但磨去“亮”字右曲腳,以避金主亮之諱,非全磨去“亮”字也。真按:王澍論大觀帖 此論不但未見《大觀》真本,抑且似未睹曹士冕之書者。真按:翁方綱對王澍書學的批評 今驗此《大觀帖》第三卷《庾亮帖》,則帖首帖尾二“亮”字皆全磨去,信乎曹士冕之言可憑矣。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採信的原則 真按:目驗-不耳食 然今諦審之“亮”字雖磨去真按:斷句不當!-然今諦審之,“亮”字雖磨去. 而其頂及腳,微微尚露畫痕,蓋磨石未淨也。即此一條,其為當日真石,又無可疑者。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避諱 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真本的鑑定 海陵之立,真按:完顏亮 在紹興十九年己巳,其卒在三十一年辛巳,其時去靖康之亂,纔三十余年真按:簡化字之餘孽-文海本文集作纔三十餘年. 去《大觀》刻石之歲,纔五十年,石刻猶新,必無翻摹之事。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翻本時間 假使即有翻摹之坊賈,試問其為北賈乎?南賈乎?如北賈也,則必別刻一石,中間直無此“亮”字,曷為而有磨石未淨之痕也。如南賈也,則宋朝不諱“亮”字,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文海本文集作並. 曷為而避“亮”字也。只此二語,則是本之為《大觀》真石,灼然無疑者矣。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的鑑定方法-避諱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避諱 予藏有《大觀》第六卷殘本,紙質、墨色、拓手皆在此四冊之上,然亦榷場本之先拓而善者爾,非與此有二石也。即以予藏第六卷與此四卷對之,則其前後題目、年月字,此本皆遜予藏之古樸,蓋亦以拓在后,而紙墨不細使然耳。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用紙 真按:簡化字之餘孽-文海本文集作:蓋亦以搨在後而紙墨不細使然耳。搨、後二字俱遭簡吻! 觀此,益知王澧翁跋謂當時尚方過江,真按:詞:【尚方】1.古代製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 置,屬少府。 末分中、左、右三尚方。 稱“尚署”。 惟置中尚監。 廢。《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條侯 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司馬貞 索隱:“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屬尚方,故云工官尚方。”2.尚方多以役徒服勞作,因以為係罪囚之所。《宋書‧恩倖傳‧戴法興》:“上大怒,賜 死,繫 明寶 尚方。”《梁書‧良吏傳‧孫謙》:“ 永明 初,為冠軍長史、 江夏 太守,坐被代輒去郡,繫尚方。”《隋書‧高勵傳》:“高方役徒,積骸千數;疆埸防守,長戍三年。”3.泛稱為宮廷製辦和掌管飲食器物的官署、部門。 宋應星 《天工開物‧飴餳》:“飴餳人巧千方,以供甘旨,不可枚述。惟尚方用者名‘一窩絲’,或流傳後代,不可知也。” 吳偉業 《織婦詞》:“少時織綺貢尚方,官家曾給千金直。”4.謂掌管方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廝 征伯僑 而役 羡門 兮,屬 岐伯 使尚方。”5.見“ 尚方劍 ”。6.複姓。 長陵 大姓 尚方禁 。參閱《通志‧氏族四》。 榷場工墨有精粗,遂成二物,此帖實未嘗再勒也。此語當為定論,觀者更不必執壇長所見以疑之矣。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真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鑑定學成績 諦玩《大觀》真本,每至石邊破處更可愛真按:翁方綱對大觀帖的鑑定方法-石邊破處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勿以為殘拓而易視之也 真按:美醜是什麼? 真按:摘要 就汪象先四本內,第一、第二兩卷,其石邊破處撮計之,大約石長者,以今尺度之,皆三尺二寸五分許,以此為率,當不甚遠矣。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八卷第2頁。

197

跋大觀帖(李春湖藏第二、四、五卷)真按:原稿題云〈李春湖購得大觀第二第四第五凡三卷〉. 真按:李宗瀚與大觀帖

  《敏求記》經部卷首云,有“貞元”、“伯雅”二印,真按:王世貞-應即此人 真按:貞元印 知 是弇州藏也。按王弇州集中《大觀帖》跋云:“甲戌秋,余宦於燕,以俸緡四十五千買朱太傅家《大觀帖》,僅卷之二、四、五、八、十,其四卷皆淡墨,獨一卷濃 墨者,唐元卿所補也。”今此第二、四、五卷恰是淡墨,而第二卷首有“貞元”、“伯雅”印,其後卷則只有“貞元”,而無“伯雅”,是弇州得帖時即以此二印弁 於開首第二卷無疑也。其第八、第十兩卷,今不知何往矣,想所謂淡墨者在彼卷內耳。周公瑕跋汪本云:“宣和時少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故拓法稍遜。”此亦淡墨 本之一證也。然予所見汪象先之第一至四卷,墨尚稍濃於此。予篋所藏第六之半卷,則墨彩更勝世間所存《大觀》藏石之殘拓本,予前後皆得目鑒,信乎有翰墨緣 爾?真按:翁方綱所見大觀帖的版本

  卷二開首第三石之第一行是《宣示帖》之第六行,“度其”二字,右外靠極邊有小楷“臣張長吉、臣張仲文”八字,是當日石工勒名於此真按:刻工姓名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