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May 7, 2009

107

跋化度寺碑(宋拓本)

 凡為小幅者八。

 第一幅是原石次序,第二幅以下零翦,非原次也。方綱。真按:翁方綱的讀書筆記

 此幅年十一月,即貞觀五年十一月,字在文中,非在碑尾,後來有誤裝此於碑尾者。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裝潢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裝潢學 而重刻本遂皆以年月置碑尾,甚至最後之重刻本云,“貞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建”,添出一“建”字,愈無有能知其真偽者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 此本裝移多參錯,惟在觀者細加審定爾。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裝潢痕跡

  此“宗”字,即前幅“華宗”字,真按:省略「之x」的例證-此“宗”字,即前幅“華宗”(之“宗”)字-此即愚說可省略「之X」之例證也. 昨見蔣君本“遷”、真按:蔣元誠與化度寺碑 ”、真按:辶貇 “異”三字,亦前後復見真按:疑有誤!-疑為複見之訛. 此是宋時范氏書樓壁間殘石零拓裝成之明驗也。前跋蔣本偶未及此耳。真按:翁方綱對蔣元誠藏化度寺碑的考證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考證 真按:翁方綱改過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過程

  此本即弇州所藏無疑,而弇州卻無手跋,予想像廿餘年,今得展觀二旬之久,信乎有墨緣邪?辛酉二月,方綱。真按:翁方綱的墨緣 真按:翁方綱的情執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無心而得,至誠則靈 真按:翁方綱的緣 真按:翁方綱讀書的樂趣 真按:王世貞與化度寺碑 真按:翁方綱向人借閱 真按:翁方綱的典藏學-公天下-不必自有也

  嘉慶辛酉二月廿六日,以予藏北宋拓本對看,真洛陽范氏書樓之原石也。北平翁方綱記。

  謹庭先生即惠為雙鈎此本以見寄,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陸恭 今又得借賞二旬,印合贊誦,真按:國:印合 注音一式 |ㄣˋ ㄏㄜˊ 印模、模子。元˙蕭德祥˙殺狗勸夫˙楔子:「蟲兒打街上過來,眾人都道孫大郎與孫二似一個印合脫下來的。」 詞:【印合】1.印盒,模子。 蕭德祥 《殺狗勸夫》楔子:“眾人都道 孫大郎 孫二 似一個印合脫下來的。”2.印證契合。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雍也篇二》:“ 程子 遽以一貫之理印合之,則未免為躐等矣。” 章士釗 《<蘇報>案始末記敘》:“凡《蘇報》之躍起,之犧牲,乃印合革命局勢,不得不然之現象。” 夏曾佑 《小說原理》:“不過就尋常日用瑣屑敘來,與人人胸中之情理相印合。” 信墨緣也。真按:翁方綱讀書的樂趣 真按:翁方綱的墨緣

  注:據珂羅版,臨川李氏藏本。

107

跋化度寺碑(宋拓舊本)真按:原稿天頭題云〈化度寺邕禪師塔銘宋拓舊本〉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8_復初齋文稿(十)\_002194.jpg

  叔遇所記八百餘字一本,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當作郁字! 真按:郁逢慶-鬱字,簡化誤者. 氏記云宋宋裱,真按:安岐-應即此人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搨. 計廿一頁,紙墨淳古,李西涯為篆其首,真按:李東陽與化度寺碑 而盧疏齋、趙松雪以下凡十五跋者也。真按:盧摯與化度寺碑 真按:趙孟頫與化度寺碑 安氏又有宋翻刻一本,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當作云字!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搨. 此文多遺文真按:原稿作挍. 真按:翁方綱的筆誤-下文"文多遺失"可證.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下文作「遺失」也.可見文乃失之筆誤. 真按:國無.詞:【遺文】1.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詩文。《史記‧太史公自序》:“獵儒 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 惠王 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葛洪 《抱樸子‧尚博》:“雖有益世之書,猶謂之不及前代之遺文也。” 元結 《<篋中集>序》:“已長逝者遺文散失,方祖師者不見近作。” 蘇軾 《林子中以詩寄文與可及余與可既沒追和其韻》:“遺文付來哲,後事待諸友。” 魯迅 《南腔北調集‧<兩地書>序言》:“﹝ 韋素園 ﹞病歿於 北平 同仁醫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遺文,為他出一本紀念冊。”2.散逸的詩文。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 文宗 時, 鄭覃 侍講禁中,以經籍道喪,屢以為言。詔令祕閣,搜訪遺文。”3.前代留下的法令條文、禮樂制度。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至於舉賢良,崇孝弟,明考課,雖宇內初輯,然庶政大體,彌綸備具,遺文故事,施於後世,皆可為法。” 蔡襄 《明禮》:“冠婚喪葬,禮之大者,冠禮今不復議,婚禮無復有古之遺文。” 則此本廿一頁者,文之粗全可知。以廿一頁之宋裱,而文又粗全,則其不止八百餘字可知也。翻刻之本已有宋拓,足知碑石久泐,宋初已斷裂,而范忠獻攜歸洛陽,已成零段,真按:范雍與化度寺碑 李姑溪在北宋末已云不可復拓矣。真按:李之儀與化度寺碑 真按: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版本流傳的考證 然安氏既見宋拓翻本,而云文多遺失,則是安氏所見之宋拓翻本,蓋字又較少者也。是碑翻本之見於諸家著錄者,多未詳其字數,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目錄學 真按:翁方綱的目錄著錄學 惟王弇州云有馬生所翻刻一本,其可讀者四百餘字,亦是前百年物。真按:王世貞與化度寺碑 又楊東里云,鄒汝舟庶子以杭州明慶寺翻本見惠,紙墨頗佳,余去其不可識,而采其可識者裱之。真按:楊士奇與化度寺碑 東里更在弇州前而所稱如此,則宋拓宋刻之本必不止一本,然東里、弇州所記,則皆字不甚全真按:原稿二字右邊有「三」字.未詳何義.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8_復初齋文稿(十)\_002195.jpg 惟近日王虛舟云,曾於天津見一本,完好者千餘字。而虛舟嘗自謂平生所見《化度》皆是翻本,然則所見千餘字者亦翻本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考證方法論 真按:王澍與化度寺碑 范忠獻家原石已是斷而又斷之本,曾未幾時遂至壞不可拓,則宋時必無近千字之原石本可知也。章仲玉及見弇州、衡山二家所藏諸本,真按:章藻與王世貞 真按:章藻與文徵明 真按:章藻與化度寺碑 而獨取存將五百字之宋本,真按:國僅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ㄐ|ㄣˇ 1. 少、不多。通「堇」。晉書˙卷五十九˙趙王倫傳:「百官是倫所用者,皆斥免之,臺省府衛僅有存者。」 2.只、不過。如:「僅有」、「僅是」、「僅只於此」。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以此游,僅至於魯司寇。」史記˙卷八十˙樂毅傳:「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 3. 將近、幾乎。晉書˙卷五十九˙趙王倫傳:「自兵興六十餘日,戰所殺害僅十萬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自足下謫江陵至於今,凡所贈答詩僅百篇。」 (又音)ㄐ|ㄣˋ jn(05871 僅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又音)ㄐ|ㄣˋ 漢語拼音  (又音)j 注音二式  (又音)j 之又音。 ㄐ|ㄣˇ jn(05849 :詞:僅1 jn ㄐ〡ㄣˇ〕 〔《廣韻》渠遴切,去震,群。〕 2 ”的被通假字。 1.副詞。才;只;僅僅。《國語‧周語中》:“今天降災於 室,余一人僅能守府。”《戰國策‧秦策二》:“故 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 陳軫 ,過聽於 張儀 。” 姚宏 注:“僅,猶裁。”《後漢書‧崔駰傳》:“或草耕而僅飽,或木茹而長飢。” 南朝 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始以今日食時,僅及 大雷 。”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 王安石 《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詩:“或僅殘尺寸,如黑子著靨。” 歸有光 《項脊軒志》:“ 項脊軒 ,舊南閤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一:“ 武進 趙恭毅公 ……寄家信購物,僅紅頭繩一兩、胡粉一匣。” 楊朔 《上尉同志》:“我想,這綹紅布條是這家裏僅有的一點新年意味了。”2.指數量少。《詩‧大雅‧行葦》“序賓以賢” 傳:“蓋僅有存焉。” 劉書年 《劉貴陽說經殘稿‧附錄》:“民間不善積糞,故膏腴之地,水旱時若,猶可豐收,至於瘠壤,雖收亦僅矣。” 2 jn ㄐ〡ㄣˋ〕 〔《廣韻》渠遴切,去震,群。〕 幾乎;接近。《晉書‧趙王倫傳》:“自兵興六十餘日,戰所殺害,僅十萬人。” 白居易 《草堂記》:“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 范仲淹 《上資政晏侍郎書》:“某官小祿微,然歲受俸祿僅三十萬……以豐歉相半,則某歲食二千畝之入矣。” 沈作哲 《寓簡》卷六:“自祖宗以來,所藏祭服,充牣不毀,凡數屋。若以給戰士袍襖,僅可足用也。”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陳摶》:“﹝ 陳摶 ﹞時居 雲臺 四十年,僅及百歲。” 真按:原稿作廑. 摹勒於《墨池堂帖》,此本即予所藏本,真按:翁方綱收藏化度寺碑的版本 真按:翁方綱與章藻 以諸家之言審之,即是范忠獻家原石也,而尚未能足五百字。今日見此本,乃有九百卅字之多,則其為宋刻宋拓,復何疑乎?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字數衍敓 真按: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的鑑定方法 而其所從出之本,則又在未歸范氏以前之所拓也。今日所行翻本,多者至七百餘字耳,未有文多若此者。予所藏本是范氏原石,因自題曰“石墨書樓”,而繪范氏洛陽書樓之圖,以髣髴其餘韻。真按:翁方綱與范雍與化度寺碑 伯恭學士既與忠獻同里,真按:陳崇本與范雍 竟獲此宋拓初翻之本,復何啻與嵩翁相視一笑矣。真按:陳崇本與化度寺碑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文此下有「五百八十一」小注五字,蓋計其字數也.而沈津不取. 真按:盧摯 真按:盧摯與化度寺碑

  予既考據諸家文集,定此本為宋刻宋拓,因復諦審帖內有王偁孟揚印。真按:王偁與化度寺碑 孟揚,明初人,益信予所考之可信也。真按: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版本流傳的考證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考證 此本裝潢,於闕文處皆用空紙隔之,是必見原全紙而為之者,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搨.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裝潢形制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裝潢學 則此本之所從出為唐舊本可知,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搨. 而此冊裝出於百數十年前亦可知矣。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褾.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文此下有「九十七」小注三字,蓋計其字數也.而沈津不取.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八冊第2194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