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y 13, 2009

144

跋孟法師碑

  “刃”字紙有接痕,而“寑”字無之,此在裝潢者可謂巧矣,然安能欺我哉。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裝潢痕跡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裝潢學 此退谷本之所未能及者。真按:孫承澤與孟法師碑 六月十二日方綱識。

  吾鄉孫退谷所藏宋拓本與真定梁蕉林本同一石也,真按:梁清標與孟法師碑 真按:梁清標 此本毫髮無異,退谷本即《庚子銷夏記》所載者。真按:孫承澤與孟法師碑

  此雖舊所翻刻,而其用筆實得晉人神骨。褚公所以追山陰,而配永興也,真按:翁方綱論褚遂良書法的淵源 真按:褚遂良與王羲之.虞世南 竟莫知為何人所摹,王虛舟因見真本而遂薄此為易及則亦非也。真按:翁方綱對王澍書學的批評 真本固褚公第一,而此翻本又豈可及哉?六月十日,方綱識。

  虞書《廟堂碑》,有西安、城武二翻本,真按:翁方綱論孔子廟堂碑的版本 歐書《化度碑》有南北二翻本,雖肥瘦各不同,而大體無甚差別,真按:翁方綱論化度寺碑流傳史 真按:翁方綱論化度寺碑真本 惟褚書《孟法師碑》則真本與翻本大小方圓全別而神理亦迥不相侔,然真本固世所罕有,而即此翻本亦為臨池之家所不多見,此亦藝林一至奇也。真按:翁方綱論孟法師碑真本

  此本出鄢郢,而“連城”句下脫失卅五字,“廣開眾妙”句下脫失一百五字,予以退谷手跋之宋拓本校之悉同也,此本校之退谷本更為堅厚,其為舊拓無疑。

  相傳此本是明代所翻刻,予考文震亨《長物志》,以《孟法師碑》為虞永興書,驗此翻本酷肖永興,然則《長物志》所目者即此本耳,亦足見此本在文氏之前也。

  真本今在吳中,懸價千金,秘不示人,今已託錢、何二君設法借摹之,倘得摹來,其快何如?褚公精靈,耿耿相質耳。真按:何元錫與孟法師碑 真按:錢泳與孟法師碑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何元錫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錢泳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無心而得,至誠則靈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託人採訪金石 六月十二日,方綱附記於梅弇新收冊於後真按:鐵保-應係梅葊. 真按:疑有誤!-方綱附記於梅葊新收冊後?於後似衍於字,弇疑乃葊之訛——謂鐵保也。○下文冶亭宗伯可證也!

  嘉慶三年歲次戊午夏六月,此本歸於冶亭宗伯齋,真按:鐵保 賦此志喜,蓋此翻本已不易得矣。方綱。真按:鐵保與孟法師碑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採訪-孟法師碑-褚遂良書法

  注:上海圖書館藏舊拓本。

144

跋孟法師碑二首

  甲午十月,於同里朱竹君學使椒花吟舫中見一拓本,真按:朱筠 真按:朱筠 完好與退谷藏本同真按:斷句不當!-於同里朱竹君學使椒花吟舫中見一拓本完好,與退谷藏本同 真按:朱筠與孟法師碑 前有趙子昂印,蓋即松雪所服習者,真按:趙孟頫與孟法師碑 又“奇觀”二字印、“錢塘倪粲圖書記”之印。真按:倪燦-前作倪燦也!○原稿作粲無誤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42.jpg 倪闇公跋云:“右唐《孟法師碑》,《集古》、《金石》兩錄皆有歐陽公止,跋云:真按:斷句之誤-歐陽公止跋云,歐陽公,歐陽修也. ‘法師名靜素,江夏人也,少而好道,誓志不嫁。’《集古錄》并非‘娶’字,實是‘嫁’字,真按:倪燦之誤 真按:此原只是翁在右旁筆記校案,而沈津誤入正文也,遂使文義不貫,與原文不合。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筆記 真按:翁方綱的還原/探本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還原覈對 隋文帝居之京師至德觀,真按:原稿實作隨也. 至唐太宗十二年卒,年九十七。趙明誠止有其目而已。真按:斷句標點皆誤!-詳愚此帖. 褚書初學虞永興,故斯碑得虞法居多,真按:褚遂良學習書法的歷程 真按:褚遂良與虞世南 後書《聖教序》,時登善已老,真按:褚遂良 陶鎔變化,各自成家,始信古人之書,皆與年進也。真按:褚遂良書法的分期 康熙十年辛亥跋。又有“倪越石、倪去病鑒定珍藏”字一行,後題云:“錢唐倪氏珍藏宋舊本。真按:簡化字之餘孽-原稿作搨. ”予前年更借彭衣春所收退谷藏本,真按:彭冠 真按:彭冠與孫承澤 真按:彭冠與孟法師碑 真按:翁方綱向彭冠借閱 既雙鈎成冊矣。衣春之本為俗工重裝,神氣稍損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裝潢學 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二本不同也! 此本拓法雖與之同,而舊裝,精神毫髮不失真按:標點可議者-連讀即可.舊裝精神毫髮不失.○然沈津如此讀,對應前句彭本之失,亦更恰切也! 信為松雪瓣香所在。真按:趙孟頫與孟法師碑 松雪跋自書千文云:“僕廿年來寫千文以百數,真按:趙孟頫練書法之勤 真按:趙孟頫練寫千字文 此卷殆數年前所書,當時學褚河南《孟法師碑》,真按:趙孟頫與孟法師碑 故結字規橅八分,今日觀之,不知孰為勝也?”此跋在元貞二年正月十八日,則所謂數年前學是碑者,當在至元二十餘年間。文徵仲跋松雪帖云:“常聞諸故老,松雪早年學思陵書,真按:趙孟頫與宋高宗-思陸應指宋高宗也.俟考! 及入仕後,與鮮于公往還,真按:趙孟頫與鮮于樞 始專法二王,真按:趙孟頫書法學歷 真按:文徵明與趙孟頫 其與伯幾帖殆初學晉人時,是至元丁亥,為兵部郎中,奉使還家時所作也。”據此推之,其學河南是碑當在至元二十四五年後,真按:趙孟頫學孟法師碑的時間 入直集賢前後數年間,是時松雪年,真按:國:1. 盛  部首 皿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ㄔㄥˊ 1. 用容器裝東西。如:「盛飯」、「盛湯」。 2.容納。如:「箱子太小,盛不了這麼多東西。」 3.古代裝在食器裡祭祀的穀物。周禮˙地官˙閭師:「不耕者祭無盛。」鄭玄˙注:「盛,黍稷也。」 ㄕㄥˋ shng(09038 2. 盛  部首 皿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ㄕㄥˋ 1. 興旺、繁茂、豐富。如:「興盛」、「旺盛」、「茂盛」、「豐盛」、「盛饌」。 2.濃厚的。如:「盛情」、「盛意」。 3.大規模的。如:「盛大」、「盛舉」、「盛事」。 4.極,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誇」、「盛贊」。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曄盛稱操德,且曰:『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好將軍乎?』」 5.姓。如漢代有盛苞。 ㄔㄥˊ chng(08497 詞:盛1 shn ㄕㄥˋ〕 〔《廣韻》承正切,去勁,禪。〕 1.旺盛;興盛;茂盛。《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論語‧泰伯》:“ 孔子 曰:‘才難,不其然乎? 之際,於斯為盛。’”《呂氏春秋‧功名》:“樹木盛,則飛鳥歸之。”2.眾多;豐盛。《逸周書‧大匡》:“﹝王﹞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後漢書‧荀彧傳》:“ 甲兵甚盛,議者咸懷惶懼。”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滱水》:“下望層山,盛若蟻蛭。” 韓愈 《祭裴太常文》:“擔石之儲,常空於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賓筵。”3.謂使豐足。 班固 《白虎通‧社稷》:“禮者,盛不足,節有餘,使豐年不奢,凶年不儉,貧富不相懸也。”4.大;盛大。《孟子‧公孫丑上》:“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 孔子 也。”《史記‧春申君列傳論》:“吾適 ,觀 春申君 故城,宮室盛矣哉!”《北齊書‧幼主紀》:“遂自以策無遺算,乃益驕縱,盛為無愁之曲。”5.為深重。 蔡邕 《議郎胡公夫人哀贊》:“遣 到官月餘,所疾暴盛……薨於京師。”6.華美。《荀子‧子道》:“今女衣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7.極;甚。《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二:“將軍好馬甚愛惜,今死,盛懊惋。”8.盛行。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何晏 之徒,始盛玄論。”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引》:“子書盛於 ,而治子書者錯出於 六朝 之間。”9.撫育。參見“ 盛養 ”。10.稱贊。《楚辭‧九章‧懷沙》:“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文選‧張衡〈東京賦〉》:“盛 夏后 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薛綜 注:“盛,猶嘉也。”11.姓。 2 chn ㄔㄥˊ〕 〔《廣韻》是征切,平清,禪。〕 1.以器裝物。《詩‧召南‧采蘋》:“于以盛之,維筐及筥。”《漢書‧東方朔傳》:“壺者,所以盛也。” 顏師古 注:“盛,受物也。” 前蜀 貫休 《山居詩》之十七:“且為小囤盛紅栗,別有珍禽勝白鷗。”《三俠五義》第三回:“ 孟老 化了鹽水,又與每人盛了一碗。”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到老秋,收五十多石苞米,兩個苞米簍子盛不下。”2.受物之器。《左傳‧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 杜預 注:“一盛,一器也。”《禮記‧喪大禮》:“食粥於盛,不盥。” 鄭玄 注:“盛,謂今時杯杅也。” 韓愈 《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肴在盛。” 蒲松齡 《聊齋志异‧司文郎》:“ 悲愴不食。坐令自噉,頃刻,已過三盛。”3.祭祀時放在容器中的黍稷等祭品。《周禮‧地官‧閭師》:“不耕者,祭無盛。” 鄭玄 注:“盛,黍稷也。”《公羊傳‧文公十三年》:“ 周公 ,何以為盛?” 何休 注:“盛,粢盛也;在器曰盛。”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犧盛惟馨,本於明德。”參見“ 粢盛 ”。4.容納;承受。《呂氏春秋‧君守》:“身以盛心,心以盛智。”《急就篇》卷四:“ 地廣大,無不容盛。” 顏師古 注:“容盛,猶言覆載也。”5.指居住。 歐陽山 《高干大》第二二章:“老百姓都覺得大禍將臨,這地方是再不能盛了。”6.通“ ”。《易‧說卦》:“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易下》:“盛當讀成就之‘成’。‘莫盛乎艮’,言無如艮之成就者。”《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觀其盛者也。” 楊倞 注:“盛讀為成,觀其成功也。”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一本作“ ”。7.通“ ”。《公羊傳‧隱公五年》:“秋, 師入 。” 陸德明 釋文:“音成, 左氏 。” . 英敏入氣真按:原稿作英敏之氣.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44.jpg 應規入矩,動與古合。吾今日乃於是碑遇之,得趙公墨跡十通,不若觀此帖一遍也。此碑既不常有真按:原稿作"此碑既世不常有",掉一世字. 而吾得見其二本,可謂幸也矣。是月二十日書於寶蘇室。

  此俟閒暇,應用此碑筆意書千文一遍。真按:翁方綱的書法練習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學習歷程 真按:此原稿在天頭.蓋筆記爾.前見某些處沈津即不錄.可謂去取無準的.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學習方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