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January 5, 2008

178

   送蔣礪堂之南道任真按:真按:贑 翁方綱送蔣攸銛赴任

繡衣風節照江湖,行部綏釐勉載劬。章貢二川通粵嶠,贛南八境接洪都。嶺隅往者稽虔鎮,城邑中央眺鬱孤。俱是使車諏度處,豈惟題壁夢詶蘇。真按:讀書是幹什麼?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的崇拜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 明延陵陳組綬有虔鎮表。

178

   送徐詞甫還惠州,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仍用方南圭詩韻,真按:方子容-應即此人.蓋方氏謫惠州時與蘇軾唱和也.見新漢籍: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兼寄懷魚山真按:真按:馮敏昌在廣東 翁方綱與馮敏昌

詩盟記在石樓陰,比似仙居悵望深。詞甫由浙江仙居縣令罷歸。野吏苔岑如宿夢,山卿季孟證初心。真按:國無.詞無.此應係蘇軾當時友也. 湖分藤菜秋塍氣,江合端谿旭欸音。讀易了然巖寺悟,題名坡蹟待重臨。東坡於英德南山遇石汝礪談易話羅浮之勝,予嘗摹此,題於齋壁。昨墨卿來書以羅浮無拙題,欲仿此蘇書寄題也。真按:可見徐氏應有帶蘇書給翁看. 真按:翁方綱與伊秉綬 真按:伊秉綬之仕履 真按:翁方綱與蘇軾

178

   九月望後石君招同魯巖真按:王秉韜-前有〈臘月六日石君招同曉嵐兼六作丁卯同年小集〉,此應即兼六王秉韜也. 曉嵐、樹峯為丁卯同年小集真按:真按:徐樹峰-徐五樹峰-翁方綱丁卯鄉試同年-前有「徐五樹峰」之稱,則知五乃排行,非讀為五樹矣! 真按:翁方綱的同年-鄉試舉人 翁方綱與朱珪、紀昀

五十有四秋,金飈排雁影。去日誰與援,露鶴晴臯警。依然鴛鷺行,比翼霜毛整。威鳳揚其音,歸昌律調鼎。後先三節鉞真按:此應即前所謂「屏翰尚存三節使」者,下又曰「我忝卿班末」則可知方綱非在內矣,.唯餘一人未詳,或未在京師,故未得會云. 肩切金華省。尚書對台垣真按:應係紀昀與朱珪. 北斗茫耿耿。我忝卿班末,來陪瀹午茗。迴憶丱角初,承筐共餤餅。吾師奎堂句,眉月挂簷冷。愧溯秋闈,真按:夘 步追歌和郢。癸卯京兆試與石庵誦文正公丁卯闈中詩語。真按:翁方綱與劉統勳 真按:劉墉與劉統勳 真按:翁方綱與劉墉 鯉也詩禮榮,韋平繼樞秉。石庵閣老在坐。真按:翁方綱與朱珪、紀昀、王秉韜、劉墉 真按:翁方綱與劉墉 舊夢二斜街,丁卯秋文正師邸第去石君寓齋最近。真按:朱珪與劉統勳 虎坊橋巷竝。謂曉嵐寓齋也。真按:紀昀的住所 小歐陽,真按:减 坡詩懷泛潁。柳瑊摹昔題,摭言述造請。一幅成畫圖,綠茁孫枝穎。石君孫適奉欽賜舉人之真按:朱涂 真按:原有平抬. 真按:原有空二格挪抬. 真按:朱珪之孫 真按:朱涂的功名

178

   長洲韓氏墓田丙舍圖卷玉峰王學浩畫。

我臨鍾傅帖,何感似蘭亭。真按:鍾繇、王羲之 真按:翁方綱與鍾繇、王羲之 真按:翁方綱臨帖 王子椒畦墨,香山石氣青。世家文物紀,詩話研田銘。寒碧心耕在,秋燈照聚星。適得君家寒碧老人銘研。真按:韓崶-崶有小寒碧齋,疑即其父韓是升也. 真按:翁方綱與韓崶-應即與此人.

178

   元人跋化度寺碑真跡十三段,今裝於予藏宋拓本後,喜而系詩六首真按:真按:翁方綱收藏化度寺碑的版本 翁方綱與化度碑-化度寺邕禪師塔銘-歐陽詢書法

我藏范石本,廿載想真評。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需要時間 真按:翁方綱與范雍與化度寺碑 坐客題難得,書樓笑未成。有元來妙墨,諸老儼聞聲。真按:翁方綱的愛用句式-又如聽、悟…等等. 五百年前夢,何人為諦盟。真按:翁方綱的愛用句式-不曰諦盟,則曰息壤矣.夢則又常相呼應.千篇一律,亦不為過.

宋紙元明印,蕉林溯墨林。真按:梁清標與項元汴 贉池經幾換,零落到於今。待帖虛延訪,遲裝費苦吟。果符牛斗氣,感激昨秋心。

吳興名冠代,真按:趙孟頫書法之成就 康里亦師虞。真按:康里巎書法學虞世南 得恡歐碑祕,相量晉法俱。千秋同古鏡,萬象入元珠。井底樓欄翠,英靈省記無。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郁叔禾中記,真按:郁逢慶-前有. 誰初說鑒藏。篆題寧借李,氊蠟競稱唐。訝許投瓊玖,天然配錦囊。從茲更平聲。著錄真按:從茲更著錄 金薤倍琳琅。真按:翁方綱的目錄學

小隸雙鐫櫝,旃檀竝几薰。真按:前作栴檀! 月窗圓墨沼,茶鼎聚香雲。趙蹟蘭亭跋,真按:趙孟頫與蘭亭 真按:趙孟堅與蘭亭-此注是孟頫,非孟堅,備記于此. 馮家快雪聞。真按:馮銓 不曾聯合軸,親覿右將軍。真按:歐陽詢與王羲之 蘭亭松雪十三跋是在吳傅朋本後者,而馮氏未刻其帖。真按:蘭亭集序之版本 真按:蘭亭集序之版本收藏史 真按:吳傅朋與蘭亭 真按:馮銓與蘭亭 真按:趙孟頫與蘭亭

居士嵩陽眼,看人萬里青。蘇書神合照,元跋韻同真按:翁方綱的愛用詞-且作韻腳. 斷石橫苔壁,雙峯拱翠屏。巾箱圭臬影,咫尺步天經。予繪范氏書樓圖亦嵩陽事,真按:翁方綱與范雍與化度寺碑 真按:范雍賜書樓與化度寺碑 真按:翁方綱的畫 又恰是元代諸賢作跋,與坡公嵩陽帖虞、柯、倪、張諸跋相映合也。真按:翁方綱與天際烏雲帖-翁方綱與蘇軾

178

   宋翻化度寺碑今始辨審明白,既得其後元人諸跋附裝於予藏真本,復題三詩真按:真按:翁方綱收藏化度寺碑的版本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需要時間 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的鑑定

179

鷗波困學書手,真按:趙孟頫、鮮于樞 真按:此可為元朝之元,或原來之元.○國:元  部首 儿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ㄩㄢˊ 1. 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冑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2.量詞。計算錢幣的單位。一元等於十角。通「圓」。如:「十元」、「五十元」。 3.代數式中,表示未知數的文字稱為「元」。如:「一元一次方程式」。 4. 朝代名。見「元朝」條。 5.姓。如唐代有元稹。 6.為首的。如:「元兇」、「元首」。 7.開始的、第一的。如:「元年」、「元旦」。 8.大的。書經˙大禹謨:「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高柔傳:「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勛代作心膂。」 9.善的。書經˙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抨巫咸以占夢兮,迺貞吉之元符。」 10.基本的。如:「元素」。 詞:元1 yun ㄩㄢˊ〕 〔《廣韻》愚袁切,平元,疑。〕 1.首,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先軫 ﹞免胄入 師,死焉。 人歸其元,面如生。” 杜預 注:“元,首。”《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新唐書‧裴行儉傳》:“ 吐蕃 叛換方熾, 敬玄 失律, 審禮 喪元,安可更為西方生事?” 羅正緯 《灤州革命先烈事略》:“ 祿貞 離座格拒,同謀 馬蕙田 持槍入,擊中 祿貞 要害,取其元而去。”2.第一,居首位的。 葛洪 《抱樸子‧備闕》:“ 淮陰 ,良將之元也,而不能修農商,免飢寒。”參見“ 元妃 ”、“ 元惡 ”。3.天。《廣雅‧釋言》:“元,天也。”參見“ 元神 ”。4.君。《廣雅‧釋詁一》:“元,君也。” 文天祥 《得兒女消息》詩:“故國斜陽草自春,爭元作相總成塵。”5. 南詔 國王的自稱。《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 南詔 ﹞王自稱曰元,猶朕也。”6.民眾,百姓。參見“ 元元 ”、“ 黎元 ”。7.大。《書‧大禹謨》:“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 傳:“元,大也。”《漢書‧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 顏師古 注:“元,大也。”8.善;吉。《書‧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 傳:“元,善之長。”《國語‧晉語七》:“抑人之有元君,將稟命焉。” 韋昭 注:“元,善也。”《淮南子‧時則訓》:“擇元日,令民社。” 高誘 注:“元者,善之長也……嫌日不吉,故言擇元也。”9.開始;起端。《易‧乾》:“乾,元亨利貞。” 孔穎達 疏:“ 子夏 傳云,元,始也。”《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徐彥 疏:“《春秋說》云,元者,端也。” 三國 何晏 《景福殿賦》:“ 創元基, 集大命。”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10.根源;根本。《文子‧道德》:“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門,萬物待之而生。”《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11.本來;向來;原來。 三國 嵇康 《琴賦》序:“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王魯復 《詣李侍郎》詩:“文字元無底,功夫轉到難。”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本朝試進士詩賦題,元不具出處。”《武王伐紂平話》卷下:“此酒元是藥酒。須臾,藥倒三將並眾兵士。” 姚鼐 《楊龍友墨蘭竹》詩:“被惱更尋修竹逕,千叢元是畫時孫。”12.指元氣。《呂氏春秋‧應同》:“帝者同元,王者同義。” 高誘 注:“同元氣也。”《文選‧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李善 注:“言元氣周行,終始無已,如水之流,不得獨處也。”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13.道家所謂的道。《子華子‧大道》:“元,無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則守之;人不守元,元則捨之。”14.指帝王年號。《史記‧孝武本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 張守節 正義:“ 孝景 以前即位,以一二數其年至終; 武帝 即位,初有年號。”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太祖 建隆 六年,將議改元,語宰相勿用前世舊號,於是改元 乾德 。” 耶律楚材 《過雲中和張伯堅韻》:“射虎將軍皆建節,飛龍天子未更元。”15.古代術數家認為,物質世界按五行遞次更代,周而復始,一個周期謂之一元,計四千六百一十七歲。《後漢書‧律曆志下》:“至、朔同日謂之章,同在日首謂之蔀,蔀終六旬謂之紀,歲朔又復謂之元。”《後漢書‧律曆志下》:“元法,四千五百六十。” 劉昭 注引 宋均 曰:“四千五百六十者,五行相代,一終之大數也。”16.謚號之一。《逸周書‧謚法解》:“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17.舊稱元寶一枚為一元。 袁枚 《答秋帆制府書》:“纔還山中,見案上手書及國寶四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