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anuary 1, 2008

1

第一章 《四庫全書》編纂的背景和起因

第一節 十八世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公元1644年, 清朝統治階級利用農民起義推翻明朝政權的機會,舉兵南下,進占北京,初步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在清初尖銳複雜的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中,清統治者注意吸收漢 族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和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逐步克服自身的落後因素,不斷調整策略,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的措施,並先後摧毀了一盤散沙 式的南明小朝廷,鎮壓了農民軍和廣大漢族民眾的激烈反抗,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了臺灣,使剛剛建立的清朝統治政權,走上了一條穩定發展的道路。經過順 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苦心經營,至乾隆年間,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鼎盛時期。

  政治的穩定,國家的統一,是封建“盛世”的顯著標誌。清兵入關之際,滿族社會剛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 制不久,社會組織和政權結構,還帶有明顯的部落痕跡。為了確立並鞏固對廣大漢族地區的有效統治,清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經過多次衝突和反覆,最 終建立了以滿族貴族為主體,滿漢地主階級聯合專政的封建政權

2

,初期帶有軍事民主合議色彩、曾經左右軍國大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作用逐漸被削弱,中樞首腦機關內閣的 權力也受到抑制,皇帝借助南書房、軍機處一類非正式的權力機構,日益把用人行政的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乾隆即位,清統治者不僅消除了來自滿族貴族內 部各種對立勢力及離心傾向對皇權的威脅,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歷代封建王朝司空見慣的宰相擅權、母后專政、外戚篡奪、宦官橫行等各種侵犯皇權的弊端,國家機器 進一步強化,專制權力更加集中。乾隆始終強調,君主應當“太阿在握,威柄不移”,大臣必須“尊君敬上”,“忠于所事”,決不能“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目無 其君”①。為此,他採取各種嚴格的措施,如禁止大臣結黨攀援,不許皇子參與機密,取消業已名存實亡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等等,以防大權旁落。乾隆在他統治中國 的半個多世紀裡,除晚年因年老體衰略有“倦勤”外,幾乎事必躬親,乾綱獨斷,“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 ”②。在清代前期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專制皇權的高度集中,維護了清政權內部的穩定,也為清統治者發展經濟、加強國防、經營邊疆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康熙、雍正在位期間,都致力於鞏固邊疆,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在東北地區,清朝政府堅決抗擊沙俄殖民 主義者的武裝入侵,在基本平等的基礎上,先後與俄國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和《布連斯奇條約》,確定了從外興安嶺到沙畢納依嶺之間的兩國邊界,申明了兩國交 往的準則,有效地遏制了沙俄的侵略野心和擴張行徑

①《清高宗實錄》卷一一二九,乾隆四十六年四月辛酉諭。

②《清高宗實錄》卷三二三,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諭。

3

。在西北邊疆,康雍兩朝嚴厲鎮壓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活動,多次出兵,打擊並削弱了叛亂勢力。乾隆 繼承康熙、雍正未竟之業,進一步整頓邊疆,加強國防,先後平定了準噶爾部、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割據,擊敗了廓爾喀軍隊對西藏的兩次入侵,為維護統一,鞏固 疆土作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清朝政府還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制定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方針,因地制宜,隨俗而治,積極開發邊疆 經濟,保證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最終奠定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廣闊版圖。

  在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的局面下,社會經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乾隆繼續推行康熙、雍正以來行之有效的 經濟政策和措施,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建造海塘,並大規模蠲免賦稅,僅全國範圍的普免就達五次,其餘輪蠲、災蠲更是難以計數,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民眾的負 擔,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乾隆時期,耕地面積由順治末年的五億五千萬畝增加到七億八千萬畝,人口也猛增至兩億多。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也逐步 恢復和興盛起來,手工業者對國家的封建依附關係不斷減弱,各地的手工作坊大量出現,紡織、棉布、礦冶、陶瓷等行業生產的規模擴大,種類增多,生產工具也有 了一定的改進。商品經濟日益繁榮,城鄉貿易額增加,貨幣流通量增多,全國出現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工商業城市,農村集市更是星羅棋布,形成遍布全國的巨大 商業網,大大加強了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繫。

  總之,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相對穩定而又繁榮的歷史時期。清朝統治階級經過一百餘年的經營,建立了牢固的對於全國的統治政權,政治安定,經濟發展。這為從事大規模的封建文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4

,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 明末清初以來學風的遞嬗和統治者文化政策的轉變

  明清時期學風演變的基本特徵是:考據之學逐漸取代義理之學而占據學術界的主導地位。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學術本身內在矛盾運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明末清初這一特殊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宋代以後,隨著儒釋道三者的合流,理學產生並興盛起來,學者普遍摒棄漢唐注疏,專憑己意解經。由於 理學竭力宣揚綱常名教,論證封建統治秩序的合理性,因而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和青睞,很快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作為一個學術派別,理學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它為傳統的儒家學說,塗上了一層濃厚的思辨色彩,使之變得更為細密、深邃。然而,理學所崇尚的治學解經方式,又帶有很大的主觀片面性,有的甚 至憑空發揮,在思想、學術界造成了許多混亂。沿及明代,心學大盛,良知之說風靡海內,學者甚或“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空談成為社會風氣,占據思想界統治 地位數百年之久的理學迅速走向衰頹。

  明清兩朝政權的交替,對封建的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一場“天崩地解”的變動。他們雖然痛心于“大明 王朝”的急遽衰亡,然而卻又無力回天,面對“神州蕩覆,宗社丘墟”的社會現實,整個學術思想界也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反省。很多學者都把明末空談心性 的學風視為誤國誤民的重要原因,黃宗羲指責“明人講學

5

,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束書而從事于游談”①。顧炎武抨擊理學家“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 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結果導致“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 ”。與此同時,學術界普遍提倡讀書,注重實際,經世致用成為一時風尚。朱之瑜以“經邦弘化,康濟艱難”為治學的主旨⑧,李顒主張“道不虛談,學貴實效 ”④,顏元強調“救弊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⑤,黃宗羲則認為“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不為迂儒,必兼讀史”⑥,顧炎武更以“拯斯人于塗炭,為萬 世開太平”為己任,⑦,提倡“博學於文,行己有恥”⑧,努力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聯繫起來,並樹起“經學即理學”的旗幟⑨,強調“讀九經自考文始,考 文自知音始”⑩,致力於經學、音韻學、歷史學、地理學的研究,在學術領域和治學方法上開啟了新的途徑。

  康熙中葉以後,清王朝的統治趨於穩定,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合法性已經得到普遍的承認。新一代的知識分子,一方面受到清初進步思想家的影響,治學求實,反對空談,另一方面又迫於清王朝的文化高壓政策

①全祖望《鮚埼亭集‧梨州先生神道碑文》,卷一一。

②《日知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卷七。

③《朱舜水集‧問答三》,卷一一。

④《二曲全集》卷七。

⑤《存學編》卷三。

⑥《清史稿‧儒林一》,卷四八○。

⑦《亭林文集‧病起與薊門當事書》,卷三。

⑧ 同上,《與友人論學書》。

⑨《鮚埼亭集‧亭林先生神道表》,卷一二。

⑩《亭林文集‧答李子德書》,卷四。

6

,逐漸放棄經世致用的宗旨,使學術與現實政治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們潛心於古籍的考訂和辨正,在學術上作 出了較大貢獻。胡渭撰《易圖明辨》,考辨出被理學家附會闡揚的“河圖”、“洛書”並非《易經》原文,而是五代時期道士陳摶的偽造;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 證》,證明長期以來被視為神聖經典的《古文尚書》,也是後人的偽作。他們的研究,材料豐富,考證嚴密,不僅從根本上動搖了宋明理學的基礎,而且為以後漢學 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乾隆年間,清朝的統治進入全盛階段,安定富庶的社會環境,為學者從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封建的 學術文化有了較大發展,北京和江南的一些地區更是書院林立,人才濟濟。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學者首先打出了“漢學”的旗幟,極力主張恢復漢儒的訓詁,以真正理 解經書的本義:強調“古字古言,非經師不能辨”,因而“古訓不可改也,經師不能廢也”①。他們完全撇開魏晉以後的經說,不遺餘力地搜輯鉤稽闡釋漢代經師的 訓詁,使得對文字、音韻、訓詁、校勘、輯佚的研究,成為一時風氣。其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學者繼之而起,進一步主張“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 理,實事求是,不偏主一家”②,有力地矯正了吳派學者“凡古必真,凡漢皆好”的墨守之弊,變信古為精核,變佞漢為求是,把清代漢學推向了高峰。

  當清初學術由於本身內在的矛盾運動逐漸發生變化時,另一方面,它也不能不受到當時政治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強烈影響。清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

①惠棟《九經古義述首》。

②錢大昕《潛研堂集‧戴先生震傳》,卷三九。

7

,除採取種種措施直接鎮壓漢族和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而外,還逐步加強了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利用文字 獄的殘酷手段,嚴厲打擊漢族知識分子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識。康雍年間,文字獄案件已屢有發生,乾隆時期更是成了家常便飯。受害者或因流露懷念故國的感情, 或因觸犯專制皇帝的權威,甚至由於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每次文字獄,都打擊沉重,株連甚廣,令人膽戰心驚。學者舉手觸禁,動輒得咎,只得埋首書齋,以避免議 論朝政,接觸現實。

  清王朝在實行高壓政策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利用傳統儒學,來籠絡廣大漢族知識分子,充分發揮“劊子手 ”和“牧師”的兩種職能。康雍兩朝都大力闡揚孔孟之道,推崇程朱理學,不僅下令編纂《朱子全書》,而且還把朱熹由孔廟兩廡升祀大成殿十哲之次。一些信奉程 朱的“理學名臣”也得到重用,並享受特殊的恩榮和優厚的俸祿。在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下,程朱理學再次居於官方哲學的正統地位,炙手可熱。然而,受到清初進 步思想家猛烈抨擊和尖銳批判的宋明理學,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盡管它還能借助政權的力量顯赫一時,但在理論上卻失去了任何發展的餘地,那些御用理學家們再 三重述的太極論、理氣說等,都不過是掇拾前人牙慧,煩瑣陳舊,毫無生氣。相反,由清初顧炎武等人開創的強調讀書,注重證據,提倡由文字音訓以明經達道的新 的治學途徑,卻吸引了大批既不敢講今論史、觸及時諱,又不願人云亦云、依草附木的學者,學術界要求掙脫理學樊籬,回復漢代經學的傾向日趨明顯。在這一過程 中,清王朝也自覺不自覺地順應並促成了學術潮流的轉向。繼順治年間開始組織學者注釋經書之後,康熙和雍正也都注重文治,以官修的方式,不僅對《易》、 《詩》、

8

《書》、《春秋》等儒家經典重加疏解,而且還薈萃群書,編成《古今圖書集成》等一大批類書。乾隆更以“ 稽古右文”之君自命,大規模地組織學者校勘十三經,二十一史,“開館纂修《綱目三編》、《通鑑輯覽》及《三通》諸書”,並明確肯定“發揮傳注,考核典章, 旁暨九流百家之言”的漢學“有所發明”,“有裨實用”①。統治者的優容政策,對學術界整理、研究古代典籍風氣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阮元所謂“我 朝列聖,道德純備,包涵前古,崇宋學之性道,而以漢儒經義實之。聖學所指,海內向風”②,說明了清統治者在尊崇理學的同時也提倡漢學,使這兩個學派都為自 己的統治服務的實際情形。只是理學始終未能重新興盛起來,而漢學卻很快成為清代學術的主流。

  需要指出的是,漢學之所以能取代理學而成為清代的“顯學”,還因為當時的學者在拋棄了宋明理學之 後,面前並沒有新的出路。明中葉以後一度出現的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還未能在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傳教士帶來的有限的西方自然科學 知識,也不可能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和內容,學者不得不到古老的歷史中去尋找可以借鑑的思想資料。這樣,漢代經學被請了出來,清代學術逐漸走上了一條強 調通經、重視實證的道路,封建文化也相應進入一個全面總結整理的階段,這為《四庫全書》的開館提供了必要的學術條件和廣闊的文化背景。

① 《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四日諭。

②《揅經室一集‧擬國史儒林傳序》,卷二。

9

第三節 歷朝聚書編書的概況和明末清初“儒藏說”的出現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治”始終與“武功”一起,成為衡量王朝興衰、國家治亂的重要標誌。歷代君主為了炫耀自己的業績和維持已有的政權,往往刻意標榜文治,而其有效的手段和常用的方法,就是搜求典籍,編纂圖書。

  據記載,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稱為“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名目的典籍。此後,周天子和各諸侯 國都設有史官,記錄君主言行和朝中大事。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①諸子百家相繼興起,他們紛紛著書立說,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 榮局面,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重要的典籍。

  漢王朝建立以後,鑑於秦“二世而亡”的教訓,統治者比較注重講求文治,開始“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 路”②。惠帝“除挾書之律”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④,並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了儒學在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正統 地位。西漢末年,成帝又派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⑤,並詔令光祿大夫劉向等人系統校理秘府藏書。經過劉向、劉歆父子兩代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項規模宏大 的工作,在書籍的整理、校勘及分類、編目等方面為後世開創了先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雖處於分裂之中,但各統治者仍能留意典籍

①《左傳》,昭公十七年。

②④⑤ 《漢書‧藝文志總序》。

③《隋書‧經籍志總序》。

10

,弘揚文治。魏秘書郎鄭默奉令整理秘閣藏書,編成《中經》,晉荀勗因之而作《新簿》,以甲乙丙丁四類總括群書,創立了古代典籍的四部分類法。東晉李充刪繁就簡,調整類目,進而釐定了經史子集四部排列的次序。

  隋開皇三年(583年), 隋文帝採納了秘書監牛弘請開獻書之路的建議,詔令“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①。唐朝政府更大力購求書籍,專置 修圖書使檢校圖書,並據朝中經史子集四庫藏書編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史稱歷代典籍“莫富於隋唐”②。唐王朝還組織大批學者編纂書籍,《北堂書鈔》, 《藝文類聚》、《初學記》等類書,也是在這時期相繼問世的。

  北宋歷朝皇帝,無不詔令訪求天下書籍。太宗時還重修崇文院,作為藏書之所。仁宗下令仿唐代《群書四 部錄》之例,編纂《崇文總目》,並進一步搜訪書籍,規定“中外士庶,並許上館閣闕書,卷支絹一匹,五百卷與文資官”③。徽宗時期,又據《崇文總目》補入新 訪遺書,編成《秘書總目》。在努力購求圖書的同時,北宋政府也組織編纂了許多大型書籍,《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三部類書,取材廣泛,內 容豐富,標誌著類書編纂工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外,有宋一代雕版印刷技術普及民間,十分發達。私人刻書、藏書風氣甚盛,這對後世的聚書編書活動也產生 了很大影響。

  元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王朝,但在漢族封建文化的影響下

①《隋書‧經籍志》。

②《宋史‧藝文志》。

③《文獻通考‧經籍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