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念孫子引之,真按:王引之 真按:王念孫 亦 從事校勘,其校書札記則多收在《經義述聞》一書中。顧廣圻為著名校勘學家,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在《顧千里年譜》一書中,譽顧氏為「清代校勘第一人」。校有 《古列女傳》、《韓非子》、《荀子》、《禮記》、《資治通鑑釋文》、《說文解字》、《履齋示兒編》、《鹽鐵論》、《楚辭》、《昭明文選》等書,他的校記及 對校勘的理論,可以從其《思適齋集》、《思適齋集外書跋》二書中看出。阮元最重要的校勘工作,就是《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從上面的敘述,很清楚的說明,歷來學者都把校勘當作整理文獻的基本方法。
二、編輯目錄
戰國、秦、漢之際,戰亂頻仍,典籍蕩然。漢代天下初定,即開始整理圖書文獻。《漢書‧高祖本紀》說:
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真按:詞:匱1 〔ku ㄎㄨㄟˋ〕〔《廣韻》求位切,去至,群。〕1.窮盡,空乏。《詩‧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毛 傳:“匱,竭。” 鄭玄 箋:“孝子之行,非有竭極之時。”《漢書‧食貨志下》:“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民若匱,王用將有所乏。” 宋 司馬光 《八月十七日夜省直紀事呈同舍》詩:“囊錢與盎米,薪木同時匱。”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四》:“抑又有甚者,十一不足,從而增其征,則財匱;千乘不足,從而加其卒,則民煩。”2.同“ 簣 ”。《漢書‧王莽傳上》:“綱紀咸張,成在一匱。” 顏師古 注:“《論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匱。’”今本《論語‧子罕》作“簣”。 唐 許渾 《獻韶陽相國崔公》詩:“一匱為功極九層,康莊猶自劍稜稜。”3.通“ 潰 ”。《逸周書‧小開》:“貴而不傲,富而不驕,兩而不爭,聞而不遙,遠而不絕,窮而不匱者鮮矣。” 朱右曾 校釋:“匱宜作潰,溢也。”《管子‧兵法》:“進無所疑,退無所匱。”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劉師培 云:“匱與潰同”。4.通“ 蒯 ”。見“ 匱生 ”。匱2 〔u ㄍㄨㄟˋ〕〔《廣韻》求位切,去至,群。〕“ 櫃1 ”的古字。亦作“ 鐀1 ”。1.大型藏物器。《書‧金縢》:“公歸,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瘳。” 孫星衍 疏:“匱者, 王逸 注《楚辭》云:‘匣也。’” 漢 東方朔 《七諫‧哀命》:“玉與石其同匱兮,貫魚眼與珠璣。”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雜論》:“碎金銀四箱,碎銀十匱。”2.引申指供軍事用的蓄水池、水庫。《宋史‧張浚傳》:“凡要害之地,皆築城堡;其可因水為險者,皆積水為匱。” 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到了漢武帝,進一步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悉充祕府。天下圖書,漸漸聚集。到了漢 成帝河平三年(前二十六),由於部分圖書散亡,於是詔劉向等典校群書。每校一書,輒條其篇目,論其旨歸,撰為敘錄,放在各書前面。後來又把各篇敘錄另外彙 集成一書,稱之為《別錄》。哀帝建平元年(前六)劉向卒,哀帝復使子歆,真按:劉歆 領校五經,卒其父業。《漢書‧藝文志》說:
262
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別錄》和《七略》,都是目錄類圖書,可見編輯目錄,也是整理文獻的重要方法。
編輯目錄,在整理文獻過程中的必要性,有下列幾點:
㈠著錄當時文獻,俾後人得知當時所存圖書
多數目錄,不論是官方或私家藏書,都是著錄當時存藏的圖書。以由官方所編輯的目錄來說,像正史中的 藝文志或經籍志、劉向的《別錄》、劉歆的《七略》、劉宋王儉的《七志》、晉代荀勗的《中經新簿》、東晉李充的《晉元帝四部書目》、隋代許善心的《七林》、 唐代元行沖的《群書四錄》、宋代王堯臣、歐陽脩等所編的《崇文總目》、明代正統年間楊士奇所編《文淵閣書目》、萬曆年間張萱等編的《內閣書目》、清代于敏 中、彭元瑞等編的《天祿琳琅書目》、《天祿琳琅書目後編》等,都是當時官方藏書的實錄。例如《宋史‧藝文志》是根據宋太祖至宋寧宗四種國史中的〈藝文 志〉,刪其重複,再益以寧宗以後的部分圖書而成,而國史中的〈藝文志〉,則是根據當時館閣的實際藏書編製的。《宋史‧藝文志》共著錄圖書九千八百十九部, 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據此,可以考知宋代宮中藏書的情形。私人藏書目錄方面,如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尤袤的《遂初 堂書目》、明代祁承的《澹生堂藏書目》、真按:中研院瀚典造字(EUDC). 清代錢謙益的《絳雲樓書目》、阮元的《文選樓藏書記》、徐乾學的《傳是樓書目》、黃丕烈的《蕘圃藏書題識》、張金吾的《愛日精廬藏書志》、瞿鏞的《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丁丙的《善本書室藏書志》、張鈞衡的《適園藏書志》等
263
,一方面可據以知道這些藏書家的藏書數目,也可以看出他們的藏書特色。
㈡分類編目,方便利用,並可免圖書亡佚
編輯目錄的初步工作,即先將圖書分類著錄。這種分類工作,對文獻整理有下列幾種意義:
1使文獻免於亡佚
隨著圖書之日益增多,圖書的分類也益趨細密。如果分類不夠周全,致使某類圖書文獻無所歸屬,則此類圖書文獻,必漸漸亡佚。宋代鄭樵在《通志‧校讐略》中,於分類在整理文獻過程中,對文獻存亡的關係,有很詳細的說明。鄭氏在〈編次必謹類例論〉中說:
學 之不專者,為書之不明也。書之不明者,為類例之不分也。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有 世守之能。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沒,而學不息;書有變故,而書不亡。以今之書校古之書,百無一存,其故何戰?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 也。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也。類例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
這是說明分類關係圖書存亡至鉅。他又在〈編次失書論〉說:
書之易亡,亦由校讐之人失職故也。蓋編次之時,失其名帙,名帙既失,書安得不亡也。按《唐志》於〈天文類〉有星書,無日月風雲氣候之書。豈有唐朝而無風雲氣候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
264
。按《崇文目》有風雲氣候書,無日月之書,豈有宋朝而無日月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
又說:
射覆一家,於漢有之,世有其書,《唐志》、《崇文目》並無,何也?
又說:
醫方類目,有炮炙一家書,而《唐》、《隋》二志並無,何也?
這些,都在說明一旦目錄中漏失不著錄,圖書即易亡失。
2.顯示圖書性質,方便學者取資
目錄分類的另一目的,在於顯示圖書的性質,方便學者利用。學有專攻,於汗牛充棟的圖書中,學者如何取得與研究性質有關的圖書,端賴書目的分類。所以歷來編輯書目者,無不重視分類的工作。
一般來說,中國圖書目錄的分類,可分為兩大系統,那就是七分法和四分法。所謂七分法,就是把圖書分 為七大類別。採七分法的主要目錄有劉宋王儉的《七志》、梁阮孝緒的《七錄》及隋代許善心的《七林》。這三部書雖都以七部分類,但類目不盡相同。所謂四分 法,就是把圖書分為四大類別,像《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 《四庫全書總目》等,它們都把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惟每部之下所分的類目不盡相同。
265
不論採用何種分類法,不論類目名稱如何,圖書一經分類,其性質立即顯示,學者即可據以取資。例如《漢 書‧藝文志》有《宋司星子韋》三篇、《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 篇、《南公》三十一篇、《容成子》十四篇、《張蒼》十六篇、《閭丘子》十三篇、《馮促》十三篇、《將鉅子》五篇、《五曹官制》五篇、《周伯》十一篇、《衛 侯官》十二篇、《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公孫渾邪》十五篇等。這些書,若從書名上看,不容易看出其性質,甚至會誤會。例如《五曹官制》,像是記官制的書; 《于長天下忠臣》,像是傳記的書。其實都不是。這些書,《漢書‧藝文志》都放在「陰陽家」,則皆屬陰陽之書也。《漢書‧藝文志》說:「陰陽家者流,蓋出於 羲和之官,敬順吳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又如宋代葉紹翁所撰《四朝聞見錄》(五卷)一書,《千頃堂書目》入〈史部〉的〈別史類〉,《四庫全書總目》則入〈子部〉的〈小說家類〉,則可見葉氏的書,固然是可補史書之不足,但也不能不注意其煩碎與體裁上的雜亂。
從文獻的角度說,分類越多,越能統繫所有的文獻;類目越多,越能顯示圖書的性質,方便學者取資。在 圖書分類上,能跳脫七分法和四分法限制的,以宋代的鄭樵最著。鄭氏所撰《通志‧藝文略》,把文獻分為十二大類:⑴「經類」;⑵「禮類」;⑶「樂類」;⑷ 「小學類」;⑸「史類」;⑹「諸子類」;⑺「天文類」;⑻「五行類」;⑼「藝術類」;⑽「醫方類」;⑾「類書類」;⑿「文類」。每大類下分若干小類,每一 小類下再分若干子目。例如「經類」這一大類下,分「易」、「書」、「詩」、「春秋」、「春秋外傳國語」、「孝經」、「論語」、「爾雅」、「經解」等九小類
266
。在「春秋」這一小類下,又分「經」、「五家傳註」、「三傳義疏」、「傳論」、「序」、「條例」、「圖」、「文辭」、「地理」、「世譜」、「卦繇」、「音」、「讖緯」等十三個子目。這種三段式的分類法,能夠將圖書的性質,很明確的顯示出來。
㈢可提供蒐求佚書的依據
歷代圖書文獻,由於火災、戰亂、黨爭、政治因素等原因,亡佚不少。我們只要檢視歷代史書中的藝文志、經籍志,今存者不及十分之一。亡佚的書,若蒐求得法,仍有再面世的機會。而蒐求遺書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以目錄為線索。
利用目錄蒐訪佚書,有兩個方法:
1比較前後史志、目錄,以得知佚書:例如《漢書‧藝文志》著錄,而《隋書‧經籍志》不載者,可能即已亡佚。
2.利 用部分載有佚書的書目,據以蒐訪。最早載錄佚書的史志,是《隋書‧經籍志》。《隋書‧經籍志‧序》說:「今考見存,分為四部,合條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 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隋志》所著錄的雖都是當時「現存」的書,但是如果有相關的亡書,則在各書下注明。例如在魏中散大夫嵇康所撰《春秋左氏傳 音》(三卷)一書下注云:「梁有服虔、杜預《音》三卷,魏高貴鄉公《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曹耽《音》、尚書左人郎荀訥等《音》四卷,真按:瀚典同. 亡。」 又如在劉宋豫章太守謝康樂所撰《要字苑》(一卷)下,注云:「梁有《常用字訓》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對誤》四卷,梁輕車參軍鄒誕生撰,亡。」這些所載 佚亡之書,正可供後人蒐訪的依據。此外,歷代也有一些為亡書所編的目錄。《隋書‧經籍志‧簿錄類》著錄《魏闕書目錄》一卷,當是北魏時所編
267
。 《宋史‧藝文志‧目錄類》著錄《唐四庫搜訪圖書目》一卷。《唐會要》(卷三十五)云:「(開元)十一 載(七二三)十月,敕祕書檢覈四庫書,與集賢院計會填寫。」這部搜訪闕書的目錄,或是當時所編。宋代由於外族侵入,加上真宗時宮中發生火災,圖書頗有亡 失。紹興年間,改定《祕書省四庫闕書目》一卷。這些書目,都是搜訪佚書的線索。
鄭樵《通志‧校讐略‧闕書備於後世論》說:
古之書籍,有不足於前朝,而足於後世者。觀《唐志》所得舊書,盡梁書卷帙,而多於隋,蓋梁書至隋,所失已多,而卷帙不全者又多。唐人按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搜訪圖書,所以卷帙多於隋,而復有多於梁者。……孰謂前代亡書不可備於後代乎?
這說明編製目錄可以提供搜訪亡佚圖書文獻的依據。
㈣可供後人了解圖書的內容與情狀
目錄的體制主要有三項:一是篇目,二是敘錄,三是小序。有些目錄,僅有篇目,而無敘錄或小序。但是不論何種目錄,書名、卷數、作者等三項,必定具備。綜合起來,目錄除提供篇目、卷數、作者外,還可提供下列資料,俾後人了解圖書的內容與情狀:
1作 者生平:有敘錄的目錄,如《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於作者之生平,大致都有考述;部分無敘錄的目錄,於作者事跡,亦間有考述。例如《新唐書‧ 藝文志》於劉軻《帝王曆數謌》(一卷)下注云:「字希仁,元和末進士第,洺州刺史。」於崔良佐《三國春秋》一書下注云:「卷亡。良佐,深州安平人
268
,日用從子,居共白鹿山,門人謚曰貞文孝父。」
2圖 書版本:宋代以後的書目,多著錄版本。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中,已有論及版本的資料。南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著錄版本的資料更多,有成都石經本、祕 閣本、舊監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舊杭本、嚴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高麗本等。清代以後的書目,著錄版本的現象更為 普遍。
3.圖 書的真偽:所謂偽書,即書上所題的作者與時代,與真正的作者或時代不符的。誤用偽書,將影響研究成果的真確。部分目錄,記載辨偽資料,足供學者取資。例如 《漢書‧藝文志》於《文子》(九篇)下注云:「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間,似依託者也。」於《風后》(十三篇)下注云:「《圖》二卷,黃帝臣, 依託也。」《神農》(二十篇)下注云:「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宋代的《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清代的《四庫全書總 目》等目錄,都有很多有價值的辨偽資料。
4提供後人了解佚書的內容:今存的圖書,可自行研讀,以知其內容。已佚之書,則端賴書目提供資料。真批:不唯書目也,即雜著或正史諸子等書有引及亦可略知其概也.此端字用得偏了. 例如《漢書‧藝文志》著錄《讕言》十篇,此書已佚,班固注云:「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按:此書今有清馬國翰輯本一卷,題周孔穿撰,收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已非真本。)又如《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唐代包諝所撰《河洛春秋》(二卷)真按:詞:諝1 〔x ㄒㄩ〕〔《廣韻》相居切,平魚,心。〕〔《廣韻》私呂切,上語,心。〕1.才智。 漢 揚雄 《太玄‧戾》:“女不女,其心予,覆夫諝。”《周禮‧秋官‧大行人》“象胥” 漢 鄭玄 注:“云諝,謂象之有才智者也。” 晉 陸機 《辨亡論上》:“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明史‧何騰蛟傳》:“才諝精敏,所在見稱。”2.謂傳授才智。3.計謀。《淮南子‧本經訓》:“設詐諝,懷機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 高誘 注:“諝,謀也。” ,此書今已不傳,《新唐書‧藝文志》注云:「安祿山、史思明事。」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唐代郭廷誨所撰《妖亂志》三卷,此書今已不傳,鄭樵云:「記高駢鎮廣陵,為妖人呂用之所惑,致生亂,至楊行密。」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六○著錄《三朝政錄》(十卷)
269
, 此書已佚,晁氏曰:「右皇朝富弼上言,乞選官置局,將三朝典故編成書,即命王洙、余靖、孫甫、歐陽脩 編修,分別事類成九十六門。」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著錄陸游《高宗聖政草》(一卷),此書已不傳,陳氏曰:「陸游在隆興初奉詔修高宗聖政,草創凡 例,多出其手,未成而去,私篋不敢留稿,他日追記得此,錄之而書其後,凡二十條。」這些例子,都說明目錄可提供佚書的內容。
㈤可據以了解圖書在流傳過程中的變易
圖書文獻不論是傳抄或刊刻,在流傳過程中,會產生變易。這些變易的現象,包括書名的改易、篇卷的增 損、作者的誤題、內容的增刪等,目錄可提供這些改變的情形。例如《宋史‧藝文志》著錄宋代寇瑊所撰《奉使錄》一卷,《郡齋讀書志》卷七亦著錄此書,書名則 為《生辰國信語錄》(一卷),此書名變易之例。又如《宋史‧藝文志》著錄《鴈山行記》一卷二石「不知何人編。」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亦著錄此書,云: 「永嘉陳謙撰,嘉定己巳(二年,一二○九)遊山,直至絕頂,得所謂鴈蕩者,前人蓋未之識也,然繼其後者,亦未有聞焉。」這是透過目錄,可知此書當時有兩 本,一本不著撰人,一本則著明作者。又如唐代凌準的《邠志》一書,真按:詞:邠1 〔bn ㄅ〡ㄣ〕〔《廣韻》府巾切,平真,幫。〕1.同“ 豳 ”。古代諸侯國名。 周 后稷 的曾孫 公劉 由 邰 遷居於此。在今 陝西省 彬縣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 大王 居 邠 , 狄 人侵之,去之 岐山 之下居之。”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 古公 乃杖策去 邠 ,逾 梁山 而處 岐周 。”2.古州縣名。 漢 晉 新平郡 , 西魏 於郡置 豳州 , 唐 置 邠州 ,歷代因之。 清 直隸 陝西省 ,轄 三水 、 淳化 、 長武 三縣。 民國 改州為縣。今改稱 彬縣 。 漢 班彪 《北征賦》:“乘陵崗以登降,息 郇 邠 之邑鄉。” 唐 杜甫 《北征》詩:“ 邠 郊入地底, 涇水 中蕩潏。”3.通“ 彬 ”。文彩盛貌。 漢 揚雄 《太玄‧文》:“斐如邠如,虎豹文如。” 范望 注:“虎豹之獸,以其文貴。斐、邠者,文盛貌。” 《新 唐書‧藝文志》作二卷,《通志‧藝文略》作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作三卷。這是透過目錄,了解《邠志》唐宋時有三個本子:一卷本、二卷 本、三卷本。又如三國時曹植(子建)的集子,《隋書‧經籍志》著錄「魏陳思王《曹植集》三十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錄「《魏陳思王集》二十卷」及 「《魏陳思王集》三十卷」兩部;《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陳思王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曹植集》十卷」。可見此書在唐、宋時就有三個不 同卷數的本子
270
。 而其內容,也有增損。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按《魏志》,景初中撰錄植所著賦、頌、詩、銘、 雜論凡百餘篇。《隋志》植《集》三十卷。《唐志》植《集》二十卷。今《集》十卷,比隋、唐本有亡逸者,而詩文近二百篇,返溢於本傳所載,不曉其故。」陳振 孫《直齋書錄解題》說:「今本二十卷,與《唐志》同。其間亦有采取《御覽》、《書鈔》、《類聚》諸書中所有者,意皆後人附益,然則非當時全書矣。」《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說:「《文獻通考》作十卷,又併非陳氏著錄之舊。此本目錄後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猶從宋寧宗時本翻雕,蓋即《通考》所載也。凡賦四十四 篇,詩七十四篇,雜文九十二篇,合計之得二百十篇,較《魏志》所稱百餘篇者,其數轉溢。然殘篇斷句,錯出其間。如〈鷂雀〉、〈蝙蝠〉二賦,均採自《藝文類 聚》。《藝文類聚》之例,皆標某人某文曰云云,編是集者遂以曰字為正文,連於賦之首句,殊為失考。又〈七哀詩〉晉人採以入樂,增減其詞,以就音律,見《宋 書‧樂志》中。此不載其本詞,而載其入樂之本,亦為舛謬。〈棄婦篇〉見《玉臺新詠》,亦見《太平御覽》;〈鏡銘〉八字反覆顛倒,皆叶韻成文,實為回文之 祖,見《藝文類聚》,皆棄不載。而〈善哉行〉一篇,諸本皆作古辭,乃誤為植作,不知其下所載當『來日大難』,即當此篇也。使此為植作,將自作之而自擬之 乎?至於〈王宋妻詩〉,《藝文類聚》作魏文帝,邢凱《坦齋通編》據舊本《玉臺新詠》稱為植作,今本《玉臺新詠》又作王宋自賦之詩。則眾說異同,亦宜附載以 備參考,乃竟遺漏,亦為疏略。」這些圖書在流傳過程中所產生的諸種變易,可藉由目錄索知。
㈥可反映每個時代的學術風尚
多數目錄既是著錄當時現存的圖書文獻,學者可從其分類及著錄圖書的性質、多寡,了解每個時代的學術風尚。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