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July 31, 2008

301

   ㈣編輯「目錄」:漢代天下初定時,即開始廣徵圖書,《漢書‧高祖本紀》說:「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 《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可見當時所徵集圖書之盛。可是由於未加整治,書籍逐漸散佚。到了 成帝河平三年(前二十六年),以圖書頗多散亡,乃詔劉向等校書。每校一書,輒條其篇目,論其旨歸,撰為「敘錄」。這些「敘錄」,除載在本書外,並將眾錄彙 為一編,名曰《別錄》。劉向卒,其子劉歆,領校五經,卒其父業,將群書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 技略」,編為《七略》一書,於是宮中藏書得以傳存。可知編輯目錄,是整理文獻的基本方法。

  目錄的種類很多。依其編撰目的之不同,可區分為四種:

  1目錄家之目錄:這種目錄,旨在反映藏書情形,以便檢素之需,所以僅著錄書名、卷數、作者等,如明代楊士奇等所撰《文淵閣書目》(二○卷)、清代孫星衍所撰《孫氏祠堂書目》(四卷)等。

  2藏書家之目錄:此種目錄,旨在反映藏書之特色,因此,除了著錄書名、卷數、作者外,並詳著版本,尤強調宋元本,如清代丁丙所撰《善本書室藏書志》(四十卷)、陸心源所撰《皕宋樓藏書志》(一二○卷)《續志》(四卷)等。

  3學 術家之目錄:這種目錄,旨在提供治學者取資,因此,除特別注意分類工作外,於部類之前撰有總序及小序,以說明學術源流及遞嬗;復於每一書撰有解題,以說明 一書之作者、內容、流傳,並評論其得失。如宋晁公武所撰《郡齋讀書志》(二○卷)、清代永瑢等所撰《四庫全書總目》(二○○卷)等。

  4此種目錄真按:應有斷缺!此應係鑑賞家目錄. 旨在呈現宋、元版刻及精刊本的藝術價值,因此於行款及鈐章等著錄得格外詳細,如清于敏中、彭元瑞等所撰《天祿琳琅書目》(一○卷)《後編》(二○卷)等

302

 目錄在文獻上的功用有:

 1考知典籍的存佚:多數的目錄,都是著錄當時見存之書,因此,學者可據考知當時圖書的存佚情形。例如將《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比對,真按:此字疑衍!或贅詞也. 得知歷代圖書的流傳及亡佚情形。

  2甄辨圖書的真偽:目錄每有辨偽之語,可供辨偽書者參考取資。以班固《漢書‧藝文志》為例,其中就有不少辨偽的文獻,例如:

  《文子》九篇。《注》云:「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真按:重出,重複,-此事本章即重出三次! 似依託者也。」

  《黃帝君臣》十篇。《注》云:「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力牧》二十二篇。《注》云:「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神農》二十篇。《注》云:「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

  《天乙》三篇。《注》云:「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託也。」

  其他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目錄,也有許多辨偽的資料。

   此外,也可從目錄著錄的情形,考訂偽書。例如某書《漢志》著錄,《隋志》不著 錄,但是到了《唐志》又出現,則此書在《唐志》所見者,可能是偽書。又如某一書在《漢志》僅二卷,到了《隋志》成為五卷,到了《唐志》又成為十卷,時代越 晚,卷數越多,則此書可能是後人偽造。明代胡應麟所著《四部正譌》,談到辨偽之方法有八,他說

303

凡覈偽書之道:覈之《七略》,以觀其源;竅之群志,以觀其緒;覈之並世之言,以觀其稱;覈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覈之文,以觀其體;覈之事,以觀其時;覈之撰者,以觀其託;覈之傳者,以觀其人。覈茲八者,而古今贗籍亡隱情矣。

胡氏的辨偽八法中,前兩者就是用目錄從事辨偽。《七略》,就是漢代劉歆的《七略》。「群志」,就是指《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等史書中的經籍、藝文志及其他各種公私藏書目錄。

   梁啟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一書的第四章〈辨別偽書及考證年代的方法〉中,根 據胡應麟的八個方法,歸納為兩個系統:一是就傳授統緒上辨別,一是就文義內容上辨別。前者和《四部正譌》的第一、第二、第七、第八等四個方法相近;後者和 《四部正譌》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四個方法相近。「就傳授統緒上辨別」,梁氏又分八項:

  ⑴從舊志不著錄,而定其偽或可疑。

  ⑵從前志著錄,後志已佚,而定其偽或可疑。

  ⑶從今本和舊志說的卷數、篇數不同,而定其偽或可疑。

  ⑷從舊志無著者姓名,而定後人隨便附上去的姓名是偽。

  ⑸從舊志或注家已明言是偽書,而信其說。

304

  ⑹後人說某書出現於某時,而那時人並未看見那書,從這上可斷定那書是偽。

  ⑺書初出現,已發生許多題,真按:前文均訛作間.瀚典作問,作問應是.乃言其書內容有周平王問也. 或有人證明是偽造,我們當然不能相信。

  ⑻從書的來歷曖昧不明,而定其偽。

  梁氏所說的「舊志」、「後志」云云,即指歷代史書的經籍、藝文志及各種公私藏書目錄。葉德輝《藏書十約》說:「鑑別之道,必先自目錄學始。」正足以說明目錄在文獻真偽甄辨上的功用。

  3考見佚書的內容:今存典籍,學者可取而閱讀,若欲考見佚籍的內容,則目錄是最重要的文獻。今舉數例如下:

   例一  《新唐書‧藝文志‧雜史類》著錄唐代李德裕所撰《會昌伐叛記》一卷,此 書久佚。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云:「記李德裕相武宗,破回鶻,平劉稹。」宋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雜史類也著錄此書,云:「記平澤潞 事。」根據這兩種目錄,大致可考見李書內容的梗概。

   例二 《宋史‧藝文志‧傳記類》著錄《虜庭雜記》十四卷,云:「不知作者。」此 書久佚。考《郡齋讀書志》卷七〈偽史類〉著錄《虜庭雜記》十卷,晁氏曰:「右契丹降人趙志忠撰,記虜廷雜事,始於阿保謹,迄邪律宗真。李清臣云:『志忠仕 虜為中書舍人,得罪宗真,來歸,上此書及契丹地圖,言契丹事甚詳。』」根據《晁志》,得以考見三事:一是此書當時有兩個傳本,一作十四卷,一作十卷。二是 此書作者是趙志忠。三是此書之內容。

  4記載版刻資料:宋以後,版刻興盛,於是宋代以後目錄多載版刻資料。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古今藏書家記版本〉云:「古人私家藏書,必自撰目錄。今世所傳,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是也

305

。 其時,有李淑《邯鄲圖書志》十卷,載《晁志》、《陳錄》。荊南田鎬《田氏書目》六卷,載《晁志》。……諸家所藏,多者三萬卷,少者一、二萬卷,無所謂異 本、重本也。自鏤版興,於是兼言版本,其例創於尤袤《遂初堂書目》。目中所錄,一書多至數本,有『成都石經本』、『祕閣本』、『舊監本』、『京本』、『江 西本』、『吉州本』、『杭本』、『舊杭本』、『嚴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高麗本』。此類書以正經正史 為多,大約皆州郡公使庫本也。」到了清代,公私藏書目錄記載版本者漸多,公藏者如清代于敏中、彭元瑞等所編《天祿琳琅書目》(十卷)《後編》(二十卷), 私藏者如張金吾所撰《愛日精廬藏書志》(三十六卷)《續志》(四卷)、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四十卷)等,都載有板本資料。

六、考佚

   所謂「考佚」,就是從事佚書的考述工作。「考佚」與「輯佚」不同。「輯佚」只是 將佚書鉤輯出來;「考佚」則是進一步考論佚書的作者、篇卷、真偽、流傳、亡佚時代及內容等問題。清代朱彝尊《經義考》(三○○卷)、謝啟昆《小學考》(五 十卷)、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史部)、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近人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等,雖然不是專為考訂佚書而作,但其中斷考述者,不少 是佚書。筆者所撰《宋史藝文志史部佚籍考》②一書,則專考佚書之作。此書所考訂的圖書,以《宋史‧藝文志》史部所著錄而今已亡佚者為範圍。凡其書已佚而不 傳者,或雖佚而後人有輯本的,都是考述的對象。全書分上下兩編

 ②此書於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四月,由國立編譯館叢書委員會印行,共一一九八頁。

306

: 上編為已佚而無輯本者;下編為已佚而有輯本者。每一書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例,於撰人的生平及著作內容等,加以考述。撰人之考索,其資料或得自史傳, 或採自方志,或引自碑銘,或擷自年譜,其詳略去取,視需要而定。於著作內容的考訂,則有關序跋及足資論證的文獻,視實際需要引錄之。如佚文尚可鉤稽而有助 於考證者,也加以徵引,以資考核。筆者〈自序〉云:「稽考今存宋人之書,已非易事,而探究佚書,尤為艱難,蓋文獻不足故也。所幸今存宋人之文集、筆記、小 說、方志、類書等,尚不乏可取資者。爰博採有關文獻,爬梳董理,歷三歲而撰成斯編。芻見所及,蓋有數端:一曰辨《宋志》史部各書之存佚情形:史部十三類凡 著錄二千一百四十七部,今存者僅二百七十餘部,殘者四十餘部,輯者四十餘部,他並亡佚。《宋志》史部諸書中,以地理類為最多,凡四百七部,今存者僅二十餘 部,其亡佚亦視他類為甚。於以見宋元以來,史部書盛衰之大勢,或可供治史學史者之參考也。二曰正《宋志》史部之謬誤:《宋志》之叢脞,前人多論及之,然未 詳言謬誤所在。本編得其誤處凡二百餘條:或漏略卷數、撰人,或誤署作者,或書名誤題,或一書複出,或誤入他類,凡此皆逐條訂正。三曰據歷代公私藏書目錄, 論其亡佚之約略時代;其有輯本者,則考其輯佚所據之書及諸本之異同。四曰探究佚書撰著之緣由及其內容,俾略知原書之情狀。」真批:可謂師之代表作矣!

  「考佚」工作,在文獻上的功用,在於使亡佚之書,經過考證,一方面俾學者了解前人的著述,方面提供研究者更豐富的研究資料。

七、補缺

307

  所謂「補缺」,就是原書有不全者或殘缺者,為之從事增補的工作。

   為古書從事補缺的工作,起源甚早。例如《史記(太史公書)》一書,《漢書‧藝文 志‧六藝略》著錄一百三十篇,班固《注》云:「十篇有錄無書。」也就是說,《史記》一書在西漢時僅有一百二十篇而已。到了漢元帝、成帝之間,褚少孫為之補 缺。裴駰《史記集解》云:「按《漢書音義》曰:『十篇缺,有錄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 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 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

  這種補缺的工作,在清代最為盛行。清人所從事補缺的對象,又以史書及文集為最多。

   史書方面,如清孫星衍《史記天官書補目》(一卷》、盧文弨《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校補》(一卷)等,是對《史記》的補缺。姚振宗的《漢書藝文志拾補》(六卷)、萬斯同的《新莽大臣年表》(一卷)等,是對《漢書》的補缺。錢大昭的《補續 漢書藝文志》(一卷)、侯康的《補後漢書藝文志》(四卷)、顧櫰三的《補後漢書藝文志》(十卷)、姚振宗的《後漢藝文志》(四卷)等,是對《後漢書》的補 缺。侯康的《補三國藝文志》(四卷)、姚振宗的《三國藝文志》(四卷)等,是對《三國志》的補缺。畢沅的《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五卷)、文廷式的《補晉書 藝文志》(六卷)等,是對《晉書》的補缺。郝懿行的《補宋書刑法志》(一卷)、盛大士的《宋書補表》(四卷)等,是對《宋書》的補缺。其他各史,也都有補 缺之作。

  至於文集,也有許多補缺之作。例如元代吾丘衍所撰《竹素山房詩集》(三卷),頗有遺佚。清光緒中丁丙輯刊《武林往哲遺著》,即收錄此書,並從元孟宗寶的《洞霄詩集》(十四卷)、舊題明朱存理所編《鐵網珊瑚》(十六卷)

308

、明曹學佺編《元詩選》(五○卷)等三書中輯得七首,編為《補遺》一卷。所收七首之目為:

  〈游大滌呈介石先生〉、〈會孟集虛五言寫意〉、〈懷鄧葉二逸人〉、〈清都詞〉二首(以上見《洞霄詩集》)。〈吾子行小篆杜詩帖〉(見《鐵網珊瑚》)。〈別仇山邨〉(見《元詩選》)。

  其中〈別仇山邨〉一詩,為吾丘衍在至大三年(一三一○)為人所累被攝,得釋,不勝其恚,自投西湖而死前寫給好友仇遠的絕筆詩,詩云:「劉伶一鍤事徒然,蝴蝶飛來別有天;欲語太玄何處問,西泠西畔斷橋邊。」讀之令人泫然!

   又如元代顧瑛所撰詩集《玉山璞稿》,《四庫全書》本僅一卷,收詩近百首,文一 篇,遺佚甚多。清乾隆年間,鮑廷博從諸書輯得一卷本所未收之詩文詞共二百餘首,編為《逸稿》四卷:卷一自《玉山草堂雅集》輯詩三十七首。卷二自《玉山草堂 名勝集》輯詩七十四首,詞一闋,記二篇。卷三自《玉山名勝外集》輯詩三十七首,詞一闋。卷四自《西湖竹枝詞》輯詩二首;自《鶴林類集》輯詩四首;自《名蹟 錄》輯詩五首,偈二首;自《珊瑚木難》輯詩三首;自《鐵網珊瑚》輯詩十六首;自《檇李詩繫》輯詩五首;自《書畫題跋記》輯詩一首;自《姑蘇志》輯詩二首; 自《崑山雜詠》輯詩三首;自《珊瑚屑》輯詩三首;以汲古閣刻本輯詩一首;自《書畫彙考》輯詩二首;自《清河書畫舫》稿本輯詩一首;自舊輯《玉山璞》輯詩一 首,文一篇;自《草元閣後集》輯詩一首;自《澹游集》輯詩五首;自《吳都文獻》輯詩五首。

  「補缺」大致有兩個方式:一是補原書所無者,如姚振宗《後漢藝文志》(四卷),《後漢書》本無藝文志,姚氏補之

309

。一是補原書所缺佚者,如丁丙之補吾丘衍詩、鮑廷博補顧瑛《玉山璞稿》之缺。不論何種方式,這種整理文獻的方式,能使文獻更完整、更豐富,自然有功於文獻。

第二節 近五十年臺灣地區整理文獻的成果

   近五十(一九四一—二○○○)年來,臺灣地區在文獻的整理工作方面,有相當可觀 的成果。臺灣地區整理文獻的工作,大致可區分為兩個系統:一是各大學文史研究所的研究生,他們每以與文獻有關的領域,作為論文題目,完成了許多與文獻整理 有關的論文;另一則是各出版社、研究機構或學者從事文獻的整理編輯與出版工作。今就這兩方面為之論述,以見近五十年國內整理文獻的成果。

一、臺灣地區博碩士論文在整理古籍方面的成果

  ㈠前言真批:此亦猶單篇論文之撰作體例也,疑此即由單篇論文裁剪而成者.

   臺灣在四十年代即設有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所則於一九五四年開始設置,迄今臺灣 地區已有約二十所大學設有中國文學(語文)研究所。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多數與古典文學或現代文學有關,其中與文獻整理有關者亦不少。除了中文研究所,其他 如歷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及圖書館學研究所等,部分學位論文也與古籍整理有關。

  本文所稱博碩士論文,真批:此以「本文」行文,疑即單篇論文之遺也. 就是以中文研究所的博碩士論文為主,輔以歷史、哲學及圖書館等研究所與整理古籍有關的論文。所稱與整理古籍有關,即論文的內容及寫作方式,與校勘、注釋、敘錄、輯佚、辨偽、引書考、佚書考等整理文獻有關者

310

。至於論文雖以古籍為對象,然與古籍整理無密切關係者,如《元散曲研究》、《李杜詩比較研究》、《王肅之經學》等,則不在此討論的範圍。

  ㈡博碩士論文所呈現整理古籍的方式

   學位論文的撰寫,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在形式上,要符合論文寫作規範;在內容上要 能引用新文獻並提出創見。在這些限制下,有些整理古籍的方式,並不適合於當作學位論文,例如分章斷句、編製目錄索引及純粹的輯佚等,由於不易有太多創見, 所以這些工作,迄今還沒有把它當學位論文的例子。

  為了方便觀察這些年來臺灣地區博碩士論文在整理古籍方面的成果,現在先把與整理古籍有關的論文,依其研究的性質,分成若干類別,每一類別各舉若干篇為例。透過這種分類舉例,可以大致了解博碩士論文在整理古籍時所從事的重點及方式。

  1注釋

  這是傳統的訓詁工作,包括:注、箋、疏、集解、傳等體制。例如:

  《碧山詞箋注》 高金賢撰 一九七○年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詩品彙注》 李徽巖撰 一九七○年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段安節樂府雜錄箋訂》 洪惟助撰 一九七二年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鶡冠子箋疏》 張金城撰 一九七四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顧太清研究及東海漁歌箋注》

 吳光濱撰 一九七五年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2校勘

  例如: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