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ly 1, 2008

61

。嘗與吾友錢辛楣詹事共論唐文宗年號大和是“大”字,非“太”字。真按:翁方綱與錢大昕論華山碑 今見四明范氏所藏延熹《華嶽碑》額旁題三段,皆作“大”,益信。范氏此碑,真按:范欽 即豐南禺所藏本,真按:豐坊 真按:范欽與豐坊 真按:天一閣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與天一閣 見於《鮚埼亭題跋》者,雖亦有宋元豐題字,而“元”字已泐矣,足徵商丘此本更拓在前耳。因為伯恭臨唐人題字并附識此。真按:陳崇本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與陳崇本 方綱。

  嘉慶十四年秋九月,北平翁方綱題記。

  昔顧南原撰《隸辨》,謂宋漫堂藏《華嶽碑》即華陰王山史本。予親見王山史本,與宋漫堂所藏,實是二本,乃知南原說之誤也。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親臨其地-田野調查 真按:方法論:親見親訪 真按:翁方綱對顧藹吉的批評 真按:顧藹吉之誤 今芸臺中丞得於嘉定錢氏,則即是全榭山《鮚埼亭集》所云四明豐氏之本,非有二本也。真按:豐坊與華山碑 真按:全祖望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阮元 真按:阮元與華山碑 真按:錢大昕遺物的流傳 乾隆己酉,予有寄題辛楣少詹得《華山碑》詩。真按:翁方綱與錢大昕論華山碑 其明年秋,辛楣攜至京,借留予齋,鈎摹成軸者,亦即此本也,觀者勿以辛楣無跋而疑別一本也。真按:翁方綱的題跋學 真按:翁方綱的典藏學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鑑定學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辨偽方法論-題跋

  乾隆五十八年,歲在癸丑,冬十二月十日,北平翁方綱於商丘陳伯恭學士寓齋,真按:陳崇本 獲觀題記。真按:翁方綱在陳崇本家觀華山碑

  漢碑惟《郙閣頌》有書者姓名耳,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文例-書人姓名 真按:翁方綱的漢碑文例 是碑“察”字猶鐘鼎篆文某官某省之“省”也,是日又書。

  摹山史所藏《華山碑》後之二十年,始得見商丘藏本,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需要時間 真按:翁方綱與王弘撰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與宋犖與華山碑 既喜拙詩為訂墨緣,真按:翁方綱金石學的樂趣 真按:翁方綱的緣 且以洪氏原本審核,一字不差。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參考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鑑定方法論 雖漫堂自題云闕十字,然壽門鈎摹時,尚未精審,其實竟謂是完足無闕之本可矣。山史本多闕,固不必言,即天一閣本宋元豐題,首一字已泐去,足徵此拓最在前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鑑定方法論 既為臨唐題數行,并系小詩於後,因復書此。方綱。

  注:第一段見《集外文》第三卷第8頁,第二、三、四段見有正書局珂羅版,末二段見《蘇齋題跋》卷上,為《叢書集成》本。

61

跋華嶽廟碑(四明本)真按:翁方綱與天一閣與華山碑

  乾隆庚戌秋八月望後,嘉定錢竹汀持此未裝大幅來都,真按:錢大昕在北京 真按:錢大昕的收藏 借留几間旬日,周山茨、陸硻士、羅兩峰同看,真按:翁方綱與錢大昕論華山碑 真按:周升桓與華山碑 真按:羅聘與華山碑 真按:陸費墀與華山碑 至今二十年矣。嘉慶庚午春三月十八日,北平翁方綱記。

  是秋七月望,因校揚州新刻《隸韻》,復借至蘇齋,真按:翁方綱向人借東西 真按:翁方綱向人借閱 諦審明白,并前雙鈎數行,皆無差舛矣。“圭”字是作上下二層,其中間直畫,正中不相連,而亦不多空,今日重刻本或有中直相連,又婁氏《字原》於中太過空者,皆未得其真耳。方綱又書。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字體筆畫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鑑定方法論

  昔顧南原撰《隸辨》,謂宋漫堂藏《華嶽碑》即華陰王山史本。予親見王山史本與宋漫堂所藏,實是二本,乃知南原說之誤也。今芸臺中丞得於嘉定錢氏,則即是全榭山《鮚埼亭集》所云四明豐氏之本,非有二本也。乾隆己酉,予有寄題辛楣少詹得《華山碑》詩,真按:錢大昕 真按:翁方綱與錢大昕論華山碑 其明年秋,辛楣攜至京,借留予齋,鈎摹成軸者,亦即此本也。觀者勿以辛楣無跋而疑別一本也。真按:重出,重複, 嘉慶十五年春三月十九日,北平翁方綱,時年七十有八。

  注:第一、二段見《集外文》第三卷第8頁,第三段見有正書局珂羅版印本。

61

跋延熹華嶽碑(金冬心摹本)真按:翁方綱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與華岳碑 真按:金農與華岳碑

  乾隆四十三年,太學生曲阜桂馥借得顏氏所摹杭人金農雙鈎本以示翁方綱,真按:顏崇榘-應即此人 真按:桂馥與顏崇榘 按前摹本闕處補全字一百有六,補闕筆及半字者一十有六,於是碑字所闕無幾矣。六月一日,方綱謹記。旁觀者馥及太學生烏程陳焯、真按:陳焯與華山碑 海鹽張燕昌、真按:張燕昌與華山碑 安邑宋葆淳、真按:宋葆淳與華山碑 內閣中書舍人番禺潘有為。真按:潘有為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友

62

  朱笥河五兄所藏《延熹華嶽碑》,真按:朱筠 予既臨摹寄陝入石,今復得金壽門雙鉤全本於曲阜顏氏,補前所摹全字一百有六,於是碑字遂完。戊戌六月五日摹以寄陝,俾秋帆中丞刻之嶽廟,其明日為笥河先生五十初度,因思此事之□可以壽先生,遂書以為先生壽。真按:翁方綱與朱筠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與畢沅與華山碑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第521頁。

62

跋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陳伯恭藏本)真按:翁方綱與陳崇本與華山碑

  予昔見金壽門雙鉤本,云自商丘宋尚書家摹得,真按:金農與宋犖與華山碑 因據其中《春秋■》“■”字以補王山史本。真按:王弘撰與華山碑 今商丘本歸於其鄉人陳伯恭學士,真按:陳崇本與宋犖與華山碑 借來細審,《春秋傳》字是“傳”,非“■”,乃知壽門鈎摹致誤也。真按:金農之誤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一冊第2838頁。

62

跋華山廟碑(華陰東郭王朱裱冊翦本)真按:東雲駒.東雲雛.郭宗昌.王弘撰.朱筠-應即此數人. 真按:原書題云〈華陰東郭王朱褾册翦本〉.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20.JPG 真按:翁方綱與華山碑

  乾隆甲午冬,吾友朱竹君學使自江南歸,以所得王無異藏本見示,即所謂闕一百五字本也。予借來齋中,殫十日思力,并諸跋鈎摹裝為冊。此本明萬曆中藏華陰東肇商雲駒、真按:東雲駒 蔭商雲雛兄弟之墨莊樓真按:東雲雛 真按:東雲雛 真按:東雲駒 雲駒以贈華州郭宗昌允伯。真按:郭宗昌與華山碑 允伯號沚園真按:郭宗昌 又號宛委山人真按:郭宗昌 所居有松談閣真按:郭宗昌 其家僮惠靈偃、史明二人者,善裝潢,於天啟四年重裝,今此摹冊,尺寸悉依之也。真按:翁方綱的臨摹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複製學 入國朝,歸華陰王宏撰嘯月樓真按:王弘撰 宏撰字無異,號山史,康熙八年,攜此本至京師,明年庚戌,自跋於後云。孫少宰有跋,真按:孫承澤 而《庚子銷夏記》無之,真按:王弘撰與孫承澤 後轉歸歙之何氏。程易疇說,真按:程瑤田 何氏號素峰。乾隆丙戌,歸徽州學官上海黃文蓮星槎真按:黃文蓮與華山碑 真按:黃文蓮 後七年癸巳,星槎以歸徵君吳江陸蘆墟真按:疑有誤!-疑有訛敓! 自識其臨本云。真按:翁方綱論華山碑版本的流傳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目錄學 予得《華山碑》雙鈎本於顧南原家,謂從商丘宋尚書摹得,原碑即華陰王無異家藏本。真按:翁方綱收藏的來源 真按:翁方綱的收藏 真按:翁方綱與顧藹吉 南 原《隸辨》亦云:予從商丘宋尚書摹得之,即無異藏本也。”方綱既借竹君鈎摹此本為冊,亦遂信為即商丘藏本矣。今年戊戌五月,曲阜桂未谷,從顏氏家得金壽門 雙鉤商丘家藏本,則凡王無異所闕之字,此皆有,因更為鉤摹一本,又借竹君本來細校,別摹其副,以寄陝西,俾中丞畢公勒諸祠下。真按:翁方綱與畢沅與華山碑 既而以商丘詩核之,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考證學-華山碑 則 所謂宋拓僅闕十字者,蓋即此本也。而顧、陸所謂文字完好者,亦即此本,蓋原石第三行首“歲”字、八行末“門”字、十行“持節祀焉”“節”字、末行“杜遷石 ”三字、“遣書佐”“書”字,又“鄲”字,又“蘇張”下二字,“君”下一字,此十一字,皆極殘損,而亦皆稍可以意補者也。陸臨第三十二本自跋云:近得補損之法。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修復學 是商丘之本闕十字,王無異本闕百五字,判然二本,同在人間,實無可疑者。真按:翁方綱論華山碑版本的流傳 真按:宋犖與王弘撰與華山碑 南原之說,姜白蒲亦云爾。真按:姜任修與華山碑 此則傳聞之誤,亦不必以為疑矣。《春秋傳》“傳”字,陸臨正同,而顧不錄者,偶失之耳。真按:重出,重複, 予既喜二本積疑,一旦豁然,而又以未得闕十字之本,快一對臨為憾,故姑就壽門雙鈎本,補入王無異本,以成全璧,延平劍合,終當有日爾。姜名任修,如皋人,雍正元年以王無異本摹勒入石。三原王焯跋,在康熙四年乙巳真按:重出,重複,-""字可證前誤判讀作""之訛也.王焯亦可證前非王焞矣! 真按:王焯的金石學 真按:王焯與華山碑 此在商丘得是碑之前三十餘年,而已稱存海內者二本,則是本並著於世久矣真按:重出,重複,-可證前有"並善"蓋亦"並著"之誤判矣. 陳子文《金石遺文錄》云:真按:陳奕禧 “《華山廟碑》,趙子函舊物,真按:趙崡 授諸王山史者,趙子函三字,當是郭允伯三字之訛。真按:陳奕禧之誤 真按:翁方綱的校勘學 已轉畀淮浦張力臣真按:張弨 予訊之不獲,循環於胸次者,垂三十年。真按:陳奕禧的情執 真按:陳奕禧與華山碑 真按:陳奕禧與張弨 甲申臘月,出守黔州,道經邗上,從舊友周儀一處得見此碑,繼晷臨摹,兼錄諸題跋。乙酉二月十三日,皖江舟中書。真按:標點不當-此下當下下引號了! 按劉潤生再觀此碑,在康熙十四年乙卯,下至四十四年乙酉,正三十年。而此碑後有山史庚戌六月自跋,則其歸張力臣,當即在此數年之後

63

,而宋漫堂得《華山碑》在康熙三十八年己卯,陳子文則於康熙四十三年甲申,見之邗上,其非宋漫堂本可知,此亦世有二本之確證矣。真按:宋犖與華山碑 真按:翁方綱論華山碑版本的流傳 乾隆戊戌秋七月九日。北平翁方綱識。

  注:見《蘇齋題跋》卷上(為《叢書集成》本1613)。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20.JPG

63

跋漢華嶽廟碑(自摹華陰東郭王朱本)

  劉潤生再觀。康熙十四年乙卯,於是上距宛委之歿,真按:郭宗昌 廿四年矣。真按:郭宗昌之卒 潤生為宛委作《金石史》序云:“先生與父同齡,忘年友余。”又云:“壬辰初夏,聞先生歿。”以乙卯潤生母百齡計之,則宛委歿於順治九年,年將八十矣。真按:郭宗昌之卒 乾隆戊戌秋七月三日,於原心亭校《金石史》,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期間與其自修情況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辦公室 歸而篝燈書此。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工作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工作與其讀書治學的關係

  漢《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八年立。真按:詞無.國無.東漢桓帝年號. 真按:百度有! 此拓本,校洪氏《隸釋》,少九十七字,則宋末所拓,抑明初所拓,皆未可知,今人獨貴之者,石久亡而搨本無二也。昔都南濠援徐浩《古跡記》,真按:都穆 以為蔡中郎書。趙之函云:真按:趙崡-疑乃此人之訛.當作趙子函. “郭香乃蒞中郎書邪?今雖不能定為果中郎書,然顧亭林、朱竹垞皆謂《律曆志》郭香即此人。考郭香之名,見於五官郎中馮光,沛相上計掾陳晃奏中,事下三府集議真按:疑有誤!-已不暇再細考矣! 其 時坐侍中西北,與光、晃相難問者,即蔡邕爾,在熹平四年三月九日也。邕可以理香之說,則香何不可以察邕之書哉?邕集中所謂《楊秉碑》,正在延熹八年,而秉 又華陰人也。若碑中字體,奇正互出,古今迭用,非邕隸勢所謂脩短相副,異體同勢,奇姿譎誕,靡有常制者乎?即以二三字略言之,如“克”字、“陵”字,皆加 點,與《說文》不合,而與古籀奇字轉近。《夏承碑》“克”字,亦有點,世或以《夏》碑亦出中郎,雖不可盡信,然必非無因也。《佩觿》云,李少監陽冰說,真按:李陽冰 蔡中郎以“豊”同“豐”,又與此碑合矣,惟以“玊”為“玉”,玊欣救思六二切真按:標點不當-玊,欣救、思六二切. 玊,工也,今以通玉,則未知何出?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然載考《高直闕》、《楊著碑》、《楊統碑陰》,皆然,是“玉”“玊”通用,漢人類如此矣。至於碑額,廟字“”作“”,真按:与下从丅不从一. 真按:校,校勘記,真按 則諸體所無,不敢妄為之說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闕疑之義 竹垞云:“兼諸碑之長,為漢隸第一。”愚謂兼諸碑之長則然矣,至若《禮器》、《百石卒史》二碑之渾古蒼樸,更無復楷、隸之蹤。真按:翁方綱的隸書賞鑑學 真按:翁方綱對朱彝尊的批評 此碑上通篆,下通楷,借以觀前後變割之所以然,則於書道源流,最易見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夫使人易見者,非其最至者也。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婁彥發《字源》,摹勢頗有誤,顧南原《隸辨》多正之。南原摹自宋漫堂家雙鈎本,漫堂雙鈎,則出自此本。吾友朱竹君學使,得自江南,歸而示予,遂借於齋中,殫十日思力,雙鉤此本,未知去漫堂本若何?真按:翁方綱向朱筠借閱 真按:朱筠的碑帖採訪 顧以前人往復鑒賞之物,方綱後生末學,得十日與俱足矣真按:標點不當-得十日與俱,足矣. 并臨其跋語數條,裝冊而書於後。乾隆三十有九年,歲在甲午,十月十九日。真按:翁方綱的文獻複製學 真按:翁方綱臨帖

  碑石有紋如棋局,後有唐人題名,今皆不可考矣。趙子函跋謂嘉靖中縣令修嶽廟,真按:趙崡與華山碑-則前作趙之函者,應即子函之誤矣! 碎為砌石。顧亭林謂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毀。二說不同。然使果毀於地震,亦必尚有片石存者,恐趙說是也。此拓本明萬曆中,藏華陰東肇商雲駒、蔭商雲雛兄弟之墨莊樓,真按:東雲駒.東雲雛.郭宗昌.王弘撰.朱筠 雲駒以贈華州郭宗昌允伯。允伯號沚園,又號宛委山人,所居有松談閣,其家僮惠靈偃、史明二人,善裝潢,真按:重出,重複, 真按:郭宗昌傳記資料 於天啟四年重裝,入國朝,歸華陰王宏撰嘯月樓。宏撰字無異,號山史,於康熙八年,攜此帖至京師,明年庚戌,自跋於後,戒子孫不得輕乞人題跋。真按:王弘撰的奢望 真按:王弘撰之為人 又云:“孫、顧、王三跋,別為冊。”顧跋見《金石文字記》,真按:顧炎武-應即此人 而孫跋《庚子銷夏記》無之,真按:孫承澤 此後轉入江南,宋漫堂中丞曾就此雙鉤,而此本歸歙之何氏,乾隆三十一年丙戌,歸徽州學官上海黃文蓮星槎,後七年癸巳,星槎以贈朱竹君學使。真按:黃文蓮與華山碑 真按:黃文蓮與朱筠與華山碑 真按:朱筠收藏的來源 學使援《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後漢‧袁安傳》以證其事,真按:朱筠的金石學 又據六書以考是碑,其可以見篆、隸、楷之遞變者有六: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古文字學 真按:翁方綱的字學 真按:翁方綱的字體演變學 一 曰本字,虛、礿、畢、馮是也;二曰古通字,■、脩、徦、趾、亨、摩、大、共、女是也;三曰與小篆合,矦、殷、興、秦、■、登、風、■、起、精、銘、曰、 ■,州、惟、恭、尉、陰、■、會是也;四曰變篆而意則存,■、其、年、農、■,■、荒、梁、雍、展、歛、■是也;五曰變篆作俗書之俑,《周禮》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