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ly 22, 2008

328

。是貞居之卒,在至正八年戊子,無可疑者。真按:張雨之卒年 真按:張雨之生卒 姚雲東《句曲外史小傳》云:真按:姚綬 “綬從甘泉劉邦彥得其手稿二紙,其紙標‘丁亥’二字,因此跡而蓋可相證真按:文海本文集作益,是也.-「因此蹟而益可相證」此蓋識字之誤也.可見石印本者與文海本所祖恐不同.或皆由手稿迻錄者也.       真按:斷句標點皆誤!-愚初讀為:    姚雲東〈句曲外史小傳〉云:「綬從甘泉劉邦彥得其手稿二紙,其紙標『丁亥』二字。」因此蹟而益可相證。是年貞居七十二,故有鬢絲之歎。    『因此跡』自應係翁跋此跡之語才合情理也! 是年貞居七十二,故有鬢絲之嘆。“窅然留清詩”,“窅”亦勝刻本“窈”也。真按:翁方綱字斟句酌 真按:翁方綱的校勘學與修辭學 真按:字斟句酌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三十卷第5頁。

328

跋東坡虎丘寺詩卷(張貞居書)

  右張貞居書《東坡虎丘詩》,後題云:“至正戊子上巳日。”按是年貞居七十二,故有鬢絲之嘆。“窅然留清詩”,“窅”亦勝刻本“窈”也。安邑宋芝山,得此跡以見示,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宋葆淳 真按:文末交代藏家 時乾隆四十三年,歲在戊戌夏閏六月二十日,北平翁方綱。

  題此後之廿有七年,雩谷復持來,真按:孔繼檊與宋葆淳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孔繼檊 重題於後,六行異字,乃左之誤真按:疑有誤!-異與左不似也. 偶然筆誤,不足疑耳。真按:張雨筆誤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有所不辨 嘉慶十年乙丑,又值閏六月,復以予臨本對看。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情趣 真按:翁方綱的臨摹 真按:翁方綱的復習 方綱識。

  注:見《蘇齋題跋》卷下(《叢書集成》1613)。

328

跋後赤壁賦(康里子山草書)真按:康里巎書蘇軾作品

  康里子山能日書三萬字,故其草法飛動若此,然中間實有數筆從晉法出者,非盡以迅掃取勢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草書 真按:翁方綱論康里巎的書法 真按:翁方綱書法宗晉帖 予今春得見黃秋盦所藏子山楷跋數行,既而又得子山楷跋一幅,今又見此卷,信有墨緣邪!真按:真按:翁方綱的墨緣 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無心而得,至誠則靈

  “夒”音撓,與“峱嶩”同,其字從“”,真按:國:頁  部首 頁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ㄒ|ㄝˊ    1. 頭部。說文解字:「頁,頭也。」 |ㄝˋ y(10764 頁  部首 頁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ㄝˋ        1.紙張。如:「活頁」、「冊頁」。   2.量詞。計算書籍文件面數的單位。如:「我看了三頁書。」      3.二一四部首之一。        ㄒ|ㄝˊ si(06932              詞:頁1 xi ㄒ〡ㄝˊ〕    〔《廣韻》胡結切,入屑,匣。〕頭。腦袋。 清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謙部》“”:“按,頁即首字,今音誤同葉。”2 y 〡ㄝˋ〕    1.葉,書冊中的一張紙。 葉聖陶 《鄉里善人》:“‘有缺頁嗎?’書莊夥計的頭湊了過來。‘有缺頁可以給你老先生補來。’”2.量詞。用於使用一面的一張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 侶笙 ( 蔡侶笙 )翻開圖來看了兩頁,仍舊掩了。”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九:“時間在日曆上一頁一頁扯去。” 劉紹棠 《西苑草》:“一個月寫兩封信,見一次面。每封信一頁信紙。”3.量詞。用於兩面印刷的書本中一張紙的一面。 陸文夫 《平原的頌歌》:“十二年是一部多厚的書呀,現在該翻開第幾頁!”4.量詞。用於薄片狀物。 葉聖陶 《隔膜》:“我的耳際只有風聲,水聲,僅僅張得幾頁帆呢。” 王汶石 《大木匠》一:“和男人們比賽割麥,在脊背上擱一頁瓦,掄一上午鐮刀不展腰不展腰似的。”5.量詞。開,舊時印刷上指相當於整張紙的若干分之一。《負曝閑談》第十六回:“這樣說,一副十二頁的機器總要了。”   【頁2子】指書頁。 魯迅 《三閑集‧<小彼得>譯本序》:“一切戰鬥的科學底社會主義的期刊——尤其是專為青年和少年而設的頁子上,總能夠看見她的姓名。” 魯迅 《書信集‧致吳朗西》:“印時要多印五張,以便換去印得不好的頁子的。”    【頁2心】版心,書刊幅面除去四周的空白邊,正中排印文字圖表的部分。也稱版口。【頁2岩】具薄頁狀或薄板狀層理的巖石。頁巖都屬於水成巖,如油頁巖。    【頁2面】書頁面上。 茅盾 《子夜》三:“這是一本破舊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在這本書的揭開的頁面是一朵枯萎的白玫瑰!”【頁2碼】書籍每一頁面上標明次第的數目字。用以統計書籍的面數,便於讀者檢索。 蔣子龍 《機電局長的一天》四:“這一段沒頭沒尾,頁碼是二二七。” 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實作頁之上半(無下八)也.非頁字也. 不從“首”,此卷顧跋亦誤作“巙”,真按:翁方綱語焉不詳 蓋沿訛已久矣,故特辨正之真按:原稿作「故特為辨正之」,此敓一為字.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與文字學 真按:翁方綱之所以要考證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二冊第3194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2_復初齋文稿(十五)\_003194.jpg        原稿題〈跋康里子山艸書後赤壁賦〉.

328

跋吳淵穎先生詩草墨跡(吳映颿藏本)真按:吳嘉穀與吳萊

  右吳淵穎手書五言律詩三十韻,題云“寄二丈博士契家姪吳某”。以集考之,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 是寄柳待制道傳者。真按:吳萊與柳貫 待制有次韻一篇,亦附錄於集中。待制蓋與淵穎之父集賢學士為友,故先生詩札稱“契家姪”也。待制長先生二十有七歲,是詩之作,蓋待制仕京師而先生家居時也。浙東之學,自黃文獻、柳待制以經術文字濬發淵源,而先生振起其間,實導潛溪、青田諸公之先路。真按:翁方綱與理學 真按:翁方綱論浙東學派 真按:翁方綱論道學 先生於至元間應薦署饒州路長薌書院山長,未行而疾作。今先生裔孫映颿文學來江西,真按:吳萊之家世 真按:吳萊之後裔 篋中適有先生此詩手跡,屬方綱識其後。方綱昔於先生裔孫風來所,真按:疑有誤!-疑為鳳來之訛.○原稿作鳳.蓋此字下有半彎,中又有圈,應即鳳非風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856.jpg        --方綱昔於先生裔孫鳳來所,得讀先生全集.    有吳鳳來其人也.浦陽人.乾隆前人,字九成,與《春秋集義》有關,恐非一人. 得讀先生全集,為作後序,以志景行之慕,今二十餘年,又得其後人,真按:沈津識字誤-庋其後人,是何語也!當作交字.-又得交其後人,親其手澤,可不謂厚幸歟?-蓋其橫筆傾斜故也. 親其手澤,可不謂厚幸歟?真按:翁方綱與吳萊 時維乾隆五十一年歲次丙午冬十有二月之朔,同觀者江陰夏文學真按:夏敬顏 南康謝太守也。真按:謝啟昆-疑指此人. 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金石採訪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七冊第1855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855.jpg

328

跋石鼓文墨跡卷(周伯溫臨本)真按:翁方綱與石鼓文

  第一鼓,《石鼓考》七十六字,薛尚功本六十三字,今拓本五十八字。

  周此卷僅十八字,真按:周伯琦 “■■”之上多出“■”字。真按:國:二  部首 二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2 注音一式 ㄦˋ        1. 介於一和三之間的自然數。如:「一﹑二﹑三……。」大寫作「貳」,阿拉伯數字作「2」。      2.二一四部首之一。          3.次序排第二的。如:「第二名」。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褭褭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         4.不專一的﹑兩樣的。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廢之。」新唐書˙卷一九六˙衛大經傳:「卓然高行,口無二言。」       5.改變。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傳:「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6.並比。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詞:二1 〔r ㄦˋ〕   〔《廣韻》而至切,去至,日。〕      1.數詞。一加一所得。《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技藝》:“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魯迅 《吶喊‧狂人日記》:“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2.序數。第二。《墨子‧七患》:“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適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 唐 韓愈 《春雪》詩:“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巴金 《探索集‧春蠶》:“我寫作一不為吃飯,二不為出名。”3.副。與“正”相對。《禮記‧坊記》:“君子有君不謀仕,唯卜之日稱二君。” 鄭玄 注:“卜之日,謂君有故而為之卜也。二當為貳。唯卜之時,辭得曰:君之貳,某爾。”4.再次;兩次。《南齊書‧禮志上》:“醴則唯一而已,故醴辭無二。”《宋史‧吳璘傳》:“此 孫臏 三駟之法,一敗而二勝也。”5.倍; 加倍。《史記‧高祖本紀》:“ 秦 ,形勝之國,帶 河 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 秦 得百二焉。” 司馬貞 索隱引 虞喜 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諸侯持戟百萬, 秦 地險固,一倍於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言 秦 兵當二百萬也。‘ 齊 得十二’亦如之。” 顧炎武 《日知錄‧史記注》:“古人謂倍為二。‘ 秦 得百二’,言百倍也;‘ 齊 得十二’,言十倍也。”《韓詩外傳》卷四:“夫上堂之禮,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趨乎?今君授幣也卑,臣敢不跪乎?”6.並列。《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漢 司馬相如 《封禪文》:“德侔往初,功無與二。”《宋史‧楊存中傳》:“ 楊存中 唯命東西,忠無與二,朕之 郭子儀 也。”7.兩樣;不同。《荀子‧富國》:“故曰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三:“每先期輸直,不二價,而人無異辭。” 清 顧炎武 《與人書四》:“《詩》三百篇即古人之韻譜。經之與韻,本無二也。”8.謂分成兩樣。《高子遺書‧語十九》:“ 朱子 正欲一之,反謂其二之,惑之不可解久矣。”9.懷疑;不確定。《呂氏春秋‧應言》:“視 卬 如身,是重臣也;令二,輕臣也。” 高誘 注:“二,疑也。臣見疑則不重矣。”《後漢書‧齊武王縯傳》:“將軍 張卬 拔劍擊地曰:‘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 宋 宋祁 《宋景文雜說》卷下:“任賢而二,五 堯 不治。”10.二心;不遵從。 唐 陳子昂 《上軍國機要事》:“若縱懷二,奸亂必漸。” 宋 范仲淹 《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詩:“先王制禮經,祠為國大事,孟春祭風師,刺史敢有二?”11.哲學用語。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以指陰、陽或天、地等範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河上公 注:“一生陰與陽也。”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夫占變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陰陽之數也。”《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之生也,誕授命世;體三才之茂,踐得二之機。” 李善 注引《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12.古 人認為偶數屬陰,因以“二”指地數之始,或指卦中的陰爻(——),或指臣道等。《易‧繫辭上》:“天一,地二。” 孔穎達 疏:“此言天地陰陽自然奇偶之數也。”《漢書‧律曆志上》:“地之數始於二,終於三十。”《後漢書‧楊震傳》:“《易》曰:‘無攸遂在中饋’” 李賢 注引 漢 鄭玄 曰:“二為陰爻。” 明 張居正 《辛未會試程策》:“二,言所為;五,不言所為。二,臣道也,以任事為忠;五,君道也,以任人為大。二勝其任,則五可無為。”              . 真按:疑有誤!

  第二鼓,《石鼓考》、薛尚功本俱六十一字,今拓本四十二字。

  周此卷僅十六字,“■”字寫作“■”字,實無此字。

  第三鼓,《石鼓考》六十一字,薛與今拓本俱六十字。

329

  周此卷僅十九字,中間多將原文之字顛倒抽換寫之,又非集句,復不成文。

  第四鼓,《考》與薛本俱五十三字,今拓本四十五字。

  周此卷僅廿三字,又於中間“六轡”下增“沃若”二字。

  第五鼓,《考》五十二字,薛四十九字,今拓本十五字。

  周此卷二十八字,“章首靈雨”上增“我來自東”四字。

  第六鼓,《考》四十二字,薛與今拓本俱四十一字。

  周此卷四十一字,與薛本、今拓本并同。

  第七鼓,《考》與薛本俱三十字,今拓本六字。

  周此卷十四字,“■■”下多出“■”字。

  第八鼓,《考》與薛本俱十三字,今拓本無一字。

  周此卷無字,與今拓本同。

  第九鼓,《考》四十九字,薛四十三字,今拓本五十字。

  周此卷四十九字,數與《石鼓考》同,但中間“之”字皆倒換錯亂真按:標點之荒唐者-豈有""字皆亂之理,此必謂"中間之字",非中間""字也!--但中間之字皆倒換錯亂.唯不止一字體,方能"倒換"呀?否則同一字,怎麼換反? 至于“■”之改“■”、“■”之改“■”,則實無說。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言必有據

  第十鼓,《考》三十八字,薛三十六字,今拓本五字。

  周此卷十九字,“■”又改為“■”。

  後跋云:右周宣王岐陽《石鼓文》,史籀所書也,今在京師國學。孔廟三代石刻,惟此而已,泐蝕無幾,暇日臨其可考者為一卷。略可成誦者,空其缺餘,“■”(殘)文萃云凡三百八十七字,真按:疑有誤! 至正壬寅孟冬鄱陽周伯溫書,真按:周伯琦與石鼓文 時年六十五歲僑居中吳。

  潘司業迪作《石鼓音訓》,真按:潘迪與石鼓文 在後至元五年己卯,今此卷是伯溫被留張氏時所書。真按:周伯琦與張士誠 至 正二十一年壬寅,距潘音訓時甫二十四年。潘音訓本止存三百八十有六字,則此跋自謂凡三百八十七字者尚相去不遠。第四鼓增四字,亦與潘本同,顧以周所臨字計 之,實共二百二十六字,其數不合。且周所臨者較今時拓本反少九十六字,而中間又多顛倒錯互及多出不經見之字,斯亦奇矣。若謂周所見者非全本,則不應反多出 各本所無之字。又其成文義者,若謂轉取鼓字集成之,則又不應轉無句法文義。第四鼓“六轡”下增“沃若”二字。第五鼓“靈雨”上增“我來自東”四字,與今所 傳楊升庵本合。真按:楊慎與石鼓文 第升庵之本初無所據,朱竹垞以為升庵所增益耳。真按:朱彝尊與石鼓文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言必有據 今伯溫所臨在升庵之前審如此,則升庵之本不為臆創,有先升庵而增之者。然升庵本多至七百有二字,而伯溫所臨又不應反至如此之少也。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闕疑 乾隆壬辰十月十三日,借觀於燕譽居之得月寮漫記。真按:翁方綱的住處 真按:翁方綱的行程 真按:翁方綱向人借閱

  注:見《集外文》第四卷第10a頁。真按:本書體例不一-前注無此a注也.蓋謂在前半葉爾. 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4_000010.00.tif

329

跋元郭天錫日記真按:郭畀

  郭天錫手書日記,始於至大元年八月廿七日,訖於二年十月三十日,蓋前後有失去之葉也。考倪元鎮題天錫畫詩在至正癸卯十二月,真按:倪瓚與郭畀 時距天錫之歿二十餘年,真按:郭畀之生卒 則至大之初,正其壯歲筆也。天錫書派出於趙文敏,真按:翁方綱論郭畀書法的淵源 真按:翁方綱論趙孟頫書法的影響 是時文敏年五十五,居於家,是冊尚及與文敏及石民瞻諸人往還。真按:郭畀交友資料 真按:郭畀與石巖 真按:郭畀與趙孟頫 其書清勁秀逸,純是趙法。通計四冊,將三萬字,誠可寶也。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與典藏學 近日厲樊榭僅錄其四之一,題曰“《客杭日記》”。真按:厲鶚與郭畀 鮑氏刻於知不足齋者,乃又其節錄之本耳。真按:翁方綱與鮑廷博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與版本學 安邑宋芝山孝廉持此見示,真按:宋葆淳 真按:宋葆淳的收藏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友人來告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宋葆淳 為賦三詩。乾隆五十九年,歲在甲寅秋九月廿有四日,北平翁方綱。

  注:見上海圖書館藏《郭天錫日記》手稿本。又文集》石印本第三十卷第4所載略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