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周禮‧地官》“保氏養國子,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注:“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疏:“轉注者,考、老之類是也,建類一首,文意相受,左右相注,故名‘轉注’。”亦無“一字數義,展轉注釋”之語,則不知楊慎何由而引以為據也。真批:蓋楊慎乃意引,非直引也. 其書名既不合於六書之義,則其字義引證益無庸論矣。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至此可差定翁公確係執一二端而定其調者,非能通讀全書也. 真按:一語定江山 似不應存目以貽悞學者。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三”著錄。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真按:擬不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彙雅(11/909)
謹按:《彙雅》二十卷,明中書張萱著。萱,廣東博羅人。熟於典故,周見洽聞,著 書頗多。此書有萱自序。每篇皆先列《爾雅》,次以《小爾雅》、《廣雅》,《方言》,《釋名》之屬,下載注疏,附以萱自釋語,亦頗有所發明。此書世間久無傳 本,今此本丹黃處尚有吳郡趙宦光手蹟,宦光亦究心六書之學者,洵為校閱之善本矣,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以人舉言-迷信方家? 真按:以人舉言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應刊刻以裨小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真按:擬刊刻卻僅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六書統■原(13/1158)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書重寫提要者-見前「六書統(13/1153)」!
謹按:《六書統■原》十二卷,真按:應係溯之異體. 元 楊桓著。桓字武子,曲阜人。官國子司業。是書前無序目。桓所著《六書統》二十卷,按六書分門,以統眾字,大意以許慎《說文》詳於形聲,而略於象形、會意、 指事、轉注、假借,故作《六書統》,先以象形、會意為主,其餘四者皆從此二者推之。又《六書統》自序謂其所學皆出自許慎,且曰:“於慎之言,所明者則取 之,不明者則不取。”而所引許氏語者,止形聲一門所引為多,其他諸門則凡許慎所云“從某某聲”者,皆易為“從某從某”。真按:前文作“从某某聲”者,皆易為“从某从某”! 考許慎之書雖為六書而作,實則專於小篆,至古文、籀文尚不及什之一
72
, 而《六書統》一書則獨悉六書未備,窮澈上下,先以古文之正者,次以古文之變者,又次以古文之可疑者,而大、小篆以次薈萃其中,信許氏之功臣矣。至此編名曰 “六書統■原”,而其所載之字則轉皆小篆,不似《六書統》之博極古籀,而反以“■原”名者何也?蓋以字體論之,則此書似為竟委而非所以■源;若以字之取意 論之,則推廣合一之處,竟委即所以■原也。桓著此書之意,則不主乎篆、籀字體之區分,而主乎偏傍、系屬之取意,此所以名“■原”也。所載之字皆《說文》所 無者,則或以為衍《說文》而廣之,或以為窮《說文》而上之,其理一而已矣。書止十二卷,而形聲之部居其十,會意、指事、轉注居其二,而象形、假借二門無 之。則所謂“本聲”、“諧聲”、“近聲”者,仍取《說文》之意為多。是書與《六書統》相為表裏,而傳本甚少,應刊刻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真按:擬刊刻卻僅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同文備考附聲韻會通、韻要粗釋(4/224)
謹按:《同文備考》八卷,附《聲韻會通》、《韻要粗釋》二卷,明王應電著。應電 字昭明,又號明齋,崑山人,師事魏校,校有《六書精蘊》,故應電作是書以繼之。前有應電自序,謂《洪武正韻》間以小篆正楷書之譌,而未嘗以古文正小篆之 謬,於是著爲是書,取古文篆書而修定之,並欲以定正許慎《說文》之失考。書有古文、有大篆、有小篆,由今得以見六書之大指者賴有小篆爾,而小篆賴《說文》 始一終亥之目,州居部次,真按:詞無!待查!亦無州居一詞.然薈要簡明目錄與總目提要均有是語. 不 相凌亂,是以上通古籀、下貫隸楷者也。若大篆則見於《說文》者不及二百餘字,即岐陽石鼓傳為篆書,尚不能盡目為大篆,而況古文見於《說文》,與出於鐘鼎者 已自不同,安可與大、小二篆併合論之乎。是書分為八卷,曰天文,曰地理,曰人容,曰人道,曰人體,曰動物,曰植物,曰用物,舉是八綱以領其目
73
, 又舉諸目以附綴偏旁,以系屬諸字。不思許慎《說文》始一終亥,遞相聯貫,於形、聲、事、意無所不該,非可執一端以求之。徐鍇演為《繫傳》,仿《周易》序卦 之例,特許氏書中之一義,而非可以盡《說文》之指也。應電是書,立綱分條,已為自逞臆見,而尤可異者,則杜撰字體、妄造偏傍,實為自古未見之事,其奇怪百 出、依類附會,視趙宦光之草篆,謬殆十倍過之。真按:趙宦光的文字學 且既不信《說文》矣,而《說文》中引述諸經則反據以駁正經文,又不思許氏所據在當日或有別本,如《周易》則孟喜本也。且《說文》之引經又有出徐鉉、徐鍇者,學者惟當據以考經文之同異,而應電反謂經文有必當從許所引者,揆其實總出於好奇自用而已矣。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後附《聲韻會通》、《韻要粗釋》二卷,改字母為二十八,改韻類為四十五,為橫圖以推衍之,其於古今異宜、南北異讀,皆所不考。又每字合以篆書,牽紊夾雜,徒見其多事立異耳。或僅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
古器銘釋(3/179)
謹按:《古器銘釋》十卷,明廣陵卞蓘輯。皆鈔襲《博古圖》及薛尚功《鐘鼎款識》之文,前後失次,摹刻舛訛,殊不成書。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其末云“嘉靖壬戌金陵謄錄刻字人某某”,蓋是坊賈所為。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類纂古文字考(2/98)
謹按:《類纂古文字考》五卷,明都俞輯。俞,杭人。前序後跋皆在萬歷二十四年, 又自述凡例,並“辨疑”、“切字”於卷前。然卷前既有“辨疑”,而所載之字筆畫仍有訛誤;卷前既有“切字”,而所載之字音注多無反切。其所遵者《洪武正 韻》,而其書名為“古文”,實則並無古字也
74
。 自昔《說文》、《玉篇》部分次第雖有不同,然皆不失始一終亥之指,至《字彙》、《正字通》改部首之次第,則以筆畫多少積算。此書則別出次第,而又無說以申 之,且有部首一字不另立訓者,則某字從某概無義例可知矣。又以一、二等部別為“雜部”,附於卷末。“雜部”之義於古未聞,別“月”於“舟”,別“灬”於 “火”,揆之六書亦屬未通。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
說文長箋(2/90)
謹按:《說文長箋》一百卷,明趙宦光著。宦光字凡夫,吳縣人。卜築寒山之麓,以篆書名於時,稍用草書體書之,號曰“草篆”。其子均,真按:趙均 字 靈均,亦習六書之學,日與賓客搜金石篆籀,講論古文奇字。是書即其子均為之校刻并書篆者也。有宦光自序及其子均後序。《說文》一書,賴徐鍇《繫傳》,疏解 已極詳備,是書則謂“補許氏之未盡,糾徐氏之誤失”。卷前先為“解題”一卷以綜其概,“凡例”一卷以舉其要。又取前人所爲譜、表、釋文、繫傳者,附以自撰 “子母原”、“說文表”,通為二卷。又取前人六書之說,斷以己意,爲“漢義”之卷。其名“漢義”者,猶推本許氏之意也,而其書百卷,則始東終甲,綴以箋 文,蓋自謂許、徐功臣,發前人所未發矣,而近日如崑山顧炎武、秀水朱彝尊皆頗議其失。彝尊之說則謂:“宦光草篆全無所本,小學放絕,篆法日微。”然以今考 宦光是書,初不爲草篆而作,即其中所列篆書,間以古文奇字諸體,然《說文》原本載古文者四百二十有九、籀文者一百九十有二,前人謂是呂忱所增,則附見之字 已非許慎之舊,不始於宦光父子。但均之所篆,筆畫增減伸縮之間不無小異,則或有不衷於古者,然亦止於其字畫之非古,而與其解義無涉,通部立意未嘗有自為草 篆疏解者。
75
是彝尊因草篆而駁是書,不足為是書之定論明矣。真按:朱彝尊之誤 炎武之說則摘其刊改經文、援據失誤凡十餘條,實皆宦光之踈謬。然炎武所駁,真按:顧炎武 尚 皆是其中援引諸條,而非其書之大局。今考是書之弊,則尤在誤認《五音韻譜》一書為徐鉉所編也。先是,徐鉉、徐鍇兄弟並精小學,鉉苦許氏之書偏旁奧密,不可 意知,因令弟鍇以《切韻》譜其四聲為之篆,名曰《說文韻譜》。此《韻譜》者,乃分《說文》之字以韻編之,而非今所行分部首於四聲之《韻譜》也。其分部首於 四聲者,則宋李燾所編,燾自序曰:真按:李燾的文字學 “某在武陵,嘗與賈直孺之孫端修,因徐楚金兄弟《說文解字韻譜》,真按:徐鍇 別以《類編》所次五音先後,作《五音譜》。玆來遂寧,真按:當作茲字!本書似乎均訛作玆,不復一一出校矣. 與 餘杭虞仲房相遇,仲房能為古文奇字,因參取《集韻》次第,起東終甲,而偏旁各以形相從,於檢閱愈徑捷。”是許氏之書一變於徐鍇,再變於李燾。變於徐鍇,而 許氏之書固並行不悖;變於李燾,而許氏之舊遂積重難返,此《說文》一書先後源委之不同也。然世所刊李燾之《說文韻譜》,率皆刪去李燾原序而仍載許慎之序, 是以觀者但見有“徐鉉等校定”之文,遂以此書為鉉所改編。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而 宦光是書,徑謂徐鉉奉南唐敕竄易其部首,仿四聲韻為之先後,其部中所屬字亦依韻次之,今《長箋》如其次,以便探討,是直指李氏之書為徐氏之書,則於徐氏作 《繫傳》而復編《韻譜》之本意皆失之矣。又鍇作《韻譜》,係兄鉉命撰,而此引以為奉南唐敕,尤為無據。又因鍇卒於南唐而鉉歸宋,乃置徐鍇於鉉之前。凡此皆 有乖文義者。然明代學者精於考證者少,而研究六書者尤少,有如是書綱目繁富,而攟拾前人緒論,資後人辨證者亦復不少。真按:語有誤也.當作亦復不多.或其謂可資後人辨證者不少.然承前文意非可如是也. 真按:明代學術概況 且於所自撰之“子母原”一編,謂少時之作,識鑒未定,存之以識其失,則亦見其虛懷好古,非護己自是者。真按:趙宦光之為人 而其中所究六書義指亦皆尚有發明之處,顧炎武固嘗謂其於六書之指不無管闚者也。當此書初出時,爭新尚異者或喜之,而不究其底裏,至今既經炎武輩抉發其弊,則作者之苦心轉有所不可沒者。應鈔錄其書,而以顧炎武所論諸條附著於卷末焉
76
。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子母原(15/1340)
謹按:《子母原》一卷,明趙宦光述。前題曰“吳郡經生趙宦光凡夫”。與其所次 《說文表》同鈔一冊,然實各成一編,即所著《論文長箋》之總例,而別為卷以見其略者也。大意謂許慎《說文》專於小篆,不足以盡六書之義。又識其前曰“从某 聲意”,復曰“象某物某事”。又譏六義所引“考”、“老”二字之非,載考徐鍇《說文祛妄》曰:六書之內形聲居多,其會意之字學者不了,鄙近傳寫多妄加聲 字,而李陽冰隨而譏之,不亦誣乎?《繫傳》第一篇曰凡六書之義起於象形,今之末學為象文者,妄相移易,偏旁乖亂,以為奇詭。又曰: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 相受,謂“老”之別名耆、耋、壽、耄、孝等諸字皆取類於老,則皆從老。此轉注之意,若水之出源,分歧派別,本同主一水也。而今之俗說謂左回為“考”,右回為“老”,真按:前70頁有「左回為“丂”,右回為“匕”」之文! 此乃委巷之言耳。假借則一字數用。轉注則一義數文是也。真按:假借 真按:轉注 據 此以言,則宦光是書所譏,於義為未足矣。是書名為“子母原”者,蓋通上下源流而言之。“字”者孳也,子必有母,母必生子,上溯古籀,下逮真艸,斯其大致 也。其分古今書為九體,而以古文別於古篆,又以八分合於隸書。既曰“古篆”者三代之書,見於銘識,而於古文又曰“金石傳寫”,於奇篆又曰“情雜鐘鼎”,斯 豈免於紊淆乎。既以八分兼雜篆體矣,又曰“八分續古以今,隸書引今合古”,則不知所謂“隸”者,古隸乎,分隸乎,楷隸乎?蓋隸乃變篆之通稱,而分、楷則各 有專屬,此亦未分晰矣。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朱彝尊曰:“宦光以篆書名,略用艸書體書之,號曰‘草篆’。所撰《說文長箋》,一時紙貴。然自解人觀之,四聲譜而《說文》亡,大廣益而《玉篇》亦亡。自李陽冰刊定《說文》,詆訶許氏,學者已恨之,宦光艸篆其又何所本乎
77
?無怪乎小學放絕而篆法日微。”彝尊之歎,不可謂非能扶正學者已,然明代學者留心六書者不多見,真按:明代學術概況 此卷亦可資考六書者觀得失之變焉。真批:此稿翁公似未詳潤,此意前已曾言,何乃重出?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說文長箋》載《子母原》一卷。
說文表(15/1339)
謹按:《說文表》一卷,明趙宦光著。宦光字凡夫,吳縣人,隱於寒山。嘗著《說文長箋》七十二卷。真批:此未用互見例也.前曾用過互見例,可見乃疏忽. 此則取《說文》部首之字列為表圖,一曰數位,二曰天官,三曰形氣,四曰地輿,五曰宮室,六曰人民,七曰胑體,真按:詞:胑1 〔zh ㄓ〕同“ 肢1 ”。《荀子‧君道》:“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 漢 王符 《潛夫論‧本訓》:“暢於四胑,實於血脈。” 八曰事為,九曰器用,十曰服飾,十一曰動物,十二曰植物。其文有增、有刪、有兩存。考《說文》敍目,溯自仰觀俯察、近取遠取,而徐鍇作《繫傳》亦有類聚、錯綜之目,則宦光此表宜其合於製字之意矣。顧《說文》原本部分先後,始一終亥,實為定式,不可以後人意見妄為移置。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即 徐鍇《繫傳‧部敍》上、下二篇雖頗著其理,要止取義之一端,而許慎次第之所以然,則鉉、鍇兄弟究亦未能盡發也。宦光所為《長箋》,前人已有非之者,至於是 表則立意非不與《說文》合,而平心論之,終有似於更張,非有補於文字。況一字兩存,尤為失實。如果有所參互,亦當就《說文》原本附綴其間,而不當自為書 矣。然《說文》之失真,不壞於宦光之《長箋》,而壞於宋人之《韻譜》。即以此表雖於《說文》無當,而究係各自為書,不至淆其原本,則雖存此本於《說文》之 外,無不可者也。明人訂證字學如宦光者,其用力亦勤矣。應鈔錄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說文長箋》載《說文表》一卷。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78
石鼓文定本(5/369)
謹按:《石鼓文定本》上、下二卷,國朝劉凝輯。凝字二至,南豐人。是書上卷則音訓、釋文,下卷則附錄古今人辨說、詩歌也。石鼓既殘闕不全,其諸家著錄流傳最多者,釋本則潘迪,篆本則薛尚功、楊慎。慎本久為人所詆訶,凡依楊慎本者皆流俗之本也。真按:楊慎的風評 尚功本雖近古而實多錯訛,凡依薛尚功本者皆好古而未嘗深考者也。真按:薛尚功本之失 潘迪《音訓》勒石於鼓旁,宜其為定本矣。然考石鼓必先以見存之字為主,方不病於傅會,居今日而考此十章之文,雖潘本亦尚有未可盡泥者,況薛本以下乎。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真按:石鼓文的版本 劉凝是編號稱“定本”,然實從楊慎本摹出,而加以糾紛舛錯,強作解事,又加以增補杜撰,如第四鼓“其寫”上之“吾”字、第五鼓“霝雨”下之“■”字,真按:上艹下淒 是又各本所無者。至於後卷“辨說”,第一條即載“薛尚功”云云,而薛尚功跋語內並無其文,其撰錄之不足信如此。至於辨鼓文之籀體,是欲強附於《說文》之籀,而反致有改篆之嫌。其多事紛岐,殊為陋妄,且恐後人遂以為石鼓之定本,則是轉滋之惑者也。真按:疑有誤!-之字怪! 似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篆文纂要全宗(6/440)
謹按:《篆文纂要全宗》四卷,國朝陳策撰。策字嘉謀,自號揖石老人,杭州人。其 書以四聲隸字,每字以小篆居首,而大篆、鼎文、籀文以次附焉。前有陳晉、項繼甲二序,皆作於康熙壬子。其所分韻部次用《洪武正韻》,舉明代所不能行之法用 之,於今日已為謬妄。至其卷首所刊字體,大略尚古籀文,及所謂“續字”、“俗字”者,文義、體例皆甚為陋略。其卷中所列諸字,則所謂“鼎文”者不著所出, 無以考其是非。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而其最謬者,尤在所謂“大篆”,大篆之字於今已多不可考,雖《說文》之籀、篆,石鼓之籀文,已皆不可目為大篆,而況九疊篆文乃刻符摹印之支流,全非古法,何以名之為“大篆”乎
79
。或姑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篆文纂要》四卷。真按: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篆字彙(3/125)
〔謹按〕:真批:核之原影稿可見此〔〕乃謂整理者(吳格)補加者也.凡例不說,實為疏忽!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46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三)\_000125.00.jpg 《篆字彙》,依今《字彙》之部為十二集,國朝遼陽佟世男偉夫編。前有康熙辛未南海梁佩蘭序。其書按筆畫偏傍排列,每字先標楷書,次列大、小篆以及古籀奇字。然其中不免有誤,未可據以為信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
真按:未詳著錄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七太天然窮源字韻(12/994)
謹按:《七太天然窮源字韻》九卷,國朝姜日章著。日章字旦童,如臯人,自稱海濱散人。其說謂一字有五聲,於平聲外添出中聲,又有“正 平”、“副平”之目,又撰出十四韻、六十四母,皆古所未聞,此人所自謂獨得者。其名“七太”者,其說云:日爲太陽,月為太陰,水為太易,火為太初,木為太 始,金為太素,土為太極。日、月居額應顋,水居唇,火居齒,木居牙,金居舌,土居喉,以此攝諸韻為中間七部,合之首末為九卷。前後所列筆畫名目,雜以篆 籀。師心自用,語多不經,文理亦多未成順。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天然窮源字韻》九卷。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五經字學攷(3/104)
謹按:《五經字學攷》五卷,國朝成端人輯。端人字友端,陽城人
80
。其書分五經各一卷。每字間或辨其俗寫,大都不出《字彙》之學,而謂之“字學”。又每卷皆謂之“上卷”,而題其書首曰“下卷嗣出”,不知其所謂“下卷”者如何也。或作里塾訓蒙之書存目亦可。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一”著錄。
正韻牋(11/976)
謹按:《正韻牋》四卷,明楊時偉補牋《洪武正韻》而作也。時偉字去奢,長洲人。 治胡氏《春秋》,著《春秋賞析》二卷。是書依《洪武正韻》原本而增注其下,謂之“補牋”,又取吳棫《韻補》、陳第《古音攷》諸書所據古書之音附於各韻之 後,謂之“古音”,又取黃公紹《韻會》、楊慎《丹鉛錄》諸書所收字增附於韻後,謂之“逸字”,要其意則恪守《洪武正韻》者也。前有自序、凡例。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
讀易韻考(10/787)
謹按:《讀易韻考》七卷,明張獻翼著。獻翼早年撰《周易紀聞》、《約說》等,凡 五種。此書專考《易》中之韻。《易》為占筮而作,自卦爻彖象已開聲韻之元,焦、揚而後或踵焉,此在觀玩之辭,隨舉見端,自無不可。獻翼是書,則謂一部 《易》皆有韻,處處引他書以實之,鑿矣。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
律古曲韻(9/702)
謹按:《律古曲韻》十二卷,明新安程元初編。元初字全之。前有萬歷甲寅自序。其大指亦見於目錄、凡例內。每卷前題曰“律古詞曲賦叶韻統”,蓋欲使作賦、作詩、作詞曲者皆可用也。上援三百篇而下摭平水韻,真按:斷句疑有誤!-當讀作上援三百篇,而下摭平水韻. 每韻以四聲遞轉,同紐共編,而以三十六母之部分標於上方
Search 2.0
Monday, July 14, 2008
Posted by 孫守真 at 9:30 A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