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 《儀禮》每云『當碑揖』。此云豐碑,故知斲大木為碑也。云於椁前後四角樹之者,謂椁前後及兩旁樹之, 角落相望,故云四角。非謂正當椁四角也。云穿中於間為鹿盧,所謂穿鑿去碑中之木,令使空,於此空間著鹿盧。鹿盧兩頭各入碑木。云下棺以繂繞者,繂即紼也。 以紼之一頭繫棺緘,以一頭繞鹿盧,既訖,而人各背碑負紼末頭聽鼓聲以漸,卻行而下之。云天子六繂四碑者,案《周禮》大喪屬其六引,故知天子六繂也。〈喪大 記〉云『君四繂二碑』,諸侯既二碑,故知天子四也。云前後各重鹿盧也者,以六繂四碑,明有一碑兩紼者,故知一碑上下重著鹿盧,知唯前後碑重鹿盧者。以棺之 入椁,南北豎長,前後用力深也。案《春秋》天子有隧以羨道下棺,所以用碑者。凡天子之葬,掘地以為方壙,《漢書》謂之方中,又方中之內先累椁於其方中。南 畔為羨道,以蜃車載柩至壙,真按:詞:【蜃車】載棺的喪車。《周禮‧地官‧遂師》:“大喪,使帥其屬以幄帟先,道野役及窆,抱磨,共丘籠及蜃車之役。” 鄭玄 注:“蜃車,柩路也,柩路載柳,四輪迫地而行,有似於蜃,因取名焉。” 說而載以龍輴,真按:詞:說1 〔shu ㄕㄨㄛ〕1.敘說,講述。《易‧咸》:“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高亨 注:“滕口說,謂翻騰其口談,即所謂‘口若懸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有人向 張華 說此事, 張 曰:‘ 王 之學 華 ,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清 洪昇 《長生殿‧補恨》:“只我這萬種傷心,見他時怎地說。” 趙樹理 《登記》二:“ 小晚 說:‘說好話的沒有,說壞話的可不少。’”2.解釋;說明。《論語‧八佾》:“成事不說。”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漢書‧王莽傳中》:“單于 咸 既和親,求其子 登 屍, 莽 欲遣使送致,恐 咸 怨恨害使者,乃收前言當誅侍子者故將軍 陳欽 ,以他罪繫獄。 欽 曰:‘是欲以我為說於 匈奴 也。’遂自殺。” 顏師古 注:“說,解說也。託言以其前建議誅侍子,今故殺之。”3.專指講解或解說經文意義。《漢書‧敘傳上》:“時上方鄉學, 鄭寬中 、 張禹 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 金華殿 中,詔 伯 受焉。”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先進於禮樂”蘇子瞻說》:“後儒說《論語》,亦無引 蘇氏 此說者。”4.告知;告訴。《國語‧吳語》:“ 夫差 將死,使人說於 子胥 曰:‘使死者無知,則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見 員 也!’遂自殺。” 韋昭 注:“說,告也。”5.說合;介紹。《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說我有個女兒,他要求聘。我只說他曉得些風聲,早來說你了。”《紅樓夢》第五七回:“我原要說他的人,誰知他的人沒到手,倒被他說了我們一個去了!” 老舍 《駱駝祥子》九:“你要是托個媒人去說,老頭子一定不答應。”6.勸告;批評。《紅樓夢》第九四回:“ 芹兒 呢,你便狠狠的說他一頓,除了祭祀喜慶,無事叫他不用到這裏來。”《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疼的是你,你來家早晚說他些。”《收穫》1985年第2期:“我才說他們兩句,就跟我上火啦。”7.評議;評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世論 溫太真 是過 江 第二流之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 溫 常失色。”8.描述。 明 唐寅 《把酒對月歌》:“ 李白 前時原有月,惟有 李白 詩能說。”9.話語。《書‧舜典》:“帝曰:‘ 龍 !朕聖讒說殄行,震驚朕師。’” 孔穎達 疏:“我憎疾人為讒佞之說,絕君子之行,而動驚我眾。”《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依了姐姐說。”《醒世姻緣傳》第八六回:“奶奶,這說是聽得誰道?”10.學說;觀點。《管子‧立政》:“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可又有一說,不遇艱難,不顯好處。” 清 惲敬 《駁朱錫鬯書〈楊太真外傳〉後》:“檢討生平多顛倒舊聞,以就己說。”11.經書的注解。《後漢書‧孔奮傳》:“ 奮 晚有子 嘉 ,官至城門校尉,作《左氏說》云。” 李賢 注:“說,猶今之疏也。” 明 歸有光 《〈孝經〉敘錄》:“ 荀昶 撰進《孝經》諸說,以 鄭氏 為宗。”12.意思;意義。 唐 韓愈 《贈張童子序》:“二經章句僅數十萬言,其傳注在外,皆誦之,又約知其大說。”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 東坡 有 李伯時 《洗玉池銘》,始予讀之,皆不得其說。其後得 伯時 石刻序跋,乃能明其意。”13.文體名。一種用來闡述某種道理或主張的文章。 晉 陸機 《文賦》:“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 明 楊慎 《丹鉛雜錄‧珊瑚鉤詩話》:“正是非而著之者,說也。” 清 王士禛 《〈蓉槎蠡說〉序》:“予惟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14.說明的文字。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 歐 、 美 、 日本 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15.古代 墨 家邏輯的名詞。指論證。《墨子‧小取》:“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荀子‧正名》:“實不喻然後命,命不喻然後期,期不喻然後說,說不喻然後辨。”16.祭名。《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 鄭玄 注:“ 鄭司農 云:‘類、造、禬、禜、攻、說,皆祭名也……’ 董仲舒 救日食祝曰:‘炤炤大明,瀸滅無光。奈何以陰侵陽,以卑侵尊。是之謂說也。’”說2 〔shu ㄕㄨㄟˋ〕1.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舊唐書‧列女傳‧董昌齡母楊氏》:“及王師逼 郾城 , 昌齡 乃以城降,且說賊將 鄧懷金 歸款於 李光顏 。”京劇《烏龍院》第一場:“奉命去往 鄆城縣 ,山寨之事對他言;黃金百兩書一柬,順說恩兄到 梁山 。”2.通“ 稅 ”。停置。引申指休憩;止息。《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 朱熹 集傳:“說,音稅,舍止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入而說。” 杜預 注:“說,舍也。”《鶡冠子‧天權》:“故能說適計險,歷越踰俗,軼倫越等,知略之見,遺跋眾人。” 陸佃 解:“說,止息也。”說3 〔yu ㄩㄝˋ〕“ 兌2 ”的被通假字。1.後作“悅”。喜悅;高興。《詩‧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晉武帝 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繫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又知夫子之所以見 南子 者,蓋以見識議論如此,倘能改行,或者尚可輔 衛靈公 以有為。 子路 不說,是未知夫子之心也。”2.後作“悅”。喜好;喜愛。《管子‧權修》:“故百姓皆說為善,則暴亂之行無由至矣。”《國語‧晉語八》:“ 平公 說新聲。” 韋昭 注:“說,樂也。” 唐 柳宗元 《送崔群序》:“ 安平 厲莊端毅,高朗振邁,說 崔君 之正。”3.後作“悅”。取悅。《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欲弒公以說于 晉 ,而不獲間。”《國語‧楚語下》:“又能上下說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 楚國 。” 韋昭 注:“說,媚也。”《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說人志,擅言禍災以傷人心。”4.後作“悅”。敬重。《戰國策‧秦策二》:“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 儀 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 姚宏 注:“說,敬也。”5.通“ 閱 ”。看。《隸續‧漢武都太守耿勛碑》:“君敦《詩》說《禮》,家仍典軍。” 洪适 釋:“碑以‘說’為閱。”說4 〔tu ㄊㄨㄛ〕1.簡易。參見“ 說4咷 ”。2.通“ 脫 ”。解脫;免除。《易‧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 孔穎達 疏:“又利用說去罪人桎梏。”《左傳‧僖公十五年》:“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 杜預 注:“在震,則無應,故車脫輹。”《國語‧魯語下》:“求說其侮,而亟於前之人,其讎不滋大乎。” 韋昭 注:“說,猶除也。”3.通“ 脫 ”。急驟。《管子‧幼官》:“說行若風雨,發如雷電。” 郭沫若 等集校:“‘說’讀為脫……脫有急驟意。”按:此應係說駕之稅. 從羨道而入,至方中乃屬紼於棺之緘,從上而下棺入於椁之中,於此之時用碑繂也。」孔氏將用碑下棺的過程,說得極為仔細。真批:都不贊注一詞,失之,幾人看得懂?
上述三種用途的碑,都是不刻文辭的。宋人所著錄刻有文辭的碑,部分稱係三代之碑。例如所謂「岣嶁碑」、「盧氏摩厓」,相傳為夏禹之跡;所謂「紅厓刻石」,相傳為殷高宗所刻;所謂「錦山摩厓」,相傳為箕子所書;所謂「壇山刻石」,相傳為周穆王所刻。其實,「岣嶁碑」雖見於唐、真按:詞:嶁1 〔lu ㄌㄡˇ〕〔《廣韻》郎斗切,上厚,來。〕山頂。參見“ 嶁領 ”。嶁2 〔lu ㄌㄡˇ〕〔《廣韻》力主切,上麌,來。〕見“ 岣嶁 ”。【嶁領】山頂。 真按:詞:【岣嶁碑】即 禹 碑。原在 湖南省 衡山縣 雲密峰 ,早佚。 昆明 、 成都 、 紹興 及 西安 碑林 等處皆有摹刻。字似繆篆,又似符籙。相傳為 夏禹 所寫,實為後世偽托。 唐 韓愈 《岣嶁山》詩:“ 岣嶁 山尖神 禹 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宋 沈遼 《奉贈玉笥王尊師》詩:“欲上 九疑 望南極, 岣嶁 不見神 禹 碑。” 清 趙翼 《衡山》詩:“懶殘芋冷餘灰燼, 岣嶁 碑荒沒草萊。”參閱 清 朱彝尊 《書岣嶁山銘後》。 真按:詞:岣1 〔u ㄍㄡˇ〕〔《廣韻》古厚切,上厚,見。〕〔《廣韻》舉朱切,平虞,見。〕見“ 岣嶁 ”。 宋人記載,實屬傳聞之辭,今所傳「岣嶁碑」,實出明人模刻,明郭昌宗已辨其附會。「盧氏摩厓」,只有一字,清劉師陸釋作「洛」,但經考證,乃石紋交錯之狀,並非字跡。「紅厓刻石」,俗稱「諸葛誓苗碑」,清鄒漢勳釋為殷高宗伐鬼方刻石,莫友芝則辨為三危禹跡,眾說紛歧,真按:詞:【紛歧】混亂不一致。 清 鄧顯鶴 《<船山遺書目錄>序》:“ 魏 晉 以後,崇尚虛無,流為佛 老 ,學術紛歧。” 清 薛福成 《贈資政大夫前兵部侍郎廣西巡撫壯節鄒公行狀》:“今經略聲息不相達,軍令紛歧,此危道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佛教入 華 ,果在何時?傳說紛歧,實難確定。” 難有定論。「錦山摩厓」葉昌熾謂於古無徵,實出附會。「壇山刻石」,宋歐陽修據《穆天子傳》及《圖經》,定為穆王登贊皇時所刻,真按:詞無!待查! 但是趙明誠已疑之。可見所謂三代之碑,多為後人所偽刻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