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燕 義篇首之秋合諸射節,當是領起射義之辭,若章句而理義背者畧見於程朱及諸儒緒論而其顯背先聖之禮以立義者,如孔氏之不喪出母,降婦人而後行,禮異父昆弟之 喪,天子練衣以燕居其變而之吉祭也等條以儀禮考之,謬皆可見。要之推義理於章句中,復求義理於章句外,而經庶得矣。其卷首附論八則大畧如此。 按兆錫年逾 七旬治經不懈,真按:姜兆錫之為人 自朱子四經註外,餘九經俱討論成編。以輔臣薦,預三禮館纂修。真按:脩-不復一一出校! 所著書俱經乙覽云
212
。
禮記類編三十卷刋本
右國朝知縣仁和沈元滄輯,取禮記四十七篇掇易而類聚之。先五典、次五禮而冠以通論、廣論,並附諸禮儀節。元滄自序云:此非誦習之書,而考索之書也。誦習則檀弓有檀弓之文,緇衣有緇衣之文;考索則曲禮有曲禮之事,內則有少儀之事。可以知其書之梗槩矣。子廉使廷芳為之校刋。真按:沈廷芳
檀弓叢訓二卷寫本
右明翰林院脩撰新都楊慎撰,凡為訓二百一十四條如曾子之易簀,子思之不喪出母,季札之葬子,悉加辨正,皆有裨於道者也
213
中載宋陳騤、謝枋得二家評。
檀弓述註二卷刋本
右明莆田林兆珂撰。於注疏外旁采諸家以廣其義。
檀弓通二卷一作檀弓記通 刋本
右明宣城徐昭慶撰,以李國祥之檀弓評說體尚簡畧,乃復為增益而疏通之,以便學者。以上二書經義考俱云「未見」。
214
檀弓原二卷刋本
右明新安姚應仁撰。乃節取陳氏集說,更以諸家註評及已說益成之者。
檀弓輯註二卷刋本
右明太常少卿海寧陳與郊撰。首列註疏而輯羣說以佐之,並附謝枋得章句。
檀弓疑問一卷刋本
右國朝欽天監監副錢唐邵泰衢撰。以檀弓冬記變禮之由,為秦漢諸儒所雜撰,中多可疑,故摘辨之。
215
王制考四卷刋本
右明無錫李黼撰。分前後集。前集采周禮、春秋諸經傳以述三代之制。後集則述秦漢以後暨明代之制附焉。《經義考》云「未見」,作一卷,恐悞。
月令明義四卷刋本
右明黃道周撰。考十二月中星繪圖系說分疏四時政令,并采古今之建言行事合於月令者附焉。
坊記集傳二卷刋本
表記集傳二卷刋本
右前人撰。自序謂宋淳化至道間以坊、表二記頒賜廷臣
216
今禮樂備在學官,而習者相沿為曲臺遺言,無復知為春秋義例所從出。坊記舊分三十四章,今約從三十,表記四十三章,今約從三十有六,以發明春秋大義,使相屬比,有以究其指歸焉。
緇衣集傳二卷刋本
右前人撰。自序謂緇衣二十三章皆本仲尼之言,雜引詩書以明之。凡十五引書,二十三引詩。其稱易者一歸於恆德言好賢惡惡之貴有恆德也。茲采經史關於好惡刑賞治道之大者,凡二百餘條<以繫於篇,以其依經起義別於訓詁,故謂之傳云。
217
儒行集傳二卷刋本
右前人撰。體例與前書同。黃虞稷言崇禎間先生官少詹事,四書曾進於朝。
深衣考一卷瓶花齋寫本
右國朝黃宗羲撰。首考深衣形制,次列經文,分段詳解;真按:原作叚,亦段之異體,徑改! 次引諸家辨析朱子、吳草廬、朱白雲、黃潤玉、王浚川之說;末附黃氏喪服制一篇。
中庸輯畧二卷刋本
右宋朱子撰。陳振孫曰晦菴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著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畧。其取舍之義則或問詳之
218
按集解宋志作十先生中庸集解。十先生者,周子二程子張子及呂氏、游氏、楊氏、侯氏、謝氏、尹氏也。唐荊川謂自章句行而輯畧、集解二書因以不著於世。余藏有宋本輯畧其集解不可復見矣。經義考兩收之而所引謝鳴冶赤城續志之言似轉混輯畧、集解為一書。今本直作石■,真按:上敦下山. 蓋刻者不審也。
中庸合注定本一冊開萬樓寫本
右元翰林學士臨川吳澄輯。全列朱子章句復采羣說,詳演其義。此書經義考失載。真按:經義考之失
219
中庸衍義十六卷經義考作十七卷 刋本
右明南城夏良勝撰。彙輯經史及各家言,以類比附,為綱十,為目六十有二。其進表云:大學衍義早年問步於西山中庸補遺末路效嚬於東海。
大學疏義一冊刋本
右宋金華金履祥著。依章句之次而詳演其義。
大學叢說一卷瓶花齋寫本
右元許謙撰,參詳諸本以定經傳節次而於節次間每著圖以附之。此書經義考云未見。
大學古今本通考十二卷刋本
220
右明臨潁劉斯原撰。首列朱子定本後采鄭康成以下至明人共三十六家之說,考其同異而甄錄。
大學稽中傳一卷刋本
右明諸生南豐李經綸撰。統詮大旨並著有稽中圖說而於圖後錄朱、陸二家書為的証焉。
大學中庸讀二冊刋本
右明姚應仁撰。首曹魏石經本,次戴記舊本,次考正本,分為四讀。以上三書經義考失載。真按:經義考之失
大學翼真七卷寫本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