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濂〈序〉稱所著《日損齋稿》二十五卷,溍歿後,縣尹胡惟信鍥梓以傳。又有危素所編本為二十三卷,今皆 未見。此本乃止十卷。前有嘉靖辛卯(十年,一五三一)張儉〈序〉。」王文進《文祿堂訪書記》(卷五)著錄《金華黃先生文集》四十三卷,王氏曰:「元黃溍 撰。元至正刻本,《初稿》三卷,次題危素編,劉耳校正。《續稿》四十卷,次題門人王生、宋生編,三山學宮刊梓,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小黑口,至正十五 年(一三五五)貢師泰序。」貢師泰〈序〉云:「翰林侍講學士金華黃先生文集總四十三卷,真按:黃溍 其 《初稿》三卷,則未第時作,監察御史臨川危素所編次。《續稿》四十卷,則皆登第後作,門人王生、宋生所編次也。」此本原為陸氏皕宋樓舊藏,後歸日本靜嘉堂 文庫,張元濟曾假得影印,收在《四部叢刊》初編。四十三卷本與《四庫全書》本相較,兩本卷數相去甚多,篇目次序及文字也多有異同。張元濟曾撰一〈跋〉, 曰:「元槧《金華黃先生文集》四十三卷本,惟見歸安陸氏《醃宋樓藏書志》集部,孤本也。陸書流入東瀛,其本遂佚於中土。《叢刊》初印,得景寫本傳之於世, 而元刊不可復見矣,心常慊慊。常熟瞿氏(鏞)、上元宗氏(舜年)真按:宗舜年 ,各蓄殘本,重印從之乞借,謀為碎錦之合,去其複重,得卷才三十有一(瞿本卷一至十三卷,卷二十二至三十一。宗本卷十四至二十,卷三十二),不足尚十二卷也。戊辰九秋,東渡扶桑,始於靜嘉堂插架獲覩其全,舉所不足者告之,主者慨然許我景印,真批:日本人之慷慨者! 私喜有志竟成,不啻完璧歸趙也。歸而手校上板,因得盡讀一過。全書卷帙繁重,刊時猶有訛奪,屬目所及,隨筆札存,信乎古書非校不可讀。所貴者損泐漫漶之字,猶可辨認,終勝後來景本之滿紙訛闕耳。……」可知《四庫全書》所收十卷本,為殘缺不完的本子。
刪節最嚴重的叢書,為元代陶宗儀所輯的《說郛》。此編收書一千餘種,其中不少是罕見的圖書,於圖書文獻之流傳,頗有貢獻
42
。但是所收的書,頗有節錄或任意刪節的,如宋代徐度《卻掃編》,今存各本都是三卷的完本,而《說郛》僅摘錄了六條。又如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四庫全書》所著錄的是十卷本,而《說郛》僅收錄十五條。類似的情形很多。
㈡考證不精,偶有疏誤
刻叢書者,每由於成書倉促,或為了標新立異,造成考證不精的疏誤。例如明代郎奎金輯《爾雅》、《小 爾雅》、《釋名》、《廣雅》、《埤雅》等五種為《五雅》四十一卷,今有明天啟丙寅(六年,一六二六)武林郎氏堂策檻刊本,惟擅自將劉熙《釋名》改稱《逸 雅》,以合「五雅」之名。又如宋代葉夢得《巖下放言》(一卷),明代商濬輯刊《稗海》時,於第三函收錄此書,但把書名臆改為《蒙齋筆談》,並誤題作者為鄭 景望。凡此,皆為葉德輝所譏⑨。
至於誤題作者或漏題撰人者,也時有所見。例如《子貢詩傳》一書,舊題周端木賜撰,後人已辨其非,而 《津逮祕書》猶仍誤題子貢撰。《申培詩說》一書,舊題漢申培撰,後人已辨其誤,但是,《說郛》、《津逮祕書》等,仍誤題申培撰。〈杜子春傳〉,出自《續玄 怪錄》,乃李復言撰,今《古今說海》、《唐代叢書》等,則誤題鄭還古撰。這些都是誤題撰人的例子。〈張無頗傳〉,《太平廣記》注出《傳奇》,則作者當是唐 代裴鉶,《古今說海》漏題撰人。〈崔煒傳〉,見《太平廣記》卷三十四,注出《傳奇》,作者當是裴鉶,《古今說海》則不署作者。這些都是漏題撰人的例子。
⑨ 詳見《書林清話》卷七〈明人刻書改換名目之謬〉條。
43
第二節 類書
一、類書的意義及起源
「類書」,就是在體制上將文獻依類纂輯的圖書。這種體制的圖書,淵源甚早。《爾雅》一書,把事物分 「詁」「言」「訓」「親」「宮」「器」「樂」「天」「地」「丘」「山」「水」「草」「木」「蟲」「魚」「鳥」「獸」「畜」等十九類編輯,就是一種類書的形 式。不過,《爾雅》所收的文獻,只限於字詞,和後世認為類書是「兼收四部」的看法不符⑩,加上《爾雅》的功用,偏重於「注經」、「解經」,所以《爾雅》歷 來各種目錄都置於經部的小學類。到了北宋真宗咸平年間,邢昺等在杭州刊刻了《周禮》、《儀禮》、《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 七經義蔬,《爾雅》又成了經書之一,所以學者都不曾將《爾雅》當做類書來看待。
類書這種「兼收四部」及分類的體制,可能是受到像《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雜家類著作的影響。
什麼是「雜家」?《說文解字》(八篇上)「衣」部「雜」字下,許慎云:「五采相合也,从衣,集 聲。」段玉裁《注》云:「所謂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也,引伸為凡參錯之偁。亦借為聚集字,《詩》言襍佩,謂集玉與石為佩也。《漢書》凡言襍治之,猶今云會 審也。」可見「雜」有會集、組合的意思。《漢書‧藝文志》著錄雜家類著作二十家,班固云:「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 王治之無不貫
⑩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類書類》小序云:「類事之書,兼收四部。」
44
, 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隋書‧經籍志》雜家類小序云:「雜者,兼儒、墨之 道,通眾家之意,以見王者之化,無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歷記前言往行、禍福存亡之道,然則,雜者蓋出史官之職也。放者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學,言非而 博,是以雜錯漫羨而無所指歸。」從《漢志》和《隋志》的說法看來,雜家就是會集、組合各家學說而成的著作。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可以說是雜家的代表作。《呂氏春秋》採擇前人之說,依其性質分為〈十二 紀〉、〈八覽〉、〈六論〉三個部分。每一部分,又再分若干篇,將各種說法從事更細密的分類。《淮南子》則將天下方術之士及諸儒講論道德、古今治亂、存亡禍 福、世間詭異瓌奇之事,分隸於〈原道〉、〈俶真〉、〈天文〉、〈墬形〉、真按:原訛作墜,徑改! 〈時 則〉、〈覽冥〉、〈精神〉、〈本經〉、〈主術〉、〈繆稱〉、〈齊俗〉、〈道應〉、〈氾論〉、〈詮言〉、〈兵略〉、〈說山〉、〈說林〉、〈人間〉、〈脩 務〉、〈泰族〉等二十篇(第二十一篇為〈要略〉,則是說明二十篇的要旨與大略)。可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雜家類的著作,已有彙集資料,並予以分類 統繫的體制。宋代黃震的《黃氏日抄》(卷五十五)云〈淮南子〉條:真按:應作〈淮南子〉條云.
《淮南鴻烈》者,淮南王劉安,以文辯致天下方術之士,會粹諸子,旁搜異聞以成之,凡陰陽、造化、天文、地理、四夷、百蠻之遠,昆蟲草木之細,瓌奇詭異,足以駭人耳目者,無不森然羅列其間,蓋天下類書之博者也。
清代鈕樹玉《匪石先生文集‧論淮南子》云:
45
類 書之端,造於《淮南子》。古者著書,各道其自得耳,無有裒集群言,納於部類者。秦之呂不韋,始聚能文 之士,著為《呂覽》,而其言則自成一家,且多他書所未載,非徒涉獵也。至《淮南》一書,乃博采群說,分諸部類,大旨宗老、莊而非儒、墨,雖泛濫龐雜,醇疵 互見,而大氣浩瀚,故能融會無迹,則探索之力亦深矣。
《爾雅》一書,舊題周公所撰,但是從《西京雜記》一書開始,就認為該書已有後人增補的資料⑪。多數 學者的看法是:《爾雅》不是周公的書,應該是周、秦、漢期間陸續增益而成的一部辭典。《呂氏春秋》、《淮南子》則是秦、漢的作品。這樣說起來,在周朝、秦 漢時已有類書的體制了,只是後人將《爾雅》定位為小學的書。《呂氏春秋》一方面由於內容不完全是採摭他書而成,一方面則所薈集的偏重於諸子,所以把它定位 於諸子的雜家。《淮南子》的體制雖已符合類書的條件,但是由於其取材也多偏重子書,所以也不把它列為類書。
目前論類書的學者,多數認為三國魏文帝所敕撰的《皇覽》,是最早的一部類書。其實,《皇覽》一書在 《隋書‧經籍志》仍列在雜家類,到了《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始設立「類事類」(《新唐書‧藝文志》稱為「類書類」),並將《皇覽》列為 「類事類」(「類書類」)的首部。從此,「類書」的著述漸多,終成為中國圖書裡重要的體制
⑪ 《西京雜記》云:「郭威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爾雅》有「張仲孝 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余嘗以問揚子雲,子雲曰:『孔子門徒游、夏之儔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家君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教其子以《爾 雅》,《爾雅》小學也。又記言孔子教魯袁公學《爾雅》。《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云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後人所足耳。』」
46
。
二、類書的體制
類書的體制,依其徵引文獻方式之不同,大致可以區分為「以字繫事」和「以類繫事」兩大類。
㈠以字繫事
所 謂「以字繫事」的體制,就是以文句或書名的首字或末字,統繫資料。以文句首字統繫資料的,如清康熙五 十八年(一七一九)敕編的《駢字類編》(二四○卷)即是。以文句末字統繫資料的,如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完成的《佩文韻府》(一○六卷)即是。以書名 的首字或末字或其中一字繫事者,則以明永樂六年(一○四八)完成的《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目錄〉及〈凡例〉六十卷)最著。
㈡以類繫事
所謂「以類繫事」的體制,就是將文獻,分類編輯。例如宋代吳淑編撰的《事類賦》(三十卷),檃括故實,以事隸賦。他把所採摭的事,分為十四個部類:天部、歲時部、地部、寶貨部、樂部、服用部、什物部、飲食部、禽部、獸部、草木部、果部、鱗介部、蟲部。
一般說來,採用「以類繫事」的類書較多,例如唐代歐陽詢等編撰的《藝文類聚》(一○○卷)、唐代虞 世南編撰的《北堂書鈔》(一六○卷)、宋代李昉等撰的《太平御覽》(一○○○卷)、宋代王欽若等編的《冊府元龜》(一○○○卷)、清代聖祖敕編的《古今圖 書集成》二萬卷)等都是「以類繫事」的類書
47
。 至於「以字繫事」的類書,也有分類的,如《駢字類編》,固然是「以字繫事」的方法編纂而成,同時也把 所收的二字詞(駢詞),分成天地門、時令門、山水門、居處門、珍寶門、數目門、方隅門、采色門、器物門、草木門、鳥獸門、蟲魚門、人事門(補遺)等十三 類。至於《佩文韻府》及《永樂大典》兩部「以字繫事」的類書,嚴格的說,比較像詞書,但是由於它們蒐採繁博,與一般類書「兼收四部」的特質符合,因此習慣 上都把它們歸屬為類書。
三、類書在文獻上的功用
類書的功用為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類書類‧小敍》云:
此體一興,而操觚者易於檢尋,注書者利於剽竊,輾轉稗販,實學頗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託以得存。《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諸編,殘璣斷璧,至捃拾不窮,要不可謂之無補也。
這一段話,說明類書的功用有二:一是「易於檢尋(文獻)」,二是留存散亡的「遺文舊事」。事實上,類書在文獻上的功用,並不止於此。類書在文獻上的功用有三
㈠方便資料之檢索
這可以從三方面來說:
1.不論是「以字繫事」或「以類繫事」的類書,都是基於為了方便檢索而採用的檢索方法。例如《永樂大典》這部「以字繫事」的類書
48
, 是依明代初年樂韶鳳等所編的《洪武正韻》(十六卷)一書的韻目,按韻分列單字,再將與此一單字有關的 文獻,錄載於該字下。《洪武正韻》固然有不少缺失,但是在當時,則是最通行的官方所編韻書,人人習用,以它作為類書的檢索方法,讀者使用十分方便。至於 「以類繫事」的類書,如《古今圖書集成》,將所收文獻,依其性質分隸於六個「編」;每一「編」下,再分若干「典」,共計三十二「典」;每一「典」下,再分 若干「部」;每一「部」下,再分「彙考」「總論」「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圖表」「地圖」「考證」等項。讀者所需資料,一索即 得。
2.不 論是「以字繫事」或「以類繫事」的類書,資料的排比,都是依時代先後為序。例如「以字繫事」的《佩文韻府》,每一詞藻下的資料,都是依時代先後,依次排 比。以東韻「道窮」一詞為例,列舉了三條資料:《易》:「龍戰于野,其道窮也。」《史記‧孔子世家》:「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杜甫詩:「不但時 人惜,祗應吾道窮。」這三條資料,都是依時代先後排比的。又如「以類繫事」的《玉海》,卷九十二〈郊祀〉條,先記黃帝的郊祀制度,次周代,次漢代,次三 國,次晉代,次唐代,次宋代。讀者易於檢索。
3.部分類書,在每一類別的前後,會從事統計工作。如《文獻通考‧經籍考》,在每類之前,記載歷代該類文獻的總數。以經部《詩》為例:真批:以文獻通考為類書?則非政書類矣。師于此似以廣義解類書之例也。
《漢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隋志》二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 《唐志》二十五家三十一部三百三十二卷(失姓名三家,許叔才以下不著錄三家三十二卷)。《宋三朝志》十三部一百四十一卷。《宋兩朝志》一部一卷。《宋四朝 志》二十一部三百二中八卷。《宋中興志》五十三家六十四部八百七十一卷
49
。
這些統計數字,可俾讀者了解文獻的概況。
㈡可為輯佚之取資
由於類書所採的文獻,四部皆有,十分廣博,其中不少為已佚的著作,後人每賴以輯佚,於保存文獻,厥功甚著。《四庫全書總目》於《藝文類聚》一書的〈提要〉說:
隋以前遺文祕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書,尚略資考證。宋周必大校《文苑英華》,多引是集。而近代馮惟訥《詩紀》、梅鼎祚《文紀》、張溥《百三家集》,從此採出者尤多,亦所謂殘膏賸馥,沾溉百代者矣。
現在舉後世以類書鉤沉古籍之例:
例一:東漢劉珍等所撰《東觀漢紀》一書,是研究東漢史事的重要資料。此書《隋書‧經籍志》著錄一百 四十三卷,而《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可見此書到了唐代,已殘缺不全。到了宋代,更是殘缺嚴重,《宋史‧藝文志》所著錄 的,僅有八卷。元以後,此書則已亡佚。此書在晉代時,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為讀書人必讀的史書,所以六朝及唐代的著作,多徵引之。清代姚之 駰根據虞世南的《北堂書鈔》、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徐堅的《初學記》、劉昭的《續漢書十志補注》、《後漢書註》等,輯成八卷。清代四庫館臣,又以姚書為 基礎,再從《永樂大典》輯補,輯成二十四卷。《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永樂大典》等,都是類書。
50
例二:南宋的李心傳,是著名的史學家,他所撰的《舊聞證誤》(十五卷)一書,記述北宋及南宋的史 事,由於取材繁博,考證精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它「於史學深為有裨,非淹通一代掌故者不能為也。」⑫此書明代各公私藏書目錄均不見著錄,可見明代已 佚。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四庫館臣從明代類書《永樂大典》,輯得一百四十餘條,編為四卷。今日所見《叢書集成》本,就是根據《四庫全書》的輯本。
㈢可為校勘之取資
唐朝以前的類書,所採取的文獻,大都根據唐以前的寫本或鈔本。宋代的類書,則根據唐代以前的寫本、鈔本或宋刊本。所以宋代以前的類書,它們所徵引的文獻,大致保持各書的原來面目,可作為校勘的依據。今舉二例:
例一:《論衡‧書虛篇》:「顏淵與孔子俱上魯太山。孔子東南望,吳閶門外,有繫白馬,引顏淵指以示之,曰:『若見吳閶門乎?』顏淵曰:『見之。』孔子曰:『門外何有?』曰:『有如繫練之狀。』孔子撫其目而正之,因與俱下。下而顏淵髮白齒落,遂以病死。」
近人黃暉《論衡校釋》云:「『正』,《續博物志》作『止』,與『因與俱下』義正相生。《韓非子‧十 過篇》:『師延鼓琴,師曠撫止之。』《史記‧樂書》:『師曠撫而止之。』正與此『撫其目而止之』一句例同。今作『正』,形誤,當據正。」今人田宗堯先生則 進一步根據類書補強黃氏的說法,田氏《論衡校正》說:『《錦繡萬花谷》、《天中記》引『正之』亦並作『止之』,盧校同,是也。」《錦繡萬花谷》(一二○ 卷)是宋代(不著撰人)的類書
⑫ 說見《四庫全書總目‧史評類》《舊聞證誤》一書〈提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